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香港人群中口腔颌面部疼痛(OFP)与异常疾病行为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在社区人群中进行的横断面的病例-对照研究。研究样本为注册在香港医院管理局/香港大学家庭医学部的35~70岁香港居民。通过面对面问诊结合临床检查了解受访者在过去1个月中口腔颌面部疼痛的状况。疾病行为由30条的患病行为问卷(IBQ-30)进行评估。结果200名有口腔颌面部疼痛症状的人及200名没有痛症的人参加本研究。口腔颌面部疼痛与IBQ-30量表中的5个分量表(一般疑病、疾病信念、情感紊乱、否认心理问题、易激惹)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有痛症的人中,在否认心理问题分量表,老年组高分值的人数明显多于中年组(P=0.034)。口腔颌面部疼痛症状不同临床分组的IBQ-30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口腔颌面部疼痛与异常疾病行为显著相关,在治疗口腔颌面部疼痛病症患者时,需考虑衡量精神心理因素所起的作用。

  • 标签: 口腔颌面部疼痛 疾病行为 社区居住人群
  • 简介:Mulliken和Glowacki于1982年提出的脉管异常的生物学分类已被广泛接受。2014年4月,在墨尔本举行的第20届ISSVA研讨会上,ISSVA全体委员会议审议并通过了脉管异常新分类。依据近年来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成果,对原分类内容进行了充实和更新,增加了近年来新命名的疾病和发现的异常基因。本文对ISSVA新分类做一介绍,以供临床和科研参考。

  • 标签: 脉管异常 ISSVA 婴幼儿血管瘤 脉管畸形
  • 简介:先天缺牙可系遗传因素引起,也可在胚胎发育阶段因牙胚发育障碍造成。牙缺失可导致牙槽突生长发育不足,可影响面部美观,也可造成发音和咀嚼功能障碍。本文二例先天缺牙病例具有明显家族性。病例一:陈××,女,7岁,替牙,11部位两颗多生牙,已萌,呈圆锥形;11...

  • 标签: 家族性 数目异常 先天缺失 先天缺牙 牙齿 牙缺失
  • 简介:咬合紊乱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关系一直是现代口腔医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笔者课题组通过建立咬合紊乱动物模型,观察到颞下颌关节髁突的异常改建甚至退行性变.咬合紊乱产生的异常生物力可以影响髁突软骨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细胞外基质降解和钙化,以及软骨下骨吸收等一系列变化,是髁突退行性改变的重要机制.文章就实验性咬合紊乱对髁突的影响进行综述.

  • 标签: 咬合紊乱 髁突 异常改建
  • 简介:目的:评价TTB视觉比色机械训练系统对受试者比色能力的影响.方法:使用TTB系统对102名受试者进行每周1次、共3周的视觉比色训练,记录每次TTB训练的成绩及时间,计算每次TTB测试的比色效率值.在训练前后均随机选29色Vita3D-Master比色板的5个色标进行比色测试,计算比色平均色差及单项色彩因素选择正确率,做为培训前、后比色能力测试成绩.结果:TTB测试比色效率逐渐提高,三次测试效率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培训后比色能力测试中所选色片与目标色片的平均色差小于培训前比色平均色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培训后受试学生对单项色彩因素选择正确率均高于培训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视觉比色机械培训可提高受试者的色彩识别能力.

  • 标签: 视觉比色 比色训练 色差
  • 简介:约90%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在临床上都出现过癌前病变即口腔上皮异常增生(OED)。OED的病因是多因素的,在不同肿瘤的癌前病变中,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肿瘤发生相关基因出现启动子甲基化。为了明确口腔癌前病变的甲基化的研究现状,本文针对口腔上皮异常增生中的启动子甲基化的研究进行概述与分析。

  • 标签: 口腔上皮异常增生 口腔癌前病变 启动子甲基化 口腔鳞状细胞癌
  • 简介:目的探讨颌骨纤维异常增殖症(FD)伴牙列重度磨耗的口腔修复方法。方法对1例颌骨FD伴牙列重度磨耗的患者进行口腔系统检查与修复设计。完成修复前准备之后,试戴下颌过渡性殆垫,观察4周:行上前牙及上颌第一前磨牙牙冠延长术,4周后行上下颌牙体预备和精细临时冠桥修复,根据临时冠桥参考模型.对上下牙均行两段式钴铬生物合金烤瓷长桥修复。结果修复后患者面容对称,口唇自然美观,义齿逼真,感觉舒适,咀嚼有力,患者对修复体的临床效果满意。结论对于颌骨FD伴牙列重度磨耗患者的口腔修复.根据适应症选择合适的修复方案,进行上下颌牙列的固定桥修复可以取得良好的修复效果。

  • 标签: 颌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重度磨耗 咬合重建
  • 简介:背景:咬合力过载是种植体并发症生物力学的首要原因,包括种植体和(或)修复体折裂和(或)松动。它可破坏种植体和骨的结合.导致种植体周骨丧失甚至种植失败。目的:本文目的在于识别和评估临床及影像学诊断种植牙咬合力过载。也探讨了如何处理咬合力过载.防止种植体周骨边缘吸收。材料和方法:在PubMed数据库中搜索最新研究的电子文献.检测咬合力过载和种植体周骨丧失的关系。英文版的临床病例研究需至少10颗种植体。结果:检索出7篇文献。发现咬合力过载是种植体周骨边缘吸收的促进因素。结论:防止咬合力过载需要综合检查,确定治疗计划,精确的手术和修复操作,常规维护。如果发生了咬合力过载.进行种植并发症的生物力学处理.防止/治疗种植体周骨丧失需包括手术和修复体调整.如咬合治疗、修补或更换有缺陷的修复部件,手术处理骨凹陷。

  • 标签: 生物力学 骨重建 种植并发症 种植修复 种植 过载
  • 简介:目的应用锥形束CT(conebeamcomputedtomography,CBCT)和曲面体层片对正畸患者上颌窦异常的检出率进行研究。方法筛查2016年8月至2016年12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患者影像资料,共纳入480例同日拍摄曲面体层片与CBCT患者的影像资料。分别测量和评估曲面体层片及CBCT图像中上颌窦异常情况,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卡方检验、一致性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曲面体层与CBCT对上颌窦异常的检出率有统计学差异(χ^2=346.32,P=0.000)。在纳入的480例、960侧上颌窦CBCT图像中,40.8%有上颌窦异常。其中,潴留性囊肿的检出率最高(18.2%),其次为黏膜增厚(15.1%)。男性与女性上颌窦异常检出率有统计学差异(χ^2=14.98,P=0.000)。青少年组与成年人组上颌窦异常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χ^2=0.26,P=0.612)。结论对于上颌窦异常情况,CBCT检出率明显高于曲面体层片。在正畸人群中上颌窦异常较为常见,且以潴留性囊肿最为多见,患者的性别对上颌窦异常有影响,而年龄对上颌窦异常无影响。

  • 标签: 正畸治疗 上颌窦异常 锥形束CT 曲面体层
  • 简介:目的:探讨颌骨垂直向异常患者中颞下颌关节结构的变化情况。方法:随机选取近两年在我院正颌正畸科就诊的患者255例为受试对象,其中男性80例,女性175例,年龄10-45岁,常规拍摄头颅定位正侧位片,口内全景X线片及颞下颌关节开闭口斜矢状位磁共振,并对关节结构情况进行观察,其结果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全部255例正畸就诊患者中,高角患者98例,关节结构异常76例,异常比例77.6%,均角患者132例,关节结构异常81例,异常比例61.4%,低角患者25例,关节结构异常19例,异常比例76%。结论:颞下颌关节结构异常在正畸就诊人群中的比例较高,其中以高角患者患病率最高。

  • 标签: 正畸 颞下颌关节 结构异常
  • 简介:目的研究酸碱处理后的多孔钛表面血清蛋白吸附行为。方法采用粉末冶金法制备多孔钛材料,使用酸碱处理后制作酸碱处理多孔钛(AAPT)试件51个,同时制备未行酸碱处理多孔钛(NTPT)及致密钛(NTDT)试件各35个。采用扫描电镜(SEM)观察NTDT试件表面形貌,用表面接触角分析仪与全自动气体吸附仪测定三组的表面接触角和比表面积(SSA)。BCA法测定NTDT、NTPT及AAPT组试件不同时间的蛋白吸附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LSD-t检验进行两两比较。结果SEM显示NTDT表面光滑。AAPT组表面接触角(22.08°)显著小于NTPT组(93.7°)和NTDT组(75.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2.02,P〈0.001)。AAPT组SSA(27.05)均高于NTDT组(3.74)和NTPT组(18.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86.10,P〈0.001)。在各时间点,AAPT组吸附的蛋白质明显多于NTDT组和NTPT组(P〈0.001);AAPT、NTPT和NTDT组表面的蛋白吸附随着时间逐渐增加,最终达到稳定。结论酸碱处理后的多孔钛可显著提高材料表面的血清蛋白吸附量。

  • 标签: 多孔性 表面活性剂 蛋白吸附
  • 简介:目的:研究生物膜内变异链球菌及其欺骗株密度感应社会欺骗行为的规避模式。方法:通过接种不同比例的欺骗株与野生株进行共同培养构成生物膜,以及将不同细胞量的欺骗株接种入由野生株结成的生物膜中,在混合群体中观察欺骗株定植情况,从而了解欺骗株对整个群体的影响程度。结果:按1∶1000、1∶100、1∶10、1∶1的比例接种欺骗株与野生株菌液,共同培养构成的生物膜中各菌株的活菌计数之比分别为1∶10477、1∶36、1∶28、1∶11;选择细菌密度约为2×106、2×107、2×108、2×109CFU/ml的欺骗株,接种80μl菌液至野生株已形成的生物膜中,共培养24h后欺骗株与野生株的活菌计数之比分别为1∶29878、1∶15、1∶13、1∶8。结论:变异链球菌的欺骗株未能在自然生态中获得定植,该菌形成的生物膜种群可有效规避社会欺骗行为

  • 标签: 变异链球菌 生物膜 社会欺骗行为
  • 简介:目的:检测维甲酸(Retinoicacid,RA)诱导小鼠胚胎腭裂模型中胎鼠舌体发育过程中肌相关microRNAs(MyomiRs)、成肌调节因子(Myogenicregulatoryfactors,MRFs)以及Pax基因的表达变化,探究MyomiRs在舌肌分化过程中的调控作用,推测RA致胎鼠腭裂伴发舌异常的可能机制。方法:建立RA诱导小鼠胚胎腭裂模型,分别在E13.5、E14.5、E15.5收集胎鼠舌体组织,用SYBRGreenⅠ实时定量PCR检测舌体中MRFs和Pax基因的表达;用TaqMan探针实时定量PCR检测舌体中MyomiRs的表达。结果:胎鼠舌体发育过程中,正常组miR-1和miR-206相对表达量均持续上升,RA诱导组二者变化趋势与正常组相似,但相对表达量均低于正常组,miR-1的结果在E14.5和E15.5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miR-206的结果在E13.5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和RA诱导组胎鼠舌体中MyoD和Myf5相对表达量都在E14.5达到峰值,随后下降。RA诱导组MyoD的表达在E14.5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在E15.5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RA诱导组Myf5的表达在E15.5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正常组和RA诱导组胎鼠舌体中Pax3表达均在E14.5达到峰值,Pax7表达均在E15.5达到峰值。RA诱导组Pax3的表达在E14.5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Pax7的表达则在E13.5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结论:在舌肌分化过程以及RA诱导腭裂胎鼠的舌发育异常中,miR-1/miR-206与Pax3/Pax7及Myf5/MyoD的表达趋势具有相关性。RA可能通过下调miR-1/miR-206而靶向上调Pax3/Pax7,进而下调MyoD/Myf5表达,从而抑制舌肌分化,导致舌肌发育异常

  • 标签: 维甲酸 舌异常 肌相关microRNA 成肌调节因子 Pax基因
  • 简介:目的:体外研究亲水性喷砂酸蚀钛表面对成骨细胞黏附、铺展行为和黏着斑激酶(FAK)表达的影响。方法:钛片表面分别采用大颗粒喷砂酸蚀表面处理(sandblasted,large-grit,acid-etched,SLA)及亲水性化学活化大颗粒喷砂酸蚀表面处理(chemically-modifiedhydrophilicSLA,modSLA),在其表面接种人成骨细胞,对细胞黏附率、细胞铺展情况以及黏着斑激酶(FAK)的表达进行检测。应用SAS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成骨细胞在modSLA表面的早期黏附率(1h、3h)显著高于SLA表面(P〈0.05);接种3h后,modSLA表面的成骨细胞呈现更多的肌动蛋白结构和明显的成骨细胞骨架结构,细胞铺展更加明显,modSLA组细胞形状因子均值显著低于SLA组(P〈0.05);免疫荧光分析显示,6hmodSLA表面细胞内FAK的荧光强度高于SLA组(P〈0.05)。结论:亲水性化学活化大颗粒喷砂酸蚀处理钛表面较大颗粒喷砂酸蚀处理钛表面能显著增强成骨细胞在材料表面的贴附,促进细胞骨架沿一定方向伸展,促进黏着斑激酶(FAK)的表达,从而增强细胞的黏附力。

  • 标签: 亲水性 成骨细胞 细胞黏附
  • 简介:目的研究镍铬合金、钴铬合金、纯钛在茶多酚人工唾液溶液中的电化学腐蚀行为。方法将3种铸造合金分别浸泡在人工唾液以及浓度为1.25、2.50和5.00g/L茶多酚人工唾液溶液中,采用动电位极化曲线法检测其自腐蚀电流密度(Icorr)、腐蚀电位(Ecorr)和极化电阻(Rp)等指标。结果与人工唾液中Icorr相比、镍铬合金在1.25g/L茶多酚人工唾液溶液中的Icorr显著增大(P〈0.01),且随着茶多酚浓度升高,Icorr逐渐减小、Rp逐渐增大。钴铬合金在4种溶液中的腐蚀速率明显不同(P〈0.01),在1.25g/L茶多酚人工唾液溶液中的腐蚀速率显著小于在人工唾液中。纯钛在4种溶液中的腐蚀速度显著小于其他两种金属(P〈0.01)。结论有饮茶习惯的患者不宜选用镍铬合金制作修复体,而佩戴有钴铬合金或纯钛修复体的患者可适量饮茶,但无论哪类患者,都不建议饮浓茶。

  • 标签: 茶多酚 牙科铸造合金 腐蚀
  • 简介: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growthfactor,EGF)及其受体(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EGFR)与口腔黏膜癌变的关系.方法①以30例健康成年人唾液样本为对照,通过放射免疫法对12例上皮异常增生患者、40例口腔鳞癌(oralsquamouscellcarcinoma,OSCC)患者唾液EGF含量进行测定分析.②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0例正常口腔黏膜,16例上皮异常增生,30例OSCC上皮组织中EGFR的表达水平.结果①上皮异常增生组唾液EGF含量[(5.12±4.30)μg/L]显著高于口腔鳞癌[(2.35±1.00)μg/L]和正常对照组[(2.18±1.02)μg/L](P〈0.01),OSCC和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②上皮异常增生组织中EGFR的表达高于正常黏膜(P〈0.05).OSCC中EGFR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黏膜(P〈0.01).OSCC组和上皮异常增生组织中EGFR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结论EGF和EGFR可能参与口腔黏膜癌变的早期阶段.

  • 标签: 表皮生长因子 上皮异常增生 口腔鳞癌
  • 简介:目的:研究衰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arrowmesenchymalstemcells,BMSCs)的氧化应激水平,以及氧自由基(reactiveoxygenspecies,ROS)对其成骨分化的影响,探索ROS升高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染色及实时定量RT-PCR比较年轻及衰老BMSCs成骨分化能力,利用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术检测BMSCs中ROS水平,并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2(superoxidedismutase2,SOD2)及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在不同BMSCs中的表达水平。结果:发现衰老BMSCs的成骨分化能力较年轻BMSCs显著下降,衰老BMSCs内ROS水平升高是导致其成骨分化下降的重要因素;SOD2及CAT介导的抗氧化机制异常导致ROS上升。结论:抗氧化酶表达下降引起衰老BMSCs内ROS水平升高,抑制其成骨分化。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衰老 氧化应激 细胞分化
  • 简介:目的研究人牙本质与复合树脂在相同实验条件下蠕变行为的匹配性。方法收集离体人磨牙切削制作圆柱体形态的牙本质试件20个,采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D300与D50两组,每组10个试件。制作圆柱形复合树脂试件20个,采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R300与R50组两组,每组10个。分别对D300与R300组的试件施加300N载荷、D50与R50组施加50N载荷至7200s,每5秒记录1次应变,绘制应变-时间曲线并提取最大蠕变应变,使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检验水准为双侧α=0.05。结果牙本质与复合树脂在实验条件下均表现出一定的蠕变行为,且蠕变曲线形态有差异。300N载荷下牙本质最大蠕变应变为(2.953±1.099)%,复合树脂最大蠕变应变为(1.370±0.069)%,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54,P〈0.001);50N载荷下牙本质最大蠕变应变为(1.490±0.348)%,复合树脂最大蠕变应变为(0.483±0.105)%,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76,P〈0.001)。结论相同实验条件下,相同载荷时牙本质蠕变较复合树脂蠕变明显。

  • 标签: 牙本质 复合树脂类 压缩蠕变
  • 简介:目的:研究α—MEM、DMEM—LG、RPMI1640三种培养基对人牙周膜细胞(humanperiodontalligamentcells,hPDLcs)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为体外培养人牙周膜细胞寻找合适的培养基。方法:采用改良组织块培养法,分别用α-MEM、DMEM—LG、RPMI1640三种培养基对hPDLcs进行体外培养,比较三组细胞在游出成功率、增殖及矿化等方面的差异。结果:α-MEM促进hPDLcs增殖作用最强。α—MEM组培养的细胞表达的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含量最高,与其它两组间有显著差异。DMEM—LG组矿化结节形成个数最多且体积大。结论:α-MEM促进hPDLcs增殖,DMEM—LG促进hPDLcs分化。应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合适培养基。

  • 标签: 人牙周膜细胞 培养基 生物学活性
  • 简介:目的:研究镍铬合金在咖啡因人工唾液中的电化学腐蚀行为。方法:将镍铬合金分别浸泡在人工唾液及浓度为0.02g/L、0.20g/L和2.00g/L的咖啡因人工唾液溶液中,采用动电位极化曲线法检测其自腐蚀电流密度(Icorr)、腐蚀电位(Ecorr)和极化电阻(Rp)等指标。结果:以人工唾液中Icorr为参照、镍铬合金在0.02g/L咖啡因人工唾液溶液中的Icor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咖啡因浓度升高,Icorr逐渐减小、Rp逐渐增大。结论:一定浓度的咖啡因可对镍铬合金产生腐蚀作用,对于选用镍铬合金制作修复体的患者,饮用咖啡对修复体有一定影响,可适量饮用咖啡,但是不建议饮用浓咖啡。

  • 标签: 咖啡因 镍铬合金 腐蚀 电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