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膀胱是我国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治疗方法很多,目前仍以手术治疗为主,原则上表浅膀胱行保留膀胱的手术,浸润行全膀胱切除术.因膀胱有多灶性、种植性等特点,故术后复发率高达50%~70%.预防膀胱术后复发的方法有很多,在这里我想浅谈一下最常用的膀胱灌注治疗及术后随访.

  • 标签: 手术后 膀胱癌 治疗
  • 简介:6年来在384例及贲门手术中共发生早期吻合口瘘21例,占5.5%,治愈18例,死亡3例,占14%,对所发生吻合口瘘的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提出术中安置三条橡皮管引流的必要性,并注意拨管时间,以防止发生瘿时图引流不畅而造成腹腔感染,其至治疗失败。本组病例无一例出现广泛性腹膜炎和腹腔积脓。并提出了早期吻合口瘘的治疗原则。由于重视监测和治疗方法得当。18例早期吻合口瘘获得自愈,治愈率高达84%。

  • 标签: 胃癌 贲门癌 早期瘘 三管引流 术后监测
  • 简介:目的探讨经空肠穿刺造瘘营养管(FKI)在贲门、食管术后的应用及其优越性。方法回顾性研究在35例食管及27例贲门患者手术中应用FKJ的情况,于术后1天开始行早期肠内营养,观察患者术后营养学指标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全组患者术后体重、血清白蛋白、前蛋白等指标较好,FKJ并发症少,无肠瘘、肠粘连等并发症。结论应用FKJ对贲门和食管术后患者行早期肠内营养,可明显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安全有效,为贲门、食管术后的营养方式提供了一个较好的选择。

  • 标签: 肠内营养 FKJ 食管癌 贲门癌
  • 简介:目的:探讨I期子宫体手术加放疗的疗效及放疗并发症的分析。方法:1990年10月—1999年12月收治的I期子宫体14例,均经术后病理证实,14例行子宫全切除+双侧附件切除,1例加盆腔淋巴结清扫。14例均行术后放疗,TD40—65Gy。全部患者得到随访。结果:5年生存率为14/14,局控率为100%,10例在放疗过程中有轻度—中度的急性放射并发症,14例均无明显晚期放射并发症。结论:术后放疗对提高I期子宫体局控率及生存率可能有利。

  • 标签: I期子宫体癌 手术疗法 放射疗法 疗效 并发症 手术方式
  • 简介:目的探讨食管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通过对60例食管患者术后EN和60例术后肠外营养(PN)的对照研究,分析两种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对患者主要生化指标、机体营养状况、肠道功能恢复及并发症防治情况的影响。结果EN组EN支持1周后,血清白蛋白(ALB)升高显著,肠道功能恢复提前,对术后出现的胃排空障碍、吻合口瘘等并发症的治疗,EN组有明显优势。结论食管患者术后早期EN安全、可行、有效,对患者术后体力恢复和术后并发症的治疗有较好的作用。

  • 标签: 食管癌 手术 十二指肠营养管 早期肠内营养
  • 简介:目的探讨食管术后发生心律失常患者的危险因素,为防治该并发症提供依据。方法对2013年全年江苏省肿瘤医院行手术切除的312例原发性食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对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患者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15.7%。单因素分析提示术后肺功能不全、术后输血2个变量是食管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术后肺功能不全为食管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后加强呼吸道管理对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手术 食管癌 心律失常 术后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在食管术后早期应用螺旋型鼻肠管肠内营养是否能改善患者营养状态及防治并发症。方法376例食管患者术中置螺旋型鼻肠管,术后48h予以早期肠内营养(EN);术前、术后监测患者的血色素、血浆白蛋白水平,统计胃肠道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应用螺旋型鼻肠管有一定的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发生率,经改进方法后得以改善;患者术前、术后在血浆白蛋白、血色素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型鼻肠管肠内营养可改善食管患者术后营养状态。

  • 标签: 螺旋型鼻肠管 食管癌 肠内营养
  • 简介:近年来,食管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arlyenteralnutrition,EEN)日益受到医务人员重视,术后科学规范地实施早期肠内营养被认为是一种促进患者康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重要手段。本文就食管患者术后实施早期肠内营养的优势、时机、方法及护理要点作一综述。

  • 标签: 食管肿瘤 肠内营养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管状胃在食管手术中的应用及其对术后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对62例胸中上段食管患者行三切口食管切除+管状胃代食管左颈食管胃吻合术(管状胃组),分别于术前1周,术后第1周及第3周检查肺功能。并与同期收治的行常规三切口手术左颈食管胃吻合的64例胸中上段食管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126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无手术死亡。术后吻合口瘘、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22.5%。术后第1周两组的呼吸功能差别无明显差别(P〉0.05),术后第3周管状胃组呼吸功能指标有明显改善,好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管状胃代食管术相比传统胃代食管术对患者术后呼吸功能影响更小。

  • 标签: 食管癌 管状胃 呼吸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对食管术后患者的作用及护理方法。方法对2017年1月至12月江苏省肿瘤医院胸外科419例食管术后患者,通过加强肠内营养管道护理、心理护理,控制营养液滴注速度、温度,保持管道通畅,预防并发症发生。结果419例食管患者术后肠功能恢复快,术后营养状况得到改善。42例出现轻度腹泻,8例出现腹胀,予加热营养液、减少营养液量、减慢输注速度等处理后症状消失;2例出现重度腹泻,予暂停营养液输入,给予止泻药物注入后缓解。结论在细致护理下,食管术后早期实施肠内营养是安全可行的。

  • 标签: 食管癌 术后护理 肠内营养 风险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生长抑素治疗食管术后乳糜胸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总结2011年1月至2012年7月应用生长抑素治疗的食管术后并发乳糜胸32例的护理经验。结果术后重点观察胸腔引流液的变化,正确选择生长抑素的给药剂量和方法,做好呼吸道管理,重视饮食宣教,加强基础护理后,31例治愈,另1例因进食高脂饮食导致乳糜液反跳渗出,生长抑素治疗无效行开胸结扎术后治愈。结论生长抑素治疗食管术后乳糜胸经精心护理配合后临床效果较好。

  • 标签: 食管癌 乳糜胸 生长抑素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羟基喜树碱在膀胱术后膀胱灌注化疗预防肿瘤复发的效果.方法52例膀胱恶性肿瘤患者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或经尿道膀胱肿瘤电气化切除术后,采用羟基喜树碱20mg+生理盐水20ml膀胱灌注20次预防膀胱肿瘤复发.结果随访1~6年,术后2年无复发,2年后复发6例,复发率11.5%.结论膀胱术后羟基喜树碱膀胱灌注化疗预防肿瘤复发,疗效肯定副作用小.

  • 标签: 羟基喜树碱 膀胱灌注 化疗 预防 膀胱癌 术后
  • 简介:目的观察合募配穴促进食管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胸外科食管手术患者70例。采用分层抽样法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给予术后常规治疗,针灸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平补平泻手法针刺合募穴,每日1次,每次30min,针方: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天枢、中脘。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和恢复时间。结果针灸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针灸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合募配穴明显促进食管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

  • 标签: 针灸 合募配穴 食管癌术后 胃肠功能恢复
  • 简介:目的总结胃癌、食管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要点。方法对58例食管、胃癌患者术前放置胃肠营养管,术后24h即经营养管缓慢、恒温滴注营养液。在治疗过程中注重心理护理、营养管护理,以及加强肠内营养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结果58例中53例顺利进行了肠内营养,患者术后肠蠕动恢复快,无吻合口瘘、切口感染及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食管、胃癌术后早期行肠内营养支持对患者的恢复有促进的作用,且符合生理、经济方便、并发症少。加强护理有利于保证肠内营养的顺利实施和减少相关并发症。

  • 标签: 胃肠营养管 肠内营养并发症 肠内营养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食管切除术后少见并发症的原因及诊治体会。方法对山东省成武县人民医院胸外科1995年3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食管切除术后少见并发症14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食管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9例,胸腔胃穿孔2例,远期膈疝2例,吻合口主动脉瘘1例。结论食管切除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治疗的关键是早期诊断,及时行胃肠减压、药物调理、营养支持等治疗,效果是确切的。胸腔胃穿孔的发生与手术操作技术有关,术后早期发生,应与吻合口瘘鉴别,宜及时二次开胸修补。术后并发膈疝较少见,与膈肌缝合不严密、术后胸腹压增高等因素有关,一经确诊,手术是唯一的治疗方法。吻合口主动脉瘘多继发于吻合口瘘的基础上发生,病情凶险,出血量大,短时间内可致患者死亡。

  • 标签: 食管癌 手术少见并发症 诊断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三切口食管切除术后颈部吻合口瘘的发生原因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15例食管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病例均行食管切除、颈部食管胃吻合术,术后共发生吻合口瘘3例,均治愈。结论彻底的颈部引流,充分的胃肠减压,足够的营养支持,适宜的抗感染治疗是治疗吻合口瘘的关键。

  • 标签: 食管癌 吻合口瘘
  • 简介:目的:分析膀胱患者术后生存质量与希望水平现状,并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膀胱手术患者104例,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100)和Herth希望指数量表(HHI)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膀胱患者希望水平以“对现实和未来的积极态度”维度得分最高,为(12.11±3.04)分;生存质量以社会关系评分最高,为(13.24±1.14)分;年龄、收入水平、肿瘤分期、治疗方法及泌尿系感染是导致膀胱患者希望水平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希望水平越高,生理、心理、独立性、社会关系及精神/宗教信仰等维度得分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膀胱患者术后希望水平较低,随着希望水平的降低,生存质量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应在膀胱患者术后进行心理干预,提高其希望水平及生存质量。

  • 标签: 膀胱癌 生存质量 希望水平
  • 简介: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是常用的胆肠吻合方式,曾被公认为是“无害”的手术方式。但近数年来,已有相关报道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后多年可能再发胆管,并认为其是继胆管炎以外最严重的并发症。本文报道了1例因肝内外胆管结石行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后42年再发胆管的患者,并对有关文献进行回顾与总结,并推荐对施行胆肠吻合术,尤其对于术后多次伴发胆管炎的患者,做常规随访是防止严重并发症的有效方式。

  • 标签: 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 肠吻合术后 胆管癌 肝内外胆管结石 胆肠吻合术 严重并发症
  • 简介:目的分析直肠癌术后患者心理弹性与因性疲乏的调查结果。方法选择直肠癌患者98例,分析不同临床特征直肠癌患者术后因性疲乏及心理弹性得分情况,并对因性疲乏与心理弹性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不同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疼痛程度、术后阶段、并发症发生情况直肠癌患者的术后因性疲乏得分和术后心理弹性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直肠癌患者的术后因性疲乏得分、术后心理弹性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直肠癌术后患者的心理弹性和因性疲乏呈负相关(r=-0.550,P﹤0.05)。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理弹性可负向预测因性疲乏(β=-0.271,P﹤0.01)。结论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疼痛程度、术后阶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与直肠癌术后患者的心理弹性和因性疲乏程度有关,增强患者的心理弹性,可能是减轻直肠癌术后患者因性疲乏的有效途径。

  • 标签: 直肠癌 心理弹性 癌因性疲乏 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