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临床试验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方法对临床试验的管理中现存的问题加以研究,分析其加强管理的要点,再从问题出发提出加强管理的措施。结果通过加强试验管理组织以及申报平台的改进管理,能够有效提升临床试验的质量。结论要提高临床试验的质量,就必须加强其试验过程控制和管理,把控好药物临床试验的各个环节,来实现最终的试验目标。

  • 标签: 药物临床试验 质量控制 管理
  • 简介:摘要本文从介绍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的重要性和可行性着手,详细论述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管理体系的建设、专业团队建设与试验管理等方面内容,突出领导重视、制度保障、人才培养、软硬件配备等在建设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过程的重要性。

  • 标签: 药物临床试验 管理体系 建设
  • 简介:摘要试验用药品作为整个药物临床试验的核心,其质量直接关系到临床试验能否顺利进行、受试者的安全和权益能否得到保障,以及临床试验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等关键问题。试验用药品的管理是药品注册现场核查和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复核检查的一个重点关注环节。计划-执行-检查-处理(Plan-Do-Check-Action,PDCA)循环是一个有效的质量管理方法,通过PDCA循环法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药物临床试验用药品管理的质量。

  • 标签: 试验用药品 管理 药物临床试验 PDCA
  • 简介:摘要目的随着各专业药物临床试验的讯速增加,管理组织(SMO)公司委派临床试验协调员(CRC)介入医院药物临床试验已越来越多。但目前CRC的介入并没有确切统一的管理机制和模式,医院及科室应结合自身需求,采取实际行动取长补短,使CRC的引入和管理步入正轨1。通过近两年与CRC的合作对其管理、培训及考核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共探讨。

  • 标签: 临床试验协调员(CRC) 管理 培训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两种化学发光免疫检测(CLIA)仪器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测定值COI大于1时,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检测阳性率的变化趋势及其临床价值,建立适合自己实验室的梅毒检测流程和报告系统,为临床提供应用参考。方法收集本院COBASE602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结果COI大于1的阳性标本100例,全部标本进行HISCL5000检测,以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的结果为标准确定真、假阳性。结果100份COBASE602阳性标本经TPPA法检测阳性标本95例,阴性5例,阳性符合率95%;100份阳性标本经HISCL5000检测阳性标本96例,阴性4例,TPPA法复检阳性符合率97%。结论在本实验室COBASE602和HISCL5000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均存在一定假阳性,COBASE602梅毒抗体结果1≤COI≤7的阳性标本有较高的假阳性率,需进行TPPA复查;HISCL5000梅毒抗体结果1≤COI≤3的阳性标本有较高的假阳性率,需进行TPPA复查,以防止梅毒的误诊,减少医疗纠纷。

  • 标签: 化学发光免疫检测 梅毒螺旋体抗体 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临床上引发药物性肝炎的常见原因、临床分型及对药物性肝炎的预防。方法回顾分析本院88例药物性肝炎的病因、临床分型及预后,用相对数来描述定性资料。结果本文导致药物肝炎的原因以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最为常见,占29.5%;临床分型以肝细胞损伤型最多,占56.8%。结论抗结核药物是引起药物性肝炎的主要原因,药物性肝炎的主要临床类型为肝细胞损伤型。

  • 标签: 药物 药物性肝炎 肝损害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干预相关情况。方法将2016—2017年收治的临床采用抗菌药物接受治疗病例资料完整的1350例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抗菌药物使用1890次。比较统计患者感染分布,抗菌药物分类,联合用药情况。结果本次研究1350例患者中,其中上呼吸道感染占59.78%(807/1350),较比临床其他感染发生率有明显差异,(χ2=26.891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统计临床抗菌药物使用分布例次中,头孢菌素类占50.37%(952/1890),青霉素类18.57%(351/1890),喹诺酮类15.98%(302/1890),较比其他抗菌类使用有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头孢菌素类应用较大,目前主要为单独抗菌药物使用。

  • 标签: 医院抗菌药物 临床应用 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本实验的课题在于探讨妇科子宫肌瘤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先根据随机数字法对45例本院2015年2月—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22例患者采用丹那唑进行治疗,实验组23例患者采用米非司酮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子宫与肌瘤的体积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啊混着子宫体积与肌瘤体积差异不大,组间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子宫体积与肌瘤体积缩小程度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丹那唑,米非司酮在妇科子宫肌瘤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减少患者子宫与肌瘤的体积,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 标签: 妇科 子宫肌瘤 药物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自2012年,我院开始进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通过整治,药物使用情况有所改变,本文对药物使用情况做出统计及分析。方法以我院2012年以来的患者处方作为研究对象,对专项整治前后的门诊病人、急诊病人、住院病人做出统计分析,比较其使用抗菌药物的频率以及计量,研究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比率等数据。结果通过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率降低,大部分指标已达卫生部规定标准。结论通过专项整治,我院抗菌药物使用更加合理,但是今后对于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管理需增强。

  • 标签: 抗菌药物专项整治 用药分析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辅助用药作为合理用药管理中的重要组成,在控制药物滥用,提高药物利用率上意义重大。为进一步发挥辅助用药在药物治疗中的价值,本文从辅助用药定义着手,对辅助用药的管理措施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 标签: 辅助用药 药物治疗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他汀类药与其他药物联用致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6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他汀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用致药物不良反应患者50例,运用回顾性分析法归类分析50例患者的一般资料、用药情况、药物不良反应。结果50例患者药物不良反应主要为肌肉毒性,占总数的32.0%,临床表现主要为横纹肌溶解症;其次为肝毒性、消化系统不适,分别占总数的22.0%、20.0%,临床表现主要分别为肝脏不适、消化不良;再次为神经系统症状、皮肤不适、呼吸系统症状、泌尿系统症状,分别占总数的8.0%、6.0%、4.0%、4.0%;最后为其他,占总数的2.0%,临床表现主要为高热。引发药物不良反应的他汀类药物主要为辛伐他汀,占总数的46.0%;其次为阿托伐他汀,占总数的28.0%;再次为普伐他汀、洛伐他汀,分别占总数的10.0%、8.0%;最后为氟伐他汀,占总数的4.0%。引发药物不良反应的联合用药主要为抗心肌药物或降压药物,占总数的32.0%,其中主要为卡托普利;其次为贝特类调脂药物、抗凝药物或抗血小板药物,分别占总数的20.0%、18.0%,其中主要分别为氯贝特、氯吡格雷;再次为抗菌药物、抗病毒药物、中成药或注射剂,均占总数的8.0%,其中主要分别为克拉霉素、利托那韦、丹参;最后为抗糖尿病药物,占总数的6.0%,其中主要为格列本脲。结论他汀类药与其他药物联用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

  • 标签: 他汀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用 药物不良反应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就几种治疗高血压药物临床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2月—2017年2月期间药品电脑数据库中所有治疗高血压药物的出库数据、数量以及金额进行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其用药频度以及常用的种类进行观察评估。结果在本次研究中,发现比较常用的高血压治疗药物有苯磺酸氨氯地平,硝苯地平,缬沙坦,贝那普利和非洛地平,这也就说明了医师们在进行高压血患者药物治疗方案的制定过程中,会优先考虑到这几种药物。结论本文就治疗高血压药物临床应用情况进行了研讨研究,但是在具体用药过程中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来选择,并需要尽量规避药物的不良反应,从而取得一个良好的高血压治疗效果。

  • 标签: 高血压 药物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医院需要严格控制抗菌药物使用,以防出现耐药、二重感染等情况,加重治疗的困难及对患者的危害。基于此,医院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需提高认识,充分发挥自身功能,建全抗生素管理制度,定期对医务人员开展相关专业知识培训,强化责任意识,自觉规范医疗行为及抗生素相关医嘱,并落实监督措施,建立有效的抗生素使用奖惩制度,促进抗生素合理应用。本文着重探讨基层医院在临床上如何展开合理的抗生素使用管理。

  • 标签: 基层医院 抗菌药物 临床应用 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药物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于2017年6月—2018年6月,共选取54篇文献作为样本,归纳药物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影响。结果75.93%的文献资料指出,药物可通过生理与病理两种途径,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产生影响。根据药物种类的不同,其影响的指标同样不同。常见的受影响指标,以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计数、肝功能、尿酸、尿糖、钾离子含量为主。结论临床医学检验期间,检验人员应排除药物的干扰,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高自身的检验知识掌握水平,按流程操作,提高检验结果准确率。

  • 标签: 药物 临床医学检验 检验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于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和合理用药的情况进行监测分析。方法选取我院自2016年1月-2016年12月全年中抽取250份病历进行分析,按抗菌药物的用药频度(DDDs)、实际用药天数、药物利用指数(DUI)和联合用药种数进行综合统计,对我院2016年整年度收集的菌株进行分离,药敏试验以kirbyBauer法进行,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采用DDDs进行抗菌药物排序显示,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在临床上使用范围最为广泛,左氧沙星的用量最高,我院共分离1520例菌株,其中革兰阳性菌430例,占28.29%,革兰阴性菌960例,占63.16%,真菌130例,占8.55%。药敏试验结果中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最敏感,对其它抗菌药物敏感性不强,革兰阴性菌对碳青霉烯类最敏感,对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和阿米卡星敏感度相对较低。结论对细菌进行耐药性监测,有利于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可以显著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药物的使用合理性。

  • 标签: 抗菌药物 临床监测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高原病是高原地区常见疾病,包括急性高山病、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等,目前预防和治疗高原病的药物主要包括地塞米松、乙酰唑胺、西地那非、硝苯地平和沙美特罗5种药物,在采用该类药物治疗高原病时,如何选择用药和剂量调整、肝肾功能不全或存在其他疾病的患者正确用药等是目前关注的话题,是提高治疗高原病用药合理水平和治疗成功率的关键。

  • 标签: 高原病 地塞米松 乙酰唑胺 西地那非 硝苯地平 沙美特罗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临床应用抗菌药物出现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观察。方法对我院收治的768例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观察其使用药物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率为26.82%,男女不良反应率差异不大(P>0.05),而>60岁的患者不良反应率69.90%相比<60岁的患者30.10%明显更高(P<0.05)。结论临床应规范、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尽量减少患者用药后不良发应,才能有效提升治疗效果。

  • 标签: 抗菌药物 不良反应 头孢菌素类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肾内科抗菌药物的应用效果。方法我院肾内科2016年6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120例患者,随机将患者平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头孢克肟片,连续治疗8日。记录并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生活质量评分情况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总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疗后对照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低于研究组(P<0.05);研究组患者对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肾内科疾病在采用抗菌药物治疗时,保证药物使用的合理性、科学性,这不仅能提高治疗总有效率,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还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具备进一步研究价值。

  • 标签: 肾内科 抗菌药物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治疗药物监测在临床的应用极大的提高了药物的合理使用,本文主要从治疗药物监测方法以及与基因组学等交叉学科的融合等方面阐述治疗药物监测方法的研究与发展趋势。免疫法和质谱联用具有准确、快速、经济等特点,是目前临床药物监测的重要方法,随着药物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等交叉学科的发展和融入为治疗药物监测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发展趋势,也将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更加详尽合理的指导。

  • 标签: TDM 血药浓度 基因组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氟桂利嗪的药物分析及临床应用。方法氟桂利嗪属于新型选择性钙通道阻滞剂,与桂利嗪同属于二苯烷基氨类化合物,属于抗癫痫辅助药物。结果氟桂利嗪对脑血管具有良好的扩张作用,但是对心肌血管的扩张作用比较小,不会对血压和心率造成影响,相比于桂利嗪来说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结论氟桂利嗪药物具有较小的毒副作用,能够广泛应用在神经系统当中,特别表现在脑血管系统当中,能够有效增加血流量,解除血管痉挛,改善脑部氧供应不足现象,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氟桂利嗪 药物分析 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