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了解无症状脑梗死的发生率、梗死部位及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我院 2018 年 2月至 10月的 70例无症状脑梗塞患者 (观察组)与 78例有症状脑梗塞患者 (对照组 )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两组在年龄、体重、病例、嗜好烟酒等多项因素以及血脂、血糖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P> 0.05),但在梗塞灶( CT)分布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1),提示病变部位直接影响脑梗塞患者病情轻重及预后转归。结论:通过临床调查比较分析,发现高年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是无症状脑梗死易发因素。

  • 标签: 无症状脑梗塞 易发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无症状脑梗死的发生率、梗死部位及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我院2018年2月至10月的70例无症状脑梗塞患者(观察组)与78例有症状脑梗塞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两组在年龄、体重、病例、嗜好烟酒等多项因素以及血脂、血糖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梗塞灶(CT)分布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病变部位直接影响脑梗塞患者病情轻重及预后转归。结论通过临床调查比较分析,发现高年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是无症状脑梗死易发因素。

  • 标签: 无症状脑梗塞 易发因素
  • 简介:目的总结肝外伤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70例肝外伤的临床资料,根据AAST分级:Ⅰ级14例(20.0%),Ⅱ级32例(45.7%),Ⅲ级22例(31.4%),Ⅳ级2例(2.9%)。行非手术治疗18例,手术治疗52例,其中传统探查46例,腹腔镜治疗6例。结果本组治愈65例(92.9%),死亡5例(7.1%),因严重粉碎性肝损伤清创后肝切除,术后死于肝功能衰竭2例,死于失血性休克2例,因合并肝后腔静脉破裂术中死于循环衰竭1例。发生并发症14例(20.0%),其中右胸腔积液6例,肺部感染5例,膈下脓肿2例,胰漏1例,均经保守治疗痊愈。结论轻度肝外伤可选择非手术治疗,而严重肝外伤要积极手术治疗,术式应遵循个体化原则。

  • 标签: 创伤和损伤
  • 简介:笔者自2000年开始采用针刺太冲穴治疗落枕70例,效果较为理想,特介绍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70例中,男52例,女18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62岁。病程最短一天,最长7天。病位左侧46例,右侧24例。

  • 标签: 针刺 落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银汞合金充填术失败原因,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2007年12月~2009年4月就诊的银汞合金充填术失败70例患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银汞合金充填术失败原因有充填后疼痛、食物嵌塞和充填物悬突、充填物脱落或折断、牙体折裂、边缘微渗漏及继发龋等。结论提示临床医生正确判明牙髓状况,规范地备洞、充填、适时调牙合可提高治疗成功率。

  • 标签: 银汞合金 充填术 失败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消化系统病变治疗方法,以观察平胃胶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临床疗效及可能作用机理为例。方法将7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给予平胃胶囊口服,每次4粒,每日3次。对照组给予维酶素片,每次4片,每日3次。两组均治疗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1.43%共32例,对照组为77.14%共27例,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病理改善率为51.1%,对照组为31.4%,治疗组病理改善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平胃胶囊能有效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改变,改善胃黏膜血液循环,使黏膜再生加强并得到修复,同时抑制EGF和CDX2的表达,使癌前病变PLGC得以有效逆转。关键词平胃胶囊;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眩晕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神经内科眩晕患者病因。方法;以我院2018年1月—2018年7月期间诊治的70例眩晕患者为例,经过病史询问,查体和经颅多普勒等检查,确定引起眩晕的疾病,以主诉患者的病史、临床症状体征、相应的辅助检查结果,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对眩晕患者的病因进行分析,予以确诊。结果对70例眩晕患者进行病因诊断,统计不同年龄段眩晕患者的病因及构成比。70例眩晕患者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47例,前庭神经炎13例,美尼尔氏病8例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2例。结论BPPV是眩晕患者最常见的病因,应提高临床医师对BPPV和VM所致头晕的认识,仔细进行眩晕床旁检查,尽早行头颅CT、心电图检查,提高临床疗效。

  • 标签: 神经内科 眩晕 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患者高血压的临床护理。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7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分为护理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护理组患者进行全面综合的护理,对照组患者不给予护理,1年后,对两组患者的血压改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护理组总有效率明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面综合的护理能够有效地提高老年患者高血压的控制总有效率,合理的膳食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对老年患者高血压的控制具有积极的作用,对稳定血压以及预后均有良好的临床作用。

  • 标签: 老年患者 高血压 护理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9-0098-01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桂盆腔消癥汤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0例符合研究条件患者采用随机抽签法平均分为两组,其中结合组患者服用盆腔消癥汤治疗,单用组患者服用桂枝茯苓胶囊治疗。结果结合组治疗患者总有效率(97.14%)明显好于单用组(71.43%)(P<O.05);结合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5.71%)明显少于单用组用药后(22.86%)。结论采用盆腔消癥汤治疗子宫肌瘤患者疗效明确,不良反应较少。

  • 标签: 子宫肌瘤 盆腔消癥汤,桂枝茯苓汤 米非司酮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腹痛的病因以及诊断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7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急性腹痛患者70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病因及相应治疗措施,统计急性腹痛的病因、诊断准确率及转诊率。结果在70例急性腹痛患者中,有1例患者因病况严重、复杂,采取转诊措施外,其余69例患者中急性胃炎占47.83%,泌尿系结石占15.94%,急性心肌梗死占7.25%,卵巢囊肿蒂扭转占4.35%,痛经占17.39%,急性肠梗阻占4.35%,结肠癌占2.90%,以上患者均得以准确诊断,并施以针对性治疗,且症状均得到控制和改善。其中,有61例患者在4-20h内完成诊断,快速诊断准确率为97.14%,转诊率为1.43%。剩余8例患者由于合并症较多,在行血常规、X线等检查后,于20-40h内进行进一步检查,病症得以确诊,并已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结论治疗急性腹痛时,快速对其腹痛类型进行确诊,利于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进而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 标签: 急性腹痛 急诊 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压疮患者的综合护理效果。方法现随机选择2015年3月-2016年7月在我院进行压疮治疗的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参与本次调查的70例患者中总计有72处压疮,62处(86.1%)压疮愈合,8处(11.1%)压疮好转,总有效率为(97.2%),2例患者由于原发疾病治疗效果不理想转院治疗。结论在临床治疗压疮原发疾病的同时要对压疮进行合理的护理,通过常规护理、饮食指导、创面护理等综合护理措施促进压疮的恢复,可促进原发病的恢复,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压疮 综合护理 效果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肠癌患者术后护理的问题。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72例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包括常规护理、心理护理、病情监测、引流管护理、造口护理及院后护理等在内的术后护理资料,探究直肠癌患者的护理方法及其效果。结果72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死亡者0例。术后出现造瘘口狭窄、腹泻等并发症者有16例,经过治疗后均已完全恢复,护理满意度为100.0%。结论对直肠癌患者施以术后护理能够有效改善病情,增加患者治病信心,增强患者治疗及护理依从性,进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 标签: 直肠癌 术后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眩晕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神经内科眩晕患者病因。方法 ;以我院 2018年 1月— 2018年 7月期间诊治的 70例眩晕患者为例,经过病史询问,查体和经颅多普勒等检查,确定引起眩晕的疾病,以主诉患者的病史、临床症状体征、相应的辅助检查结果,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对眩晕患者的病因进行分析,予以确诊。结果:对 70例眩晕患者进行病因诊断,统计不同年龄段眩晕患者的病因及构成比。 70例眩晕患者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BPPV)47例,前庭神经炎 13例,美尼尔氏病 8例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2例。结论: BPPV是眩晕患者最常见的病因,应提高临床医师对 BPPV和 VM所致头晕的认识,仔细进行眩晕床旁检查,尽早行头颅 CT、心电图检查,提高临床疗效。

  • 标签: 神经内科 眩晕 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急诊科70例常见急腹症的诊断治疗,综合分析后得出诊断治疗的体会。并得出结论急诊科常见急腹症要注意多方面分析,各科室要通力配合,让误诊病例减少到最低程度。

  • 标签: 急腹症 诊断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儿童川崎病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使用免疫球蛋白时机,研究并评估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8月我科收治70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根据患儿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诊断明确后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和治疗效果进行统计比较。结果:70例川崎病患儿中,完全性川崎病55例,不完全性川崎病15例,其中合并冠脉损害12例,其中完全性川崎病为16.36%(9/55),不完全性川崎病为20%(3/15),两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完全性川崎病的5大临床症状显著高于不完全性川崎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血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性川崎病和不完全性川崎病在诊断明确后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治疗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性川崎病和不完全性川崎病在治疗效果和转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完全性川崎病因临床症状典型,容易诊断,疗效好,并发症发生率低。不完全性川崎病患者由于缺乏诊断金标准,临床症状不典型,易误诊、漏诊,结合实验室指标,对该病早期识别、诊断和治疗,并发症发生率可大大减少,治疗效果和完全性川崎病相当。

  • 标签: 川崎病 完全性川崎病 不完全性川崎病 冠状动脉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