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2 个结果
  • 简介:癌症患者确诊后,常常会走两个极端。一是前后就诊数家医院,反复咨询十余名甚至数十名医生,治疗过程中不断托熟人咨询专家并不停地更换医院;另一类则是只认准一个,对医生和治疗方法毫无质疑。那么,究竟怎样做才合理呢?

  • 标签: 就诊指导 治疗方法 癌症患者 就诊数 医院 医生
  • 简介:肿瘤防治和康复需要整合治疗,而运动是整合治疗的重要内容。当前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表明,在医师指导下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可以让肿瘤患者获益。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强调这一不容忽视的领域需要引起医师、患者及患者家属的切实重视。

  • 标签: 整合医学 运动 肿瘤 免疫功能
  • 简介:药物相关基因指导下的个体化疗是肿瘤化疗最引人瞩目的发展方向。本文主要介绍最近5年来国外5-氟尿嘧啶、铂类及羟基喜树碱类代谢相关基因及其与胃癌、大肠癌化疗效果的相关性,旨在为消化道肿瘤个体化疗提高疗效、减少毒副作用提供帮助。

  • 标签: 胃肠道肿瘤 5-氟尿嘧啶 奥沙利铂 开普拓 药物遗传学 药物基因组学
  • 简介:随着检查手段的丰富、新型抗癌药物的快速研发以及多学科综合治疗的发展,乳腺癌(breastcancer,BCa)的检出率和治愈率已显著提高,总死亡率正逐年下降。然而,Bca患者之间存在明显异质性,即使临床分期或病理类型相同,采用同种治疗方案治疗时,

  • 标签: 乳腺肿瘤 分子分型 治疗 个体化
  • 简介:目的探讨在三柱理论指导下手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4年5月,在三柱理论指导下手术治疗的82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患者资料,男58例,女24例;年龄27~58岁,平均35.6岁;均为闭合性骨折;按照三柱分型其中双柱骨折48例,三柱骨折34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受伤至内固定手术时间为5~16天,平均9.6天。术后进行临床及影像学检查,在术后第12个月随访时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hospitalforspecialsurgery)评分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8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16.4个月;手术时间90~160min,平均110min。术后完全负重时间12~16周,平均13.2周;骨折临床愈合时间10~14周,平均13.2周。术后即刻和12个月在X线片上测量的患肢胫骨平台内翻角及后倾角度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2个月膝关节HSS评分为66~94分,平均83.6分,优良率为86.6%;术后12个月膝关节活动度平均为1.5°~115°。6例延迟愈合,4例切口浅表感染,7例因后内侧切口转角处出现皮缘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未发生深部感染。4例深部感染经清创及移除内置物后治愈,2例小腿后内部麻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thrombosis,DVT)21例,其中12例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结论三柱理论可对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入路和内固定方式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可直视下完成骨折的复位、固定确实,膝关节功能恢复好。

  • 标签: 胫骨 骨折 关节内骨折 骨折固定术
  • 简介:目的分析进展期近端胃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为进展期近端胃癌的胃切除范围以及是否需要联合切脾提供临床病理学依据。方法选择1989年1月—2010年10月行根治性切除手术的进展期近端胃癌87例,记录每例患者的淋巴结数目和大小,计算淋巴结总数和平均值,计算总体淋巴结转移率以及No.1~16淋巴结转移率。结果87例手术标本共检出淋巴结4828枚(30—157枚),平均(55.49±20.19)枚/例。其中≤5mm的淋巴结占80.39%(3881/4828)。87例中71例有淋巴结转移。有癌转移的淋巴结中,≤5mm的淋巴结占61.22%(562/918)。总体淋巴结转移率为81.61%,No.1~4和No.7~9淋巴结转移率较高(40.22%-79.31%),而No.12~15淋巴结转移率极低(0—2.30%),No.16淋巴结转移率为14.94%;No.5和No.6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1.84%和14.94%,No.10和No.11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4.48%和19.54%。结论了解进展期近端胃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有助于指导淋巴结切除术,因为切除No.5~6和No.10~11淋巴结的需要,进展期近端胃癌宜行全胃切除联合脾切除术。

  • 标签: 进展期近端胃癌 淋巴结转移规律 淋巴结数目 淋巴结大小 胃周淋巴结转移
  • 简介:吉士俊,《中国骨与关节杂志》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小儿骨科教授、博士生导师,1955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后留校附属二院即现在盛京医院外科工作至今。曾任小儿外科主任,卫生部小儿先天畸形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连续三届担任小儿骨科学组组长;《中华外科杂志》编委,《中华小儿外科杂志》副主编,《中华骨科杂志》常务编委,《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特约编委。

  • 标签: 儿科学Pediatrics 髋脱位Hip dislocation 下肢畸形 先天性Lower EXTREMITY deformities congenital
  • 简介: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一直高居所有肿瘤的第二位。胃癌发病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异,亚洲胃癌发病率占全世界的50%以上,在中国每年新发胃癌患者高达40万人。

  • 标签: 胃癌 老年 治疗
  • 简介:鼻咽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高发区主要位于南方,其中广东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是最为高发的地区,广东省世界人口标化发病率男性为30/10万和女性13/10万,香港地区1993年至1997年新发病例为5835例,世界人口标化发病率达男性26.1/10万和女性10.1/10万。放疗是鼻咽癌最主要的治疗手段,早期病例采用单纯放疗可以取得较好疗效,5年生存率达90%以上。

  • 标签: 鼻咽肿瘤 综合治疗
  • 简介:子宫内膜增生是指子宫内膜腺体的不规则增殖,同时伴有腺体、间质比例增加的器质性疾病。这种疾病通常是由于生殖内分泌紊乱所导致,与长期雌激素刺激而无孕激素对抗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关子宫内膜增生的处理与管理的观点有所更新和改变。文章结合相关文献,主要围绕子宫内膜增生的分类变化、诊断性刮宫术指征的变化、子宫内膜增生管理观点的改变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 标签: 子宫内膜增生 诊断性刮宫术 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 管理策略
  • 简介:胃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疾病,相对于治疗,随访工作显得欠重视。且缺乏规范。重视胃癌治疗后的监测和随访目的在于定期全面复查以备及早发现复发、转移以及属于治疗的并发症等情况并予以相应措施,以期提高生活质量,延长治疗后生存期。我们回顾了新华医院等医院近30a的临床经验,拟探讨总结出一套胃癌术后监测随访的方案,供临床工作者参考。

  • 标签: 癌治疗 临床工作者 恶性疾病 随访工作 随访目的 相应措施
  • 简介:恶性肿瘤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多药耐药的发生。研究表明,多药耐药的机制十分复杂,P-gp、TopoⅡ、GST-π、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MT)及p53基因突变等是肺癌产生多药耐药的物质基础。本文重点介绍非小细胞肺癌耐药因子及耐药逆转的对策,以指导临床化疗药物的筛选及治疗方案的优化,有助于提高肺癌患者的生存期和生存率。

  • 标签: 肺癌 化疗 多药耐药 耐药逆转
  • 简介:结直肠癌是人类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在所有癌症中位于前列[1]。约25%的结直肠癌患者初诊时即合并有远处转移([2,3]),转移的部位主要是肝和肺([4]),其次腹膜、脑、骨骼、肾上腺、脾等其他比较少见的部位([5-7]),远处转移是影响其预后的主要原因,也是目前治疗的难点之一。

  • 标签: 结直肠癌肺转移 肝转移 孤立性肺转移 总体生存率 诊治策略 术后辅助化疗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癌社区筛查的方法。方法对3个社区共13378人乳腺癌筛查按社区分成3组,分别采取组1:社区宣教+医院免费体检以及推荐钼钯检查;组2:发放免费医院体检表以及推荐钼钯检查;组3:社区宣教+推荐钼钯检查。统计各组来院检查率、钼钯摄片率、乳腺癌检出率。结果组1共发放免费体检表7973张,来院检查人数5176人,占64.92%。组2共发放免费体检表10097张,来院检查人数5267人,占52.16%。组3共发放免费体检表8013张,来院检查人数2935人,占36.63%。组1钼钯摄片数共1289人,占24.9%;组2钼钯摄片542人,占10.29%;组3钼钯摄片120人,占4.09%。3个社区实际发现乳腺癌21例,总发病率为80.51/10万。其中通过本次筛查发现13例。受筛查者到目前没有发现漏诊病例。组1诊断乳腺癌6例,组2诊断乳腺癌5例,组3诊断乳腺癌2例。结论社区宣教+医院免费体检+推荐钼钯检查是目前比较适合国情的乳腺癌筛查方法。

  • 标签: 乳腺癌 筛查
  • 简介: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错配修复基因hMSH2、hMLH1在胃癌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76例胃癌组织中PD-L1、PD-1和hMSH2、hMLH1蛋白表达。结果胃癌组织中,PD-L1表达水平与TNM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及脉管癌栓相关(均P<0.05);PD-1表达与各临床病例特征均无相关(P>0.05)。hMSH2、hMLH1表达与TNM分期相关(P<0.05)。PD-L1与hMSH2、hMLH1蛋白表达相关(均P<0.05),PD-1与hMSH2、hMLH1蛋白表达均无相关,PD-L1表达与PD-1无相关(P>0.05)。结论依据错配修复缺陷基因及PD-L1表达水平选择性阻断PD-L1/PD-1免疫检查点有望成为胃癌个体化免疫治疗的新策略

  • 标签: 胃癌 程序性死亡配体-1 程序性死亡受体-1 错配修复基因缺陷 免疫治疗
  • 简介:2012年10月4日,胶质瘤研究相关领域的专家召开了一个小型专题会议,通过温习目前对于低级别胶质瘤的分子基因机制的认识.为进一步研究包括新药物的研发明确方向。会议主要有3个部分内容:IDH1突变的神经病理学、少突胶质细胞瘤和星形细胞瘤中的CIC、ATRX和FUBP1突变以及IDH1突变在治疗中的作用。会议由来自世界各地的顶级专家对包括低级别胶质瘤研究、突变的IDH1生物学及其在低级别胶质瘤研究和治疗中的应用前景作了10个议题的报告。会议结论:最近在低级别胶质瘤中发现的反复出现的基因突变增加了对于与低级别胶质瘤相关的生物学活性分子机制的理解.理解这些基因改变在脑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不但有助于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订.更有助于发展新的治疗方法.将这种目前致命性的恶性肿瘤转变为慢性甚至是可以治愈的疾病。本文综合本次会议报告内容.重点介绍目前对低级别胶质瘤发展中潜在的分子基因机制的理解.以及这些机制作为靶点在诊断、治疗和复发中的运用。

  • 标签: 胶质瘤 会议报告 IDH
  • 简介:局部进展期胃癌在我国胃癌患者中占有相当大比重,是导致我国胃癌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长期低下的重要原因.局部进展期胃癌虽然有R0切除的可能,但术后复发风险较高,因此,一直是胃癌临床研究的重点与难点.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外科统计1991年1月至2005年12月15年间手术治疗974例局部进展期胃癌(T3,T4,和/或N+),其中行R0根治术724例,根治切除率74.3%,术后5年总体生存率为40.1%,远低于早期胃癌的93.9%m.

  • 标签: 共识争议 外科治疗 局部进展
  • 简介:在接受化疗或免疫治疗的HBsAg阳性癌症患者中,HBV的再激活风险很高,尤其是给予利妥昔单抗或类固醇治疗时。HBV再激活的机制分为HBV复制增加,HBV破坏肝脏细胞,以及HBV下降的恢复期这三个阶段。对高风险患者应在化疗前进行HBV标志物的筛查(包括HBsAg、anti-HBc和/或anti-HBs)和/或HBVDNA的检测,但检测项目的数目目前还存在争议。对达到预防性抗HBV治疗标准的患者尽早进行抗HBV治疗,并根据患者的治疗计划以及合并症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病毒药物,通常在免疫抑制性治疗结束后还要进行6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抗HBV治疗。

  • 标签: HBV 再激活 癌症 化疗 免疫抑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