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Siewert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ofgastro-esophagealjunction,AEG)全胃与近端胃切除术的临床效果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08-2010年福建省立医院收治的140例SiewertⅡ/Ⅲ型AEG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全胃切除术与近端胃切除术临床效果及分析影响AEG复发的因素。结果全胃切除术组民切除例数、远端切缘长度、淋巴结清扫数目、阳性淋巴结检出数均高于近端胃切除术组(均P〈0.05)。全胃切除术组在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胃液TBi1、胃液IBi1、胃液胆汁酸、术后抗生素应用时间均短(低)于近端胃切除术组(均P〈0.05)。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术后血清CEA水平、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阳性淋巴结检出数目、R1切除例数是SiewertⅡ/Ⅲ型AEG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β=0.30~0.52),相对危险度1.91—3.12。结论全胃切除术治疗SiewertⅡ/Ⅲ型AEG的效果及术后生活质量均优于近端胃切除术。

  • 标签: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 手术 疗效
  • 简介:乳腺癌的治愈率逐年有所提高。治愈率与分期密切相关,乳腺癌的5年生存率:Ⅰ期可达到90%~95%,Ⅱ期70%~80%,Ⅲ期50%。60%,Ⅳ期很不理想,大约10%左右。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可能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其实,影响治疗效果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正确选择治疗方案。按照乳腺癌的分期、病理分子分型,考虑病人个体的高危复发因素,设计与实施最有效的治疗方案。正确的治疗方案是挽救患者的最佳选择,能达到预期疗效。

  • 标签: 治疗效果 乳腺癌 期望 治疗方案 高危复发因素 早期治疗
  • 简介:肝细胞癌是临床常见的高发恶性肿瘤,发现时大多处于中晚期,传统的手术及化疗难以使中晚期患者受益。近年来,尽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nscathetherarterialchemotherapyembolization,TACE)对于肝细胞癌的治疗已取得突破性进展,然而由于各种原因,部分患者产生了对TACE耐受。目前,有许多研究显示,各种乏氧因子对于肝癌的抗药性以及TACE耐受起重要作用,为了较详细了解该研究现况,作者针对乏氧对肝癌TACE治疗影响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标签: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化疗耐受 肝细胞肝癌 乏氧因子
  • 简介:大肠癌作为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已经和世界平均水平相当,在发达地区已经接近或达到高发国家水平。大肠癌是我国肿瘤登记地区排名第2位的常见消化道肿瘤,在恶性肿瘤死亡中占第5位。大肠癌的转归和预后与病变分期紧密相关,大部分早期大肠癌可获得良好预后,5年生存率超过90%,晚期大肠癌5年生存率仅为12%。

  • 标签: 大肠癌转移 筛查方案 早期大肠癌 晚期大肠癌 肿瘤登记 消化道肿瘤
  • 简介: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辅助化疗前后血脂水平的变化及不同化疗方案对血脂变化的影响。方法:对127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辅助化疗前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进行测定并比较分析。结果:化疗后,TG、HDL、LDL水平较化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值较化疗前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含奥沙利铂的化疗方案与卡培他滨单药方案相比对TC、TG、LDL的影响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在术后辅助化疗期间存在血脂代谢紊乱,以血清TG、HDL、LDL升高为特点;不同化疗方案对血脂变化的影响存在差异。

  • 标签: 结直肠癌 化疗 血脂
  • 简介:目的探索前交叉韧带(anteriorcruciateligament,ACL)缺陷对单髁置换(unicondylarkneearthroplasty,UKA)术后假体生存率的影响,探究ACL缺陷是否为UKA的禁忌证。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行UKA的患者进行1~3年(平均2年)的随访,以术前MRI或术中ACL是否存在缺陷将患者分为ACL缺陷组和对照组。随访后,比较两组之间翻修率和翻修原因是否存在差异。结果ACL缺陷组UKA术后2年翻修率为6.25%,对照组为6.63%,用χ~2检验对两组翻修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翻修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翻修原因无差异,均为术后持续性疼痛、外侧间室骨性关节炎进展。结论对于术前MRI或术中发现ACL存在缺陷的患者,若膝关节不存在前后方向不稳定,ACL缺陷不应作为固定平台UKA的禁忌证。

  • 标签: 前交叉韧带 膝关节 人工膝关节 关节成形术 置换 单髁置换
  • 简介:目的探讨鼻咽癌放射治疗后发生放射性脑病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江门市中心医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探讨影响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同期560例鼻咽癌放射患者共26例发生了放射性脑病,发生率4.64%(26/560);发生放射性脑病的患者中首程放疗患者23例,中位潜伏期30个月(6-69个月),好发部位为双侧颞叶。通过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射线种类、再程放疗、放化疗疗程、临床分期是影响患者放疗后放射性脑病的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射线种类、再程放疗、放化疗疗程、临床分期属于晚期是影响放疗后放射性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鼻咽癌放射性脑病是一个多因素的结果,射线种类、再程放疗、放化疗疗程、临床分期是主要影响因素,放射性脑病影响患者预后及生存质量。

  • 标签: 鼻咽肿瘤 放射疗法 放射损伤 放射性脑病 外照射
  • 简介:目的:探究复方苦参注射液(CKI)联合硫酸吗啡缓释片对癌痛的缓解效果及其对患者生活质量(QOL)的改善。方法将180例恶性肿瘤伴癌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n=90)与对照组(n=90)。两组均采用相同的基础治疗,研究组采用复方苦参注射联合硫酸吗啡缓释片进行镇痛,对照组仅使用硫酸吗啡缓释片进行镇痛,治疗2周期后,比较两组患者疼痛缓解情况及生活质量变化。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疼痛缓解率分别为90.00%(81/90)和78.89%(71/9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治疗前后,患者娱乐、情绪、行走能力、正常工作、睡眠、一般活动、社交7项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QOL7项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娱乐、情绪、行走能力、正常工作、睡眠和一般活动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硫酸吗啡缓释片治疗能够明显缓解癌痛,其效果优于单纯应用硫酸吗啡缓释片,且可有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复方苦参注射液 癌性疼痛 生活质量 恶性肿瘤
  • 简介:结直肠癌肝转移是结直肠癌治疗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目前有不少研究发现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感染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结直肠癌发生肝转移,但尚有争议。本文总结国内外有关HBV感染与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相关性研究,就HBV感染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影响作一综述。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结肠肿瘤 直肠肿瘤 肝转移
  • 简介:探讨牛磺酸对裸鼠乳腺癌模型肿瘤生长的影响及机制。方法10只SPF级5周龄裸鼠接种MDA-MB-231乳腺癌细胞后随机分为牛磺酸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5只。牛磺酸干预组给予添加5%的牛磺酸饮水,对照组给予正常无菌饮水。测量两组小鼠肿瘤体积和肿瘤质量,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雌激素受体(estrogen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receptor,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epidemicgrowthfactorreceptor2,HER-2)和鸟苷三磷酸酶激活蛋白(guanosinetriphosphataseactivatingprotein,p21ras)表达量的变化。结果实验结束时所有裸鼠均存活,裸鼠乳腺癌模型造模成功。牛磺酸对裸鼠乳腺癌模型肿瘤的抑制率为41.6%。相对于对照组,牛磺酸干预组裸鼠肿瘤组织中ER表达量提高了134%(P〈0.05),PR表达量提高了47.5%(P〈0.05),HER-2表达量降低了67%(P〈0.05),p21ras表达量降低了62.2%(P〈0.01)。结论牛磺酸可抑制裸鼠乳腺癌模型肿瘤生长,其机制可能与上调ER、PR和下调HER-2、p21ras有关。

  • 标签: 乳腺肿瘤 牛磺酸 抗肿瘤 裸鼠 雌激素受体 孕激素受体
  • 简介:目的:探讨胃癌术后肠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并研究术后早期予以灌肠对肠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15年12月行胃癌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定义术后3日内肛门自主排气为早期肠功能恢复组,余为非早期肠功能恢复组。采用单因素及非条件Logistics回归分析(逐步法)研究影响胃癌术后早期肠功能恢复的因素。按灌肠情况将研究对象分为早期灌肠组、非早期灌肠组及未灌肠组,比较三组患者术后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共纳入102例,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合并糖尿病、是否行腹腔镜手术、吻合方式、是否早期启动肠内营养和是否灌肠为早期肠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以上影响因素,结果证实是否行腹腔镜手术、吻合方式、是否早期启动肠内营养和是否灌肠是影响胃癌患者术后肠功能恢复的因素。比较三组不同灌肠情况患者一般资料及手术资料,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早期灌肠组、非早期灌肠组及未灌肠组患者术后自主排气时间分别为(3.61±0.83)d、(4.09±1.12)d、(4.58±0.91)d,P〈0.05,术后自主排便时间分别为(4.11±1.85)d、(4.96±1.52)d、(5.74±1.50)d,P〈0.05。而对三组患者术后住院天数、术后总体并发症比较时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影响胃癌术后肠功能恢复因素为是否行腹腔镜手术、吻合方式、早期启动肠内营养和灌肠。灌肠有助于胃癌患者术后排气排便,但是否早期灌肠对肠道功恢复未见明显差异。

  • 标签: 胃癌术后 肠功能恢复 影响因素 灌肠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喉癌患者中的阳性表达情况,分析影响VEGF阳性表达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喉癌患者(喉癌组)和80例喉息肉患者(喉息肉组)的临床资料.观察两组患者喉组织中VEGF的阳性表达情况,比较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喉癌患者喉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情况,分析影响VEGF阳性表达的因素.结果喉癌组患者喉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率为85.0%,明显高于喉息肉组(40.0%)(P〈0.001);喉癌患者喉组织中的VEGF阳性表达率在不同年龄、肿瘤分期、分化程度、有无远处转移和有无血管癌栓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喉癌患者喉组织中的VEGF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分期、分化程度和有无血管癌栓是影响喉癌患者喉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的因素.结论VEGF在喉癌患者中高表达,且与患者的肿瘤分期、分化程度和有无血管癌栓密切相关.

  • 标签: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喉癌 息肉 LOGISTIC回归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外科手术脊髓松解减压在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患者功能恢复中的作用。方法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行外科手术脊髓松解减压治疗的SCI患者16例,其中男13例,女3例,年龄23-61岁,平均(38.56±10.77)岁;随访3-24个月,平均(18.44±10.06)个月,损伤程度根据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spinalinjuryassociation,ASIA)评分分级。所有患者均纵行切开硬膜显露脊髓,探查确定脊髓浅表软化区或瘢痕区,纵切,清创,髓内减压。配合术后早期康复治疗。采用ASIA评分、Barthel指数及功能独立性测量(functionalindependencemeasurement,FIM)评定患者的功能状况。结果经过外科手术脊髓松解减压治疗后,SCI患者的ASIA分级较治疗前明显改善,Barthel指数术后评分(45.00±29.72)分较术前(30.31±24.25)分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M术后评分(79.69±16.42)分较术前(61.13±14.21)分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SCI患者经过外科手术脊髓松解减压治疗后,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activitiesofdailyliving,ADL)得到明显提高和改善,促进其尽早回归家庭和社会。

  • 标签: 脊髓损伤 外科手术 减压术 外科 功能恢复
  • 简介:目的:分析研究榄香烯乳注射液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7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患者临床分期均为Ⅱ期、Ⅲ期,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8例。对照组采用FAM方案;观察组采用FAM方案配合榄香烯乳注射液治疗。检测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的CD4^+、CD8^+及CD4^+/CD8^+、NK细胞计数、SIL-2R以及肝功能指标,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CD4^+、CD4^+/CD8^+均较治疗前升高,CD8^+比治疗前降低,NK细胞活性也较治疗前升高,而SIL-2R水平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指标ALT、AST及TBIL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榄香烯乳注射液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免疫力起到了正向调节作用,提高患者免疫功能。

  • 标签: 榄香烯乳 原发性肝癌 免疫功能 转移
  • 简介:目的探讨出院护理计划服务在行肠造口术的结直肠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接受肠造口术的结直肠癌患者9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两组患者均行常规健康教育,试验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出院护理计划服务。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对患者情绪状态评估,肠造口患者健康知识知晓度调查表调查患者常用健康知识的知晓程度,同时统计患者自我护理情况。结果出院时,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SAS评分(43.5±4.2vs.42.5±6.3,t=0.985,P〉0.05)和SDS评分(41.5±3.6vs.41.3±4.1,t=1.047,P〉0.05)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出院3个月后,试验组SAS(44.5±3.5vs.52.5±4.5,t=2.382,P〈0.05)和SDS(42.5±3.5vs.50.5±4.2,t=2.411,P〈0.05)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在入院和出院时,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健康知识知晓得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入院时(5.5±2.8vs..5.8±1.5,t=0.639,P〉0.05);出院时(12.6±3.6vs.12.5±3.3,t=5.325,P〉0.05)],出院3个月后,试验组患者健康知识知晓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13.7±3.8vs.8.5±2.5,t=9.342,P〈0.01)。出院3个月后,试验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造口自理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100%(49/49)vs.95.9%(47/49),P〈0.05;97.9%(48/49)vs.89.8%(44/49),P〈0.05],试验组的造口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81.6%vs.63.3%,P〈0.05)。结论出院护理计划服务用于结直肠造口患者,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使患者维持较高的健康知识水平并提高其自我护理能力。

  • 标签: 肠造口 出院计划服务 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薏苡仁提取物注射液对晚期癌症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扬州大学附属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晚期癌症患者91例,应用薏苡仁提取物注射液进行辅助治疗,观察癌性疼痛缓解程度并评估生存质量改善情况。结果患者疼痛完全缓解率为36.14%,缓解率为83.13%。治疗2周期后患者KPS评分为CR49.45%(45/91),SD30.76%(28/91),NR19.78%(18/91)。体质量CR60.44%(55/91),sD18.68%(17/91),NR20.88%(19/91)。结论薏苡仁提取物注射液作为放化疗的辅助治疗,能有效缓解癌性疼痛,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多的抗肿瘤手段。

  • 标签: 薏苡仁提取物注射液 晚期癌症 癌性疼痛 生存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胃泌素17(G17)水平与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关系。方法选择130例胃部疾病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对患者血清G17水平进行检测,并进行幽门螺杆菌IgG(HP-IgG)抗体滴度检测。分析血清G17水平的临床检测价值及与胃癌发生的关系。结果年龄﹥60岁,HP-IgG检测阴性,患有萎缩性胃炎(AG)以及胃癌(GC)患者,女性血清G17高于男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C、胃黏膜糜烂(GE)以及胃溃疡(GU)患者G17水平高于浅表性胃炎(SG)患者;对于HP-IgG检测阴性患者,GU、GC患者G17含量高于SG患者;AG、GE、GC及GU患者G17含量高于浅表性胃炎合并糜烂(SG-IM)患者;GU患者G17含量高于异型增生(GD)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胃疾病患者血清G17含量会受到性别以及HP-IgG感染情况等多种因素影响。患者血清G17含量能够有效作为胃癌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在进行胃癌疾病筛查的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价值,为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

  • 标签: 血清胃泌素17含量 胃癌 癌前病变 SERUM GASTRIN 17
  • 简介:目的:探讨手术切除联合辅助放化疗对腮腺黏液表皮样癌的疗效及患者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择80例腮腺黏液表皮样癌患者,按照治疗方案分为单纯手术组30例和术后联合放化疗组50例,对患者进行为期5年随访,以患者性别、年龄、病程、TMN分期、病理分型、手术类型、治疗方案、淋巴结远端转移等资料作为观察指标,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术后联合放化疗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84.0%,高于单纯手术组5年生存率为63.3%(χ^2=4.422,P=0.035);生存分析显示术后联合放化疗组中位生存期为90.6个月高于单纯手术组的69.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39,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T3~T4分级、低分化程度、单纯手术切除、合并淋巴结远端转移患者5年生存率降低(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理分型、治疗方案、淋巴结远端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后辅助放化疗能够提高腮腺黏液表皮样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病理分型、治疗方案、淋巴结远端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腮腺 黏液表皮样癌 放化疗 手术切除 预后 影响因素
  • 简介:目的比较经胸与经腹食管裂孔手术治疗高龄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的近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6年2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行食管胃结合部癌切除术92例高龄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经左胸入路(经胸组)47例,经腹正中入路(经腹组)4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淋巴结清扫数目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与经胸组相比,经腹组患者获取阳性淋巴结数目更多[(8.1±5.0)枚vs.(5.1±4.4)枚,t=3.000,P=0.003],术后住院时间更短[(11.7±6.9)天vs.(15.9±7.4)天,t=2.773,P=0.00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13.3%vs.44.7%,χ^2=10.895,P=0.001),其中肺部感染(2.2%vs.14.9%,χ^2=4.649,P=0.031)、心律失常(4.4%vs19.1%,χ~2=4.722,P=0.030)发生率均较低。两组患者的吻合口瘘、切口感染、纵膈或胸腔感染的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两组患者均无切缘阳性和围术期死亡病例。结论对于心肺功能差的高龄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经腹食管裂孔入路比经胸入路手术在对心肺功能影响较小,能够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

  • 标签: 食管胃结合部肿瘤 外科手术 手术入路 肺部感染 心律失常
  • 简介:目前肝切除术仍是临床治疗肝癌首选的治疗方式。但肝切除术后仍有一定复发率。肿瘤微环境中巨噬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能够影响肝癌细胞生物学行为,促进肝癌的侵袭和转移,引发肿瘤复发和影响患者预后。测定巨噬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对判断肝癌肝切除术后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价值,同时巨噬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也是肝癌治疗的潜在靶点。

  • 标签: 肝癌 巨噬细胞 肝切除术 肝移植 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