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本文旨在对行剖宫产术的孕产妇进行等稀释性自体输血(ANH)初期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异体输血及ANH对行剖宫产术的孕产妇免疫功能的影响差异。方法:选择待进行剖宫产术分娩的孕产妇50例,随机分为2组。ANH组(Ⅰ组):于麻醉后手术切皮前经桡动脉放血400~600ml,同时经静脉输入等容量的扩容液,产后或产程即将结束时将自体血回输。异体输血组(Ⅱ组):剖宫产术中据情况给予异体悬浮红细胞2~3单位。分别于产前、产后第1、5天抽取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中自然杀伤细胞(NK)、巨噬细胞、IL系列因子、IgG、IgM、CD3+、CD4+、CD4+/CD8+的变化情况。结果:12组产后1天CD3+、CD4+、CD4+/CD8+较产前显著减少,其中Ⅱ组较Ⅰ组减少更明显,NK细胞升高,P〈0.05。产后5天Ⅱ组CD3+、CD4+、CD4+/CD8+仍较产前显著减少,而Ⅰ组均基本恢复正常,且Ⅰ组CD3+、CD4+、高于Ⅱ组,P〈0.05。2产后1天IgA、lgG2组均减少,IL-6、IL-8、TNF-a2组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5天Ⅰ组均基本恢复正常,Ⅱ组与产前相比,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M2组变化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组产后1天CD3+、CD4+、CD4+/CD8+较产前显著减少,其中Ⅱ组较Ⅰ组减少更明显,NK细胞升高,P〈0.05。产后5天Ⅱ组CD3+、CD4+、CD4+/CD8+仍较产前显著减少,而Ⅰ组均基本恢复正常,且Ⅰ组CD3+、CD4+、高于Ⅱ组,P〈0.05。2产后1天IgA、lgG2组均减少,IL-6、IL-8、TNF-a2组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5天Ⅰ组均基本恢复正常,Ⅱ组与产前相比,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M2组变化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标签: 等容稀释 自体输血 孕产妇 免疫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等稀释性自体输血在剖宫产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以行急性等稀释性自体输血的56例剖宫产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ANH组),对照组为随机抽取同期住院行剖宫产术的孕妇51例。记录手术前后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等血液指标变化情况,同时观察术中出血量、自体血采集及回输过程中不良反应、新生儿产后情况等。结果:1术后2d对照组RBC、Hb及HCT明显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NH组RBC、Hb及HCT稍有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ANH组患者自体血采集及回输过程中均无不适,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术中未输注异体血。新生儿Apgar评分9~10分,随访新生儿产后情况良好。结论:急性等稀释性自体输血应用于剖宫产手术操作简单,不良反应少,能减少异体血输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输血方式。

  • 标签: 急性等容稀释 自体输血 剖宫产术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等稀释(ANH)联合回收式自体输血在前置胎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ANH联合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68例前置胎盘手术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为随机抽取无自体输血的前置胎盘手术患者54例。记录手术前后RBC、Hb、HCT、WBC、PLT、PT、APTT等指标变化情况,同时观察术中出血量、自体血采集及回输过程中不良反应情况等。对2组术后康复情况进行随访。结果:(1)2组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前预存血量(565±198)ml、术中回收血量(612±137)ml,库血输注例数和库血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2)2组术后24hRBC、Hb、HCT、WBC、PLT、PT、APTT等血液指标与本组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术后24h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患者自体血采集及回输过程中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4)观察组术后肠道排气时间、切口拆线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NH联合回收式自体输血应用于前置胎盘手术,具有较好的血液保护效果和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急性等容稀释 自体血回输 前置胎盘 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等稀释性自体输血在产科大出血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01-2015-06急性等稀释性自体输血的58例孕产妇合并大出血休克患者(观察组)。对照组为行异体血输注的同类住院患者62例。用纱布称量法及引流量计算2组术中失血量并记录;对2组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测,观察并比较围术期血液指标变化情况。记录观察组围术期凝血功能变化情况。结果:1观察组平均输自体血(573.6±162.7)ml,异体血输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2观察组RBC、HB及HCT稍有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水平(P〈0.05);3观察组血液稀释后FIB与PLT明显下降(P〈0.05),术毕回升至术前水平。结论:ANH自体输血能够减少产科大出血患者术中失血,能减少异体血输注,对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有利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 标签: 急性等容稀释 自体输血 产科 大出血 手术
  • 简介:目的:观察国产羟乙基淀粉急性等血液稀释对异位妊娠手术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2例异位妊娠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2组均于麻醉诱导后、手术前采集自体血至储血袋,然后分别静脉输注等体积的国产、进口羟乙基淀粉130/0.4,自体血于术中或术后输注。检测2组患者术前、术中自体血回输前、术毕时血红蛋白(Hb)、血细胞压积(Hc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术前、术后24h及48h的β2微球蛋白(β2-MG)、血尿素氮(BUN)及血肌酐(Cr)等肾功能指标。结果:(1)与术前比较,2组自体血回输前、术毕时Hb、Hct均有一定下降(P〈0.05),尤其在自体血回输前下降明显,但仍在正常范围内。2组各时点Hb、H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自体血回输前、术毕时PT、APTT、TT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2)与术前比较,2组术后24h及48h的β2-MG、BUN及Cr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2组各时点β2-MG、BUN及C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产羟乙基淀粉作为扩容剂应用于急性等血液稀释对肾脏功能影响较小,安全性较高。

  • 标签: 急性等容血液稀释 羟乙基淀粉 国产 异位妊娠 肾功能
  • 简介:目的:本文旨在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中等稀释性自体输血(ANH)初期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异体输血及ANH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差异。方法:选择妇科恶性肿瘤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等稀释性自体输血组(I组):于麻醉后手术切皮前经桡动脉放血400~600ml,同时经静脉输入相当容量的羟乙基淀粉,手术后半阶段将自体血回输;异体输血组(Ⅱ组):术中输异体悬浮红细胞2~3U。分别于术前、术后1d、术后5d抽取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中自然杀伤细胞(NK)、巨噬细胞、IL系列因子、IgG、IgM、CD3^+、CD4^+、CD4^+/CD8^+的变化情况。结果:①2组术后1dCD3^+、CD4^+、CD4^+/CD8^+较术前显著减少,其中Ⅱ组较I组减少更明显,NK细胞升高(P〈O.05);术后5dⅡ组CD3^+、CD4^+、CD4^+/CD8^+仍较术前显著减少,而I组均基本恢复正常,且I组CD3^+、CD4^+高于Ⅱ组(P〈O.05)。②术后1dIgA、lgG2组均减少.IL-6、IL-8、TNF-α2组均升高,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术后5dI组均基本恢复正常,Ⅱ组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M2组变化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自体输血对患者免疫功能影响较小,对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无明显抑制作用,而异体输血对免疫功能抑制明显。围手术期自体输血较异体输血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 标签: 等容稀释 自体输血 异体输血 妇科恶性肿瘤 T淋巴细胞亚群 NK细胞
  • 简介:随着医疗新技术、新项目的快速推广应用以及各类医疗保险的完善与普及[1],近年来我国采血小板制品已被临床广泛应用,增长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如何满足采血小板制品的临床供给,同时减少不合理的过期报废,在国内许多地区仍然是一个难题。因此,采供血机构实施采血小板的有效库存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构建一个有效库存管理的保障体系,来达到供给与需求的平衡是有效库存管理的基础。

  • 标签: 机采血小板 库存管理 初探
  • 简介:目的:对台州地区采血小板情况进行分析,以便有针对性的制定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献血宣传方式,有效保留和招募采血小板献血者,确保本地区采血小板的临床供应。方法:对台州地区2009-2013年采血小板采集的情况(包括采血小板献血者年龄、性别、血型,淘汰原因等)通过officeexcel、SPSS20.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台州无偿成分献血人口比例高于2011年全国水平,男性远多于女性,年龄多分布于26~45岁,血型分布与台州地区人口血型分布基本一致,在各个淘汰指标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全血白细胞计数的淘汰率较高。结论:台州地区无偿捐献采血小板的工作中,可加强对年轻人群及女性的宣传号召力度,继续提高献血者的主动屏蔽意识,以减少成分献血的淘汰率。

  • 标签: 机采血小板 台州地区 情况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采血小板采集过程的影响因素,以便监测和控制,使能更好地为献血者服务。方法:对我站2013年3月330例献血者整个采过程进行观察和记录。结果:献血者采前血小板计数,血细胞比容等血液参数,以及性别,体重,血管,环境温湿度,采血技术等与采采集过程和产品质量密切相关。结论:加强采前宣教,认真筛选合适献血者;创造适宜的环境;提高采血人员的操作技术,提高全程服务质量。能使采过程顺利进行,缩短采时间,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巩固和扩大采献血者的队伍。

  • 标签: 机采血小板 采集 影响 因素
  • 简介:目的:通过统计分析不同献血者捐献采血小板低钙反应发生率的差异,对高危群体进行积极的预防及处理。方法:对大连血液中心2015-01-12月采血小板8542人次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性别、献血次数及捐献量不同,分成3组进行χ~2检验。结果:3组数据经χ~2检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女性,初次,捐献2个治疗量献血者更易出现低钙反应,采血前做好充分的宣教工作,并口服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采血中使用加热毯,覆盖穿刺手臂,可预防及减少低钙反应的发生。

  • 标签: 机采血小板 低钙反应
  • 简介:采血小板具有浓度高、红细胞及白细胞污染少、疗效好等优点,在临床治疗中得到普及。血小板输注是成分输血的重要组成部分,输注血小板对于治疗血小板减少性和功能障碍性出血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采集采血小板对献血者的健康和心理素质有严格要求。同时还需要特殊设备、先进的采集技术及特殊的服务,因此每一步工作的细致与谨慎对保证血小板的质量至关重要。

  • 标签: Amicus血细胞分离机 机采血小板 解聚 处理对策
  • 简介:目的:研究捐献采血小板后捐献者血小板相关检测项目的连续变化,为制定合理的采血小板捐献间隔周期提供依据。方法:使用血常规专用真空标本管分别抽取捐献者捐献前、捐献后6、12、24、48、72h检测标本,在抽取后30min内使用MandryBC-5800全自动5分类血常规检测仪上机检测。结果:捐献者在捐献采血小板后24h,血小板计数达到最低值,此后逐步回升,并在捐献后96h达到捐献前水平。结论:捐献采血小板后捐献者血小板计数在捐献后24h达到最低值,在捐献后96h恢复捐献前水平。

  • 标签: 无偿献血者 机采血小板 血常规
  • 简介:随着输血医学的发展,采血小板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血小板输注疗效确切。已成为治疗各种原因所致血小板功能异常而发生的出血性疾病,及严重创伤、高难手术出血抢救的重要手段。全国大部分城市医院的血小板输用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同样我市采血小板临床需求量也快速上升,

  • 标签: 潮汕地区 机采血小板 征召
  • 简介:目的:评估Amicns3.2版本软件,比较Amicus与Trima采集双份血小板的时间。方法:平均分配献血员,保证献血员条件无差异情况下统计Amicus和Trima双份血小板采集时间。结果:在产品和产量抽样均合格,平均体重、身高、采前血小板计数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前提下,平均采集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cus3.2版本软件缩短了双份血小板的程序时间,Amicus3.2版本采集时间上优于Trima。

  • 标签: 血细胞分离机 血小板 采集时间
  • 简介:2010年5月中下旬以来,河南省信阳市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呈高发趋势,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umangranulocyticanaplasmosis,HGA)是由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曾称为"人粒细胞埃立克体")侵染

  • 标签: 应急招募 无形体病
  • 简介:患者,男,45岁,农民。于1周前被毒蛇(种类不详)咬伤右小腿,当时既感疼痛不适,出血不止,无恶心、呕吐、心悸、胸闷、肢体麻痹等症状,就诊当地县医院。给予清洗伤口换药和抗蛇毒血清治疗,右小腿肿痛有所减轻,伤口渗血一直不止。3d前复诊当地县医院,查血常规:WBC9.2×10^9/L,Hb76g/L,PLT10×10^9/L,未行特殊处理,症状进一步加重,于2008年8月11日求诊我院外科。

  • 标签: 血小板 冷沉淀 毒蛇咬伤
  • 简介:目的:通过对初次无偿采血小板捐献者采取心理护理干预,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初次无偿采血小板捐献者的保留,并发展为固定捐献者的影响。方法:对2006—2008年842人来本站初次捐献采血小板者实施献血前、中、后心理护理干预。结果:2006、2007、2008年采取心理护理干预后初次献血者保留为固定献血者所占比例分别为47.95%、72.33%、87.36%。结论:对采血小板捐献者采取心理护理干预,有利于采血小板捐献者的保留,对稳定固定采血小板队伍有着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心理护理 保留 固定 机采血小板
  • 简介:目的:探讨献血者外周血小板体积指标对采血小板质量的影响,并探讨适宜标准筛选献血者。方法:收集194名献血者的献血前外周血小板体积指标(包括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大血小板比率),与采血小板收集量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并对献血者采集前后相应指标作配对比较。结果:献血者的采前外周血小板平均体积、体积分布宽度和大血小板比率均与血小板收集量呈负相关关系,且有统计学意义,是筛选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重要指标。

  • 标签: 血小板平均体积 血小板分布宽度 大血小板比率 献血者 机采血小板
  • 简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是一种获得性、克隆性、以红系细胞异常增多为主的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治疗性红细胞单采术(TE)是采用多功能血细胞分离去除患者体内增多的红细胞,以达到缓解或减轻临床症状的目的。我科2005年6月-2009年8月运用Mcs+血细胞分离进行红细胞单采治疗PV患者14例,短时间内让患者RBC、Hb、Hct接近正常水平,

  • 标签: Mcs+血细胞分离机 红细胞单采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 简介:目的:观察血液病患者输注采血小板的临床效果,探讨影响其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血液病患者输注采血小板258例次的临床资料,依据血小板纠正增加指数来评价血小板输注疗效。分析病种、性别、年龄、体重、发热、脾大、输注次数对输注有效率的影响。结果:血小板输注有效例次为188例次(有效率72.9%),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效率分别为80.9%、73.2%、70.2%、52.5%,不同病种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288,P〈0.05)。146例次有发热感染者输注血小板有效率为67.1%,明显低于112例次无发热感染者的80.4%(χ^2=5.614,P〈0.05);69例脾大患者的有效率为55.1%,明显低于189例脾不大者的79.4%(χ^2=15.088,P〈0.01);按性别、年龄、体重分组比较,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0.894、0.051、0.065,P〉0.05);随着输注次数增加,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逐渐下降(P〈0.05),频繁输注者输注疗效较差,甚至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结论:不同类型血液病患者其血小板输注疗效不同,发热、脾大、输注次数可能是影响血液病患者输注疗效的因素。

  • 标签: 血液病 机采血小板 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