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5`核苷酶测定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的96例肝脏疾病的患者及同期进行体检的36例健康患者进行了5`核苷酶的水平的检测,96例肝脏疾病的患者中包括24例肝硬化患者,23例慢性肝炎患者,25例急性肝炎患者,24例肝癌患者,比较各组患者血清中的5`核苷酶的水平及在各组患者中的阳性率。结果肝脏疾病的患者的5`核苷酶的水平及阳性率有明显差异,与健康组相比,呈明显升高趋势,阳性率也高于正常体检组。结论5`核苷酶对于肝脏疾病的鉴别与诊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肝脏疾病的诊断与鉴别的一项辅助检查指标。

  • 标签: 5`核苷酸酶 肝脏疾病 诊断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MicroRNA(miRNA)是一类小型非编码RNA,由大约22个核苷组成,在转录后水平发挥调控基因表达的功能。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MiRNA在肝癌细胞增殖、分化、凋亡中起着重要作用,其特异性的表达,在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目前学界公认的MicroRNA引起肿瘤发生的机制概括起来如下(1)RNA聚合酶负责的转录失调有可能是g肝癌肿瘤发生原因;(2)MicroRNA调控网络中相关SNPs改变导致成熟的MicroRNA合成障碍与表达失调;(3)MicroRNA合成通路的关键蛋白界常引起MicroRNA表达改变。因此本文拟对MiRNA单核苷多态性在肝细胞癌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 标签: 核苷酸 肝癌 细胞增殖 多态性
  • 简介:摘要恶性脑胶质瘤是成人原发性脑部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类,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最新研究表明,脑胶质瘤是一种复杂的多基因遗传疾病,其发生与众多相关基因的单核苷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polymorphism,SNP)密切相关。本文对恶性脑胶质瘤遗传易感基因的单核苷多态性研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 标签: 脑胶质瘤 单核苷酸多态性 易感基因
  • 简介:摘要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性疾病,其发病有明显的家族倾向,并与种族相关。随着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及分子遗传学的发展,从基因水平探讨其发病机制成为医学界关注的热点。目前已发现多种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的基因多态,本文就近几年研究热门的几种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的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行综述。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病 基因多态性 分子遗传学 单核苷酸多态性
  • 简介:摘要鼻咽癌是中国南方高发的恶性肿瘤,其发病机理目前仍不十分清楚。研究表明,DNA修复功能异常是鼻咽癌发生的可能原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碱基切除修复(BER)通路中的相关基因的单核苷多态性(SNP)是导致DNA修复功能下降的重要原因。BER分为单个核苷BER和长片段BER,其中前者是主要的BER修复通路。本文对近年来单个核苷BER通路中主要基因SNP与NPC相关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单核苷酸多态性 鼻咽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甲状腺球蛋白基因外显子33单核苷多态性(E33SNP)与Graves’病(GD)停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内分泌科就诊的108例G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依据ATD治疗停药后复发的不同时间进行分组GD停药后1年内复发者38例为A组;GD停药后1~2年内复发者37例为B组;GD停药后2年内未复发者33例为C组。另以我院排除GD的健康体检者33例为对照组。所有受检对象均利用RT-PCR检测E33SNP基因型,比较各组间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及停药后不同基因型GD患者甲状腺相关功能指标。结果A组CC基因型患者构成比78.95%(30/38),显著高于B组和C组(P<0.05),CT型患者构成比为10.53%(4/38),显著低于B组和C组;B组CC型患者构成比为56.76%(21/37),显著高于C组(P<0.05)。各观察组CC基因型患者TRAb水平均显著高于组内其他基因型(P<0.05)。结论甲状腺球蛋白基因外显子33单核苷C/C型患者是GD停药后短期内复发的最高危人群,在抗甲状腺药物(ATD)治疗时应延长低剂量维持给药时间,降低复发率,改善患者预后水平。

  • 标签: 甲状腺球蛋白 单核苷酸多态性 Graves&rsquo 复发
  • 简介:摘要本研究探索Ph+白血病中多药耐药基因(MDR1)1236位点多态性与伊马替尼耐药的关系。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52例服用伊马替尼的Ph+白血病患者中C1236T的单核苷多态性(SNPs)的表达。结果标明耐药组与非耐药组患者在C1236T的SNPs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伊马替尼耐药与等位基因T呈剂量相关效应。结论MDR1该SNPs中,等位基因T与伊马替尼耐药相关,体现基因剂量效应。检测Ph+白血病中MDR1SNPs的表达在分析患者对伊马替尼是否有良好疗效中可能具有预测意义。

  • 标签: MDR1 SNPs 伊马替尼 耐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核苷类似物抗病毒的健康教育。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50例慢性乙肝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均给予核苷类似物来进行抗病毒治疗,并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分析对比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血清胆红素计数、白细胞计数以及血小板计数。结果治疗后,患者的血清胆红素计数、白细胞计数以及血小板计数情况均要明显优于治疗前,前后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慢性乙肝的治疗中,核苷类似物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有效的健康教育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的工作,提升治疗的效果。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核苷酸类似物 健康教育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比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应用不同核苷)类似物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0例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拉米夫定治疗,研究组应用替比夫定治疗,比较两组应用效果。结果两组HBV-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HBeAg血清转换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AST、ALT与PT等指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TBIL、Child-pugh评分及不良反应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临床应用替比夫定与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均具有较强的抗病毒效果,但替比夫定更有助于改善患者肝功能。

  • 标签: 乙型肝炎 核苷(酸)类似物 肝硬化失代偿期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肝肝硬化患者选用核苷)类似物(NAs)进行抗病毒治疗的实践方法。方法临床药师对1例经治患者选用核苷)类似物抗乙肝病毒治疗方案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患者3年前初治时联用拉米夫定(LAM)和阿德福韦酯(ADV),本次入院乙肝耐药基因检测显示对LAM耐药,选择恩替卡韦(ETV)和ADV进行抗病毒治疗。结论临床药师应结合患者个体情况,协助制定最优化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并及时根据耐药基因检测结果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

  • 标签: 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 多药经治 核苷(酸)类似物 抗乙肝病毒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更进一步对核苷)类似物初始联合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进行探究。方法择取过去两年(2014.12-2016.11)在我院传染科接受治疗的128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进行回顾分析。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及对每位患者所采取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均分至行恩替卡韦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的观察组与行单一药物恩替卡韦治疗的对照组,对比分析观察组同对照各组间临床疗效差异。结果无论在治疗后患者白蛋白、表面抗原滴度方面,还是在HBVDNA阴转率方面,行核苷)类似物初始联合治疗的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的对照组,P<0.05,统计学意义明显。结论对于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行核苷)类似物初始联合疗法不仅临床阴转率高,安全性佳,值得推广。

  • 标签: 恩替卡韦 核苷(酸)类似物 阿德福韦酯 乙型肝炎肝硬化 阴转率 失代偿期
  • 简介:摘要目的对慢性乙型肝炎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的耐药的观察和探讨。方法将我院2010年1月到2015年1月收治的100例应用核苷()类似物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各项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核苷()类似物耐药类型最多的是基因耐药和病毒耐药;耐药是由病毒、机体免疫力以及药物作用的特点等诸多综合因素共同决定的。结论对核苷()类似物的耐药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研究,可以通过合理用药来减少或者延缓耐药变异的发生,通过临床的严密监测及时的发现病毒耐药。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核苷(酸)类似物 耐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核苷()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盲选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应用核苷()类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1年、2年生存率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3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26.67%显著低于对照组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苷()类药物在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治疗中应用的效果较好,可延长患者生存期,具有一定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核苷 核苷(酸) 乙型肝炎 肝硬化失代偿期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前,虽然通过抗病毒药物的治疗能够减缓慢性乙肝患者病情的进展,但是很难将病毒完全清除,HBV感染时的年龄是影响慢性化的最主要因素,因此阻断母婴传播显得至关重要。

  • 标签: 乙肝病毒 母婴传播 宫内感染 拉米夫定 替比夫定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替比夫定、恩替卡韦及拉米夫定三种药物治疗慢性乙肝病的疗效。方法随机将2014年7月—2018年7月期间入住我院治疗的120例慢性乙肝病患者分为A、B、C三组,分别给予上述三种药物治疗。评价治疗前后肝功能改善情况,并记录患者转阴率。结果治疗后,三组患者肝功能治疗较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三组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A、B、C三组患者治疗后乙肝病毒转阴率分别为62.5%、57.5%、35.00%,C组显著低于A、B两组(P<0.05)。结论替比夫定、恩替卡韦及拉米夫定均能帮助改善患者肝功能,但替比夫定、恩替卡韦的疗效更好,转阴率更高。

  • 标签: 核苷类药物 慢性乙肝病 肝功能 转阴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核苷类似物阿德福韦酯(ADV)联合胸腺五肽用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肝病中心2011年1月-2012年2月间收治的慢性乙性病毒性肝炎患者3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观察组予以ADV联合胸腺五肽组治疗,对照组单用ADV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前、用药1月、3月后的HBVDNA水平。结果用药前及两组患者HBVDNA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用药1月后2组HBVDNA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但组间无差异(P>0.05),用药3月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月后观察组患者HBV-DNA转阴率为46.67%(7/15),对照组为O,治疗3月后观察组患者HBV-DNA转阴率为93.33(14/15),对照组为33.33(5/15),治疗1月及3月后的观察组患者HBV-DNA转阴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DV抗HBV作用显著,无论单用或与胸腺五肽联合应用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均可以显著降低HBVDNA水平,但与胸腺五肽联合使用可以更好的抑制乙肝DNA的复制,起到更好的疗效。

  • 标签: 核苷类似物 阿德福韦酯 胸腺五肽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序列对脊髓损伤的临床价值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06月我院收治的外伤所致脊髓损伤出血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SWI序列及MRI扫描,同时分析常规序列、SWI序列出血价值,并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SWI组水肿、挫伤、出血等显示率,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明显(P<0.05);SWI组扫描显影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差异明显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外伤所致脊髓损伤出血中,水肿最多,明显高于坏死、增粗及出血,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可表现脊髓损伤病灶范围,属于脊髓损伤的临床理想检查手段,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脊髓损伤出血 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牙周序列治疗在牙周炎患者正畸治疗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4月-2015年12月就诊的50例牙周炎患者。所有患者给予牙周序列治疗和正畸治疗。对比治疗结果。结果正畸治疗结束时患者牙周炎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牙周治疗结束时,牙周治疗结束、正畸治疗结束时PLI、BI、CAL、PD跟首诊时对比,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周序列治疗在牙周炎患者正畸治疗中所起的作用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牙周情况,提高牙周健康水平,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 标签: 牙周序列 牙周炎患者 正畸治疗 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在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药物中,观测核苷类药物拉米夫定(LAM)、阿德福韦酯(ADV)、恩替卡韦(ETV)对这类患者的治疗效果如何。方法选取141例自愿服用核苷类药物的失代偿期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经患者知情同意后按其选择核苷类药物的不同分为A组、B组和C组,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各辅以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A组服用拉米夫定,用量为每天100mg,B组服用阿德福韦酯,用量为每天10mg,C组服用恩替卡韦,用量为每天0.5mg,观察患者在3、6、9、12个月后的血清生化指标和病毒载量的变化。结果每组患者在通过核苷类药物的治疗后,HBVDNA载量在上述日期后得到明显的下降,但是C组患者的疗效更甚于A组和B组。结论核苷类药物对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有较好的效果,但是恩替卡韦(ETV)效果更为显著。

  • 标签: 核苷类似物乙型肝炎病毒肝硬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核苷类药物应用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05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其中36例患者接受拉米夫定治疗,为A组;34例患者接受阿德福韦酯治疗,为B组;其余35例患者接受恩替卡韦治疗,为C组。比较三组患者肝功能指标、肝纤维化变化指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三组患者AST、ALT、GGT、TBIL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AST、ALT、GGT、TBIL水平较治疗前低,三组AST、ALT、GGT、TBIL水平比较有差异(P<0.05)。治疗前三组患者HA、LN、PⅢP、Ⅳ-C水平比较差异(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HA、LN、PⅢP、Ⅳ-C水平较治疗前低,三组患者HA、LN、PⅢP、Ⅳ-C水平比较有差异(P<0.05)。三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有差异(P<0.05),C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B组;A、B组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恩替卡韦较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更能改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逆转肝组织纤维化,提高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较少,药敏率低,值得推荐使用。

  • 标签: 拉米夫定 阿德福韦酯 恩替卡韦 乙型肝炎肝硬化 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