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臀部护理这个阶段的婴儿,由于出牙的刺激,唾液分泌增多,而婴儿又不能及时吞咽,因此就会出现流口水的现象,这是正常现象。

  • 标签: 臀部护理 唾液分泌 流口水 婴儿
  • 简介:母乳应尽早喂养研究发现,新生儿出生后第1个小时是个敏感期,在出生后20-30分钟内,婴儿的吸吮反应最强。如果此时没能得到吸吮的体验,将会影响宝宝以后的吸吮能力。宝宝还能通过尽早的吸吮和吞咽母乳动作来促进肠蠕动,促进排泄胎便。

  • 标签: 吸吮能力 营养 专家 促进肠蠕动 敏感期 新生儿
  • 简介:在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病过程中,小儿脾常不足是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内在因素。笔者在中医学肺脾相关理论指导下,采用益黄散加减敷脐,认为改变用药途径,可提高调治用药依从性,是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防治的一个方向。本文拟对此进行相关的理论探讨。

  • 标签: 呼吸道感染/中医药疗法 肺脾相关 儿童
  • 简介:儿童下呼吸道感染包括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等疾病,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也是抗生素使用最多的疾病。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多种病原微生物均可引起儿童下呼吸道感染,其临床特征(如发热、咳嗽、咳痰、喘息、气促、呼吸困难等)和传统的评价指标(如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沉、胸片等)对下呼吸道感染无特异性,不能区别细菌感染与非细菌感染,而细菌培养阳性率低,对临床早期诊断提示性差,导致临床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现象普遍存在。

  • 标签: 下呼吸道感染 抗生素 初始治疗 儿童 降钙素原 毛细支气管炎
  • 简介:小儿肝脏肿瘤瘤体巨大,病理类型多,部位复杂,累及肝脏体积较大,且多累及肝门部或肝门部淋巴结、门静脉等,给手术带来了挑战.当肿瘤累及肝门部,尤其是累及多个部位时,术中易并发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在过去被认为是手术禁区.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这类肿瘤从不可切除向可切除转变.

  • 标签: 肿瘤切除手术 肝脏肿瘤 肝门部 手术模拟系统 巨大肿瘤 计算机
  • 简介:患有严重疾病的患儿,由于不能自主进食,疾病和治疗干预等因素,往往存在分解代谢亢进、糖原分解、脂肪动员和负氮平衡等情况。为了满足机体的需要,人体不得不消耗体内的能量储备,如果这个过程过长或过于激烈,则可能损伤器官功能。因此适度的营养支持将有利于疾病的恢复,为原发病的治疗赢得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 标签: 营养支持 治疗干预 抢救成功率 分解代谢 糖原分解 负氮平衡
  • 简介:目的调查2002至2006年五家三级甲等儿童医院门诊和住院患儿抗菌药物消耗情况,并对2004年10月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指导原则)实施前后的药物消耗情况进行评价。方法选择五家三级甲等儿童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医院B)、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院(医院SA)、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医院SB)、重庆医科大学附属重庆儿童医院(医院C)以及广州医学院附属广州儿童医院(医院G)进行研究。分别统计不同年份五家医院全年门诊部和住院部所有抗菌药物的消耗量。应用药物解剖-治疗-化学的分类系统和限定日剂量(DDD)方法进行抗菌药物利用研究。抗菌药物的用药频度(DDDs),门诊患儿:每100个患儿每天的DDD数目(DDDs/100患儿-天),住院患儿:每100个住院日的DDD数目(DDDs/100住院日)。按照指导原则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和特殊使用药物。结果①各选择医院门诊部抗菌药物总的DDD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DDs的差距呈逐年降低趋势。门诊部大环内酯类、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的DDDs较高。②选择医院门诊部非限制使用药物平均DDDs指导原则颁布后(11.4)较颁布前(15.2)有显著降低趋势,其中医院B、SA和SB的下降趋势较明显;选择医院限制使用药物平均DDDs指导原则颁布后较颁布前降低趋势不明显。门诊部非限制使用药物单品种以乙酰吉他霉素、阿莫西林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DDDs所占比例最高,限制使用药物单品种以阿奇霉素、头孢克洛和头孢他美酯DDDs所占比例最高。③2002至2006年选择医院住院部抗菌药物总的DDDs为49.9~65.8,DDDs在2006年较2002至2004年下降了22.6%。选择医院DDDs的差距呈逐年降低趋势。住院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大环内酯类的DDDs较高。④选择医院住院部非限制使用药物

  • 标签: 抗菌药物应用 限定日剂量 医院 指导原则 儿童
  • 简介:近年来,全球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fungalinfections,IFI)的发病明显增加,儿童IFI亦呈增加趋势,而且在医院内感染中居重要位置。由于IFI常发生在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儿,其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变化与其他许多疾病很相似,使诊断存在一定难度,临床上容易出现误诊和漏诊,延误治疗,病死率很高。所以,IFI的诊治已成为儿科当前的重要问题。

  • 标签: 侵袭性真菌感染 延误治疗 INFECTIONS 组织病理变化 临床表现 医院内感染
  • 简介:小儿因其生长阶段的特殊性,对营养支持的需要明显高于其他人群,处于疾病或创伤应激状态时,可迅速发展为蛋白一热量营养不良。当接受手术患儿处于营养不良或危重状态时,免疫系统和重要脏器功能遭受影响,极易发生感染和营养相关并发症,延长住院时间和增加死亡率。大量实践证明,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对于保证细胞的正常代谢、保持组织和器官的结构与功能完整、维持机体免疫功能具有重要价值;直接或间接促进了伤口愈合,降低术后并发症,从而提高手术成功率。

  • 标签: 营养支持 重症儿童 外科 机体免疫功能 营养不良 相关并发症
  • 简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dysplasiaofthehip,DDH)旧称先天性髋关节脱位(congenitaldis-locationofthehip,CDH),1992年北美小儿矫形外科学会将其改名为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或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分为髋关节发育不良、髋关节半脱位、髋关节脱位三种类型。我国发病率报告为0.9‰-39‰,男女发病比例为1:5-7,甚至更高。早期诊断并未普及,儿童骨科医师甚至成人骨科医师都在治疗,但治疗方法各异,并发症较多,一直是儿童骨科医生研究的热点。一、早期诊断

  • 标签: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 诊治 小儿矫形外科 髋关节半脱位
  • 简介:目的:分析调查儿科住院患儿家属心理需求,然后制定护理策略。方法:在2021年05月至2022年05月期间随机抽取我院儿科住院的患病儿童家属100例为试验组,随机选取同期100例健康儿童家属进行调查,为参照组,对两组家属采用SCL-90量表进行心理健康水平测试,对试验组患儿家属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心理需求调查,结合上述结果提出护理策略。结果:两组心理健康水平测试为试验组各指标均比参照组高,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试验组中,各位患儿家属对护理质量要求中医护工作者的技术水平、服务态度、心理指导措施、用药合理性等需求较高,在疾病相关知识需求方面,对患儿病情发展、疾病保健知识、药物使用和不良反应等方面知识需求较高。结论:儿科住院患儿家属心理健康度较低,需要根据其心理需求实施相应护理策略来提高心理健康状态。

  • 标签: 儿科住院;患儿家属;心理需求;护理策略
  • 简介:先天性脊柱裂是神经管闭合不全中占比最多的一类,其临床表现各异,病情轻重不一,同时会累及泌尿系统、肌肉骨骼系统等其他系统,治疗难度和效果千差万别。合理分类和多学科联合治疗一方面可以为先天性脊柱裂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另一方面也可以最大限度的提升患儿生活质量。多中心协同研究,才最有可能快速取得突破性成果,为全人类战胜这类出生缺陷做出应有的贡献。

  • 标签: 椎管闭合不全 畸形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侵犯肝门血管的小儿肝母细胞瘤的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0年6月作者收治的68例肝门部肝母细胞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均使用微波切割技术,在不阻断肝门血流的状态下精细解剖分离,在发生血管损伤出血时则暂时性阻断肝门血管,如影响显露,则分块切除肿瘤。结果68例患儿均接受术前化疗,其中侵犯第一肝门17例,侵犯第二肝门51例。15例患儿第一肝门阻断时间在5min以内,2例患儿全肝血流阻断时间为5min。术中平均失血量25mL,6例因失血较多予输血治疗。无手术死亡病例。并发胆瘘3例,肝周积液5例,乳糜腹1例。结论对于肝门部肝母细胞瘤,采取术前化疗可降低手术难度,精细解剖是基本措施,分块切除是可选方法,肝门血管阻断无法保障安全,不损伤肝门血管是患儿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

  • 标签: 肝肿瘤/外科学 儿童
  • 简介:目的总结法乐四联症(TOF)患儿手术治疗经验,探讨手术时机、手术适应证和围术期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4年1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132例小儿TOF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8例,女34例;年龄4个月至12岁,平均12.85岁。术前均行超声心动图或心导管造影检查确诊,均在体外循环下行根治性手术,部分病例以自体心包或带瓣自体心包扩大右室流出道和(或)肺动脉,对合并畸形作相应处理。结果本组围术期死亡4例(3.03%),其中2例死于术后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死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随访129例,随访时间12~90个月;失访3例。6例残余微量分流,生长发育正常,无不适。结论对症状显著的TOF患儿应尽早手术矫治,提高手术水平,加强术后监护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

  • 标签: 法乐四联症 外科学 儿童
  • 简介:脓毒症是很多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造成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国际国内普遍采用2012年更新的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治疗指南。包括快速液体复苏、血管活性药的应用、原发病灶的清除、抗生素的应用、机械通气、血液净化、镇静镇痛治疗等,在维持呼吸、循环系统稳定的前提下,保护各脏器功能。

  • 标签: 脓毒症/治疗 休克 儿童
  • 简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机械通气的目标是保证足够的氧合和最小的呼吸机相关肺损伤。无创机械通气应慎用于ARDS。小潮气量通气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能降低ARDS死亡率,以驱动压为导向设置潮气量更合理。建议根据静态压力一容积曲线采用低位转折点法来确定理想的呼气末正压(PEEP),不支持常规使用高水平PEEP。俯卧位通气、高频振荡通气和体外膜氧合技术可用于拯救重症ARDS。机械通气中保持ARDS患者自主呼吸很重要,可采用双相气道正压通气、压力支持通气和神经电活动辅助通气等辅助通气模式。不推荐补充外源性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吸入一氧化氮或支气管扩张剂、气道压力释放通气和部分液体通气。

  • 标签: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机械通气
  • 简介:B族链球菌可引起新生儿早发型和晚发型疾病,主要危险因素是母亲胃肠道和生殖道的定植。目前对存在危险因素的妊娠妇女有两种筛选方案:高危因素评估方案和普遍筛查方案;美国等国家采取产时抗生素预防性治疗措施,使早发型B族链球菌疾病的发病率大幅度降低,但对晚发型疾病的发病率影响不大。抗生素预防性治疗首选青霉素,对青霉素过敏者需依据菌株药敏结果选择药物。抗生素预防性治疗措施存在一定的弊端,需积极研发其他的预防措施来预防B族链球菌感染。

  • 标签: B族链球菌 早发型疾病 产时抗生素预防性治疗 预防
  • 简介: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动力性肠梗阻的外科干预指征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7年12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收治的10例经手术治疗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动力性肠梗阻病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经正规内科治疗(治疗时间17~36d)无效而行剖腹探查术,术中未发现肠道畸形,均行末端回肠造瘘术以及肠活检术。待患儿体重≥5kg时,行二次手术关闭造瘘。收集同时期10例经内科保守治疗成功的肠动力不足、喂养不耐受的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通过各项指标(呕吐次数、胃潴留次数、暂禁食或减少奶量与喂奶次数等)比较手术组和对照组患儿肠动力障碍严重程度的差异。结果手术组患儿肠动力障碍较对照组更严重,内科治疗无效。手术组10例患儿中9例存活,1例死亡。存活的患儿生长发育良好,二期手术关闭造瘘后,7例排便正常,2例有轻度便秘。两次手术病理结果提示患儿肠神经节细胞有逐渐发育成熟的过程。结论对于患有动力性肠梗阻的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内科正规治疗3周仍然无效者,应及时行末端回肠造瘘术。待患儿体重≥5kg时可择期行关闭造瘘术,关造瘘前应充分评估远端肠管是否通畅以及肠神经节细胞发育情况。

  • 标签: 婴儿 极低出生体重 肠梗阻 外科手术 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小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的影响。方法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湖南省儿童医院急救中心收治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传统机械通气策略,观察组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其他治疗相同。观察治疗后的呼吸机参数主要包含吸气峰压、呼吸末正压、平均气道压、吸入氧浓度、呼吸频率;动脉血气分析;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的吸气峰压、平均气道压、吸入氧浓度的参数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呼吸末正压、呼吸频率参数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pH、PaO2显著低于对照组,PCO2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经过治疗后呼吸机肺损伤、脑室内出血、动脉导管开放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应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能够优化呼吸机参数,改善患儿动脉血气值,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应用意义。

  • 标签: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肺保护性通气策略 机械通气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