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环状RNA(circularRNA,circRNA)是1种特殊的内源性非编码RNA,由前体RNA的3′末端与5′末端首尾相连形成闭合环状结构。主要通过可变剪接、转录调控、编码蛋白、抗病毒免疫反应、微小RNA(microRNA,miRNA)海绵作用等发挥作用。circRNA在神经胶质瘤细胞增殖、凋亡、侵袭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随着基因芯片的问世,circRNA有望成为1种诊断神经胶质瘤的新型生物学标志物,也可为预防、靶向治疗神经胶质瘤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环状RNA 靶向治疗
  • 简介:随着老年人的数量不断增加,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不仅骨质强度低,而且机体的平衡性及肌肉的协调能力较差,使得老年人更容易跌倒从而并发骨质疏松性骨折,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 标签: 髋部骨折 心脏并发症 老年 综述
  • 简介:目的探讨椎旁神经阻滞对肺癌患者肺叶切除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60例拟实施肺叶切除术的肺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研究组患者接受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下肺叶切除术,对照组患者接受单纯全身麻醉下肺叶切除术,两组患者术毕均行静脉自控镇痛(PCIA)。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疼痛程度评分、镇痛泵按压次数、舒芬太尼用量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结果所有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时间和组别间存在交互效应(P﹤0.01)。术后24、48h,研究组患者的镇痛泵按压次数、舒芬太尼用量均明显低于同时间点对照组患者(P﹤0.01)。术前,两组患者的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h,研究组患者的血清IL-6、IL-10、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下实施肺叶切除术不仅有利于术后镇痛效果的提升,而且还能够减少舒芬太尼用量,减轻手术引起的炎性反应程度。

  • 标签: 椎旁神经阻滞 肺癌 肺叶切除术 静脉自控镇痛
  • 简介:目的:观察加减八珍汤辅助治疗小儿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小儿神经母细胞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各40例。实验组在基础治疗上给予加减八珍汤治疗,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予以安慰剂,均连续治疗4周,同时观察治疗期间中医证候变化、治疗效果、生活质量、肿瘤进展、不良反应等情况。4周后,以生活质量评分表、中医症状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统计药物干预前后各组患者评分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前各症状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服加减八珍汤治疗后,实验组疗效评价较治疗前均改善(P<0.05),且实验组总体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减八珍汤辅助治疗小儿神经母细胞瘤有显著效果,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且疗效安全、可行。

  • 标签: 小儿神经母细胞瘤 加减八珍汤 肿瘤 传统中医药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带血管腓骨瓣移植修复骨病导致的儿童股骨颈缺损的手术技术及临床疗效。方法选自2018年1月1日~11月30日,因骨病导致的股骨颈缺损或骨不连的6例患者,男2例、女4例;年龄3~12岁,平均8.2岁。初次手术采用病灶刮除植骨内固定术(6例),5例在初次手术失败行二次手术,采用带血管腓骨瓣移植修复重建。术后2年内每3个月随访1次,2年后每6个月随访1次,随访时拍骨盆正位及髋关节侧位X线片,观察肿瘤有无复发、植骨愈合、肢体畸形及短缩及髋关节功能情况。结果6例术后随访16~48个月,平均26.5个月,随访期间6例病变均未复发。初次手术后4~8个月内2例形成骨不连,3例再次形成髋内翻畸形,骨不愈合,但股骨头均未发生坏死。1例行异体骨块移植重建的患者术后3个月植骨形成愈合,无须二次手术。二次行腓骨瓣移植重建手术后3~6个月,平均4.3个月,移植腓骨瓣桥接股骨头与大粗隆,形成牢固愈合。颈干角矫正平均约18°,患肢短缩纠正平均约2cm,HarrisHip评分改善平均约30分。结论带血管腓骨瓣移植修复骨病导致的儿童股骨颈缺损的临床疗效满意,但手术难度较大,需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完成。

  • 标签: 儿童 骨病 股骨颈缺损 腓骨瓣 骨移植
  • 简介:目的探讨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自控静脉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92例接受肺癌根治术的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46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全身麻醉,联合组患者接受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麻醉诱导前、麻醉诱导后30min、术后6h)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围手术期(术前及术后2、24、48h)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后2天内按压镇痛泵次数和背景输注总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麻醉诱导前,两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诱导后30min,两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低于本组麻醉诱导前,且联合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h,两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均低于本组麻醉诱导前,且联合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24、48h,联合组患者的VAS评分均低于同时间点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天内,联合组患者的按压镇痛泵次数和背景输注总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应用于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自控静脉镇痛,在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镇痛效果及药物安全性方面较全身麻醉更具优势。

  • 标签: 肺癌根治术 术后自控静脉镇痛 胸椎旁神经阻滞 全身麻醉
  • 简介:目的比较基于选择性神经根封闭术的有限减压融合手术与传统长节段减压融合术的疗效。方法对我院确诊为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患者,且符合本试验纳入排除标准,随机分为有限减压融合组(A组)及广泛节段减压组(B组),A组:首先进行神经根封闭术,按临床症状缓解程度判定引起临床症状的主要责任节段,对责任节段进行选择性神经减压,常规行腰椎固定融合术;B组:按常规进行广泛神经椎管减压,按常规行腰椎固定融合术。术中术后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引流管放置时间进行统计,在术后1、12、24个月随访时,临床疗效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及患者满意度进行评定。同时随访拍摄腰椎动态X线片及腰椎MRI,观察腰椎各节段退变情况。结果符合试验标准并获得随访的A组27例,B组29例。术中术后观察指标显示:在手术时间[A组(128±32)min,B组(152±28)min]、术中失血量[A组(220±52)ml,B组(320±68)ml]、切口引流量[A组(330±55)ml,B组(480±82)ml]及引流管放置时间[A组(2.8±0.8)天,B组(4.4±1.2)天]方面,A组均明显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显示:两组JOA评分在术后2年随访时[A组(21.7±6.1)分,B组(22.9±5.7)分]均较术前[A组(10.6±2.7)分,B组(11.2±3.8)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ODI指数在术后2年[A组(21.3±7.2),B组(20.1±9.2)]随访时均较术前[A组(65.3±22.7),B组(71.1±18.2)]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至1年时,两组手术满意率均在95%以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B组腰部手术区相关不适抱怨比例(29例中有16例)明显高于A组(27例中有6例)(P<0.01)。两组术后X线片均未见退变明显加重,MRI观察到两组腰椎进�

  • 标签: 脊柱疾病 腰椎 脊柱融合术 神经根封闭术
  • 简介:目的探究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24h尿3-甲氧基-4羟基扁桃酸(VMA)在小儿神经母细胞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58例神经母细胞瘤患儿,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了患儿的血清CA125、NSE水平,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了患儿的24h尿VMA水平。对不同临床分期、近期疗效神经母细胞瘤患儿的血清CA125、NSE及24h尿VMA水平进行比较。结果58例神经母细胞瘤患儿的血清CA125、NSE及24h尿VMA阳性率分别为96.6%、81.0%、89.7%;临床分期为Ⅳ期的神经母细胞瘤患儿的血清CA125、NSE及24h尿VMA水平均明显高于临床分期为Ⅱ~Ⅲ期的患儿(P﹤0.01);治疗有效组患儿的血清CA125、NSE及24h尿VMA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无效组(P﹤0.01)。结论血清CA125、NSE及24h尿VMA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评估小儿神经母细胞瘤患儿的病情和治疗效果。

  • 标签: 糖类抗原125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24h尿VMA 神经母细胞瘤
  • 简介:目的研究长链非编码RNA(lncRNA)LINC00152通过调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对血管瘤内皮细胞(HemEC)在体外生长、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采用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不同组织中LINC00152的表达情况,采用EdU技术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LINC00152作用靶点,通过双荧光素报告基因实验验证LINC00152与miRNA-200c-5p和miRNA-195-5p的相互作用,通过q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VEGFR2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通过SKLB1002和miRNA-200c-5pagomir及miRNA-195-5pagomir处理后,采用同样的方法检测LINC00152对HemEC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结果qRT-PCR检测结果显示,LINC00152在血管瘤增生期组织和血管瘤退化期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皮肤组织(P﹤0.01)。与sh-NC组相比,sh-Linc1组和sh-Linc2组细胞中LINC00152的相对表达量均降低(P﹤0.05)。与OE-NC组相比,OE-Linc1组和OE-Linc2组细胞中LINC00152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0.01)。OE-Linc1组和OELinc2组细胞的侵袭和迁移比例均明显高于OE-NC组(P﹤0.01)。与癌旁正常皮肤组织相比,血管瘤增生期组织中VEGFR2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NC组相比,miRNA-200c-5p组、miRNA-195-5p组和SKLB1002组细胞在72h时的光密度值均降低(P﹤0.05)。与NC组相比,miRNA-200c-5p组、miRNA-195-5p组和SKLB1002组HemEC在体外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LINC00152可通过调节VEGFR2促进HemEC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其作用机制可能与LINC00152竞争性结合miRNA,从而提高VEGFR2的表达水平有关。

  • 标签: 长链非编码RNA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 血管瘤内皮细胞 LINC00152
  • 简介:目的研究三维适形放疗(3D-CRT)与调强放疗对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疗效及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外周血免疫因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8例局部晚期NSCLC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放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n=44)与B组(n=44)。A组患者行3D-CRT(3~5野),总照射剂量为66Gy;B组患者行静态调强放疗(5野),总照射剂量为60Gy。两组患者均于放疗前行紫杉醇联合卡铂方案化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VEGF亚型水平及外周血免疫因子水平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疾病控制率和客观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80天,两组患者的血清VEGFA、VEGFB、VEGFC水平和外周血CD3^+CD8^+T细胞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外周血CD3^+CD4^+T细胞、CD4^+/CD8^+T细胞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180天,两组患者的血清VEGF亚型(VEGFA、VEGFB、VEGFC)水平和外周血免疫因子(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CD4^+/CD8^+T细胞)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A组患者放射性食管炎和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均高于B组(P﹤0.05)。结论3D-CRT(66Gy)与调强放疗(60Gy)均可有效改善局部晚期NSCLC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血清VEGF水平,且疗效显著,但调强放疗放射总剂量少,不良反应小,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三维适形放疗 调强放疗 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免疫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