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背景:氯化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遗传方面影响的研究暂无报道。目的:观察化学毒性物质氯化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微核率和染色体畸变率的影响。方法:贴壁培养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株,显微镜下观察空白对照组及氯化诱导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微核实验检测两组微核率,染色体分析检测两组染色体畸变率。结果与结论:显微镜下观察,空白对照组细胞呈成纤维细胞样贴壁生长,胞体透亮,折光性强;氯化诱导组细胞呈凸起回缩,细胞变小、变圆,贴壁不牢,悬浮细胞增多。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氯化诱导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微核发生率和染色体畸变率均显著增加(P〈0.05)。提示氯化可引起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遗传物质的损伤。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氯化镉 微核率 染色体畸变率 干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一种用于测定潜半夏中重金属的方法。方法:采用微波消解法处理样品,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13批潜半夏中均检出,均小于《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对中药材的规定限(Cd≤0.3mg/kg)。该方法的加样回收率为93.5%RSD=1.7%。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快速准确,可用于潜半夏中的测定。

  • 标签:
  • 简介:例1,女,36岁,因接触110℃硫酸液约15s,致深Ⅱ度烧伤80%TBSA.救离现场后清水冲洗10min,伤后5h入院.常规补液抗休克(尿量30~50ml/h),创面外涂磺胺嘧啶锌糊剂.次日出现磺胺结晶尿及血尿,体温36℃,血白细胞44×109/L,中性0.97.创面立即停用磺胺药物,改用京万红软膏或红霉素软膏,利尿,碱化尿液(尿量3000ml/d).磺胺结晶尿持续36h,血尿持续3d.第11d出现腹泻,为黄绿色稀水便,5~7次/d,每次200ml,持续2d.第15天频繁排血便,当日排14次,次日19次,每次100~500ml,为暗红色血便.血红蛋白由130g/L降至60g/L.留置胃管,应用止血药.1周内输全血6000ml,血浆800ml,血红蛋白升至120g/L.第25天,患者精神状态差,食欲欠佳,双眼黄染.实验室检查:黄胆指数35μmol/L,射浊12U/L,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447U/L.应用能量合剂及护肝类药物治疗22d后,肝功各项指标正常,全身情况改善.伤后55d,创面愈合出院.

  • 标签: 硫酸镉 化学损伤 并发症 多脏器损伤 病例报告 临床表现
  • 简介:"高渗氯化钠溶液治疗失血性休克技术"200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列为"十年百项推广计划"。为了更好地推广此项技术,现将高渗氯化钠溶液复苏概述如下。1概念和配方1980年Velasco等首次报道,在治疗狗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时,应用等渗液(0.9%氯化钠溶液)效果不佳,若用少量(相当于出血量的10%)7.5%氯化钠溶液,则能很快升高血压,增加心输出量,动物100%的长期生存。

  • 标签: 高渗氯化钠溶液 复苏 创伤失血性休克 中华人民共和国 升高血压 心输出量
  • 简介:患者女,27岁.2002年6月8日被100℃、质量浓度56%的三氯化锑溶液烫伤(以下称烧伤)右面颈、右上臂和右肩背部,伤后即用清水冲洗30min,17h后送入笔者单位.主诉创面疼痛,无其他不适,否认有心脏病和神经系统疾病史.查体:体温38℃,脉搏88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05/75mmHg(1mmHg=0.133kPa).患者意识清楚,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肝界无异常.烧伤总面积为12%,其中Ⅲ度1%TBSA,其余为Ⅱ、Ⅲ度混合创面.采用暴露疗法,进行抗感染及对症治疗.

  • 标签: 三氯化锑 烫伤 暴露疗法 意识障碍
  • 简介:目的观察当归多糖对染毒大鼠肝功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分析中药对染毒大鼠的保护作用和可能机制。方法采用腹腔注射氯化(1.5mg·kg^-1,每周5次,连续5周)建立大鼠染毒模型,同时模型大鼠灌胃给予当归多糖(20mg·kg^-1),每天1次,连续5周;末次给药24h后处死大鼠,计算胸、脾、肝指数。脾淋巴细胞的转化功能和NK细胞的杀伤活性检测采用MTT法,血清AST、ALT、LDH活性检测采用分光光度法,血清IL-2和TGF-β1含量测定采用ELISA法,肝组织含量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Bcl-2和Bax的蛋白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法。结果当归多糖可以增加胸脾指数(P〈0.05);明显增强脾淋巴细胞转化能力和NK细胞杀伤能力(P〈0.01);明显增加血清IL-2含量、明显降低血清TGF-β1含量(P〈0.01);明显降低血清AST、ALT、LDH活性(P〈0.05或P〈0.01);明显降低肝组织含量(P〈0.01);明显增强肝组织Bcl-2蛋白表达,降低Bax的蛋白表达(P〈0.05或P〈0.01)。结论当归多糖对染毒大鼠的免疫损伤和肝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增强免疫功能、调节酶活性和细胞凋亡相关蛋白有关。

  • 标签: 当归多糖 免疫损伤 肝损伤 大鼠
  • 简介:目的:验证PVC袋及软包装氯化钠注射液质量。方法:参照企业标准和卫生部部颁标准,对PVC袋的pH,重金属,易氧化物,细菌内毒素,微粒等进行质量验证。参照《中国药典》对软包装氯化钠注射液进行质量全检。结果:除PVC袋的水蒸气透气性在被检测的5个样品中,3个超出标准外,其他各项检查均符合标准。但≥5μm的微粒经揉搓翻转20次后明显增多。7批PVC袋装氯化钠注射液质量均符合《中国药典》规定。结论:应采取相应措施,以确保PVC袋装输液的质量。

  • 标签: PVC袋 PVC袋装输液 质量验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卡络磺氯化钠注射液保留灌肠预防糖尿病患者混合痔术后出血的效果。方法40例糖尿病患者混合痔术后患者随机分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常规治疗加痔核脱落期卡络磺氯化钠注射液保留灌肠。结果实验组的术后出血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卡络磺氯化钠注射液保留灌肠预防糖尿病患者混合痔术后出血有较好的效果。

  • 标签: 卡络磺氯化钠 糖尿病患者混合痔术后出血 预防
  • 简介:目的建立《中国药典》2010年版氯化钡滴定液(0.1mol·L-1)浓度测量的不确定度评定方法。方法通过对不确定度来源分析,建立测量模型,对标定过程中各不确定度的分量进行分析评估。结果本次标定浓度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为2.22×10-3mol·L-1,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为2.2×10-4mol·L-1,扩展不确定度4.4×10-4mol·L-1,k=2。结论建立了氯化钡滴定液浓度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

  • 标签: 氯化钡滴定液 不确定度
  • 简介:患者男,21岁,不慎跌入80℃氯化钡溶液(500g/L)池中致全身烧伤,接触氯化钡时间约6min,误吸氯化钡溶液约20mL。伤后自觉创面疼痛剧烈及呼吸困难,未作任何处理即收入笔者单位。入院前补液约500mL。查体:患者意识不清楚,表情淡漠,体温36℃,脉搏108次/min,呼吸24次/min,血压80/60mmHg(1mmHg=0.133kPa)。微血管充盈较差,手足温度较低,四肢乏力,大便失禁,呼吸困难。创面分布于面颈部、躯干、右上肢、会阴部、臀部及双下肢,渗出较多,可见少量水疱,部分水疱皮已脱落,部分创面基底苍白、质硬、呈皮革样,创面张力较大,未见树枝样血管栓塞。诊断:烧伤总面积90%TBSA,Ⅱ~Ⅲ度;重度吸入性损伤;急性氯化钡中毒。入院后立即给予补液抗休克治疗,留置导尿管,行气管切开术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右下肢、右小腿切开减张。创面清创后除面部涂磺胺嘧啶银锌糊剂外,其余创面用碘伏敷料包扎。

  • 标签: 急性氯化钡中毒 氯化钡烧伤 中毒死亡 重度吸入性损伤 保持呼吸道通畅 创面疼痛
  • 简介:【摘要】甘油果糖氯化钠注射液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的药物,其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对该注射液的质量现状进行深入分析至关重要,全面了解其在生产、运输和存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挑战,以为提高其质量水平提供参考。

  • 标签: 甘油果糖 氯化钠注射液 质量现状
  • 简介:【摘 要】目的:通过研究出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中基体改进剂的选择及其质量浓度、灰化温度和原子化温度对吸光度的影响及各影响因素的最佳测定条件,达到利用最佳测定条件直接进样来测定白酒中的,实现检测准确、快速、直接的目的。方法:通过实验对比出包括磷酸二氢铵在内的 8种基体改进剂对样品溶液吸光度的影响,选择本次试验的基体改进剂为磷酸二氢铵,分别研究基体改进剂的质量浓度、灰化温度、原子化温度对吸光度的影响,之后确定出各影响因素的最佳测定条件。结果:确定的最佳测定条件为:质量浓度、灰化温度和原子化温度依次为 4.0mg/mL、 900℃、 2100℃。最佳测定条件下,测定出的白酒中的质量浓度、精密度、检出限、加标平均回收率和相对标准偏差依次为 0.210ng/mL、 3.91%、 0.32ng/mL、 96.3%和 2.61%,试验结果说明此方法准确可靠。结论: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直接进样来测定白酒中的,该方法无污染、直接、快速、准确,实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运用。

  • 标签: 直接进样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 白酒
  • 简介:摘要老年脑梗死患者大多已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和血液粘稠度增高,发病后神经细胞由于缺血、缺氧、能量缺乏,兴奋性氨基酸从细胞内溢出,引发钙离子内流增加,导致神经细胞坏死、凋亡。由于脑损害后病理变化的复杂性,只要对损伤循环中任何一个环节施加影响,都将对神经细胞起到保护作用。杏芎氯化钠注射液是银杏叶提取物中含有银杏总黄酮、银杏总内酯等有效成分。银杏总黄酮具有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减少自由基生成、还可加快体内自由基清除,降低缺血组织的缺血和再灌注损;改善微循环;增加缺血组织中葡萄糖与氧供应量的作用。

  • 标签: 杏芎氯化钠注射液 脑梗死 老年患者
  • 简介:氧稳态的平衡和稳定是机体新陈代谢和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在某些生理或病理条件下,机体内的氧稳态失衡,引起细胞或组织的整体或局部的缺氧。肿瘤都是以细胞的过度增殖为特点,导致瘤细胞处于低氧或缺氧的环境,氯化钴(CoCl)作为化学性低氧模拟剂,主要用于细胞内缺氧造模,其机制是2Co2+与Fe2+竞争性结合血红蛋白,抑制正常的含氧血红蛋白的形成,导致体内的脱氧血红蛋白的含量增加,从而阻断了氧信号传导系统中氧感受器与氧结合,使细胞的含氧量下降,引起细胞在不缺氧的条件下"感觉"缺氧,同时诱导促进或抑制细胞凋亡作用的低氧诱导因子-1(HIF-1)的表达。因此,了解CoCl2对肿瘤细胞凋亡的促进或抑制作用的机制,并根据肿瘤细胞类型的不同,合理运用低氧环境协同CoCl2细胞毒性作用和增强肿瘤细胞对放化疗的敏感性,从而能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 标签: 氯化钴 低氧 肿瘤细胞 生长代谢
  • 简介:患者男,26岁.工作时不慎被约600℃的氯化钡熔浆烧伤全身多处,随即用少量冷水冲洗创面约3min.自感全身麻木、四肢乏力,恶心呕吐1次.在现场清创后用无菌敷料包扎,肌肉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1500U.伤后3h转入笔者单位,入院后患者仍感乏力,出冷汗.查体:患者意识清楚,体温37.6℃,脉搏9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80/90mmHg(1mmHg=0.133kPa),心律齐,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腹软,无压痛.烧伤创面位于颈、肩、背、左上肢及双足,部分腐皮脱落,基底红白相间,痛觉迟钝或消失.急诊查血钾1.1mmol/L.诊断:(1)热液烧伤,总面积22%TBSA,深Ⅱ、Ⅲ度.(2)急性氯化钡中毒.立即将4g氯化钾加入1000ml平衡盐溶液中行静脉滴注.入院后5min患者突然全身痉挛、呼吸困难,继之呼吸微弱,瞳孔对光反射迟钝,继续补钾.10min后患者呼吸、心跳停止.立即予以气管插管,用呼吸机辅助呼吸.行胸外心脏按压,静脉推注肾上腺素、利多卡因并进行电除颤.经采取上述复苏措施,患者心跳恢复为窦性节律.继续应用利多卡因,在心电监护下加快补钾速度,静脉推注硫代硫酸钠5.12g.患者血压维持在180/100mmHg,心率90~120次/min.大约2h后复查血钾为2.1mmol/L,患者仍未恢复自主呼吸.

  • 标签: 烧伤 患者 全身 急性中毒 死亡 麻木
  • 简介:目的 观察并探讨高氧复方氯化钠溶液对烧伤休克的防治作用。 方法 (1)将Wistar大鼠分为6组,A组:正常对照组;B组:制作30%TBSAⅢ度烧伤模型,伤后1h补充复方氯化钠溶液;C组:致伤后6h补充复方氯化钠溶液;D组:伤后1h补充高氧复方氯化钠溶液;E组:伤后6h补充高氧复方氯化钠溶液;F组:致伤后不治疗。动态观察各组大鼠内毒素(LPS)、白细胞介素6(IL6)、二胺氧化酶(DAO)活性、D乳酸、丙二醛(MDA)的变化。(2)选择烧伤面积为50%~69%TBSA、伤后3h内入院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补充高氧复方氯化钠溶液;对照组:补充复方氯化钠溶液。观察患者休克期变化、经皮氧分压、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及有无并发症等。 结果 大鼠伤后各组监测指标水平均较A组显著升高,呈逐步上升趋势,F组更加明显,其顺序为F组>C组>B组>E组>D组(P<0.05)。烧伤患者治疗组较对照组休克期度过平稳,补液量减少,氧分压明显升高,并发症少,但血氧饱和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结论 早期应用高氧复方氯化钠溶液,对防...

  • 标签: 烧伤 休克 创伤性 细胞低氧 复苏医嘱 高氧复方氯化钠溶液
  • 简介:摘 要:铜银和氯离子进行协同联合氯化抗菌消毒(40μg・L-1铜银游离子,400μg・L-1铜银游离子和0.3mg・L-1游离子和氯)前后用逆转录PCR的实验方法同时检测铜银协同氯化消毒前后脊灰杆菌病毒的内部核酸,并用内部免疫破坏印记检测法(DIBA)同时检测脊灰杆菌病毒的抗原性(包括蛋白质);用内部核酸免疫修复法的实验方法测定噬菌体f2的内部核酸免疫修复存活率,并用联合血清生化学法的方法同时检测噬菌体f2的抗原性.以此基础来深入探讨利用铜银和氯离子进行协同联合氯化抗菌消毒对脊灰病毒内部核酸的免疫破坏抑制作用.得出的RT-PCR的检测结果显示存在铜银脱氢离子通过协同联合氯化细菌消毒前后对脊髓灰质炎一型病毒组的ⅰ型(PVI)的特异免疫条带为明显阳性,协同氯化消毒后的ⅱ型为明显阴性;DIBA检测结果显示铜银协同氯化消毒前后的检测结果差异均为明显阳性.铜银脱氢离子通过协同联合氯化细菌消毒产生灭活免疫作用后,大肠杆菌噬菌体f2的中性核酸细胞修复存活率不会随免疫作用持续时间不断延长而显著降低;该型噬菌体的抗原性与正常细菌无明显显著差别.

  • 标签: 消毒 大肠杆菌噬菌体 脊髓灰质炎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