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检测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stroke,IS)患者龈下菌斑牙周致病菌的分布情况,及其与慢性牙周炎(chronicperiodontitis,CP)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49例IS合并CP患者,40例IS无CP患者及45例单纯CP患者的龈下菌斑,提取细菌DNA,采取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gingivalis,Pg)、福赛坦菌(Tannerellaforsythia,Tf)、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nucleatum,Fn)、中间普氏菌(Prevotellaintermedia,Pi),并比较4种微生物在IS合并CP,IS无CP患者及单纯CP患者龈下菌斑的检出率。结果:IS合并CP组细菌检测出率为:Pg75.51%,Tf97.96%,Fn91.83%,Pi67.35%,Tf和Fn的检出率显著高于Pg、Pi。IS无CP组细菌检测出率为:Pg37.50%,Tf32.50%,Fn27.50%,Pi25.00%。CP组细菌检出率为:Pg73.33%,Tf91.11%,Fn86.67%,Pi66.67%。IS合并CP组牙周致病菌检出率高于CP组,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IS合并轻、、重CP组Fn的检出率分别为75.00%,95.83%,100%,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S合并CP组及CP组的龈下菌斑4种牙周可疑致病菌的分布无明显差别。IS合并CP组Fn的检出率随慢性牙周炎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增加。

  • 标签: 牙周致病菌 慢性牙周炎 缺血性脑卒中 聚合酶链式反应
  • 简介:目的:探讨microRNA-595(miR-595)在生长期骨性下颌前突患者血清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下颌骨生长的关系。方法:选取骨性下颌前突患者83例(替牙列23例,早期恒牙列60例)及正常对照92例(替牙列24例,早期恒牙列68例),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两组样本血清miR-595的表达情况,通过TargetScan软件预测它可能的靶基因,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下颌前突组miR-595的表达量下调,与下颌骨的生长量呈负相关,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miR-595可能通过靶基因对下颌骨生长起负调控(抑制)作用。

  • 标签: miR-595 下颌前突 生长期
  • 简介:目的:分析颌面颈多间隙感染老年患者的临床特征,运用多变量统计模型确定严重并发症及总住院时间预后独立影响因子。方法:对两家三级甲等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285例诊断为颌面颈多间隙感染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和成年组。研究内容包括一般资料、临床指标(全身系统性疾病、病因、症状发作到入院治疗的时间、受累间隙的数量和分布)、实验室检查和治疗结果(切口数量、住院天数和并发症)。采用SAS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Fisher's确切概率和χ^2检验分析。结果:颈部多间隙感染是预测严重并发症的独立影响因子(oddsratio,OR=2.45);并存病(OR=2.10)、非牙源性感染源(OR=1.89)、白细胞总数〉12.0×10^9/L(OR=3.57)、切开引流前C反应蛋白〉150mg/L(OR=2.18)、同时需要外科与全身治疗(OR=4.66)是预测总住院时间的独立影响因子。结论:多因素预后分析可有效揭示颌面颈多间隙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临床上治疗老年颌面颈多间隙感染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 标签: 颌面颈部 多间隙感染 老年 多因素分析 预后
  • 简介:目的研究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对患者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OH-QoL)的影响,为矫治前采取针对性的健康指导提供参考。方法选取佩戴无托槽隐形矫治器≤3副的患者60例,分别在治疗前(T0)及佩戴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后首次复诊时(T)现场填写口腔健康影响程度量表(OHIP-14)中文版并回收,比较无托槽隐形矫治前和矫治初期患者OH-QoL的差异。结果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患者在无托槽隐形矫治前(T0)和佩戴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初期(T)量表得分,其中影响发音(T0=0.81,T=2.68;t=4.159,P=0.0142)、味觉变差(T0=0.64,T=1.60;t=3.483,P=0.0253)、出现过明显疼痛(T0=0.52,T=2.82;t=6.388,P=0.0031)、吃什么东西都不舒服(T0=0.72,T=1.79;t=6.288,P=0.0033)、不能很好的休息(T0=0.32,T=1.34;t=4.560,P=0.0103),5项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无托槽隐形矫治初期患者的OH-QoL与治疗前比较,受到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主要体现在功能限制、生理性疼痛、心理障碍三方面,建议佩戴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前介入健康指导,预防性降低矫治对患者OH-QoL的影响,提高矫治积极性和依从性。

  • 标签: 正畸矫正器 无托架 口腔保健 生活质量 健康教育
  • 简介:我国已进入快速老龄化社会,我国规定60-79岁为老年期。牙周炎和营养不良均为老年人多发病。老年营养不良是全社会所面临的严重问题,Persson等研究发现,有5%-10%的家庭居住老年人患有营养不良,30%-60%住院或经常入院的老年人患有营养不良。

  • 标签: 牙周炎 营养不良 老年患者
  • 简介:唇腭裂是颌面部最为常见的先天性发育畸形.许多唇腭裂患者表现为上颌宽度发育不足,合理治疗上颌宽度不足,对于获得理想和稳定的唇腭裂序列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正畸治疗是唇腭裂序列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乳牙与替牙期正畸治疗针对上颌宽度不足的合理管控进行了论述.

  • 标签: 唇腭裂 上颌骨 宽度不调
  • 简介:外胚叶发育不全综合征是一种临床表现为毛发、指甲、牙齿、汗腺等外胚叶组织发育欠缺的先天性遗传性疾病。患者的口腔常表现为先天性无牙或少牙,且余留牙外形不良,颌骨常发育不良,牙槽嵴低平,对患者口腔功能、美观与心理健康造成严重的损害,同时,该类患者通常就诊年龄小,配合程度差,对其进行口腔修复是一项高难度的、多学科参与的治疗方式,其修复策略主要包括生长发育期的修复及发育完成后的成人期修复,任何不当的方式都可能产生不良影响。本文对外胚叶发育不全综合征患者口腔修复策略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临床医生制定口腔修复方案提供参考。

  • 标签: 外胚叶发育不全综合征 牙列缺损或牙列缺失 早期修复 成人修复
  • 简介:目的:尽管计算机导板引导不翻瓣种植体植入的方法拥有巨大优势,但种植体植入无牙颌牙弓的位点偏离原计划位置的风险可能会明显提高。这项研究评估了计算机导板引导下不翻瓣种植手术方法的可靠性与准确性。材料和方法:通过锥体束CT扫描患者术前和术后的颌骨.来比较术前计算机设计的种植体计划植入的位置与实际植入位置的差异。一个非常合适的全口义齿或匹配良好的修复体将被使用或转换成放射模板。在扫描之前,要先进行美学和功能学方面的临床检查。种植体拟植入的位点实际上是由与牙槽骨结构和预期牙齿位置相关的种植体植入规划软件决定的。当种植体植入以后.重新进行锥体束CT扫描。随后.软件会将种植体计划植入和实际植入的图像融合.并且从位置和坐标轴两方面进行比较。通过Kolmogorov—Smirnov检验来评价数据分布的正态性。通过基于上、下颌独立样本的f检验来对不同分组的平均值进行比较。显著性水平固定在5%。结果:运用立体打印外科导板引导方法.将62颗种植体植入14名无牙颌患者颌骨内。由于导板的使用,未观察到种植体植入损伤到任何重要的解剖结构。与计划植入的种植体相比,已经植入的种植体表现出其颈部.中部和尖部区域的平均值与标准差的线性测量在上颌分别为2.17(±087)mm、232(±152)mm、286(±217)mm,在下颌分别为142(±0.76)mm、142(±O76)mm、1.42(±O76)mm。上、下颌的角度偏差分别为193(±O.17)。和185(±0.75)°。上、下颌角度偏差之间的差异不大.但线性偏差在上、下颔之间却有显著的差异。结论:计算机导板引导下不翻瓣手术将会成为无牙颌牙弓重建修复的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准确性 牙弓萎缩 计算机导板引导下手术 模拟植入规划
  • 简介:目的:错(牙合)畸形是否是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的风险因素,目前仍有很大争议。已有研究证明,牙齿的咬合功能与TMD之间并没有很强的联系。即便是有联系,也没有真正地在临床应用。因此,本研究旨在评估静态和动态错(牙合)畸形在TMD患者的发病率,并将其与文献中所获得的正常人群数据进行比较。材料和方法:本研究纳入了625例TMD患者(75%为女性:年龄平均为34,2±6,7岁,范围25~44岁),根据临床检查-无痛[即:关节盘置换和(或)非疼痛性关节病]、肌肉和(或)颞下颌关节(TMJ)疼痛与否,可将所有样本分为4组,记录静态和动态的错(牙合)畸形。静态的错(牙合)畸形包括咬合,后牙锁殆,深覆殆,前牙开殆,深覆盖,以及磨牙尖牙的不对称。动态的错(牙合)畸形包括正中/侧方骀干扰,以及从后退接触位(RCP)到最大牙尖交错位(M1)的滑动距离是否大于2mm。采用相关系数母评估每组样本错(牙合)畸形与TMD疼痛状态之间的关联强度。结果:不同的错(牙合)畸形与TMD疼痛状态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磨牙不对称和侧方耠干扰上的φ数值从-0.081~+0.043。TMD人群错(牙合)畸形的患病率与正常人群的患病率类似。结论:不管TMD患者的疼痛状况如何,TMD患者静态和动态错(牙合)畸形的发生率与文献中报道的正常人群的发病率相似。因此,口腔全科医师应注意,错(牙合)畸形不应作为TMD的鉴别点。

  • 标签: 流行病学 错(牙合)畸形 发病率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 简介:共振频率分析经10余年的发展,在口腔临床的已得到广泛的认可。特别是在口腔种植中用于科学客观地测量种植体的稳定性方面,显现出独特的优势。本文就基于共振频率分析原理生产的的三代商业化产品及在其在口腔各个方面的应用、作用、临床实验室进展研究做一综述。

  • 标签: 共振频率分析 种植体稳定系数 种植体 骨结合
  • 简介:约90%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在临床上都出现过癌前病变即口腔上皮异常增生(OED)。OED的病因是多因素的,在不同肿瘤的癌前病变,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肿瘤发生相关基因出现启动子甲基化。为了明确口腔癌前病变的甲基化的研究现状,本文针对口腔上皮异常增生的启动子甲基化的研究进行概述与分析。

  • 标签: 口腔上皮异常增生 口腔癌前病变 启动子甲基化 口腔鳞状细胞癌
  • 简介:牙龈乳头亦称牙间乳头,呈锥形充满于相邻两牙接触区龈方的龈外展隙。种植义齿要获得与天然牙相协调的美观效果,牙龈乳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种植义齿受到局部各种因素的影响后,牙龈乳头容易低平,形成牙间的"黑三角"影响美观,在前牙区尤为明显。本文就解决种植义齿"黑三角"问题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牙种植 牙龈 乳头 骨重建
  • 简介:牙外伤是口腔急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的牙外伤常常导致患牙不能保留而需要拔除.以往前牙缺失后采取传统的固定和活动义齿修复或者常规种植修复,通常需要3~6个月的等待,在这期间患者需要经受缺牙或佩戴活动临时修复体带来的不适.近年来,即刻种植技术迅速发展,不仅能更快地恢复缺失牙的形态和功能,同时能起到尽可能保存原有软硬组织的作用.但临床医生需要意识到,即刻种植在适应证上有较为严格的要求,同时因为牙外伤常发生在前牙美学区,需要考虑相应的美学风险.因此,特别是对于临床经验不足的医生而言,即刻种植手术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文章对即刻种植在牙外伤的应用做一简单总结,并结合笔者临床经验分享即刻种植的一些技术要点和病例分析.

  • 标签: 牙外伤 即刻种植 前牙美学区
  • 简介:目的探讨个性化全瓷基台在前牙区种植修复的美学效果。方法临床上收集51例前牙缺失患者(共植入60枚种植体)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意愿,26例选择个性化金属纯钛基台纳入对照组即:个性化钛基台+全瓷冠修复(30枚);25例患者选择个性化全瓷基台纳入实验组即:个性化全瓷基台+全瓷冠修复(30枚)。通过两组对照研究,术后1、6、12个月复诊,分别记录红白复合美学指数、牙龈指数及菌斑指数,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1、6个月红白美学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2个月比较:(1)红色美学指数:实验组(30例)高于对照组(2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96,P=0.020);(2)白色美学指数:实验组(30例)高于于对照组(2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34,P=0.021)。术后1个月菌斑指数和牙龈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两组比较菌斑指数(t=3.128,P=0.003)和牙龈指数(Z=-3.537,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2个月两组比较菌斑指数(t=3.027,P=0.004)和牙龈指数(Z=-6.785,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前牙种植美容修复,个性化全瓷基台较钛基台优势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牙桥基 全瓷 牙种植体
  • 简介:口腔摄影图片广泛应用于学术交流、科研和教学,是口腔医生记录临床病例资料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针对口腔正畸医学论文中插图的常见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对改善口腔正畸照片的质量十分必要,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口腔医学论文的整体质量。

  • 标签: 口腔正畸 医学论文 摄影图片 期刊 整体质量 学术交流
  • 简介:目的:探讨miR-223对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的调控作用。方法:构建过表达miR-223的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Westernblot及实时定量RT-PCR检测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内RANKL和骨保护素(OPG)的表达,计算RANKL/OPG比值的改变。结果:过表达miR-223的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RANKL的表达明显下调,RANKL/OPG比值下降。结论:miR-223可调控RANKL的表达,破坏RANKL/OPG比例的平衡,改变破骨细胞的微环境,影响破骨细胞分化。

  • 标签: 微小RNA-223 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 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 骨保护素
  • 简介:目的:检测舌鳞癌MEG3长链非编码RNA的表达,探讨其与肿瘤分期、分级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94例舌鳞癌及其配对癌旁正常黏膜组织MEG3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肿瘤临床分期、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实验结果经Graphpad软件分析后,绘制散点图并作不同方法的相关分析。结果:舌鳞癌组织与配对癌旁正常组织的MEG表达显著降低(P〈0.01)。MEG3的表达在舌鳞癌晚期(Ⅲ-Ⅳ期)较早中期(Ⅰ-Ⅱ期)显著降低(P〈0.01),有淋巴结转移组较无淋巴结转移组显著降低(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组织,淋巴结转移灶较原发癌灶表达减少(P〈0.05)。结论:MEG3在舌鳞癌中表达显著降低,与舌鳞癌的转移倾向有一定关系.可作为潜在的舌鳞癌临床分期、分级的指标。

  • 标签: 舌鳞癌 长链非编码RNA MEG3 肿瘤转移
  • 简介:目的:研究舌系带过短儿童舌系带长度与下颌切牙不齐、咬合类型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包纳了80位舌系带过短的儿童.年龄7~12岁。按Kotlow’s分类法将患者进行分类.测量下颌切牙拥挤度.确定磨牙关系,最后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检验和卡方检验来进行统计学分析.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在80名患儿.45名(56.3%)为轻度舌系带过短.23名(28.8%)为中度舌系带过短.12名(15%)为重度舌系带过短。其中,59名(73.8%)患儿为轻度牙列不齐.18名(22.5%)为中度牙列不齐.3名(38%)为重度牙列不齐:56名(70%)为安氏Ⅰ类咬合.17名(21.3%)为安氏Ⅱ类咬合,7名(8.8%)为安氏Ⅲ类咬合。因此.在伴下切牙不齐的舌系带过短患者.不同舌系带长度和咬合类型之间无显著相关性.但舌系带的长度和下切牙不齐呈显著正相关。此外.舌系带长度/下切牙不齐与年龄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轻度及中度舌系带过短与下切牙不齐、咬合类型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 标签: 舌系带过短 牙列不齐 咬合类型
  • 简介:目的:分析口腔颌面部游离皮瓣危象发生的相关因素,以便总结经验,提高游离皮瓣移植的成功率。方法:2006-2015年共制备273例游离皮瓣.其中259例成功.14例发生皮瓣危象。对发生皮瓣危象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应用SPSS21.0软件包进行连续性校正旷检验,同时统计14例皮瓣危象患者在发生皮瓣危象6h内积极抢救的成功率。结果:游离皮瓣危象与患者小气道功能障碍、患者常年饮酒所导致的酒精戒断症状.以及超重(即BMI数值〉25)无显著相关性(P〉0.05),但与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显著相关(P〈0.01)。皮瓣危象时间超过72h的患者,抢救成功率为33.3%。结论:局部或全身感染是皮瓣危象的一个相关危险因素,BMI过高、小气道功能障碍、患者发生酒精截断症状与皮瓣危象无关。皮瓣危象发生时间越晚,皮瓣的抢救成功率越低。一旦发生皮瓣危象.即使超过72h.及早探查、纠正危象原因.也能取得一定的抢救成功率.

  • 标签: 游离皮瓣 手术探查 皮瓣危象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热休克因子1(HSF1)在4-硝基喹啉-1-氧化物(4NQO)饮水法诱导大鼠舌黏膜癌变过程的表达及意义。方法:8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两组,实验组用0.001%-0.004%4NQO递增性喂养大鼠8-28周,对照组则用普通自来水喂养,分别于8、16、20、24、28周处死大鼠,通过大体标本、HE染色观察大鼠舌部组织学改变,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观察HSF1在大鼠舌癌变全过程的表达情况。结果:随4NQO作用时间延长和浓度递增,大鼠舌背后部黏膜相继出现颗粒状、白色斑块、疣状突起、菜花状新生物和溃疡状改变。诱导后8、16、20、24、28周,舌癌的发生率分别为0、20.0%、50.0%、66.7%、100%。HSF1在对照组大鼠舌背黏膜上皮不表达或者微弱表达,而在实验组大鼠随着舌黏膜异常增生程度的增加,HSF1表达明显增强;在原位癌,HSF1弥漫分布于整个癌巢;在舌黏膜浸润癌HSF1在癌上皮中表达有所降低,而在癌基质成纤维细胞HSF1表达增强。结论:4NQO饮水法可诱导大鼠舌黏膜发生癌变,成功建立大鼠舌癌模型,同时HSF1在大鼠舌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4-硝基喹啉-1-氧化物 舌癌 热休克因子1 大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