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血小板交叉配型对血小板无效患者的疗效.方法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定量测定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用SEPSA交叉配型的方法给既往血小板无效的患者血型配合的血小板悬液.结果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及血型配合的血小板后,1hCCI、24hCCI均取得良好效果.结论用SEPSA交叉配型方法选出血型配合的血小板,可逆转血小板无效状态.

  • 标签: 交叉配型 血小板抗体 血小板输注 酶联免疫吸附法 出血性疾病
  • 简介:目的:探讨非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non-myeloablativeallogeneicstemcelltransplantation,NAST)联合供者淋巴细胞(DLI)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采用FBCA方案[氟达拉宾30mg/(m^2·d),用5d;马利兰4mg(kg·d),用2d;环磷酰胺0.6~0.8g/d,用2天;Ara-C2g/(m^2·d),用5d]对12例恶性血液病患者预处理,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后第30d开始予DLI,并动态观察造血恢复指标、嵌合状态、GVHD及疗效指标。结果:12例患者造血顺利恢复,中性粒细胞(ANC)〉0.5×10^9/L平均为13d,血小板计数(PLT)〉20×10^9/L平均为14.5d,移植后第30d时经短串重复系列(STR—PCR)检测12例植活患者中10例为完全嵌合状态(CDC),2例为混合嵌合体,第90d时又有1例患者转为CDC,发生Ⅲ~Ⅳ度急性GVHD3例(25%),Ⅱ度急性GVHD1例(8.3%),发生慢性GVHD5例(41.7%),死亡3例,2例死于移植相关合并症,1例死于复发,9例存活,中位随访时间为321d(75~1143d),3例持续CR,2年总生存率、无病生存率及复发率分别为66.7%、58.3%及8.3%。结论:NAST联合DLI治疗恶性血液病安全可靠,造血功能恢复迅速且持久稳定,长期无病生存率高,急性GVHD发病率、严重程度低,而白血病复发率并未增加。

  • 标签: 非清髓性预处理 造血干细胞移植 供者淋巴细胞输注 恶性血液病
  • 简介:近年来,随着环境、饮食、生活方式等的改变,全球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正在逐步攀升。据最新文献报道,乳腺癌已成为全球女性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对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机制以及乳腺癌的多线治疗模式的研究已经成为目前肿瘤研究的重点及热点。

  • 标签: 乳腺癌 微环境 靶分子 恶性肿瘤 生活方式 死亡率
  • 简介:目的利用体外模型实验,确定PET/CT图像中生物区边界的阈值及不同PET图像采集条件下对阈值的可能影响,为放射治疗计划中应用生物区奠定方法学基础。方法利用FlangedJaszczakEctPhantom及等比稀释法建立不同直径与本比浓度的热区模型,应用Profile曲线软件,将在CT图像上显示的热区边界准确复制到PET图像中,通过最大阈值法计算勾画生物区体积的阈值;并研发在不同总计数率、本比浓度、直径大小和采集模式下对热区边界阈值变化的影响。结果本比对PET图像中靶区边界阈值大小的确定存在明显差异,当本比分别为2:1和4:1时,其阈值分别为0.54±0.10和0.41±0.09(P〈0.05)。热区直径、总计数率及采集模式对区边界阈值的计算没有明显差异。结论使用PET/CT图像确定生物区体积时,应当根据图像中靶本比大小选择合适的阈值进行勾画,可近似准确地计算区体积;总计数率、直径大小与采集模式对区边界的确定没有明显影响。

  • 标签: 生物靶区 肿瘤放射治疗 PET图像 体外模型实验 Profile 轮廓
  • 简介:近年胰岛素信号障碍一胰岛素抵抗与肿瘤的密切关系日渐引起关注。胰岛素抵抗不仅可促进肿瘤的发病,而且恶化肿瘤的预后,其病理机制涉及胰岛素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增多、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BP-1)减少、性激素活性增加以及炎症介质刺激等因素作用。改善胰岛素信号途径的措施可降低肿瘤的发病,改善肿瘤的预后。胰岛素信号途径是否可成为肿瘤治疗的新点,值得关注。

  • 标签: 胰岛素信号途径 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
  • 简介: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对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尾静脉分别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生理盐水3次,观察大鼠一般情况,第10天处死,流式细胞仪检测CD4+和CD8+T淋巴细胞亚群,ELISA法检测血清IL-10、IL-2、TNF-a含量.结果两组大鼠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组大鼠血清CD4+计数降低,CD8+计数升高,CD4+/CD8+比值下降,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大鼠血清IL-10升高,IL-2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TNF-a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能负性调节大鼠免疫功能.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 简介:脑肿瘤组织为非均质群体,其中存在少量具有自我更新、增殖和致瘤性的脑肿瘤干细胞(braintumorstemcells,BTSCs)。尽管它们的数量极少,却是脑肿瘤发生、发展和治疗后复发的根源。目前,脑肿瘤干细胞相关分子标记及其致瘤机制是神经肿瘤研究的热点领域。针对BTSCs自我更新的相关分子机制研究,是阐明BTSCs致瘤原理的关键环节,并将为开发有效治疗肿瘤的药物提供明确的切人点和特异的靶标。

  • 标签: 干细胞 脑肿瘤 靶点 治疗
  • 简介:背景与目的:ABCG2是ATP转运蛋白(ATPbindingcassette,ABC)家族中G2成员,具有编码乳腺癌耐药蛋白(breastcancerresistanceprotein,BCRP)功能,在肿瘤研究中又可作为SP细胞标志蛋白来筛选肿瘤干细胞,本研究旨在逆转其耐药作用。方法:尼卡地平(NCDP)、尼莫司汀(AGNU)分别和联合作用于人脑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BM)体外细胞系和裸小鼠脑移植瘤。体外实验:用MTr比色法检测药物作用后GBM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体内实验:观察荷瘤裸小鼠的生存期及移植瘤病理。结果:体外实验中,AC-NU+NCDP组对肿瘤抑制和促进凋亡作用都显著高于ACNU组(P〈0.01)。体内实验中,ACNU+NCDP组的生存期比ACNU组明显延长(P〈O.01)。结论:随着胶质瘤恶性程度增高而表达率增加的ABCG2耐药基因功能因被NCDP抑制后增强了ACNU对胶质瘤细胞的杀伤、促进凋亡和延长荷瘤鼠生存期的作用。

  • 标签: 胶质瘤 SP细胞 ABCG2基因 实验治疗
  • 简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为WHOⅢ级,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为WHOⅣ级,美国NCCN2007指引中建议,对于高级别胶质瘤应最大范围切除肿瘤,术后病理为间变性星形细胞瘤者,应予放疗±同期化疗±辅助化疗;而若证实为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者,则应予放疗+同期化疗+辅助化疗。关于高级别脑胶质瘤区的勾画尚无定论。我们收治一例右侧额叶混合性胶质瘤(部分为间变性星形细胞瘤,部分为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于外院行肿瘤全切术,术后经多学科讨论后认为应予放疗加替莫唑胺同期化疗及辅助化疗。本文就此病例的放疗区勾画及治疗进行讨论。

  • 标签: 脑肿瘤 胶质瘤 放射治疗 临床靶区 化学治疗
  • 简介:目的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调强放疗(intensitymodulatedradiotherapy,IMRT)过程中肿瘤体积动态变化的情况。方法25例经病理学或细胞学检查诊断为NSCLC的患者接受IMRT,分别于放疗前、放疗20Gy、30Gy、40Gv、50.5Gy、61Gy时予以螺旋CT模拟定位扫描检查,在各次cT扫描上勾画原发肿瘤(GTV)和纵隔转移淋巴结(GTvnd),并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随放疗剂量的增加,GTv和GTvnd的体积逐渐缩小,放疗40Gy后肿瘤缩小的速度逐渐缓慢,选择放疗40Gv时肿瘤体积与放疗前肿瘤体积进行比较,GTV(t=5.019,P=0.ooo)和GTvnd(t=5.267,P=0.000)体积缩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中位值为分界点,GTV≥101.45em3GTV〈101.45cm3、GTVndI〉50.35cm^3和GTVnd〈50.35cm,放疗40Gy后肿瘤体积缩小的速度逐渐缓慢,与放疗前肿瘤体积缩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019,P=0.000;t=6.491,P=0.000;t=5.449,P=0.000;t=7.919,P=-0.000)。大体积肿瘤缩小更快、更明显。结论随着放疗剂量的增加,肿瘤体积逐渐缩小,放疗40Gy后肿瘤体积缩小的速度逐渐缓慢,大体积肿瘤比小体积肿瘤缩小更快、更明显。

  • 标签: 肺肿瘤 非小细胞肺癌 调强放疗 肿瘤体积 变化
  • 简介:目的探讨晚期宫颈癌患者调强放疗中危及器官体积及位置变化对区的影响。方法选取行图像引导下调强放疗宫颈癌患者16例,分别于放疗剂量达9Gy/5f、18Gy/10f、27Gy/15f、36Gy/20f及48.6Gy/27f时用锥束CT(CBCT)扫描,采集CBCT图像,与原始治疗计划CT图像配准,分别在CT和CBCT图像中勾画大体肿瘤区及危及器官,比较危及器官体积、体积变化率及DICE相似度指数(dice'ssimilaritycoefficient,DSC)。结果放疗0~27分次膀胱、直肠、乙状结肠与小肠体积范围分别为88.48~195.49cm3、40.41~42.93cm~3、792.85~907.86cm3、38.49~49.05cm3。膀胱0~27分次体积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其余器官体积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直肠、乙状结肠及小肠0~27分次体积变化率和DS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直肠体积变化率与宫颈区、宫体的DSC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宫颈癌调强放疗中膀胱、直肠等体积与位置变化较大,其变化可能影响宫颈区、子宫体的空间位置。

  • 标签: 子宫肿瘤 调强技术 图像引导下放射治疗 DICE相似度 体积差异法
  • 简介:埃洛替尼(erlotinib,tarceva,OSI-774)是一种口服、高选择性、可逆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1/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本文综述埃洛替尼治疗NSCLC的进展.Ⅰ期试验表明,埃洛替尼耐受良好,对NSCLC患者有抗肿瘤作用,常见的不良反应是皮疹和腹泻.在Ⅱ期试验中,难治性NSCLC患者150mg/d,有效率为12.3%~25%,总的疾病控制率>40%,中位生存期8.4个月,1年生存率40%,皮疹是临床益处的替代标志,但需进一步证实.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Ⅲ期试验检测埃洛替尼作为单剂(BR.21研究)或合并标准的化疗方案(TALEN-卡铂/紫杉醇试验和TRIBUTE-顺铂/健择试验)治疗NSCLC,结果没有改善生存期,但亚型分析TRIBUTE试验表明,对无吸烟史的患者有很大的生存期益处,相反,单用埃洛替尼(BR.21研究)具有生存期益处.Ⅱ期试验评价贝伐单抗(bevacizumab)合并埃洛替尼治疗复发的NSCLC有明显效果(PR=20%,SD=65%)且安全.人们希望埃洛替尼治疗晚期NSCLC的临床效果能够用于早期病例,包括辅助治疗和预防.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埃洛替尼 分子靶抗癌药 临床应用
  • 简介:随着食管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不断深入,与食管癌化疗敏感性及预后相关的分子点正在逐步为临床的诊疗提供参考依据。研究主要集中在突变型p53基因、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EGF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COX-2等点,

  • 标签: 食管癌 分子靶点
  • 简介:脂筏是细胞膜上具有特殊功能的微区域,通过动态聚集、募集及靶向运输作用为蛋白分子提供功能平台,调节细胞功能,该过程受到脂筏结构、内在组分及动态定位分子的多重调节。肿瘤的发生发展与凋亡异常、侵袭转移力增强等因素密切相关,而脂筏可调节上述因素,因此成为近年来肿瘤治疗研究中的新点。

  • 标签: 脂筏 凋亡 治疗靶点
  • 简介:目的:探寻未手术及放疗的肺癌行根治性或预防性放疗锁骨上淋巴结区勾画的范围。方法:将锁骨上区域按主要解剖转移途径分区,回顾性分析肺癌在锁骨上淋巴结的转移分布特点,进一步精确肺癌在锁骨上淋巴结区勾画范围。结果: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的肺癌病例中有双侧锁骨上淋巴结的占31%;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在Ⅰ区出现的占22%,多数与其他区(如Ⅱ区及Ⅳ区)同时出现;锁骨上Ⅱ区淋巴结转移占绝大部分,为99%,与他区一同出现或单独出现。锁骨上Ⅲ区出现淋巴结转移的约3.9%,且全部合并有Ⅱ区淋巴结转移,多伴有大的肿瘤负荷,纵隔及锁骨上广泛的淋巴结转移。Ⅳ区出现淋巴结转移的占16%,均合并有Ⅰ区或Ⅱ区淋巴结转移。结论:Ⅰ区及Ⅱ区是肺癌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的主要集中区,临床上考虑进行锁骨上预防性照射时建议包括Ⅰ、Ⅱ区;当Ⅱ区存在淋巴结转移时,结合患者耐受性,考虑Ⅳ区照射。

  • 标签: 肺癌 锁骨上淋巴结 放射治疗
  • 简介:加还康复外科(enhancedrecoteryaftersurgery,ERAS)是指在围术期应用一系列经循证医学证实有效的优化处理措施,使患者快速康复,并且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再入院风险及死亡风险,同时有效降低医疗费用。

  • 标签: 加速康复外科 麻醉学科 应用 SURGERY 死亡风险 循证医学
  • 简介:目的:观察体外浓缩腹水腹腔回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肝硬化顽固性腹水患者42例,腹水经体外浓缩再回腹腔。比较回治疗前及治疗后24h、7d体重、腹围、尿量、血浆尿素氮及血浆内毒素水平的变化。观察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42例腹水浓缩回后24h、7d与治疗前相比较体重减轻、腹围明显缩小、尿量显著增加、血浆白蛋白升高、血浆尿素氮水平明显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次治疗总有效率为78.57%。发生不良反应33例次,但所有症状均较轻且未经特殊处理均可自行缓解。治疗后血浆内毒素水平较治疗前稍升高但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水超滤浓缩腹腔回可迅速缓解临床症状、体征,并发症轻,操作简便,是治疗难治性腹水的一种安全、有效且经济的方法。

  • 标签: 顽固性腹水 浓缩回输 肝硬化
  • 简介:目的探讨DNA修复基因RAD523'非翻译区(3'-untranslatedregion,3'-UTR)miRNA序列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polymorphism,SNP)与广西地区人群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对1002例确诊的HCC新发病例和1013例非肿瘤患者RAD52基因3'-UTR区域miRNA序列SNPs(rs1051669、rs1051672、rs7301931和rs7310449)进行基因分型,并分析其基因型频率分布及其与HCC遗传易感性的关系。结果RAD52基因各SNP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调整年龄、性别、吸烟、饮酒和HBV感染等因素后,未发现各SNP与HCC易感性有关联;分层分析发现,在女性人群中,与携带rs1051669C等位基因相比,TT基因型可显著降低个体罹患HCC的风险(TTvsCT/CC:OR=0.03,95%CI:0.00~0.62,P=0.03);与携带rs1051672G等位基因相比,AA基因型可显著降低个体罹患HCC的风险(AAvsGA/GG:OR=0.03,95%CI:0.01~0.88,P=0.04)。结论RAD52基因3'-UTR区域miRNA序列SNPsrs1051669、rs1051672位点可能与广西地区女性人群HCC易感性有关。

  • 标签: 肝肿瘤 RAD52基因 3'非翻译区 单核苷酸多态性 遗传易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