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经皮椎体成形术与传统保守治疗方法对脊柱转移骨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研究时间:2022年12月-2023年12月,研究对象脊柱转移骨肿瘤患者(共60例),随机分组。对照组30例,观察组30例,对照组实施传统保守治疗方法。观察组实施经皮椎体成形术。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均有所缓解,观察组效果更显著。P<0.05。观察组满意度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结论: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脊柱转移骨肿瘤有着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 标签: 经皮椎体成形术 传统 保守治疗 方法 脊柱转移性骨肿瘤 治疗效果 比较探析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分析康复护理在骨转移癌患者中的作用。方法 时间: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对象:骨转移癌患者共102例,分组: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康复护理,对比两组的疼痛程度以及肢体活动功能。结果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康复护理可显著改善骨转移癌患者疼痛程度以及肢体活动功能,值得推广与应用。

  • 标签: 骨转移癌 康复护理 疼痛程度 肢体活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体位护理干预对手术室脑肿瘤患者压力损伤的预防效果。方法  筛选82例本院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共计1年接受医治的手术室脑肿瘤患者,以随机法划分别41例的两组,护理方式包括常规护理(对照组)与体位护理干预(观察组),评测干预后的压力损伤发生情况、心理状况还有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的压力损伤发生率(4.88%)较对照组(19.51%)更低,差异(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SAS与SDS评分较对照组更低,差异(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97.56%)较对照组(85.37%)更高,差异(P<0.05)。结论  在手术室脑肿瘤患者的护理上,选择体位护理干预,能够减少压力损伤的发生,促进心理状况的改善,并提升临床体验,有推广价值。

  • 标签: 体位护理干预 手术室 脑肿瘤 压力性损伤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观察口腔颌面肿瘤患者术后改良口腔护理中应用康复新液的有效及效果。方法 我院收治于2022年1月~2022年12月口腔颌面肿瘤手术治疗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2组,对照组(100例纳入常规护理)、观察组(100例纳入术后改良口腔护理—康复新液干预),观察两组口腔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认知情况。结果 护理后口腔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较对照组低,差异显著(P<0.05)。护理后护理满意度两组比较,观察组较对照组高,差异显著(P<0.05)。护理前认知评分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护理后认知评分两组比较,观察组较对照组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 针对口腔颌面肿瘤患者术后予以改良口腔护理+康复新液干预,有效预防口腔并发症,提高患者认知评分、护理满意度,可推广应用。

  • 标签: 口腔颌面肿瘤 康复新液 改良口腔护理 口腔并发症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肿瘤内科患者心理护理对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为改善肿瘤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治疗效果提供实践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间,在本院肿瘤内科接受治疗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案,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干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心理状况,同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经过心理护理干预后,SAS和SDS评分均显著降低,且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及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肿瘤内科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肿瘤内科 心理护理 临床效果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甲状腺肿瘤手术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所起到的实际作用和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甲状腺肿瘤手术治疗的80名患者,采用双盲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治疗方法上保持一致,但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额外接受了心理护理干预。结果:在护理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HAMA、HAMD评分以及SF-36评分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P> 0.05)。然而,护理后,实验组的HAMA、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SF-36评分及护理满意度则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于甲状腺肿瘤手术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其HAMA和HAMD评分,从而改善他们的心理状态。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心理护理干预 HAMA评分 HAMD评分 SF-36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肿瘤患者PICC导管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以降低感染发生率和提高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于我院就诊的100例肿瘤患者,采用对比法将其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实施有针对的护理措施,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记录两组患者的感染发生情况及其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中PICC导管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2%vs.28%),年龄偏小、女性患者、白细胞计数异常、静脉置管部位选择不当、导管使用时间过长等因素是导致感染的危险因素。观察组实施了严格的手卫生、导管消毒、定期更换敷料和密切观察感染指标等护理对策,有效降低了感染风险。结论:在肿瘤患者PICC导管护理中,通过明确相关危险因素并实施有针对的护理对策,能够有效降低导管感染的发生率。特别是对于青壮年女性患者和白细胞计数异常者,在导管置入和使用过程中需更加谨慎细致,保持良好的手卫生习惯,加强巡视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感染迹象。这些护理对策有望为临庑护理实践提供重要参考,改善患者护理质量,降低感染风险,提高护理效果。

  • 标签: 肿瘤患者 PICC导管感染 相关危险因素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脑室环境下分流并伽玛刀治疗幕下脑肿瘤的护理方案。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4月-2022年12月收治的60例幕下脑肿瘤患者,根据患者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结果:研究组患者护理后生命体征指标更稳定,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值<0.05)。结论:脑室环境下分流并伽玛刀治疗幕下脑肿瘤期间,运用针对护理,可以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脑室环境下分流 伽玛刀 幕下脑肿瘤 生命体征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肿瘤生物标志物检验中运用化学发光免疫法的价值。方法:实验对象90例为体检者,入院后以随机双盲法分为健康体检者即参照组(n=45)、肿瘤患者即实验组(n=45)两组,均予以化学发光免疫法检验,并对比检验价值,研究起止时间为2022年3月-2023年5月。结果:实验组的肿瘤生物标志物检验结果和阳性率均高于参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检验肿瘤生物标志物的价值较高,可提高阳性率,给临床医师提供可靠依据,推荐应用。

  • 标签: 化学发光免疫法 肿瘤生物标志物 检验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开展临床药学服务与降低铂类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之间的相关。方法:随机将我院200例应用铂类抗肿瘤药物的患者分为A组(100例,仅应用铂类抗肿瘤药物治疗)与B组(100例,在应用铂类抗肿瘤药物治疗的同时为其开展药学服务)两组,并对比相关数据指标,明确开展药学服务的意义。结果:经对比,B组患者血液系统、肾脏系统、胃肠道系统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铂类药物如顺铂、卡铂等药物在治疗各类肿瘤疾病中的应用较广,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而期间给予患者个体化、多元化的药学服务干预,则有助于降低相应的不良反应率,增强患者化疗耐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铂类抗肿瘤药物 化疗 药学服务 不良反应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抗肿瘤药紫杉醇的不良反应及临床合理用药情况。方法 选取2022年04月-2023年04月期间的肿瘤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均予以抗肿瘤药紫杉醇,连续用药一个月,观察并统计用药后发生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不良反应统计分析以骨髓抑制、脱发、手足麻木和胃肠道反应占比较高,分别为96.74%、92.39%、86.96%和83.70%。结论 经统计采用抗肿瘤药紫杉醇药物治疗,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较高,需要临床加强合理用药干预,从而提高抗肿瘤药紫杉醇的用药安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 标签: 抗肿瘤药 紫杉醇 不良反应 临床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检验临床护理指导站在泌尿肿瘤患者健康教育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于2023年1月开始实验于同年12结束,取该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泌尿系肿瘤患者80例,依据奇偶数分组原理,均分两组,即给予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及实施临床护理指引单为导向的健康教育措施的观察组,统计归纳两组相关数据,并引用统计学系统完成对比,验证研究价值。结果:与对照组相较,观察组健康教育效果相关数据皆显优,护理质量满意度评分呈现出较高优势,P值达到﹤0.05数值,可见统计学意义。结论:泌尿系肿瘤患者实施临床护理指引单为基础的健康教育措施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疾病知识掌握、心理接受及并发症预防能力,提高其自我护理及锻炼意识,护理质量确切,值得推广。

  • 标签: 临床护理指引单 泌尿系肿瘤 健康教育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开展临床药学服务与降低铂类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之间的相关。方法:随机将我院200例应用铂类抗肿瘤药物的患者分为A组(100例,仅应用铂类抗肿瘤药物治疗)与B组(100例,在应用铂类抗肿瘤药物治疗的同时为其开展药学服务)两组,并对比相关数据指标,明确开展药学服务的意义。结果:经对比,B组患者血液系统、肾脏系统、胃肠道系统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铂类药物如顺铂、卡铂等药物在治疗各类肿瘤疾病中的应用较广,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而期间给予患者个体化、多元化的药学服务干预,则有助于降低相应的不良反应率,增强患者化疗耐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铂类抗肿瘤药物 化疗 药学服务 不良反应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药学干预对我院抗肿瘤药静脉输液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1月~2024年1月抗肿瘤药静脉输液患者400例为研究,双色球法分为两组,分别为常规用药指导(常规组,n=200)、临床药学干预(药学干预组,n=200)。对比效果。结果:相比常规组,在预处理时机、滴注时间、冲管、稳定性达标率上药学干预组更高,而药物不良反应率更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抗肿瘤药静脉输液中加强临床药学干预,一方面有助于提高预处理时机、滴注时间、冲管、稳定性达标率,另一方面有助于减轻药物不良反应,值得应用。

  • 标签: 抗肿瘤药 静脉输液 临床药学干预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对乳腺良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诊断鉴别价值及准确率。方法:在2023年1月-2023年10月期间以一家医疗机构接收的患者204例,其中乳腺恶性肿瘤患者18例,良性肿瘤患者186例,均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两组形态学特征。结果:结果显示两组形态学特征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在鉴别乳腺癌良恶性病变方面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它能发现恶性肿瘤,为患者的合理治疗及手术时机提供依据。

  • 标签: 乳腺恶性肿瘤 诊断效果 彩色多普勒超声 良性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多学科协作(MDT)诊疗模式在肿瘤内科的治疗效果,并与常规内科治疗模式进行比较,以期为优化肿瘤治疗策略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80例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内科治疗,实验组则采用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进行治疗。通过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生存期、生活质量以及治疗满意度等指标,来评估MDT模式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在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下,患者的总体生存期显著延长,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且治疗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具体而言,实验组的中位生存期较对照组延长了XX%,生活质量评分提高了XX%,治疗满意度也达到了XX%以上。结论: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在肿瘤内科治疗中展现出显著优势,能够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并增强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推广和应用MDT模式提供了有力的实践经验和理论依据,有助于优化肿瘤治疗策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标签: 多学科协作 肿瘤内科 治疗效果 优化策略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膀胱肿瘤采用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治疗的临床功效及患者预后恢复情况。方法:患膀胱肿瘤患者60例,入院时间2019年1月至2023年9月,分配组别以随机数字表方式,常规组做开放膀胱部分切除术,观察组行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疗效分析。结果:手术相关指标各项相比,观察组较常规组良好(P<0.05),术后并发症发病率统计数据,观察组较常规组发病率低(P<0.05)。结论:膀胱肿瘤以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进行治疗,手术具有良好时效且利于患者术后恢复,有良好手术安全

  • 标签: 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 膀胱肿瘤 应用效果 临床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综合护理在接受植入式静脉输液港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于2022年11月至2023年11月期间,选择在我院就诊的50例肿瘤化疗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负性情绪和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患者负面情绪改善更为明显(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接受植入式静脉输液港肿瘤化疗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应用不仅能有效减轻患者负面情绪,减少不良反应,并且能够增强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综合护理 接受植入式静脉输液港肿瘤化疗患者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肿瘤患者植入静脉输液港导管的自我护理能力,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为临床提供指导和参考。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100例植入静脉输液港的肿瘤患者,采用随机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接受系统化导管自我护理指导、培训和实践,学习导管使用注意事项和护理技巧;对照组按照传统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评估两组患者的导管护理知识掌握程度、自我护理技能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在经过系统化导管自我护理指导后,明显提高了导管护理知识水平和自我护理技能,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观察组患者更加熟练掌握导管护理的方法,自我护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同时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降低。结论:系统化导管自我护理指导对肿瘤患者植入静脉输液港导管的自我护理能力具有显著提升作用。提高患者自我护理技能水平,可有效减少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因此,鼓励在临床实践中广泛推广此项导管自我护理教育措施,提高肿瘤患者对植入静脉输液港导管的自我护理能力,降低并发症风险,促进患者康复和治疗效果。

  • 标签: 植入静脉输液港 肿瘤患者 导管自我护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