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4 个结果
  • 简介:皮肤屏障的完整是维持皮肤功能活动和健美肌肤的首要条件。利用创检测技术评估皮肤的屏障功能,方法简单易行,已广泛用于皮肤病及化妆品领域的研究。本文对皮肤屏障及其功能、近年来用于皮肤屏障功能的创检测技术做一综述。

  • 标签: 皮肤屏障 无创检测 经表皮失水率 PH值 角质层含水量
  • 简介:回顾分析中国绿藻病的发病状况及趋势,对绿藻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标准、真菌学特点、治疗及预后作全面分析。绿藻病的症状尚无特异性,以皮肤型为多见,其诊断主要依靠真菌学检查。标本直接镜检、真菌培养及组织病理检查是主要手段。含特征性的内孢子是绿藻属鉴定的一个重要特征。发病以皮肤绿藻病多见,系统感染少见。绿藻病的发病在全球有上升趋势。按照中国的人口及环境状况,绿藻病实际发病率可能远远超过目前的文献报道数,主要由于此病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同时,对此菌的鉴定特征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目前绿藻病的诊断率远低于实际感染率。

  • 标签: 无绿藻病 大型无绿藻 中型无绿藻 小型无绿藻
  • 简介:目的研究复方甘草酸制剂对甲醛和硫酸镍皮肤斑贴试验的影响。方法选择甲醛和硫酸镍皮肤斑贴试验阳性的患者96例,首次斑贴试验结束后先后给予不同剂量及不同剂型甘草酸苷制剂进行干预。中剂量复方甘草酸苷片50mg,每日3次口服,连续治疗2周;2个月后给予高剂量复方甘草酸苷片75mg,每日3次口服,连续治疗2周,均在治疗干预后2周进行斑贴重复试验;2个月后给予静脉干预(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60ml/d),于治疗干预后1周进行斑贴重复试验,并分析不同剂量及剂型复方甘草酸苷制剂对甲醛和硫酸镍皮肤斑贴试验的影响。结果中剂量干预后92例斑贴试验阳性,其中15例为弱阳性(+),75例为强阳性(++),2例为极强阳性(+++),阴性检查结果,反应程度Z=-3.367,P=0.001。高剂量干预后79例阳性,其中40例为弱阳性(+),39例为强阳性(++),10例为阴性(-),反应性质Z=-5.792,P=0.000;反应程度Z=-8.774,P=0.000。静脉干预后23例阳性,其中11例为弱阳性(+),12例为强阳性(++),36例为阴性(-),反应性质Z=-8.024,P=0.000;反应程度Z=-9.683,P=0.000。结论复方甘草酸苷高剂量和采用静脉注射可对甲醛和硫酸镍皮肤斑贴试验产生明显抑制作用,并对诱发的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 标签: 皮炎 变应性 接触性 复方甘草酸苷 斑贴试验
  • 简介:目的:检查无精子、严重少精子患者的染色体异常和Y染色体上精子基因(AZF)微缺失的遗传缺陷。方法:应用外周血培养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220例精子、严重少精子患者的染色体和11个AZF基因位点进行检查。结果:在140例精子患者中,发现19例患者染色体异常,异常率为13.57%。有21例患者有AZF基缺失,总缺失率为20.31%,AZFa、AZFb、AZFc缺失率分别为2.38%、4.76%、16.67%。在80例严重少精子患者中,有14例患者有AZF基因缺失,总缺失率为17.50%,AZFb和AZFc的基因片段缺失率分别为1.25%和17.50%。未发现有染色体异常和AZFa缺失。结论:染色体异常和精子基因微缺失是导致精子症、少精子症主要因素,遗传学检查对男性不育患者的病因诊断与治疗有着重要价值。

  • 标签: 不育症 男性 Y染色体 AZF 无精子症 少精子症
  • 简介:报告1例新生儿先天性汗型外胚叶发育不良。患儿男,14天,出生后皮肤干燥、脱屑,间断发热2周。躯干皮肤病理显示皮肤萎缩变薄,真皮层未见明显的毛囊、汗腺及皮脂腺等皮肤附属器,小血管周围少量淋巴细胞浸润。

  • 标签: 外胚叶发育不良
  • 简介:目的:探讨炔诺酮治疗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通过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1月医院收治的146例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决雌醇环丙孕酮片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炔诺酮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结束后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98.63%,对照组临床有效率为79.45%,两组临床有效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经期天数、周期和血红蛋白水平组间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两组患者血性激素水平,结果显示治疗前血性激素水平指标组间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E2、FSH、P和LH四项指标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炔诺酮治疗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可显著改善患者月经周期、血清性激素指标和血红蛋白指标,临床指导意义重大。

  • 标签: 炔诺酮 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临床效果
  • 简介:绿藻病是一种罕见但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增加的疾病,其临床表现没有明显特征性,诊断主要依靠真菌学检查。本文通过对国际及国内已报道的绿藻病相关文献分析,归纳其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并收集了我国大陆地区10株绿藻临床分离株,对其进行体外药物敏感性分析,结果证实了两性霉素B作为绿藻病一线用药的有效性。提示伏立康唑、伊曲康唑及泊沙康唑在绿藻病治疗中的巨大潜力,也为绿藻的体外药敏试验分析提供了实验室数据。

  • 标签: 无绿藻病 药物敏感性 临床分离株 抗真菌药
  • 简介:散发病例报道:作为斑贴试验制品赋形剂的白凡士林可导致接触性变态反应。此现象的定量关联性仍需进一步阐明。方法:对1992-2004年间皮肤科信息网的斑贴试验资料(IVDK,http://www.ivdk.org)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分析79365例用纯凡士林做斑贴试验的病例,27例为“+”(0.03%)反应,2例为“+++”(0.003%)反应。多数非阴性反应(0.3%)结果为可疑(235)或轻度刺激(32)。阴性反应指数(RI)(-0.8),高阳性率(PR)(93%)与斑贴试验制品中包含99%以上的凡士林之间缺乏一致性,这表明多数“阳性”(+)反应实为刺激性。共有2例“+++”反应。1例被证实为“愤怒背一兴奋性皮肤综合征”。另1例可能为读取或文件编写错误,因为多数此病例的含凡士林制品的斑贴试验结果为阴性。结论:真正对白凡士林过敏的斑贴试验反应罕见,也许与个体对变态原的敏感性增加和(或)刺激性有关。这与凡士林作为致敏剂的作用一致。

  • 标签: 斑贴试验 凡士林 致敏性 变应原 变态反应 鉴定
  • 简介:自Sulamanidze在上世纪末提出埋线提升面部年轻的治疗理念后,线技术在近几十年里发展迅速。与传统整形外科手术相比,因其具有创面小、效果好、见效快、低风险、术后恢复快等特点成为目前备受关注的医美项目之一。线技术不仅可用于面部年轻治理,也可用于躯干、四肢局部,达到消脂、提升、塑形的目的。本文就线技术在面部年轻中的应用作一简单介绍。

  • 标签: 线技术 埋线提升 面部年轻化 埋线线材
  • 简介:注射治疗是面部年轻的重要手段,根据注射目的和要求不同,可选择的注射药品和注射方法多种多样,注射疗效的观察和判定也各有不同。面部皱纹年轻注射治疗可以通过皱纹形态变化和WSRS量表等来观察和评价,面部轮廓年轻注射治疗可以直接观察或通过3D测量方法对注射前后面部轮廓变化进行比较,面部皮肤年轻注射可以直接观察,也可借助VISIA等仪器检测皮肤纹理、皱纹、毛孔、色素等的变化来评价,病人的满意程度也是重要的疗效判定内容。

  • 标签: 面部年轻化 注射治疗 肉毒毒素 透明质酸 胶原蛋白 高浓度血小板血浆
  • 简介: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感染引起的常见皮肤病。随着我国人口老年进程的加快、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加、艾滋病发病率持续上升以及其他造成机体免疫功能降低的因素增多,带状疱疹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本病呈自限性,极少危及生命,但部分患者,特别是老年人容易并发后遗神经痛,严重影响患者及家庭成员的生活质量。

  • 标签: 带状疱疹 治疗 规范化
  • 简介:面部年轻注射美容是美容微创手术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注射美容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注射材料的发展。本文综述了注射美容材料的分类、不同材料的历史和发展趋势,国内上市的主要注射美容材料的临床应用及理念发展,总结了不同品牌注射材料的特性和差异,提出了材料的选择还需要结合适宜的注射技术并参考求美者需求的综合性原则。

  • 标签: 面部年轻化 注射美容材料 A型肉毒毒素 软组织填充材料 透明质酸钠
  • 简介:乳房Paget病(MPD)和乳房外Paget病(EPD)是一种少见的皮肤恶性肿瘤,皮损特征常为红斑、浸润或溃疡等湿疹样表现。该文针对某些相关蛋白在MPD、EPD中的表达,及其对MPD和EPD的诊断、鉴别诊断、组织来源和预后的意义作一综述。

  • 标签: PAGET病 乳房 PAGET病 乳房外 免疫组化
  • 简介:对肿瘤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除了基因突变之外,表观遗传改变也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肿瘤表观遗传的改变以DNA的异常甲基化为主,其主要的机制是由肿瘤抑制基因启动子超甲基引起基因沉默。DNA的异常甲基几乎存在于任何类型的人类肿瘤中,包括皮肤恶性肿瘤。现对DNA甲基、DNA甲基与肿瘤、DNA甲基在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黑色素瘤和皮肤淋巴瘤等皮肤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行综述。

  • 标签: DNA甲基化 表观遗传 基底细胞癌 鳞状细胞癌 黑色素瘤 皮肤淋巴瘤
  • 简介: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获得性色素沉着性皮肤病。我院自2002年-2005年以来,应用氨甲环酸加斑汤治疗黄褐斑,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黄褐斑患者142例,均来源于我科门诊的患者,不伴有严重的心脑血管、肝肾、胃肠和造血系统等疾病。142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112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中男5例,女107例,年龄18-65岁,平均(38.5±0.5)岁,病程2周~30年,平均病程(5.2±0.4)年,蝶形型96例,面上部型3例,面下部型5例,泛发型8例。

  • 标签: 黄褐斑 氨甲环酸 化斑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