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评价介入治疗对肝移植术后动脉并发症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0月—2010年3月对21例肝移植术后动脉并发症患者进行介入治疗的资料。结果21例患者中,动脉狭窄16例,对其中14例成功植入动脉支架15枚,另2例未予治疗;动脉血栓2例,对1例行动脉溶栓治疗,1例行二次肝移植;动脉假性动脉瘤3例,对其中1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1例伴有动脉吻合口狭窄者行血管内支架植入,1例转为外科手术治疗。结论介入治疗肝移植后动脉部分并发症是安全、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

  • 标签: 肝移植 肝动脉 放射学 介入性
  • 简介:目的总结腹腔镜切除的技术要点和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1年5月至11月3例腹腔镜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例均在完全腹腔镜下完成切除,阻断入血流,诊断为规则性左半切除1例;诊断为包虫外包囊剥离切除1�

  • 标签: 切除术初步 初步经验 肝切除术
  • 简介:1991年Reich报道腹腔镜切除(laparoscopichepa-tectomy,LH),但由于肝脏的特殊解剖关系,中容易发生难以控制的大出血,手术风险极高。因此,迄今,此手术仍只能在较大的肝胆中心开展。2005年6月至2011年12月我院共完成各种腹腔镜切除34例,效果满意。现结合病例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 标签: 肝切除术 腹腔镜检查 护理
  • 简介:下肢静脉曲张是常见的血管外科疾病之一,在我国发病率8.6~16.4%,手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传统式存在创伤大、出血多、住院时间长及术后活动不便等缺点。因此,微创是目前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主流趋势。1996年瑞士人Müller开展一种经小切口金属钩去除下肢曲张浅静脉的手术,称作Müller。我院2008年7月—2010年6月采用Müller治疗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36例,

  • 标签: 大隐静脉曲张 Müller术 微创治疗
  • 简介:目的比较单纯切除与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2例单侧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为2组:单纯切除组51例行翼状胬肉单纯切除,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组51例行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后随访12~24个月,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单纯切除组痊愈41例(80.4%),复发10例(19.6%),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组痊愈50例(98.0%),复发1例(2.0%),2组痊愈率﹑复发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比单纯切除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且复发率低。

  • 标签: 翼状胬肉 单纯切除术 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 复发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荷女,42岁、冈无明湿诱凶出现上腹部胀痛1个门,持续数小时至数日,伴左腰背部放射痛并阵发性加剧,偶伴有恶心、呕吐,体质址减轻约4kg,睡眠较蓐,于2011年4月13日入住我院.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皮肤、巩膜无美染.锁骨卜未触及肿大淋巴结,上腹部压痛明显,九反跳痛及肌紧张,腹部未触及包块,脾肋下未扪及,腹部叩诊呈鼓音,肠呜音正常。

  • 标签: 肝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胰腺钩突 肝转移 上腹部胀痛 治疗 肿大淋巴结
  • 简介:目的探讨股-股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手术的临床应用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至2011年5月21例施行股-股动脉搭桥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侧髂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行手术者16例,主髂动脉瘤腔内修复同时行该手术者5例。结果本组21例手术均成功完成。2例术后残留轻度间歇性跛行,1例在术后11个月出现静息痛。2例分别于术后6、17个月发现人造血管闭塞,术后平均2年通畅率为90%。结论股-股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是治疗单侧髂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的一种简单而有效手术,也适用于特殊类型动脉瘤的腔内联合治疗。

  • 标签: 人工血管 动脉闭塞性疾病 动脉瘤
  • 简介:目的探讨TACE在治疗椎体转移瘤疼痛中的价值。方法应用介入微创技术对8例椎体转移瘤引起剧烈疼痛患者经腰动脉、肋间动脉等肿瘤供养血管插管行TACE治疗。随访术后病情变化及疼痛缓解情况。结果治疗后肿瘤生长得以抑制,疼痛症状明显缓解或减轻。应用视觉模拟评分及止痛药用量同时评估,疼痛缓解有效率分别达87.50%(7/8)和75.00%(6/8)。结论腰动脉和肋间动脉等供血血管TACE能有效缓解椎体转移瘤引起的剧烈疼痛,控制肿瘤发展,可作为一种姑息治疗椎体转移瘤的方法。

  • 标签: 肿瘤转移 骨肿瘤 疼痛 化疗栓塞 治疗性
  • 简介: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A评价颈动脉溃疡斑块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256层螺旋CTA资料,观察斑块的分布情况及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并分析斑块的构成成分,重点分析其中溃疡斑块的相关情况,并分析溃疡斑块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结果136例患者中共发现颈动脉斑块452个,其中溃疡斑块78个,溃疡发生率为17.26%(78/452),位于颈总动脉14个,分叉部32个,颈内动脉13个,颈外动脉19个;纤维斑块7个,脂肪斑块49个,钙化斑块3个,混合性斑块19个;溃疡斑块导致管腔轻、中、重度狭窄及闭塞分别为7、29、34和8个。溃疡斑块与脑缺血症状存在统计学关联(OR=3.433,P〈0.01)。结论256层螺旋CTA可无创地评价颈动脉溃疡斑块的特征,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颈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 简介:目的探讨内膜下血管成形(SIA)治疗长段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的临床疗效及其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1年8月我院收治的20例TASCⅡC型、D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IA开通长段闭塞管腔,同时行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以踝/肱指数(ABI)、Fontaine分期、保肢率和通畅率综合评估临床疗效。结果SIA技术成功率为85%,临床症状改善率为90%,保肢率为95%,一期通畅率为83.3%,ABI从术前0.42±0.07提升至术后0.86±0.14,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随访12~24个月,18例临床症状改善的患者中有3例术后3~6个月症状复发,行第二次介入治疗,其余患者症状均无加重或复发。结论SIA在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方法安全有效,近期通畅率较好,远期通畅率尚需要进一步随访。

  • 标签: 股腘动脉 腔内介入 内膜下血管成形术 重症下肢缺血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PTA)及血管内支架植入治疗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应用价值。方法66例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患肢均有不同程度的缺血症状,均采用PTA和(或)支架植入进行介入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测定踝/肱指数(ABI)。结果66例患者成功完成介入治疗,共植入支架73枚,其中髂动脉植入27枚,股浅动脉植入32枚,髂-股动脉植入14枚,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患肢缺血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ABI由术前0.39±0.12上升至0.72±0.15,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5个月),10例患者因复发而再次接受介入治疗。结论PTA及血管内支架植入,因其创伤小、可重复性高、疗效显著等特点已成为治疗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有效手段。

  • 标签: 下肢 动脉闭塞性疾病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支架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内胆管结石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将80例内胆管结石患者分为2组,实验组(n=45)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取石,对照组(n=35)行单纯腹腔镜手术。结果:实验组45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110~118min,平均(160±15)min;中出血量45~280ml,平均(140±60)ml;住院6~8天,平均(7±2)天;42例结石完全取净,结石清除率93.3%,术后无一例发生胆漏、出血、脓肿等并发症。对照组手术时间130~220min,平均(150±30)min;中出血量80~350ml,平均(180±75)ml;住院8~12天,平均(9±1)天;32例结石完全取净,结石清除率91.4%,术后2例发生胆漏。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石完全取净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所有患者3~6个月,经胆道镜复查无一例复发。结论:腹腔镜中联合胆道镜治疗内胆管结石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肝内胆管结石 腹腔镜检查 胆道镜检查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新型颅内支架植入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对26例30个颅内复杂动脉瘤行支架植入弹簧圈栓塞,术后6~24个月进行随访。结果术后即刻疗效:24个复杂动脉瘤完全栓塞,4个次全栓塞(栓塞95%以上),2个不完全栓塞;所有支架位置满意,载瘤动脉通畅。随访2例动脉瘤复发,未见支架移位、塌陷、狭窄,载瘤动脉通畅、光滑。结论颅内支架植入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安全有效;应根据动脉瘤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具体技术。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支架释放技术
  • 简介:目的探讨在腹腔镜肾囊肿去顶减压中联合无水酒精囊内注入治疗单纯性肾囊肿,以减少术后渗出和降低复发率。方法直径大于4cm的单纯性肾囊肿患者,共106例,随机分为两组,由同一者实行手术操作。A组53例,患者仅行腹腔镜肾囊肿去顶减压;B组53例,患者在行腹腔镜肾囊肿去顶减压时,先打开囊肿,吸净囊液后注入无水酒精,等待5分钟后吸净酒精,反复2次,再将多余囊壁切除。比较两种手术术后引流液量和引流时间,以及术后复发情况。结果对比术后引流液总量,A组平均为(307±127.7)ml,B组平均为(82±46.2)ml,B组明显少于A组;对比术后引流时间,A组平均为7±3.2天,B组平均为(3±1.7)天,B组明显少于A组;随访1年,A组有3例囊肿复发,B组无复发情况。结论腹腔镜肾囊肿去顶减压联合无水酒精囊内注入治疗,能有效破坏去顶减压术后残存囊壁的分泌功能,减少残存囊壁的分泌,缩短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降低肾囊肿复发率,是治疗单纯性肾囊肿的理想微创治疗方法。

  • 标签: 肾囊肿 腹腔镜 去顶减压术 硬化疗法
  • 简介:腹主动脉瘤(abdominalaorticaneurysm,AAA)是最常见的动脉瘤,大多数与动脉硬化有关,但以动脉硬化为主要病因的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相对较少。自20世纪90年代国内外相继报道腔内修复治疗以来,以其微创,并发症少、病死率低、恢复迅速,使一部分高龄、高危患者得到了治疗机会。近期,我院用腔内修复成功救治1例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总结报道如下。

  • 标签: 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 腔内隔绝术 腔内修复术 穿透性溃疡
  • 简介:患者女,22岁,因"永存动脉干矫治术后5年复查"入院。查体:心率68次/分,血压99mmHg/65mmHg,胸骨左缘2、3、4肋间闻及3/6级收缩期杂音。超声心动图:升主动脉前外侧壁探及约0.5cm破口,其外侧形成假性动脉瘤约5.8cm×3.5cm,内见中等回声包绕无回声区,假性动脉瘤外包膜完整,瘤内可见少许血流信号与升主动脉交通(图1)。主动脉CTA:升主动脉左侧壁可见假性动脉瘤形成,约7.6cm×5.4cm,内见附壁血栓形成(图)。

  • 标签: 动脉瘤 假性 栓塞 治疗性
  • 简介:目的观察经皮腔内血管成形(PTA)联合血管内支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1月~2009年12月,对采用股动脉血管内支架治疗的26例下肢ASO患者的跛行距离及踝肱指数(ABI)进行观察。结果术后1个月,间歇性跛行距离由(124.6±32.2)m增加到(552.7±137.5)m,ABI由0.62±0.04增加到0.94±0.06,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支架通畅率为100%,2年通畅率为92.3%。结论PTA联合血管内支架置放是治疗下肢ASO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血管成形术 支架 动脉硬化闭塞症
  • 简介:动脉夹层动脉瘤(简称主动脉夹层)是因在内因或外力作用下主动脉内膜破裂,高压血流冲入血管壁的中层而形成血肿,血肿沿主动脉壁中层延伸剥离,是主动脉疾病中最常见的灾难性疾病。本病起病急剧,发病24h内死亡率高达40%。因此严密观察病情,有效的心理护理和基础护理,观察和控制好血压以及做好疼痛护理是降低死亡率,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动脉瘤
  • 简介: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对介入术后1天、1个月桡动脉结构变化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2例接受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患者,分别在术前、术后1天及1个月应用12MHz高频超声观察桡动脉。采用t检验比较术前、术后1天及1个月的内-中膜厚度(IMT)。结果术后1天桡动脉前后壁IMT较术前均增厚(P均〈0.001),而术后1个月IMT值有所下降(P均〈0.001),但仍大于术前。术后1天及术后1个月IMT增厚者分别为44例(86.62%)、30例(57.69%);术后1天、1个月桡动脉局部管腔狭窄率〉15%者分别为8例(15.38%)、5例(9.62%);术后1天、1个月出现管腔闭塞者分别为5例(9.62%)、3例(5.78%);术后1例形成桡动脉假性动脉瘤,48h后闭合,形成前臂血肿。结论经桡动脉介入对桡动脉有一定损伤,损伤反应及并发症于术后1天最为明显,于术后1个月有所恢复,此时桡动脉内-中膜仍较术前增厚。高频超声对显示桡动脉术后改变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冠状血管 超声检查 介入性 桡动脉 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