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究医院-社区-家庭联合管理模式对腹壁肠造口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7年8月在我院接受造口门诊的腹壁永久性肠造口患者50例,实施以国际造口师为主导的医院-社区-家庭联合管理干预措施,包括在每周2次造口门诊,常规造口健康教育等基础上,给予家庭访视、患者及其主要照顾者的造口知识和技能的指导、造口沙龙及信息化手段,社区家庭医生和护士参与等。比较患者干预前,干预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造口自我自我效能和生活质量的得分情况。结果:患者干预前,干预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造口自我自我效能和生活质量的得分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对腹壁肠造口患实施医院-社区-家庭联合管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自我效能水平和生活质量。

  • 标签: 造口患者 联合管理 自我效能
  • 简介:肠道柿石较为多见,现报道5例我院经手术证实的胃肠道柿石病例.例1:女性患儿,5岁,因频繁呕吐、上腹部疼痛急诊入院.查体:精神不振,全身无力,心肺无异常,腹平软,右上腹可触及一3.5cm×3cm大小的包块,形状不规则,质较硬,无压痛,活动良好.询问病史,患者在1个月前曾相继进食柿子及黑枣各2市斤左右.诊断为肠道柿石致不完全性肠梗阻.保守治疗1周后病情未能缓解,手术探查发现距屈氏韧带6cm空肠段有一柿石嵌于肠道,肠壁菲薄,上下移动困难,遂切开肠壁取石.术后7天患儿痊愈出院.例2:男,51岁,上腹隐痛不适2年,近半年加重,常有嗳气、反酸,食欲下降,明显消瘦.入院前10天患者触及上腹有一包块而来院就诊,自诉半年前常进食柿子.查体:上腹可触及一球形鸭蛋大肿物,质硬,光滑,可移动,无压痛.胃肠造影示胃内充盈缺损,肿物可移动.诊断为胃内柿石.剖腹取出1枚柿石.术后随访3年,患者情况良好.另3例患者均为儿童,年龄分别为11岁、7岁和3岁.5例患者中,胃内柿石2例,肠道柿石3例.最大柿石如鸭蛋大,重82克,位于成人胃内.肠道柿石最大如鸡蛋,重53克,位于5岁小儿肠腔内.从进食柿子到就诊时间最长为半年,儿童为0.5~2个月.讨论:胃内柿石的初始表现为上腹不适、嗳气,可闻到酸臭味,以后渐出现上腹无规律性疼痛伴呕吐.本组3例肠道柿石均以肠梗阻而来院就诊,表现为呕吐、腹痛伴水、电解质紊乱.查体均触及腹部包块,质硬,形状不规则,有较大范围的活动度,无触痛.2例胃内柿石患者服稀钡造影可见胃内充盈缺损,团块游离可动,可排除肿瘤.柿子含有收敛性红鞣质,与胃酸接触后易凝结成块而积于胃内,因此在胃内较为多见,肠道柿石为胃内柿石碎块排入肠道,与食物残渣聚积而成,患者多因肠梗阻而就诊.所以,如遇腹部活动性包块,应考虑到胃肠道柿石的可能,仔细询问�

  • 标签: 胃肠道柿石 病例报告 临床表现
  • 简介:生态学是19世纪由德国的生物学家海克尔(Haeckel)首先提出来的.他把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定义为生态学(ecology).生态学为人们所熟悉,不过是近二三十年的事.微生态学是生态学向微观层次深入研究而发展起来的.

  • 标签: 肠道菌群 动力学 生理作用 微生态制剂 胃肠道微生态 胃肠疾病
  • 简介:一、概念人类生活在细菌的世界中,肠道内也有大量的细菌.有益于健康的细菌可加强肠道屏障功能,平衡促炎细胞因子与抗炎细胞因子的产生,从而创造宿主与微生物之间良好的共生关系,并通过启动上皮更新、增加黏膜血流和肠蠕动而影响黏膜免疫系统的功能.这些细菌称之为益生菌或护生菌(probiotics)[1].

  • 标签: 肠道免疫紊乱相关疾病 益生菌 免疫功能 双歧杆菌 乳酸杆菌 大肠埃希杆菌
  • 简介:肠道T细胞淋巴瘤(intestinalT-celllymphoma,ITCL)病情凶险,临床表现复杂,以非特异性症状为主。发病年龄轻,无明显的乳糜泻,EB病毒检出率高,回盲部、升结肠和降结肠受累多见是我国患者的特点,与西方国家报道不同。ITCL由于临床少见,极易误诊,且易复发,对治疗的反应和预后极差,死亡率高,应引起临床医师的广泛重视。

  • 标签: 淋巴瘤 T细胞 疱疹病毒4型 临床特点 早期诊断 预后
  • 简介:目的总结胃肠道血管畸形的发生部位、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22例胃肠道血管畸形合并出血的病例,就其发生部位、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和治疗进行分析。结果病变部位以小肠和右半结肠多见,临床特点多数病例病程长,反复、间歇性便血。内镜和血管造影检查诊断率为45.5%(10/22)和87.5%(7/8)。结论内镜和血管造影仍是临床常用的检查方法。术中内镜检查可提高诊断率。治疗先采用创伤性少的方法,手术治疗要准确定位。

  • 标签: 胃肠出血 诊断
  • 简介:人体肠道菌群与肠道黏膜免疫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从而维持肠道稳态。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肠道菌群失衡是IBD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调节肠道菌群可作为IBD的治疗方法之一。本文就肠道菌群失衡在IBD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 标签: 结肠炎 溃疡性 CROHN病 肠道菌群 肠道免疫 治疗
  • 简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常见慢性肝病,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1998年马歇尔正式提出了“肠-肝轴”的概念,肠道内环境与肝脏关系密切,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失调在NAFLD发病机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肠道菌群与NAFLD发病机制的关系。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肠道菌群 发病机制 治疗
  • 简介:肠道菌群是肠道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健康状态下肠道菌群与机体之间处于平衡状态。当某种原因引起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破坏了该平衡状态时,即出现肠道菌群失调。肠道菌群失调可以促进各种慢性肝脏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应用益生菌治疗能够改善肠道菌群失调,从而为治疗慢性肝脏疾病带来更好的疗效。

  • 标签: 肝硬化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酒精性肝病 肠道菌群失调
  • 简介:肠道感觉主要通过两条通路传入中枢.一条经交感神经上传肠道伤害性感觉,至后根传入脊髓,与皮肤感觉传入通路伴行至躯体感觉投射区;另一条则通过迷走神经接受胃肠道生理性感觉,上传至中枢神经系统--主要是孤束核(nucleustractussolitarius,NTS),调节胃肠道的分泌和运动功能[1].

  • 标签: 肠道迷走神经感觉通路 调节机制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固有淋巴细胞(ILCs)既是固有免疫的效应细胞,又是获得性免疫的前体细胞,可根据其表达的转录因子和产生效应分子的类型分为不同亚群,包括T—bet+ILC(ILCl)、GATA3+ILC(ILC2)和RORγt+ILC(ILC3)。肠道菌群参与了ILCs的分化,同时ILCs可通过产生不同类型的细胞因子影响肠道菌群组成。本文就ILCs分化与肠道菌群调节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ILCs在肠道菌群失调相关疾病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 标签: 固有淋巴细胞 细胞分化 芳香烃受体 肠道菌群 免疫 黏膜
  • 简介:1996-01/2001-11我们在动物实验成功的基础上,设计出尿流改道最好的替代方法。即把两侧输尿管移植于乙状结肠短袢时作逆流整形,这是第一膀胱乙状结肠膀胱。再于乙状结肠与即直肠交界处缩窄成漏斗状活瓣,最终尿液贮存于直肠内为第二膀胱直肠膀胱

  • 标签: 手术配合 膀胱术 可控性 乙状结肠膀胱 输尿管移植 动物实验
  • 作者: 尹同川
  • 学科: 医药卫生 > 消化系统
  • 创建时间:2023-06-05
  • 出处:《养生科学》2022年第12期
  • 机构:成都肛肠专科医院,四川 成都 610000
  • 简介:肿瘤是“头号杀手”,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身体。中国是我国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高发区。由于其初期的检出率较高,许多胃肠道肿瘤都是在中晚期被发现的,因此导致了高的病死率,令人深感悲痛。就拿胃癌来说,只要及早诊断,大部分的病人都可以通过胃肠镜检查进行治疗,5年的生存时间可以达到90%以上。然而,中国的早期胃癌检出率只有10%,90%的患者被确诊为中、晚期。大多数早期的消化系统肿瘤都不会出现明显的征兆,所以最好通过胃肠镜来确诊。

  • 标签: 胃肠镜检查;胃肠道肿瘤
  • 简介:胆汁酸在脂类的消化、吸收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顶端钠离子/胆汁酸转运体(ASBT)位于回肠刷状缘侧,发挥重吸收胆汁酸的作用,对于维持机体胆汁酸稳态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关于ASBT的表达调控及其与肠道炎症、肿瘤、肠道分泌、运动和感觉功能、肠道微生态、肠-肝轴等关系的研究提示其在一些消化道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望成为这些疾病新的治疗靶点。本文就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胆酸类 顶端钠离子/胆汁酸转运体 炎症 肿瘤 微生态 肠-肝轴
  • 简介:目的检测DOG1等抗体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GIST)的表达,评价DOG1与胃肠间质瘤生物学特性的关系,进一步指导临床诊治。方法收集本院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经手术切除的GIST病理样本,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DOG1、CD117的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资料,包括好发部位、恶性程度、临床表现、组织学特点、治疗及预后,阐述其生物学特性。结果(1)DOG1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发生部位、细胞形态、Fletcher危险程度分级等均无显著相关(P〉0.05)。②DOGI与CD117在消化道间质瘤的表达无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DOG1是诊断GIST的敏感指标,但是与GIST的生物学行为无明显相关性。

  • 标签: DOG1 CD117 胃肠道间质瘤
  • 简介:目的评价病人对三种清肠剂的耐受性和对肠道的清洁效果。方法90例接受结肠镜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服用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改良型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和爽"3in1")、磷酸钠盐溶液。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评价患者对三种清肠剂的耐受性;由肠镜操作医师评价肠道清洁效果。结果三种清肠剂中,和爽"3in1"和磷酸钠盐溶液在口味以及气味上易于为患者接受;磷酸钠盐溶液由于服用量少,患者易于为耐受,但和复方聚乙二醇相比,对患者夜间睡眠影响较大;在清肠效果上,三种清肠剂效果相当。但和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相比,服用磷酸钠盐溶液的肠道汽泡较多。结论三种清肠剂肠道清洁效果大体相当,和爽"3in1"和磷酸钠盐溶液由于口感、气味较好为患者接受。

  • 标签: 清肠剂 耐受性 肠道清洁效果
  • 简介: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消化系统肿瘤,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逐年上升.虽然近年来在胰腺癌的治疗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然而手术仍是惟一可提供潜在治愈机会的治疗手段.但大多数胰腺癌发现时已失去手术的机会,且对化放疗、靶向治疗效果有限,故生存率仍低.本文围绕胰腺癌与糖尿病、胃肠道微生态、microRNAs在胰腺癌中的作用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寻找可能提高胰腺癌早期诊断的方法,挖掘治疗胰腺癌的潜在靶点.

  • 标签: 胰腺肿瘤 糖尿病 胃肠道 细菌 微RN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