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γ射线照射处理异体椎间盘的可行性,同时进一步评估去细胞化椎间盘作为自然支架辅助生物治疗椎间盘退变的性能。方法手术获取6例成熟比格犬的椎间盘,逐级冷冻保存,随机分为对照组及18kGy、25kGy、50kGyγ射线照射组(n=8),处理各组椎间盘后进行细胞活性及生物力学检测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椎间盘细胞活性与照射剂量成负相关,对照组纤维环及髓核细胞活性分别为92.6%、90.7%,18kGy照射组为76.5%、70.6%,25kGy照射组为52.7%、46.9%,50kGy照射组为18.3%、10.1%,各组间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不同组间椎间盘生物力学性能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其中压缩、拉伸轴向力及左/右旋转扭力矩均维持在正常水平。结论优化γ射线照射可以作为异体椎间盘消毒灭菌的手段,但其确切效果有待体内实验进一步验证。去细胞化椎间盘具有较为理想的生物及机械性能,有望作为自然支架用于椎间盘疾病的相关研究。

  • 标签: 椎间盘 骨移植 移植预处理 Γ射线 细胞存活 生物力学
  • 简介:目的探讨同种异体皮质骨环(humeralcorticalringallograft,HCA)及异体松质骨(cancellousallogenicbone,CAB)复合椎体材料重建颈椎能力,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39只新西兰大耳白兔切除C4制成椎体缺损模型并分为3组:A组植入HCA—CAB复合物、B组植入自体髂骨、C组植入HCA一丙烯酸树脂骨水泥(acrylicbonecement,ABC)。在术后不同时间分别进行大体标本、组织、X线片和扫描电镜观察以及生物力学测试,检测血清中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phatase,ALP)活性、钙浓度、磷浓度,比较三者修复骨缺损的能力。结果术后各组血清ALP均开始升高,在2、4周时各组内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A组和B组血清中ALP及磷浓度均高于C组(P〈0.01),A组和B组血清中ALP及钙、磷浓度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术后2个月X线片及大体标本观察示A组与B组植骨材料与上下颈椎融合,有大量骨痂;C组示未完全融合,只有少量骨痂生长。组织观察术后1个月A组与B组可见有散在骨岛及骨小梁形成;2个月A组与B组形成大量成熟骨基质、骨小梁及骨髓腔。扫描电镜观察示A组有大量新骨形成。2个月生物力学测试结果表明A组与B组力学指标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HCA—CAB复合物具有较强的成骨能力,可作为有效的椎体重建材料。

  • 标签: 颈椎 骨移植 移植 自体 移植
  • 简介:骨质疏松的发病过程受遗传和环境的共同影响,与基因、受体、细胞因子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骨质疏松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梳理了骨质疏松主要候选基因钙磷代谢调节激素及其受体基因、性激素及其受体基因、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基因、Ⅰ型胶原蛋白基因在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中的应用.为骨质疏松早期预防、早期治疗及抗骨质疏松药物研发提供分子生物参考.

  • 标签: 骨质疏松 骨密度 分子生物学 基因 维生素D3 降钙素
  • 简介: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一种新型的硅酸盐可吸收性骨水泥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和成骨特性。方法选取24只新西兰大白兔,在双侧股骨髁部钻取直径5mm、高10mm圆柱形骨缺损,分别置入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phosphatecements,CPC,对照组)和磷酸钙-硅酸三钙复合骨水泥(calciumphosphatecements-calciumsilicate,CPC-CS,材料组),术后4、8、12周分别处死8只动物,行X线检查和HE染色观察材料在体内的降解和新骨形成情况。结果4周时材料组和对照组材料无降解,HE染色观察材料-骨组织之间均形成纤维层,8周时材料组材料降解变软,对照组材料降解不明显,对照组和材料组材料-骨之间纤维组织逐渐被新骨取代,材料组材料-骨之间结合面积明显较大,有较多新生骨;12周时,材料组材料降解明显,内部明显发生碎裂,有新生骨长入,对照组材料仅部分降解,对照组材料降解率为32.4%,材料组为45.4%,材料组降解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结论磷酸钙-硅酸三钙复合骨水泥具备单纯磷酸钙类似的生物相容性,并且在力学强度、表面成骨活性和降解性方面有一定改善,通过进一步的优化有可能成为一种具有很好应用前景的新型生物活性骨修复材料。

  • 标签: 骨水泥 磷酸钙 硅酸三钙 动物实验
  • 简介:目的: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ofposteriorlongitudinalligament,OPLL)成纤维细胞培养的方法及其生物特性,为研究OPLL的病理、生理及发生机制等提供生物基础。方法:采集OPLL患者减压过程中未骨化的部分和颈椎外伤手术减压过程中正常后纵韧带,用原代培养的方法进行体外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和分泌形成钙结节的过程,并应用VonKossa方法染色;MTT比色法分析细胞增殖特性;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定量测定和骨钙素(OC)测定比较病变组和正常组差别。结果:经VonKossa染色后镜下显示黑色结节,证实为钙结节;细胞数量从第3d开始明显增加,并快于正常组;病变组ALP分泌量为(28.564±0.65)U/gprot、OC分泌量为(1.044±0.14)ng/ml,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OPLL患者后纵韧带成纤维细胞增殖较快,经培养后表达成骨细胞特性。

  • 标签: 颈椎 后纵韧带骨化 成纤维细胞 细胞培养技术
  • 简介:目的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11(matrixmetalloproteinase-11,MMP-11)在骨肉瘤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特征,并观察敲低其表达对骨肉瘤细胞生物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RT-PCR)和免疫组化染色技术检测40例骨肉瘤及癌旁组织中MMP-11的表达特征。体外试验采用骨肉瘤细胞系(HOS和Saos-2)转染MMP-11siRNA(试验组)和siRNAcontrol(阴性对照组),48h后收集细胞,提取RNA和蛋白质,通过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观察两组细胞中MMP-11的表达变化;同时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3-(4,5-dimethyl-2-thiazolyl)-2,5-diphenyl-2-H-tetrazoliumbromide,MTT)、细胞划痕试验以及流式细胞术探究敲低MMP-11表达对骨肉瘤细胞增殖、迁移及凋亡的影响。结果骨肉瘤组织中MMP-11mRNA的表达量较癌旁组织明显升高,癌旁组织中MMP-11mRNA的表达量为(1.0±0.22),则其在骨肉瘤组织中相对表达量为(3.94±0.79)(P〈0.05)。免疫组化染色技术亦显示MMP-11蛋白在骨肉瘤组织的阳性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骨肉瘤细胞中转染MMP-11siRNA可显著降低细胞内源性MMP-11表达水平(P〈0.05)。敲低MMP-11的表达可显著抑制HOS和Saos-2细胞的增殖及迁移能力,并增加细胞凋亡(P〈0.05)。结论MMP-11在骨肉瘤中呈现高表达状态,敲低其表达可抑制骨肉瘤细胞增殖、迁移并增加细胞凋亡,提示MMP-11在骨肉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发挥促癌作用。

  • 标签: 骨肉瘤 基质金属蛋白酶-11 升高 增殖 迁移 凋亡
  • 简介:目的:本实验前期研究发现I型胶原α1链基因-1997G→T纯合突变可降低成骨细胞生物性能。现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提高TT型成骨细胞COLIA1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观察能否逆转COLIA1基因-1997G→T突变对TT型成骨细胞生物性能的影响。方法构建过表达COLIA1基因的腺病毒载体,并感染TT型成骨细胞。比较感染后TT型成骨细胞I型胶原α1链mRNA的表达水平、I型胶原的含量、细胞基质钙含量以及钙结节数量的差异。结果过表达COLIA1基因的腺病毒载体感染后,TT型成骨细胞I型胶原α1链mRNA的表达水平、I型胶原的含量、细胞基质钙含量以及钙结节数量较未感染组及空病毒组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意义。结论利用腺病毒载体提高TT型成骨细胞的I型胶原α1链mRNA的表达水平,可增加I型胶原的含量、细胞基质钙含量以及钙结节数量。TT型成骨细胞I型胶原合成的减少导致细胞外基质减少,导致钙质沉着部位不足可能是-1997G/T患者BMD降低的原因。

  • 标签: I型胶原 基因多态性 -1997位点 成骨细胞
  • 简介: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生物信息挖掘补肾活血胶囊的活性成分靶点和骨质疏松症的靶点,探究补肾活血胶囊抗骨质疏松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采用网络药理学和生物信息的相关手段,对补肾活血胶囊进行活性成分筛选、药物疾病靶点预测,明确补肾活血胶囊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特异性靶点,分析其信号通路富集程度以探究其分子机制.结果通过TCMSP数据库检索共发现补肾活血胶囊相应成分1186个,根据OB值和DL值筛选出入血活性成分249个,在此基础上获得其预测靶点145个.通过二次挖掘GEO数据库的基因芯片筛选出明显的差异基因124个;检索疾病基因相关数据库共发现与骨质疏松症发生发展相关的已知的靶点基因356个.通过cytoscape构建并结合网络拓扑分析共筛选出关键基因229个;利用ClueGO富集分析显示,补肾活血胶囊除与直接作用于骨质疏松症关键节点涉及的信号通路,如Wnt信号通路、TGF-β信号通路和Notch信号通路等有关,还对P13K-AKT信号通路、VEGF信号通路和甲状腺素信号通路等同时进行调控.结论补肾活血胶囊治疗骨质疏松症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的特点;其主要通路不仅直接参与骨重建的细胞分化,调节成骨、破骨代谢平衡,还通过全身其他系统,如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来干预和影响骨微环境,与目前抗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相符合.

  • 标签: 补肾活血胶囊 骨质疏松症 网络药理学 生物信息学 分子机制
  • 简介:由骨外固定专家夏和桃教授主编的、国内知名专家共同编写的《实用骨外固定》一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本书以新颖的编写方式,系统介绍骨外固定的最新理论、新概念、应用技术和临床医生所关注的问题。第一篇:绪论,介绍骨科再生控制概念,应用力学、应用解剖与钢针布局,外固定器应用技术以及并发症分类及防治等内容。

  • 标签: 骨外固定 出版 应用解剖 编写方式 系统介绍 临床医生
  • 简介:目的介绍骶骨脊索瘤的临床特点并对其综合治疗的疗效和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方法对1999年12月-2006年12月收治的行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的40例骶骨脊索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无术中死亡,术后肿瘤局部复发13例,复发率为32.5%,其中3例复发2次;发生肺部转移2例,转移发生率为5%。术后5年内共5例死亡,患者经过综合治疗后的术后5年生存率达87.5%。结论以手术切除为主、辅以术中化疗、术后放疗的综合治疗方法,对降低骶骨脊索瘤的局部复发率、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作用,是治疗骶骨脊索瘤的有效方法。

  • 标签: 骶骨 脊索瘤 肿瘤治疗方案
  • 简介:本书由国际关节镜主席陈启明教授主编,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第九医院院长戴尅戎教授主审。陈启明教授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骨科讲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世界卫生组织运动医学暨促进健康中心主任,华裔骨科学会主席。并先后获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医学院、英国格拉斯哥皇家医学院、香港医学专科学院(骨科)、美国骨科医师学会、美国骨科学会及美国外科学院颁授学院院士。

  • 标签: 关节镜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 美国骨科医师学会 中国工程院院士 手术学 上海第九医院
  • 简介:《足踝外科手术》是已出版的《足踝外科学》的姊妹篇,本书南由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足踝外科学组组长王正义教授邀请了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足踝外科学组委员和多名国内

  • 标签: 外科手术学 足踝 中华医学会 外科学 学分 骨科
  • 简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见病因,常见于30~50岁的成年人。然而,近年来由于青少年生长发育提前、学习负担加重、生活方式改变等因素,加上疾病诊断手段进步、检出病例增多,导致青少年人群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1]。目前青少年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病因尚不明确且存在较大争议[2-4],为此,本文着重对青少年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流行病及病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青少年 腰椎 椎间盘移位 流行病学研究 因素分析 统计学
  • 简介:目的探讨骶骨脊索瘤的临床特点和影响手术预后的相关因素,从而判定影响骶骨脊索瘤的局部复发和总体生存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1年1月~2012年12月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骶骨脊索瘤患者资料95例。应用单因素生存分析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判定独立危险因素。生存率通过Kaplan-Meier曲线计算,通过对数秩检验判定统计差异。选择P≤0.1的影响因素进入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判定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组病例平均随访29个月,其中33例患者术后局部复发,局部复发率为34.7%(33/95);20例患者在本研究随访终止前死亡,总体生存率78.9%(75/95),术后生存时间(78.8±4.7)个月。在各临床因素中,术前Frankel分级、Enneking分期及手术方式与局部复发密切相关;年龄、性别、术前Frankel分级、术前选择性肿瘤动脉栓塞术与患者死亡密切相关。结论外科手术可提高骶骨脊索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30~70岁的男性患者总体生存率较高,术前较好的Frankel分级、EnnekingⅠ期、全脊椎en-bloc切除术可明显降低骶骨脊索瘤复发率;Frankel分级可作为术后总体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

  • 标签: 骶骨 脊索瘤 肿瘤复发 局部 存活率分析 预后
  • 简介:胸腰椎由于椎间盘的存在,在屈伸、侧曲时,椎间盘受力一侧高度减少,对侧高度增加,成楔形,介导脊柱的形变,同时髓核向对侧移位,压迫纤维环增加其张力,通过髓核-纤维环的协同作用防止过度牵拉,但是这一结构也限制了胸腰椎的旋转运动。寰枢椎之间没有椎间盘协助运动,以旋转功能为主,头颈部约47°的旋转功能及10°的屈伸功能均由寰枢关节完成[1],与胸腰椎区别较大,脊柱三柱理论对其不适用。且寰枢关节骨结构相对纤细,前、后纵韧带和节段性韧带均较胸腰段薄弱,稳定性较差,在儿童头部旋转时寰枢关节分离度可达85%[2],是脊柱中较脆弱和易损伤的部位[3]。

  • 标签: 寰椎 枢椎 生物力学 综述文献
  • 简介:目的通过分析成都地区老年人(60岁以上)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部位、性别、年龄等,阐明该地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特点,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01~2007年期间骨科门、急诊治疗老年患者(60岁以上),共计2457例,其中男性1034例,女性1423例;其中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647例,男性235例,女性412例,并按年龄、性别、部位、所占比例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60岁以上女性骨折发生数明显多于男性,χ^2检验女性患者骨质疏松性骨折比男性患者高,在髋部、脊柱、腕部等部位的骨折中,女性患者较男性患者所占比例高(χ^2检验,P〈0.01)。结论成都地区骨质疏松性骨折各部位所占比例不同,而髋部骨折发生比例最高,宜区别对待,应引起重视,并加强防治。

  • 标签: 骨质疏松性骨折 年龄 性别
  • 简介:目的了解上海地区绝经前女性中特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骨转换指标及其他临床特点。方法2005年9月至2016年12月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骨质疏松门诊就诊的1043名绝经前女性中,选取资料齐全、符合入组标准条件的特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及骨量正常者共99名,分为特发性骨质疏松症组(28例)、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组(15例)及正常对照组(56名)3组。采用回顾性统计分析记录所有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生化指标[钙(Ca)、磷(P)、25(OH)D]、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骨转换指标(boneturnovermarker,BTM)、骨折史等临床资料。结果(1)特发性骨质疏松症组腰椎、股骨颈及全髋BMD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t=-3.794,P〈0.01;t=-4.080,P〈0.01;t=-5.632,P〈0.01)。两组间钙、磷、25(OH)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t=0.120,P〉0.05;t=0.121,P〉0.05;t=0.004,P〉0.05)。特发性骨质疏松症组血清骨钙素(osteocalcin,OC)、血清Ⅰ型胶原羧基端肽(type1collagencarboxyterminalpeptide,β-CTX)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意义(t=1.605,P〉0.05;t=1.543,P〉0.05)。(2)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组腰椎BMD显著低于特发性骨质疏松症组(P=0.035),股骨颈及全髋BMD差异无统计意义(P=0.298、0.223)。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组血清OC、血清β-CTX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20,P〈0.01);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组血清OC水平与特发性骨质疏松症组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血清β-CTX水平均显著高于特发性骨质疏松症组(P〈0.01)。结论女性特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发病与Ca、P、25(OH)D缺乏无关,遗传性因素或许为发病的主要原因,而骨代谢的高转换状态可能为其发病的主要机制。

  • 标签: 骨质疏松 绝经后 特发性骨质疏松症 骨密度 骨转换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