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产超广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引起小儿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该院儿科住院的29例ESBLs阳性细菌感染病例和同期住院的89例ESBLs阴性细菌感染的对照病例进行调查,并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年龄、联合应用抗生素的天数、插管、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和住院前3月内住院次数是产ESBLs阳性细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产ESBLs阳性细菌感染与多种因素有关,需加强对易感因素的认识,采取避免滥用抗生素及免疫抑制剂,避免不必要的插管,强调无菌操作等防治措施,以降低ESBLs阳性细菌感染的发生.

  • 标签: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细菌感染 危险因素 小儿 免疫抑制剂
  • 简介:目的回顾性分析脑卒中患儿的疾病病因学及危险因素分布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病历调查方法,总结分析1996年1月至2006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51例脑卒中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脑卒中患儿发病平均年龄为(3.0±3.8)岁;男性156例,女性95例。动脉缺血性脑卒中(AIS)占62.5%(157/251),出血性脑卒中(HS)占37.5%(94/251)。两者均无明显季节分布差异,但郊区(县)发病较城区更为严重。特发性脑卒中(IS)51例(32.5%,51/157)居于AIS病例各亚类首位。已明确病因的AIS病例中以感染(12.1%,19/157)、烟雾病(12.1%,19/157)、头部外伤(10.8%,17/157)和营养性缺铁性贫血(7.6%,12/157)最常见。惊厥(20.4%,25/157)和言语困难(15.9%,25/157)则是IS患儿较常见症状。颅内出血发生部位主要为大脑内(41.5%,39/94)和蛛网膜下隙(13.8%,13/94)。维生素K缺乏(76.6%,72/94)则是导致小婴儿颅内出血的重要诱发因素。结论IS是儿童AIS的最常见类型;维生素K缺乏仍是我国引起小婴儿颅内出血的最常见诱发因素。

  • 标签: 儿童 脑卒中类型 病因学 危险因素 疾病谱
  • 简介:本课题自2003年1月至2004年12月间收住院的118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118例,均符合韩玉昆关于HIE的诊断标准。全部病例进行了心肌酶测定并进行分析,探讨其与病情程度及缺氧的关系。

  • 标签: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心肌酶谱
  • 简介:目的建立3日龄大鼠脑缺血模型,采用基因芯片分析新生大鼠未成熟脑缺血损伤后脑室下区(SVZ)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同窝3日龄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制备缺血性脑损伤模型,于不同时点取SVZ组织,采用AffymetrixRat2302.0基因表达芯片观察SVZ基因表达变化,芯片数据分别用3种不同方法分析,并用实时PCR方法验证芯片结果。结果①通过差异基因筛选,发现3日龄大鼠脑缺血损伤后SVZ有17个基因发生表达变化,其中上调基因10个,下调基因7个,这些基因参与多种功能的调节。②基于基因功能的表达趋势分析显示,在所有参与增殖、凋亡功能的基因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在3日龄大鼠脑缺血损伤后SVZ微环境基因表达变化中起枢纽作用。实时PCR验证结果显示,TGF-β1及Smad2于缺血后1、4和7d表达均上升,7d达高峰。③在参与Wnt、TGF、BMP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通路所有基因组成的基因功能相似性网络中,有13个基因在网络中起核心调控作用,构成信号通路串话节点。结论新生大鼠在脑缺血损伤后SVZ微环境中,参与神经新生的BMP、TGF、VEGF和Wnt通路间的串话...

  • 标签: 早产 大鼠 缺血 脑室下区 基因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