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1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介绍了循证医学的概念、类型、发展过程及其传统医学的区别,探讨了循证医学在麻醉质量中应用的可行性,提出了一套明确的麻醉质量目标和实施方案。

  • 标签: 循证医学 麻醉 质量控制 可行性
  • 简介:质量管理的理念最早是在工业生产、商业管理中形成的。全球的医疗质量管理正是从学习和应用工商业质量管理的理论和经验中发展起来的。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安全是现代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必然途径之一。

  • 标签: 医疗质量管理 病人安全性 麻醉 医疗卫生事业 工业生产 工商业
  • 简介: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无论患者是否患有糖尿病,高血糖危重病患者及手术患者临床预后不佳有关,而严格控制血糖有利于降低患者病死率,本文回顾了围术期高血糖的病理生理,并探讨了围术期血糖控制的潜在益处以及如何进行血控制

  • 标签: 高血糖 手术 预后评估 围术期管理
  • 简介:麻醉安全近几年倍受医患双方重视,本文从影响麻醉安全的因素,外科医生配合对保证麻醉安全的重要性及如何争取外科医生配合三个方面初步探讨了麻醉安全外科医生配合的关系。

  • 标签: 麻醉 安全 外科医生 配合 关系 病人因素
  • 简介:伴随医院的发展建设,医疗设备更新换代和高新科学技术的医疗设备不断涌现,如何安全使用医疗设备非常重要。麻醉科医疗设备在医院医疗设备中占有相当重要位置,是医院设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要求麻醉科医疗设备生产商必须建立一整套质量保证体系,生产出安全可靠符合规定的合格产品;

  • 标签: 医疗设备管理 麻醉科 病人安全性 医院设备管理 质量保证体系 科学技术
  • 简介:目的:在整形外科局部麻醉手术中,比较病人自控镇静技术(PCS)麻醉医师控制镇静技术(ACS)的临床效果。方法:50例择期整形个科手术,采用局部麻醉辅助镇静技术,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麻醉医师控制镇静技术,即在手术开始前分别给予镇静镇痛药,负荷剂量咪达唑仑0.05mg/kg,芬太尼0.05μg/kg和氯胺酮0.3mg/kg;根据镇静深度,按需逐步减量法间断使用上述三种药物。P组采用病人自控镇静技术,镇静药配方包括咪达唑仑、芬太尼和氯胺酮;负荷量1ml(含咪达唑仑0.4mg,芬太尼4μg和氯胺酮2mg),泵输速度200ml/h,病人自己按组给药以达到满意的镇静深度,初始锁定时间为0,待咪达唑仑用量达0.1mg/kg后,锁定时间设为2min。术中观察生命体征及镇静评分(SS),记录有无低氧血症、呼吸暂停以及术中、术后24h恶心呕吐等副反应。结果:两组病人术中镇静镇痛效果均满意,用药量基本相同。P组用药量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按组次数在3-438次之间。术中P组的镇静深度平均为3.5分,A组平均为4.5分,有显著性差异(P=0.001)。P组术中呼吸抑制和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降低。结论:PCSACS用于整形外科局部麻醉手术均可取得良好的镇静镇痛效果,但PCS能实现个体化用药,提高病人的满意度,可有效减少和避免术中镇静过量或不足,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新型个体化给药模式。

  • 标签: 病人自控镇静 术中 麻醉医师 咪达唑仑 镇静深度 局部麻醉
  • 简介:随着麻醉诊疗技术的发展提高,住院及非住院患儿手术室外的诊疗操作日益增多.此过程的镇静需求也随之增加。患儿在使用镇静药物后意识程度降低.同时保护性反射功能也被削弱,镇静风险随镇静深度的增加而增高。镇静用药的不规范和镇静过程监护不足等原因,均可使儿科镇静面临潜在的危险.诸如通气不足、气道阻塞、喉痉挛以及心肺功能受损等.严重者引起呼吸暂停、中枢神经系统永久性损伤甚至死亡。为规范儿科镇静技术.提高镇静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美国儿科牙科学会(AAPD)和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共同制定了儿科镇静指南。并经不断修订而逐步完善。但目前国内外在如何规范化实施儿科镇静方面仍存在颇多争议.如镇静患儿是否需要禁食?如何制定个体化镇静用药?等等。儿科镇静的安全实施.需要完善镇静人员的资质认定和专业培训.需要配备相应的急救设施.需要完善镇静前评估并加强全程监测和统一离院标准。

  • 标签: 儿科镇静 规范化 安全 有效
  • 作者: 陈宁锋
  • 学科: 医药卫生 > 麻醉学
  • 创建时间:2022-08-16
  • 出处:《养生科学》2022年第1期
  • 机构:广西来宾市武宣县人民医院,广西来宾545900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对腹腔镜手术患者的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腹腔镜手术患者24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C三组。麻醉方法:A组为气管插管全麻、B组为硬膜外麻醉、C组为气管插管全麻加硬膜外麻醉,比较三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结果:240例患者中,A、B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术后不适症状明显低于其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气管插管全麻加硬膜外麻醉对腹腔镜手术患者麻醉效果稳定,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能显著提高手术的麻醉质量,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腹腔镜;麻醉方法;不良反应;安全性
  • 简介:目的:观察全麻诱导期持续气道内正压能否延长无通气安全时限。方法:择期全麻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CPAP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麻醉诱导前后患者均不进行辅助或控制通气,诱导前2min开始面罩吸入纯氧,CPAP组采用CPAP6cmH2O,C组为0cmH2O。诱导插管,记者无通气安全时限(呼吸停止至SpO2降至90%)后再机械通气。记录入室后(T1)、诱导后(T2)、插管后(T3)、SpO2降至90%时(T90)的血压(mmHg),心率(b/m);分别于吸氧2min时(Tx)、SpO2降至90%时(T90)抽血行血气分析,术中观察胃胀气情况。结果:CPAP组无通气安全时限为(561.1±142.3)s,C组为(462.0±136.1)s(P〈0.05)。动脉血气两组吸氧2min时CPAP组PaO2显着高于C组(505.7±73.8vs448.1±79.5mmHg,P〈0.05);两组SpO2降至90%时(T90)的PaCO2CPAP组显着高于C组(67.1±7.5vs61.5±6.8mmHg,P〈0.05)。两组心率,血压统计学上无显着差异。两组的胃胀气无差异。结论:全麻诱导期应用CPAP,可以延长无通气安全时限。

  • 标签: 持续正压通气 无通气安全时限
  • 简介:目的:探封上肢肌力功能检查用于评估开胸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安全性的价值。方法:选择54例开胸术后自控镇痛病人。观察其手握力、屈腕、屈肘等肌力变化,以及判断其镇痛效果。结果:自控镇痛效果均优良,上肢肌力功能检查无异常,无膈肌肋间肌张力抑制。结论:上肢肌力功能检查的方法简单,可实时反映呼吸肌张力状况,从而可提高开胸术后应用自控镇痛的安全性。

  • 标签: 上肢运动功能 开胸手术 硬膜外自控镇痛 安全性 呼吸肌张力
  • 简介: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麻醉用于65岁以上合并心血管疾病的老年病人下肢手术的安全性。方法:128例合并心肌缺血的老年病人,术前进行评估和治疗,改善心功能储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蛛网膜下腔使用0.5ml%布比卡因重比重液2-2.5ml(布比卡因10-12.5mg),硬膜外腔使用1.5-2%利多卡因,麻醉平面控制在T0以下,观察蛛网膜下腔注药后5、10、20、30minBP、HR、SPO2的变化,麻醉效果和麻醉并发症。结果:全组病人镇痛良好,肌肉松驰,效果满意,对呼吸循环影响小,围术期无死亡。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可安全用于合并心血管疾病老年病人下肢手术。充分的术前准备、合理用药,加强麻醉监测和管理是重要保证。

  • 标签: 老年病人 腰-硬联合麻醉 心肌供血不足
  • 简介:AMPA受体曾一度被认为仅仅参与兴奋性突触的快速传递,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AMPA受体突触可塑性中枢敏化关系密切,并且在学习、记忆和疼痛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近来AMPA受体的研究进展及其疼痛的相关性作一综述。

  • 标签: AMPA受体 疼痛
  • 简介:积累的证据表明了NMDA受体(NMDA)诱发和维持中枢敏感性对疼痛发作状态的重要性。NR1、NR2(A、B、C、D)以及NR3(A、B)亚单位决定了NMDA受体的功能特性,其中NR2B对感受伤害尤为重要,因而NR2B选择性拮抗剂有可能用以治疗慢性疼痛。

  • 标签: 疼痛 NMDA受体 功能特性 NR2B选择性拮抗剂 治疗 慢性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