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血清氯在成人颅内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45例颅内感染患者纳入本次研究的观察组,另取4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受试者血清钾、钠、氯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清钾、钠、氯离子浓度明显降低,独立样本t检验提示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P<0.05);观察组中,颅内感染昏迷患者血清钾、钠、氯离子浓度明显低于未昏迷患者,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P<0.05);与入院时相比,出院时颅内感染昏迷患者血清钾、钠、氯离子浓度有显著提升,前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感染急性期患者氯表现显著,并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密切关联,临床应对颅内感染患者血清钾钠氯指标进行动态监测,为临床诊断和预后评估提供支持。

  • 标签: 颅内感染 诊断 血清钠 血清氯
  • 简介:目的分析D二体的检测结果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日本东亚希森美康公司提供的CA7000全自动血凝对270例常见的疾病:脑梗死(30例)、肺栓塞(30例)、肝硬化(30例)、糖尿病(30例)、肾病综合征(30例)、妊娠(30例)(早孕、中孕和晚孕)、胆石症(45例)、普通高血压(45例)进行D二体检测。结果分3组:第1组为脑梗死、肺栓塞和肾病综合征组,其D二体均明显升高,在3000μg/L以上,第2组为妊娠、肝硬化和糖尿病,D二体结果在300~3000μg/L之间,第3组为普通高血压和非手术的胆石症,D二体结果在300μg/L之内。结论D二体结果符合临床第1组者可确定诊断,第2组提示诊断并应注意连续监测,第3组可排除与凝血纤溶激活的相关并发症。

  • 标签: 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物/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溶血标本对D二体测定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来我院就诊病人做D=体检测的300例溶血标本作为观察组,其中轻度溶血100例,中度溶血100例,重度溶血标本100例。另对这300位患者立即重抽抗凝血(尽量避免溶血)在没有溶血状态下测定D二体浓度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检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的D二体浓度均高于对照组,轻度溶血标本D二体含量较对照组高约高100-300ug/ml左右,中度溶血标本D二体含量较对照组高出约400-600ug/ml左右,重度溶血标本D二体全是较对照组高出约600-1000ug/ml左右,对比差异明显,并且P均<0.05。结论,溶血标本的D二体值明显增高,造成临床上的正相干扰,假阳性。D二体作为临床急诊检验项目,对急性脑卒中、心梗、静脉血栓、肺血栓、动脉血栓都具有很好的诊断意义,为了给医生提供准确的临床诊断依据,对于溶血标本,提倡采用重新抽取的办法进行处理。

  • 标签: D二聚体 溶血 血栓临床诊断依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关于明胶肽过敏休克误诊硬膜外麻醉低血压。方法本院对接收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患者数量1例,年龄为28周岁,已经有40周孕期,需要进行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进行剖宫产手术,并将该患者进行明胶肽使用。并在手术前8H内不允许进食及喝水,通过身体检查,各项指标均无异常,检查项目分别是心电图、血、尿液、血凝、肝肾功能、体格检查、血糖;在进行手术后,需要进行静脉开放,同时麻醉连续硬膜,这时需要进行明胶肽注射并静点,并进行分析。结果在15min后患者说有身体感觉不适症状,出现呼气困难,立即进行快速输液,需要进行大量氧气吸入,这时患者出现四肢及内侧、颈部、胸部布满各种豆疹及皮肤潮红,立即进行明胶肽停止注射,通过15min之后,患者生命特征出现稳定,手术结束,在60min之后四肢及内侧、颈部、胸部布满各种豆疹及皮肤潮红现象全部消失,并进行观察后,缓则在2H之后,皮肤完全恢复正常,在没有发生任何异常。结论通过对患者进行分析后得知,明胶肽过敏休克误诊硬膜外麻醉低血压。

  • 标签: 聚明胶肽 过敏休克 误诊 硬膜外麻醉低血压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护理要点。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根据2015年1月~2017年1月66例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患者的多种状况进行一系列的环境准备、心理护理、自我护理、治疗指导等护理措施。结果66例患者均移植成功,其中21例出现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4例出现出血性膀胱炎,2例出现肝静脉闭塞病,但经过精心地护理和正确地治疗全部治愈。结论做好移植各阶段的护理,可以减少移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利于移植过程的顺利进行。

  • 标签: 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 移植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复合丙酚用于临床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应用瑞芬太尼联合丙酚用于全凭静脉麻醉观察组患者60例,并选取使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患者术后清醒、恢复、拔管、定向力恢复时间等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抑制插管操作应激反应方面,瑞芬太尼复合丙酚靶控输注静脉麻醉效果更加明显。结论瑞芬太尼是一种适合用于持续输注的新型阿片类镇痛药,可用于与丙酚复合的前静脉全身麻醉中,临床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瑞芬太尼 异丙酚 麻醉
  • 简介:目的:观察阿卡波对糖耐量减低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MT)和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新诊断糖耐量减低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应用阿卡波)和对照组,均测定颈动脉MT及血清CRP浓度,并于治疗12个月后复查以上指标。结果:12个月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颈动脉MT及血清CRP水平明显下降,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对糖耐量减低患者早期应用阿卡波干预可以降低血清CRP浓度,逆转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有益于减缓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生和发展。

  • 标签: 葡萄糖代谢障碍/治疗 阿卡波糖/治疗应用
  • 简介:摘要糖尿病作为终身性疾病,一旦发病患者需要长时间服药,药物的选择非常重要,对于患者的影响也较大,因此需要对药物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特别需要关注因葡萄代谢异常造成的各种并发症。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对于药物的安全性需要全面关注,防止在长期药物服用过程中身体出现不良反应,阿卡波作为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在糖尿病治疗中得到广泛的使用,在糖尿病治疗中取得较好效果。本文对阿卡波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进行分析。

  • 标签: 阿卡波糖 糖尿病 作用
  • 简介:目的:探讨中老年人群中不同代谢水平者的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gamma-glutamyltranspeptidase,GGT)水平差异,并分析其与糖尿病前期[即调节受损(impairedglucoseregulation,IGR)]及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患病风险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甘肃省兰州市五泉铁路西村社区40~75岁的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生化检测;将人群分为正常糖耐量(normalglucosetolerance,NGT)组、IGR组及DM组,比较3组人群血清GGT水平的差异,并分析GGT水平与IGR及DM患病风险间的关系。结果:1DM组的GGT水平明显高于NGT及IGR组(P均〈0.01)。协方差分析显示,校正性别、年龄、饮酒等多种影响因素后,DM组的GGT水平仍明显高于NGT及IGR组(P均〈0.01)。2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GGT水平与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腰围和餐后2h血糖(twohourspostprandialbloodglucose,2hPG)的关系较为密切(r值分别为0.357、0.312、0.280,P均〈0.01);校正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腰围和饮酒的影响后,血清GGT水平与血糖指标(空腹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血脂指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TG)呈正相关(P均〈0.01)。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GR、DM患病风险随着血清GGT水平的升高而增加,校正多种影响因素后,GGT〉69u/L组的IGR患病风险是GGT四分位水平最低组的2.296倍(95%CI为1.062~4.967,P〈0.05),且其DM患病风险是GGT四分位水平最低组的4.399倍(95%CI为2.020~9.579,P〈0.01)。结论:甘肃省兰州市五泉铁路西村社区40~75岁常住居民中,血清GGT水平异常者的IGR患病风险升高,且随着血清GGT水平的升高,DM患病风险亦增加,而GGT异常者的DM患病风险升高明显。结果提示该人群中血清GGT水平异常与代谢异常患病风险升高显著相关。

  • 标签: Γ-谷氨酰转肽酶 糖调节受损 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 横断面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老年病内科患者代谢异常发生情况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最近1年时间内来到我院就真的老年病意思代谢患者攻击136例,并采取相关资料进行分析,进行空腹血糖监测,并监测其葡萄糖耐量。结果在本次调查当中,代谢异常共计70例,确定为糖尿病患者则为24例,所以代谢异常总数则为94例,经由空腹血糖确诊为56例,而葡萄糖耐量测试确诊数量为70例,相比之下采用葡萄糖耐量来进行确诊则有着良好的诊断率,所以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老年病内科 糖代谢异常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评价尿蛋白普通琼脂凝胶电泳(AGE)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普通AGE检测305例患者尿蛋白,其中112例做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两者进行比较,并结合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诊断分析。结果:普通AGE图谱可分为五种类型,对应于SDS—PAGE的四种蛋白尿类型,分别为肾小管性蛋白尿、肾小球性蛋白尿、混合性蛋白尿和溢出性蛋白尿。结论:普通AGE能很好地判断肾小管性蛋白尿,较好地判断大部分肾小球性蛋白尿和混合性蛋白尿,很好地判断溢出性蛋白尿。

  • 标签: 蛋白尿 普通琼脂糖凝胶电泳 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丙酚联合瑞芬太尼应用在喉罩麻醉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喉罩麻醉患者80例进行随机分组研究,每组40例,对照组单用丙酚处理,研究组加用瑞芬太尼处理,比较两组效果。结果研究组麻醉时间、丙酚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意识恢复时间与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喉罩置入前与置入后心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血压与血氧饱和度则无差异(p>0.05)。结论喉罩麻醉中采取丙酚与瑞芬太尼联合处理效果更佳,值得推广。

  • 标签: 喉罩麻醉 异丙酚 瑞芬太尼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中晚期胃癌患者采用红豆杉粉剂和功散联合治疗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取80名晚期胃癌患者为实验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采用紫杉醇治疗的对照组和红豆杉粉剂和功散联合治疗的实验组每组40例患者。每30天为1个周期,连续口服5个周期。5个周期结束后,对两组的治疗有效率和毒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后两组的有效率分别为实验组73.33%和对照组50%。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的在发生的毒副反应的分级上也要显著轻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中晚期胃癌患者来说,将红豆杉粉剂联合功散进行治疗,十分的安全和有效,对临床上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标签: 红豆杉粉 异功散 胃癌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病毒性肝炎应用甘草酸镁治疗的治疗效果。方法此次研究所选择的基本对象为2016年1月-2017年3月来我院实施治疗的慢性病毒性肝炎病患,共有68例,将他们按照入院治疗的先后顺序分为两组(A组与B组),给予A组的34例病患运用懂吗甘草酸镁进行治疗,给予B组的34例病患运用还原型谷胱甘肽进行治疗,比较所有病患的整体治疗情况。结果对比两组病患治疗前与治疗后的ALT、TBiL、AST等指标水平变化情况,治疗前两组病患的各项指标无统计学意义,完成治疗后,A组病患各指标水平的改善情况优于B组,统计学有对比意义P<0.05。结论对于患有病毒性肝炎的病患采用甘草酸镁进行治疗能够改善病患的临床症状,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异甘草酸镁 病毒性肝炎 抗炎护肝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硝酸山梨酯联合环磷腺苷葡胺治疗老年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5年12月至2018年1月因稳定型心绞痛于我院治疗的40例老年患者纳入研究并随机分组。对照组40(应该是20吧)例采用硝酸山梨酯治疗,观察组20例联合环磷腺苷葡胺治疗,均以1个月为一疗程。比较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0.00%(18/20),高于对照组的65.00%(13/20),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于老年心绞痛患者而言采用硝酸山梨酯联合环磷腺苷葡胺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稳定型心绞痛 硝酸异山梨酯 环磷腺苷葡胺 心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对进行无痛人流术的患者采用依托咪酯和丙酚的麻醉方法,对两种药物的麻醉效果进行分析和对比。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无痛人流术的102例参与研究,随机将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51例,观察组5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依托咪酯进行麻醉,观察组患者采用丙酚进行麻醉,对比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查看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结果两组麻醉效果没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麻醉安全性相对较高(P<0.05)。结论对进行无痛人流术的患者采用依托咪酯或丙酚的麻醉方法,两种方式均有良好的麻醉效果,但是丙酚麻醉不良反应情况优于依托咪酯。

  • 标签: 依托咪酯 异丙酚 无痛人流术 麻醉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与分析瑞芬太尼联合丙酚用于甲状腺切除手术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进行甲状腺切除手术的84例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n=42),并分别给予芬太尼+丙酚、瑞芬太尼+丙酚麻醉。比较两组各项临床指标、优良率及不良反应几率。结果观察组采取瑞芬太尼+丙酚麻醉后,患者恢复意识、恢复自主呼吸等各项临床指标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7.14%vs35.71%),P<0.05;观察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97.62%vs76.19%),且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甲状腺切除手术患者实施瑞芬太尼+丙酚麻醉可有效缩短患者术后清醒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几率,故其临床效果更为确切。

  • 标签: 瑞芬太尼 异丙酚 甲状腺切除术 麻醉 清醒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两种不同类型口香对口腔微环境的影响。方法选取校内20名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其咀嚼木醇型口香和葡萄型口香的过程中,分别实施唾液实验,收集其咀嚼不同时间的唾液,计算不同时间点的唾液流率、测定其各自的PH值,比较不同口香唾液实验中获得的唾液流率、PH值。结果志愿者在咀嚼两种不同类型的口香时,除了0-2min的静息流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外(P>0.05),其余时间段的比较均有木醇型口香的唾液流率显著高于葡萄型口香的情况,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唾液PH值较初始PH值均显著升高,在0-2min、2-4min、4-6min三个时间段,木醇口香和葡萄型口香咀嚼时的唾液PH值均无统计学差异外(P>0.05),但6min后木醇组的唾液PH值仍在保持上升趋势,而葡萄组的唾液PH值开始降低,其余时间段的比较有木醇型口香显著高于葡萄型口香的情况,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咀嚼木醇型口香和葡萄型口香都有促进唾液流率增加、PH提高的作用,相对而言,木醇型口香的作用更为显著。

  • 标签: 口香糖 口腔微环境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