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小儿腹部的CT诊断。方法筛选出本院的32例腹部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儿均行CT检查,对比手术病理检查结果统计CT检查的诊断符合率,并分析本病的CT表现。结果①诊断符合率本研究组的32例腹部患儿,经CT检查检出29例,诊断符合率为90.6%;②病变部位处于性腺组织3例(10.3%),其中包括卵巢2例,隐睾1例;处于性腺组织外26例(89.7%),其中包括骶尾部前方15例,盆腔性腺外7例,阴道4例;对比性腺组织与性腺组织外的发病率,差异显著(P<0.05);③病灶形态患儿的病灶形态呈圆形或椭圆形13例,构成比为44.8%;不规则形16例,构成比是55.2%;④病灶大小病变组织大小为1~10.2cm,平均(6.3±1.7)cm,其中<5cm有4例,都为阴道,≥5cm有15例。⑤CT表现病灶以实性居多(86.2%),囊实性占比13.8%,都没发现钙化,平扫密度较不均匀,存在不规则更低密度区,增强扫描可见多发迂曲增粗小血管影,部分血管出现“蜂窝状”强化,病灶邻近区域发现小片状或小结节状强化影,延迟扫查扩大强化区域,密度变高,周边强化,增强前后比较,病灶强化幅度增加约75~125HU。结论CT诊断小儿腹部的符合率较高,患儿的CT表现较存在一定的独特性,可为临床确诊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 标签: 小儿 腹部内胚窦瘤 CT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临床及CT表现特点,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组织学证实为14例的临床与CT表现,所有病例采用美国PICKERULTRAZ螺旋CT作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抽血检查甲胎蛋白(AFP)。结果主要临床表现为盆部包块,AFP均有不同程度升高,CT检查发现体主要位于盆部中轴线,体积较大,常向下腹部特别是向骶尾部突出,边界多不规整,密度不均匀,常见程度不同的坏死囊变区域,但所有病例均未见钙化灶,增强扫捕显示不均匀强化。结论CT表现有一定特点,结合AFP升高可以明确诊断,但要注意与横纹肌肉瘤、恶性畸胎、神经母细胞、淋巴肉瘤等鉴别。

  • 标签: 内胚窦瘤 盆区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正>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peripheralprimitiveneuroectodermaltumors,pPNET)是一组罕见的发生在中枢和交感神经系统以外,被认为是由神经嵴衍生的小圆细胞恶性肿瘤。本病发病率很低,但恶性程度高,早期即可转移。本院收治1例腹膜后原始神经神经外胚层,现报告如下。1病例简介患者女,36岁。因"查体发现右肾肿物4月余"于2009年3月9日入院。患者4月前无意中自己触及腹部肿块,无发热、腹痛、腹胀、腹水、腰痛、血尿等症状,于当地医院就诊,行B超检查示右肾实质性占位病变,性质待查,考虑肾癌。患者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住院治疗。患者自发病以来,神志清,精神可,饮食睡眠可,大小便正常,体

  • 标签: 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瘤 腹膜后 恶性程度 下腔静脉 软组织肿块 小圆细胞恶性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经鼻蝶入路垂体术后颅感染的护理要点分析。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垂体患者60例,加强对颅感染的护理,设置为实验组。随机抽取2020年之前的经鼻蝶入路垂体术后行常规护理的患者资料60例,设置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颅感染的发生率、住院时间。结果:实验组颅感染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实验组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经鼻蝶窦入路 垂体瘤 颅内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垂体患者采用神经镜经蝶入路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本次研究纳入的对象共有40例,均为我院收治的垂体患者,选取时间段为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所有患者均实施神经镜经蝶入路手术,对患者手术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 患者术中平均失血量为54.12±2.31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35±2.13d。40例患者手术治疗后,治愈、好转分别有31例、9例,术后发生脑脊液鼻漏、发生尿崩症的分别有1例、3例,经检查患者原垂体均消失。结论 对垂体患者采用神经镜经蝶入路手术治疗能取得良好效果,其具有的优势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神经内镜经蝶窦入路手术 垂体瘤 有效性
  • 简介:摘要:主动脉破裂在临床并不常见,但其预后凶险不易控制,一旦明确诊断,应立即通过手术封堵缺口,纠正血流动力学异常。因此积累该病的诊断经验以提高诊断准确率、缩短确诊时长、为尽早手术争取时间意义重大。另外术前准备护理及术中引导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术后长期护理情况、评估预后的康复过程也十分重要。本文将从主动脉破裂的概述、治疗方式及护理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主动脉窦 主动脉疾病 术后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脾岸细胞血管(LCA)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征学、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方法对1例脾岸细胞血管进行临床与病理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临床表现常脾大、脾功能亢进、贫血及血小板减少.CT示脾实质多个大小不等或单个的类圆形低度变区,光镜下病变位于红髓内,界限清楚,相互融合成腔隙可形成彼此沟通成血管床,血管腔囊性扩张,内衬岸细胞核无明显异型性.免疫组化F8(+)、SMA(+)、CD31(+)、CD68(+)、S-100(-)、CD34(-)、α-ACT(++)、Ki-675-10%.结论LCA是一种少见的脾血管源性肿瘤,病理学形态改变,免疫组化标记及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结合文献报道,该肿瘤常伴发其他脏器的恶性肿瘤,对此类患者应密切随访.关键词脾;岸细胞血管;血管源性肿瘤;免疫组化中图分类号R44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516-02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对矢状旁脑膜显微手术切除的策略进行分析和探究,为保证手术疗效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1年6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2例接受矢状旁脑膜显微手术切除治疗的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一般情况、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等进行分析与总结。结果 32例患者中根据Simpson脑膜手术切除分级达到Ⅰ级切除患者有16例(50.00%)Ⅱ级切除患者有10例(31.25%),Ⅲ级切除患者有6例(18.75%);术后病理结果显示,纤维型最多,占比为37.50%;本次研究无死亡病例,对32例患者展开为期一年的术后随访,未发现复发病例;术后患者症状均已缓解消失,有3例癫痫患者在停药后无复发,另外1例癫痫患者经口服药物后症状得到控制;术后患者均没有出现新发并发症。结论 对失状旁脑膜患者采用显微手术治疗时,要求应结合科学、有效的手术策略,具备良好的手术操作技能,有助于提升肿瘤切除效果,且能够保护患者回流静脉和脑组织,预后效果较好。

  • 标签: []矢状窦旁 脑膜瘤 显微手术 手术策略
  • 简介:静脉血栓形成是脑血管疾病的特殊类型,临床较少见。早期诊断对治疗和预后相当的重要。本文收集3例,结合文献探讨静脉血栓形成的CT特点,并分析CT诊断颅静脉血栓的价值和限度。

  • 标签: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CT诊断 脑血管疾病 早期诊断 CT特点
  • 简介:静脉血栓形成(cerebralvenoussinusthrombosis,CVST)是由多种病因所致的以脑静脉回流受阻、脑脊液吸收障碍为特征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病,占所有卒中的不到1%。由于其临床症状谱广且常呈亚急性或迁延起病,因此往往被漏诊或延误诊断。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检查以及溶栓技术的发展,CYST的早期确诊率及治疗效果有了极大的提高。本次研究回顾性分析19例CVST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方法,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现报道如下。

  • 标签: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临床分析 静脉回流受阻 脑血管病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特征
  • 简介:目的探讨鼻镜下行上颌囊肿摘除术的疗效。方法将104例上颌囊肿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和对照组48例。治疗组在鼻镜下进行手术,对照组行传统柯一陆氏上颌囊肿摘除术。观察比较2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期间费用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期间费用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治疗组的面部肿胀、疼痛、麻木,牙齿酸胀,切口感染等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上颌囊肿经鼻镜摘除手术效果良好,应作为首选术式。

  • 标签: 鼻内镜 上颌窦囊肿摘除术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镜下经单鼻孔蝶入路垂体切除术治疗垂体腺瘤的效果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2015年10月来我院神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垂体腺瘤62例患者资料,并将其按照就诊顺序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传统显微镜手术)和实验组(神经镜组),每组31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在术中的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在术中的出血量、手术所用的时间及住院天数与对照组患者之间的数据比较,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45%,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29.03%),两组比较存在的差异具有临床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镜下经单鼻孔蝶入路垂体切除术治疗垂体腺瘤较传统的显微镜下切除垂体具有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等较多优势,且安全性高,值的临床应用推广。

  • 标签: 神经内镜 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 垂体腺瘤 效果评价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颅静脉血栓形成的MRI和MRV(磁共振静脉成像)表现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例颅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MRI和MRV表现。20例均行常规MRI,10例行MRI增强,15例行MRV检查(2DTOF)。结果20例常规MRI榆查中,12例静脉正常流空效应消失,T1WI,T2WI和FLAIR静脉赛见等、高或低信号,3例静脉宴未见明屁异常信号但伴有腑组织水肿、出血、梗死及脑积水。5例海绵区T1WI见稍低或等信号,T2WI见高信号并可见强化.15例MRV见静脉高信号缺失、静脉粗细不规则、静脉充盈缺损。结论MRI和MRV相互结合可有助于对顿静咏血栓形成的早期作出正确诊断。

  • 标签: 静脉窦血栓形成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静脉成像
  • 简介:目的观察上颌提升术后种植体植入存留情况以及种植体周围骨量变化情况,为临床应用该技术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择我科行种植修复患者110例,根据是否行上颌提升分为2组。试验组采用上颌提升方式进行上颌提升并植入Bio-Oss骨粉,同期进行种植体植入。对照组采用常规操作植入种植体。所有入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进行全口曲面断层检查,牙周探诊深度检查(probingpocketdepth,PPD)、探诊出血指数(bleedingonprobing,BOP)、菌斑指数(plaqueindex,PI)检查,种植体存留情况,种植体根方至底实际骨高度(actualbonehight,ABH)。应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55例,植入76颗种植体;对照组55例,植入70颗种植体。2组修复后复查,种植体脱落率、PPD深度、BOP指数、PI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ABH术后即刻与术后36个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颌提升技术为种植体植入骨量不足的患者提供了良好的治疗方案,且能保证种植体较高的存留率,以及良好的植体周围健康。

  • 标签: 上颌窦内提升术 种植牙 存留率 植体周围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总结侵犯静脉的颅肿瘤显微手术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5年3月在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侵犯静脉的颅肿瘤患者21例。结果患者的肿瘤镜下总的全切率为90.47%,术后KPS评分达5分者94.73%,无死亡率病例。除一例矢状中1/3段复发胶质在术后9月再次复发外,余未出现确切的复发现象。结论采用娴熟的显微外科技术能够增加侵犯静脉肿瘤的全切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并降低患者的复发率。

  • 标签: 静脉窦 肿瘤 显微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