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血脂各组分对中性粒细胞计数的影响,以及不同水平的中性粒细胞计数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方法研究对象选择2015年4月-10月于我科进行体检的患者90例,测定白细胞计数及分类,TC、TG、HDL-C、LDL-C、血清肌酐和血尿酸等。均详细询问病史,记录年龄、性别、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等情况,检查颈动脉超声,计算斑块积分,结果根据血浆中中性粒细胞的水平进行三分位法分为三组,低值组(<3.802*109)、中值组(3.802-6.724*109)、高值组(>6.724*109),三组间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见表1)。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分析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收缩压、血糖、血尿酸、脂蛋白α对中性粒细胞计数的影响,结果见表(2),可见中性粒细胞计数的水平受血糖、甘油三酯的水平影响。结论中性粒细胞的计数受到血中甘油三酯水平影响,甘油三酯水平与中性粒细胞计数呈正相关,同时高水平中性粒细胞计数组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积分明显增高。

  • 标签: 中性粒细胞计数 动脉粥样硬化 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检测血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NGAL(脂质运载蛋白)重症患者AKI(急性肾损伤)的早期的诊断。方法以2016年5月-2018年5月间入本院ICU病房治疗的120例重症患者为研究主体。分成A组和B组,均是60例。A组伴有AKI疾病,B组未伴有AKI疾病,监测其不同时间点的血清NGAL浓度、CysC(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浓度和SCr(血清肌酐)浓度,用以评估AKI早期诊断效果。结果A组术后各时间点的血清NGAL浓度均高于术前,CysC浓度于术后12h与48h明显高于术前,SCr浓度于术后48h明显高于术前,对比有差异(P<0.05)。B组各时间点的上述指标对比均无差异(P>0.05)。结论血清NGAL浓度在患者术后6h便会明显升高,其对AKI的预测价值较佳,且预测时间早于其他指标,可于AKI早期进行疾病诊断。

  • 标签: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 NGAL 重症患者 AKI 早期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联合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对肝癌患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份至2014年3月份我院122例行根治性手术的肝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数据,并进行定期回访。根据ROC曲线以NLR=2.84、PLR=138.9为临界值将患者分为高NLR组(NLR≥2.84),高PLR组(PLR≥138.9),低NLR组(NLR<2.84),低PLR(PLR<138.9)组,高NLR+PLR组(NLR≥2.84、PLR≥138.9),低NLR+PLR组(NLR<2.84、PLR<138.9)和高NLR+低PLR组(NLR≥2.84,PLR<138.9),低NLR+高PLR组(NLR<2.84、PLR≥138.9)。Logrank单因素分析八组患者的临床、病理数据与无瘤生存期的关系,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导入Cox回归模型行风险分析。结果122例患者3年的无瘤生存率为10.2%。高NLR+PLR组55例,3年的无瘤生存率为3.5%。低NLR+低PLR组20例,3年的无瘤生存率为22.9%。两组无瘤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NLR≥2.84、PLR≥138.9、肿瘤>5cm、血管侵犯、AFP≥200ng/ml是影响肝癌患者术后无瘤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这六个因素为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肝细胞癌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血小板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和中性粒细胞联合检测对急性阑尾炎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至我院就诊的急性阑尾炎患者共有110例,时间段为2016.1.20-2018.1.20,其中穿孔性阑尾炎31例,化脓性阑尾炎35例,单纯性阑尾炎44例,对三种急性阑尾炎患者均给予CRP、WBC、中性粒细胞联合检测,分析其检测水平与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所有患者中,101例白细胞计数递增,107例中性粒细胞比例递增,106例C反应蛋白递增,94例三者同时递增;对比急性穿孔性阑尾炎、化脓性阑尾炎、单纯性阑尾炎患者的CRP、WBC、中性粒细胞水平均差异显著,且存在依次递减的趋势,P<0.05。结论对急性阑尾炎患者给予CRP、WBC、中性粒细胞联合检测的意义显著,便于判断病情的发展情况,指导疾病的治疗。

  • 标签: 急性阑尾炎 白细胞计数 C反应蛋白 中性粒细胞 诊断
  • 简介:目的:分析磷脂综合征患者膜突蛋白抗体表达情况,并探讨膜突蛋白抗体磷脂抗体相关性血栓发生中可能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70例磷脂综合征患者(包括50例磷脂抗体相关性血栓患者和20例磷脂抗体相关性反复流产者)及100名正常对照者的血清膜突蛋白抗体及其他自身抗体的阳性率。制备鼠源性单克隆膜突蛋白抗体,加入正常人富血小板血浆中,检测其诱导血小板聚集的能力;同时加入单克隆抗体和膜突蛋白,检测血小板聚集抑制率。结果:在50例磷脂抗体相关性血栓患者和20例磷脂抗体相关性反复流产患者中,N端膜突蛋白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6%和65%,显著高于其他自身抗体C端膜突蛋白抗体血小板抗体心磷脂抗体β2糖蛋白Ⅰ抗体)的阳性率。鼠源性单克隆N端膜突蛋白抗体有诱导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而该作用可被N端膜突蛋白抑制,但不能被二磷酸腺苷激活途径抑制物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四肽所抑制。结论:大部分磷脂抗体综合征患者存在N端膜突蛋白抗体阳性,且该抗体的产生可能与磷脂综合征患者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相关。膜突蛋白抗体在诊断和治疗磷脂综合征中的应用值得进一步探索。

  • 标签: 膜突蛋白 自身抗体 抗磷脂综合征 血小板聚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对粒细胞缺乏患者使用层流病床对其院内感染的影响及效果。方法收集粒细胞缺乏患者共7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36例),对照组使用普通病床,观察组使用层流病床,将两组院内感染率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的院内感染率更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粒细胞缺乏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层流病床的使用能够显著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风险,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粒细胞缺乏 层流病床 院内感染 效果
  • 简介:目的:制备兔抗体血清,应用试管凝集实验和试管溶血实验测定其效价,并对其进行了初步探讨。方法:对兔2%~5%SRBC进行免疫一周,采用心脏法采血,离心分离出血清。再与2%~5%SRBC用试管凝集实验和试管溶血实验对其效价进行测定。结果:兔血清中出现了抗体,其中试管凝集实验效价为1:8,试管溶血实验的效价为1:32。结论:此免疫血清制备的方法所用的时间相对较短,测定方法简单易行,效果较明显,适用于实验教学和实验研究。

  • 标签: 血清制备 凝集实验 溶血实验 检测 探讨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沈阳市三所三级医院HIV抗体阳性患者CD4+与CD8+数量之间的关系,分析HIV感染患者T淋巴细胞与白细胞的关联。方法将HIV抗体确证实验结果为阳性的患者的全血标本分别用流式细胞仪和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进行CD4+与CD8+T淋巴细胞检测和白细胞数量检测,根据CD4+T淋巴细胞绝对值的大小将检测结果进行分组,并将CD4+与CD8+的比值和白细胞的数值分组进行Spearman秩和相关分析,研究CD4+与CD8+T淋巴细胞的比值和白细胞数值的相关性。结果三组分组数据提示CD4+与CD8+T淋巴细胞数的比值和WBC数量两变量间有相关性,且为正相关。结论白细胞数量与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成正相关,白细胞减低可更简单直观的作为HIV感染患者的监测和判断免疫功能的指标。

  • 标签: 艾滋病患者 T淋巴细胞 白细胞 感染监测 免疫功能
  • 简介: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是一种危害人民健康与生命的疾病,死亡率极高,此病发病急、时间短、并发症多。由于APL极易出血,尤其是化疗期间。要做好有关的专科护理和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的。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标签: 白血病 早幼粒细胞 急性/诊断/护理 出血/护理 人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精子抗体(anti-spermantibody,AsAb)产生与女性不孕不育的关系以及女性AsAb的产生与临床疾病关联性。方法用ELISA法测定研究对象AsAb,分析女性不孕不育患者与健康对照组之间AsAb阳性率的差别;并进一步对女性不育不孕患者病史进行分析,初步探讨AsAb阳性形成的可能病因。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女性不育不孕患者血清AsAb-IgG、IgM和IgA阳性率增高(P<0.05);女性不育不孕组中,不良流产史和宫颈炎患者AsAb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盆腔炎和HPV感染患者阳性率与健康对照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sAb产生与女性不育不孕有相关性,而不良流产史和宫颈炎可能是导致女性体内产生AsAb的可能诱因之一。

  • 标签: 不孕不育 AsA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在评估老年危重AECOPD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6月~2018年5月收治的80例老年危重AECOPD患者临床资料,依据入院时血常规中的血嗜酸粒细胞百分比(Eos%)将入选患者分为阴性组、(Eos≤2%,n=58)和阳性组(Eos>2%,n=22)。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一步对生存及死亡患者进行性别、年龄、APACHEⅡ评分、Eos水平、激素使用及有创机械通气使用率等临床资料进行组间分析、比较。结果阴性组与阳性组患者在性别、年龄、BMI、吸烟史、合并症、APACHEⅡ评分、CRP、血小板、无创通气使用率等指标差异比较上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在白细胞指标及有创通气使用率、住院时间及死亡率等差异比较上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0例死亡组患者与60例生存组患者在性别、年龄、APACHEⅡ评分等一般资料差异比较上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在Eos水平、激素使用、有创通气使用率等差异比较上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嗜酸粒细胞在老年危重AECOPD患者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价值,其中嗜酸粒细胞≤2%患者住院时间较长、有创通气使用率及死亡率均较高,临床中应对该类患者予以重点关注。

  • 标签: 外周血嗜酸粒细胞 老年危重AECOPD 治疗效果 预后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进行诱导痰检查,研究其中嗜酸性粒细胞的变化,探讨其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中的指标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到2017年在我院北院呼吸内科住院的188例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进行诱导痰技术提取检查,通过分组推进相应的治疗。结果分组病人以15天作为治疗周期,进行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检测,分组患者中通过数据分析看出第Ⅰ小组情况最为好转。结论在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气道中,分析诱导痰的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指数,作为判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有效指标,也可作为对AECOPD患者选取激素治疗方案的指导依据。

  • 标签: 诱导痰 慢阻肺 嗜酸性粒细胞 急性加重期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RA)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检测5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50例其他风湿病患者的CCP抗体、类风湿因子IgM-RF、IgM-RF以及类风湿因子(RF),并对比RA患者治疗前后的CCP抗体水平。结果RA组CCP抗体水平与其他风湿疾病组患者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CCP抗体与RF对RA的特异性、敏感性有明显差异P<0.05,CCR抗体与IgM-RF、IgG-RF联合检测中,两项联合检测特异性为96.0%,三项联合检测的特异性为98.0%,结果表明联合检测性明显优于单用CCP抗体、RF;研究40例RA患者治疗后CCP抗体水平下降明显P<0.05。结论CCP抗体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具有显著的特异性以及敏感性,而且CCP抗体联合类风湿因子IgM-RF、IgM-R可显著提高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准确性。

  • 标签: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 类风湿 关节炎
  • 简介:目的:研究MEK-ERK信号通路在全反式维A酸(all-transretinoicacid,ATRA)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promyelocyticleukemia,APL)细胞分化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APL细胞株NB4作为体外模型,以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11b、四唑氮蓝(NBT)还原实验和形态学观察评估细胞分化;应用蛋白印迹法研究细胞MEK和ERK的活化状态及PU.1、C/EBPβ、C/EBPε和PML-RARα的蛋白含量。结果:MEK-ERK信号通路在ATRA处理早期即活化,并维持48h。抑制MEK活性,可使ATRA诱导的CD11b阳性率从(87.50±4.16)%下降到(38.01±2.79)%,NBTA540值从0.507±0.009下降到0.250±0.0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001);且大部分细胞形态回复到原始细胞;同时,ATRA诱导的PU.1、C/EBPβ和C/EBPε蛋白表达上调也受阻。结论:ATRA可通过MEKERK信号通路调控PU.1、C/EBPβ和C/EBPε蛋白表达,诱导APL细胞分化。

  • 标签: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 细胞分化 全反式维A酸 MEK-ERK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性早幼粒細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情况。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73例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将其临床特点和预后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3例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有发热69例,贫血43例,淋巴结肿大39例,肝肿大39例,脾肿大30例,骨关节疼痛8例。56例(77%)患者出现皮肤瘀斑,69例(95%)患者出现各部位出血情况,其中尤其以皮肤黏膜出血最为常见,发生率为86%(63/73),51例(70%)患者出现了弥散性血管内凝血。73例患者中,低危患者10例,中危患者40例,高危患者23例。73例患者中16例死亡,57例完全缓解,其中复发12例,持续性完全缓解45例。低、中危患者的完全缓解率为82%(41/50),高于高危患者的70%(16/23),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73例患者接受治疗后1年无事件生存率为70%(51/73),3年无事件生存率为63%(46/73),5年无事件生存率为52%(38/73)。高危患者5年无事件生存率为39%(9/23),中危患者5年无事件生存率为58%(23/40),低危患者5年无事件生存率为60%(6/10)。结论出血是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最常见也是最显著的临床症状,临床上运用全反式维甲酸联合其他药物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效果显著,可以降低早期病死率。可根据患者外周血幼稚细胞比例等临床预后因素,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对于提高患者存活率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 临床特点 预后分析
  • 简介:摘要 目的:皮肤瘙痒是尿毒症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本研究试图通过观察在维持性腹膜透析具有皮肤瘙痒症状患者的嗜酸性粒细胞变化及其它可能影响因素,分析其相关性,以期对其具有治疗意义。方法:回顾性选取腹膜透析中心 2012.1-2014.9月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共 88例,其中具有皮肤瘙痒症状的患者 60例,测定血液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并对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中皮肤瘙痒者占 62.8%,皮肤瘙痒患者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患者达 61.6%,皮肤瘙痒组与无瘙痒组在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血尿素氮、甲状旁腺激素水平有统计学差异( P<0.05);皮肤瘙痒程度与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呈正相关(相关系数 0.567, P< 0.01),与透析年限成正相关(相关系数 0.544, P< 0.01)。结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是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皮肤瘙痒的主要相关因素之一。皮肤瘙痒组在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血尿素氮、甲状旁腺激素水平与无瘙痒组有统计学差异 ,皮肤瘙痒程度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透析年限具有相关性。

  • 标签: 腹膜透析 皮肤瘙痒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 简介: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儿童常见的慢性非感染性疾病.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其发病机制复杂.而呼吸道炎症的消长与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密切相关。Clara细胞分泌蛋白(Claracellsecretaryprotein.CCSP)是重要的内源性炎因子,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cationicprotein,ECP)在哮喘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促炎作用.是哮喘时呼吸道炎症标志物之一。本研究对本院近年收治的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诱导痰中CCSP、ECP质量浓度进行检测,并分析受试者肺功能的变化,以明确CCSP、ECP质量浓度变化与儿童哮喘发作间的关系,指导临床开展有效的治疗。

  • 标签: 哮喘 CLARA细胞分泌蛋白 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标准反定型红细胞与丈夫红细胞检测孕妇产前IgG抗体效价的差异。方法同一人采用经典人球蛋白法,对40名O型Rh(D)阳性孕妇产前IgG抗体检测标本同时用标准反定型红细胞(标准组)和丈夫红细胞(丈夫组)测定效价,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标准组与丈夫组效价一致35例(35/40),标准组效价大于丈夫组一个滴度5例(5/40)。结论标准反定型红细胞抗原性稳定、易于保存、应用方便,用于孕妇产前IgG抗体检测的效果等同、甚至优于相应丈夫红细胞,值得推荐使用。

  • 标签: 红细胞 IgG抗体 效价 新生儿溶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