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诱发急性脑血管并发脑心综合症的病因以及如何预防该病的相应措施。方法选取自2014年3月到2017年6月之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急性脑血管患者,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中出现并发脑心综合症的几率,并分析研究发生并发症的病因以及防范措施和治疗方法。结果在90例急性脑血管患者当中,有60.00%的患者发生并发脑心综合症,即54例患者。在54例患者当中有高达87.04%的患者发生出血性脑血管,共计47例,有12.96%的患者的患有种缺血性脑血管,共计7例。54例在接受治疗后好转率高达98.15%,共计53例。结论发生脑心综合症与急性脑血管的类型相关,其中缺血性脑血管发生脑心综合症的几率低于出血性脑血管。发生该病的机制可能与脑受损后对于心脏神经出现支配紊乱,血流动力学、神经和体液调节障碍以及血管变等相关。为应对该病应当加重监护出血性脑血管患者的心功能,以此预防并发脑心综合症。

  • 标签: 急性脑血管病 脑心综合症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急性脑血管心电图分析以及临床应用效果,对心电图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方法根据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我院的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50例来分析研究,对患者的心电图特点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全部患者共有45例患者有心电图异常情况,占总数的90.00%,心电图异常患者中有24例心肌缺血,22例ST段变化,1例Q-T延长,1例U波明显;各型心律失常患者有1例束支传导阻滞,1例窦性心动过速,1例窦性心动过缓,7例房性早搏,9例室性早搏;2例房室肥大,急性脑血管患者心电图异常以ST段变化、Q-T延长、各型心律失常以及房室肥大为主。患者的病情好转后,心电图也会有所改善。结论心电图改变情况和及性脑血管疾病之间的关联性比较紧密,通过心电图来对患者的病情改善以及预后效果进行分析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标签: 急性脑血管病 心电图 ST段变化 ST段变化 心率失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11月选取本院收治的急性脑血管患者40例作研究对象,将其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分析组和参照组,各20例。参照组患者使用传统的护理院前急救方法;分析组患者则使用优化后的院前急救护理方法。结果参照组患者的入院时间明显长于分析组患者,分析组患者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优化后的院前急救护理方法相比于单纯使用传统的护理院前急救方法护理效果显著,可以有效降低死亡率,具有更高的安全性以及科学性。

  • 标签: 急性脑血管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颈部血管超声检测在缺血性脑血管患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100例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时段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测。比较两组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内-中膜厚度增长发生率、颈动脉狭窄发生率方面的差异,并观察两组在颈总动脉收缩期的最大血流速度与舒张期的最小血流速度情况。结果观察组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内-中膜厚度增长发生率、颈动脉狭窄发生率等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颈总动脉收缩期的最大血流速度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在舒张期的最小血流速度方面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部血管超声检测在缺血性脑血管临床诊断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能够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内膜增厚情况,从而为临床诊断提供科学依据,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病 颈部血管超声检测 临床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脑血管运用神经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4年5月~2016年5月期间在我科住院治疗的50例脑血管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据其意愿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在术后行满意度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患者症状(肢体活动、语言、意识、头痛)、查体情况(肌张力分级)及相关并发症(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及心脏情况等)缓解情况的满意程度。结果DSA结果示研究组病患颈动脉及椎动脉狭窄情况(降低75%以上)优于对照组(降低45%左右)。对照组复发1例,研究组脑血管复发率较低;术后满意度结果示研究组(92.68%)>对照组(44.44%),脑血管患者更为满意神经介入治疗(P<0.05)。结论神经介入治疗不仅疗效显著,且对病患恢复及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积极意义,应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神经介入治疗 脑血管疾病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脑血管护理中优质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102例脑血管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51例),给予观察组患者应用优质护理,给予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对比两组研究患者护理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能力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生活能力评分在采取护理措施之前差异对比无意义(P>0.05),经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生活能力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研究患者数据差异对比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1例下肢动脉血管形成,1例穿刺部位血肿或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3.92%。对照组出现2例下肢动脉血管形成,4例过度灌注综合征,3例穿刺部位血肿或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17.64%,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研究患者数据差异对比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血管疾病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效果显著,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和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脑血管病 优质护理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血管造影术患者的病情观察和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9月做脑血管造影术的患者76例,给予病情观察和全程护理。包括术前、术中、术后的严密护理和观察。记录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DSA成功率100%,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有6例,发生率为7.9%。其中2例为穿刺部位出血、皮下血肿;1例为支架塌陷;2例为脑血管痉挛;1例为脑出血。经术后治疗与护理后未出现死亡病例。结论脑血管造影术是检查脑血管的最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全脑血管造影,脑血管疾病可得到有效准确的诊断和及时的介入治疗,但作为有创性检查,脑血管造影术后可能会出现并发症,需要护理人员密切观察、精心护理。

  • 标签: 脑血管造影 术后观察 术后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脑血管诊断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方法取我院收治的82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实施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并将检査结果与脑血管造影以及手术病理检查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82例患者中,共52例异常,包括10例血管狭窄和闭塞,11例动脉瘤,,16例血管变异,5例烟雾,3例动静脉畸形,2例静脉窦血栓,2例高颅压致颅内动脉不显影,1例血管痉挛致血管纤细,1例静脉破裂出血,1例原始舌下动脉。其中有22例符合脑血管造影结果,30例患者与术中病理检查结果一致。结论采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对脑血管疾病进行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普及和应用。

  • 标签: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 脑血管病 应用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纳洛酮联合醒脑静治疗脑血管疾病意识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近3年收治的97例脑血管意识障碍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随机将97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措施,观察组给予纳洛酮联合醒脑静治疗,比较两组GCS评分、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眨眼反应、语言反应及肢体运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纳洛酮联合醒脑静能有效改善患者意识障碍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在脑血管意识障碍治疗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 标签: 纳洛酮 醒脑静 脑血管病 意识障碍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阿司匹林与辛伐他汀联合使用对缺血性脑血管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所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122例患者,将这些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1例。对照组患者实施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实施辛伐他汀的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辛伐他汀对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的临床效果显著,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并且安全性较高,该方法值得被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阿司匹林 辛伐他汀 缺血性脑血管病 临床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为人体内体液调节系统,其中人体循环系统中含有RAS,但此物质亦遍布于人体血管壁及心脏、中枢与肾脏、肾上腺等组织,并协助靶器官各项调节。现代医学证明RAS与人的心血管系统正常发育密切相关,并发挥着心血管功能稳态及电解质、体液平衡维持的作用,亦可起到明显的血压调节效果。故临床上常用抑制RAS系统的药物治疗脑血管,为此本文对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与脑血管的研究进展作探讨。

  • 标签: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脑血管病 方案选择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他汀类药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的效果。方法将2017年1月份-12月份全年收治的缺血脑血管的患者126例按照数字随机法分成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阿伐他汀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情况变化以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经积极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脂各项指标水平较之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NIHH评分均不同程度下降,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缺血性脑血管在常规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联合他汀类阿伐他汀钙片治疗的效果较好,患者的血脂水平得到有效的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降低,利于患者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他汀类药物 缺血性脑血管病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老年血管患者的临床特点观察及护理方法。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即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心脑血管的常规护理方法,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临床观察采取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及在护理前后焦虑评分情况。结果试验组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97.56%高于对照组的73.17%,试验组干预后的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分析心脑血管患者的临床情况后,制定正确护理方案,提高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减轻了焦虑情绪,加速疾病康复。

  • 标签: 心脑血管病 临床观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缺血性脑血管介入诊断和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1月~2017年11月于我院就诊的缺血性脑血管患者,共80例,回顾性的分析患者在临床上的一般资料,均给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进行诊断,从中选出60例与介入治疗标准相符的患者行支架成型手术治疗,并利用DSA诊断治疗结果。结果80例患者共发现血管变66例;60例患者经介入治疗,置管成功率为100.00%,30例患者血管狭窄程度低于1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后经治疗全部消失,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SA技术在诊断缺血性脑血管时应用价值高,可以极大的提高介入治疗评估,同时支架成型手术作为有效介入治疗之一,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病 介入诊断 治疗 临床研究
  • 简介:老年低血糖发作致偏瘫,临床上貌似急性脑卒中,如病史不详,或缺乏警惕性,易误诊,现将误诊的10例分析报道如下.

  • 标签: 低血糖症 诊断 误诊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研究脑血管伴帕金森(PD)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PD患者94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依据是否伴发脑血管,将其分为观察组(n=45)和对照组(n=49)。采集两组患者晨起空腹肘静脉血,并行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血清Hcy、LDL-C水平及IM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HDL-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患者的Hcy、LDL-C水平与脑血管伴PD发病呈显著正相关(OR=5.635、1.598、3.688,P<0.05),HDL-C水平与脑血管伴PD发病呈显著负相关(OR=0.714,P<0.05)。结论Hcy、LDL-C、IMT是脑血管伴PD发生的危险因素,而较高的HDL-C则可降低其发病风险。

  • 标签: 脑血管病 帕金森 相关性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脑血管人偏瘫的康复护理方法以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从2013年4月到2014年7月所收治的85例脑血管偏瘫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给予康复护理,对其临床护理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本组的85例脑血管偏瘫患者中,通过给予患者康复护理,其中显效患者37例,所占的比例是43.5%,有效患者31例,所占的比例是36.5%,无效的患者17例,所占的比例是20%,总有效率是80%。结论对脑血管偏瘫患者给予康复护理,可以有效促使患者语言功能和肢体功能的恢复,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脑血管 偏瘫 康复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ischemiccerebrovasculardisease,ICVD)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分析与处理效果。方法研究阶段为2015年12月~2017年12月,共纳入研究对象119例,均为缺血性脑血管患者,其中脑血管造影58例,介入治疗61例,分析其并发症情况以及处理结果。结果造影组并发症共发生1.72%(1/58)明显低于介入组并发症发生6.56%(4/61),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ICVD,脑血管造影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的检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推广。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病 脑血管造影 介入治疗 术后并发症 处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缺血性脑血管的患者实施卒中单元疗法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9月-2016年9月所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患者120例,将这些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脑血管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采取卒中单元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都低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缺血性脑血管患者实施卒中单元疗法能促进患者的病情稳定,该方法值得被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卒中单元疗法 缺血性脑血管病 临床效果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介入疗法应用于神经内科脑血管的临床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进行传统手术和介入治疗。结果介入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在康复率上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介入治疗确实在很多方面优于传统开颅手术,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介入疗法 脑血管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