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南方花岗岩红壤侵蚀区生态系统退化的研究集中在侵蚀的过程模拟与预测、土壤退化成因和生态恢复与重建等方面,关于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对退化生态系统评估的研究还较少。本研究选取朱小流域气象数据,结合Spot一5卫星遥感数据和DEM(数字高程模型),构建朱溪流域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etPrimaryPro—duetivity,NPP)的CASA(Camegie—Ames—StanfordApproach)模型,进行朱小流域NPP估算。结果表明:①朱小流域的NPP分布整体上呈现出低值水平,平均值仅为24.04g/m2·mon,标准差高达9.78。②经过15年的强化治理,朱小流域NPP空间上呈现出:西部和东部地区NPP值较大;中部地区NPP显著改善,部分地区仍需强化治理。③NPP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带状分布:NPP在270—320m呈现较高值区,生态环境较好;NPP在320-470m呈现低值带,生态环境破碎化严重;NPP在470~680m呈现高值区,植被生长良好,生态环境良好。④林地、园地、农田等经济用地的NPP值较高且均匀分布,其中一级土地利用类型NPP值大小顺序为:耕地〉草地〉林地〉园地〉未利用地,二级土地利用类型NPP值大小顺序为:耕地〉天然草地〉有林地〉苗圃〉果园〉茶果间作园〉疏林地〉荒草地〉迹地。人为干预痕迹显著,二级土地类型的空间变异程度:耕地〉茶果间作〉果园〉苗圃〉有林地〉荒草地〉疏林地〉迹地。

  • 标签: 花岗岩红壤侵蚀区 CASA模型 水土流失 NPP估算
  • 简介:九龙江是福建省第二大河流,北是龙岩、漳州和厦门三市的主要水源地,该河流的水土流失及水源含养直接关系到三市居民生活用水安全。本文对北的悬移泥沙的年际变化和年内分配以及变化原因进行初步分析,为北的水土保持及水资源综合治理提供参考数据。

  • 标签: 泥沙年际变化 侵蚀模数 平均含沙量
  • 简介:政和县星里小流域在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前,由于森林过度砍伐,生态环境十分恶劣,十年九灾,堪称当时政和的"小黄河".1995年被列入省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小流域项目后,进行"山、田、水、林、路"综合治理,做到因害设防,合理配置各项措施达到群体防护的功能,从而有效地拦蓄了地表径流,削减了洪水流量,大大缓解了洪水的危害.2001年被水利部、财政部联合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十百千"示范小流域.

  • 标签: 水土保持 小流域 综合治理 防洪减灾
  • 简介:台湾特殊地理条件,于具有灾害潜在的河段,常须整治野、水土保持及水利工程设施,却忽略栖息于当地的原生物种;所幸十几年来,生态工程在台湾日益盛行,许多水利建设也逐渐开始考量对环境生态的影响;然而,由于对河川欠缺完整性的规划管理概念,常导致部分施工成效仍待验证。本研究初步建立一规划设计的方法论,从利用简易的粒径量测方法及以HEC—RAS模拟河川水位开始,至如何应用生态工程的理论基础进行河整治,作一详尽说明,期能为日后工程界进行规划设计时之依据。

  • 标签: 生态工程 HEC—RAS 粒径分析
  • 简介:城市现代化的加速和人类对自然认识的深入,传统的工程治理技术已不能满足城市河流治理的需要,以生态学为基础、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河流自然治理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结合国内外城市河流的自然综合治理研究,探讨今后城市河流研究应注意的内容。

  • 标签: 城市河流 近自然 河道整治 滨水区
  • 简介:诏安县地处福建省最南端,闽粤交界处,东经116°55’~117°22’,北纬23°35’-24°10’.素有“福建南大门”之称,全县共有16个乡镇(区)、2个国营林场、217个行政村,土地总面积1293.61km^2.总人口62.1万人1984年首次水土流失普查,

  • 标签: 治理 国营林场 水土流失 福建省 诏安县 交界处
  • 简介:小流域是宁化县严重的紫色土水土流失区之一,流域内水土流失面积12.16km2,占土地总面积的60.1%.该流域推行以封先行,草、灌、乔三位一体,草-牧-沼-果生态治理模式,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并总结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做法,为同类型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了典范.

  • 标签: 水土保持 小流域 治理成效与做法
  • 简介:水库、水电站建设要淹没大量的土地,造成大量森林植被的破坏和水土流失。洋水电站库区建设与天门山风景区自然森林资源保护措施紧密结合,使工程建设、自然资源保护、眼前效益、长远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得到很好的体现,对现在所讲究的资源型经济具有代表性的意义。

  • 标签: 工程建设 自然资源保护和措施 可持续发展
  • 简介:概算投资为2754.5万元的将乐县安福口万安段河流治理工程,2011年5月通过福建省水利厅的验收。该工程竣工后如不加强管理,会产生新的河道於积、水质污染、河床抬高,其他段的河流治理不当会影响整个工程效益,因此要完善尾工工程、确定工程保护范围、优化中小河流防洪治理设计、加强监测、安全渡汛、强化河道生态景观建设、落实以水土流失治理为主的管护措施,使将乐县安福口万安段河流治理工程发挥应有的效益。

  • 标签: 安福口溪万安段 治理工程 效益 问题 对策
  • 简介:根据云南省第3次(1992—1997年)和第5次(2002—2007年)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资料,采用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对云南省森林植被的碳储量、碳密度及其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0年来云南省森林总碳储量由1997年的679.10Tg(1Tg=1012g)增长为2007年的884.11Tg,年增长率为2.67%;乔木林的碳密度由1997年的46.80Mg/hm2(1Mg=106g),增长为2007年的50.58Mg/hm2,高于全国的平均碳密度水平。云南省森林以幼、中龄林为主,占全省森林面积的65%以上,说明云南省森林植被具有巨大的固碳潜力。

  • 标签: 森林 碳储量 碳密度 动态变化 云南省
  • 简介:50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对水、土、植被等资源的强烈干扰,民勤绿洲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地表水资源减少,水量从20世纪50年代的4.5亿m^3减少到90年代的0.89亿m^3;地下水量过度开采,水位下降,从20世纪50年代的1.5~2.0m下降到80年代的5.0m,90年代的16.4m;水质污染,矿化度升高;天然和人工植被衰退,物种多样性减少,植被向旱生方向演替;土壤早化加剧,土地荒漠化严重等。为探索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在定量分析长期野外观测资料的基础上,主要分析了50年来民勤绿洲水资源变化过程及其态势以及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所引起的一系列生态环境变化,同时提出主要治理途径:1)以流域为单元,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强化水资源管理;2)通过节水技术应用,发展节水型农业和建立节水型社会;3)增加外流域调水量,满足生态环境用水需求;4)实施适度移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5)运用生物和工程措施,综合防治荒漠化,整治土壤盐溃化。

  • 标签: 民勤绿洲 生态环境 演变 发展对策
  • 简介:以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林隙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统计学方法对林隙地层光照的微环境异质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各月份林隙地层平均光照水平呈单峰变化趋势,6月份林隙光照水平最高,而最大值出现在7月份;各月份林隙地层光照变异程度均属于中等变异,6月份变异程度较大,5月份最小。2)各月份林隙光照空间变异程度不同,并呈单峰型变化趋势;除5月份以外,其他月份林隙光照自相关部分的空间异质性在总空间异质性中占主要部分,并表现出较强变异趋势。3)各月份林隙内光斑出现的位置一致,均位于林隙东侧,但各月份林隙内光斑强弱及分布复杂程度不同。

  • 标签: 阔叶红松林 林隙 光照 微环境异质性
  • 简介:基于闽北地区1980-2009年17个气象站点逐日降水数据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滑动平均法、MannKendall突变性分析法、反距离加权插值法,分析30年来闽北地区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时间上,闽北地区30年降水量和降水天数变化呈略微下降趋势,其中2-4月降水量呈现显著的减小趋势,6、8、12月降水量呈现显著的增加趋势。降水量突变发生时间在1988年、2007年。②春季小雨、中雨、大雨和夏季小雨、中雨以及秋季小雨等级降水量表现出明显的减少趋势,而夏季暴雨有明显增大趋势。闽北地区四季降水总时间和四季小雨以及春季、夏季中雨等级降水天数均出现明显减小趋势,而夏季暴雨天数呈现明显增加趋势。③空间上,闽北地区多年降水量及降水天数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区域差异。各等级降水量及降水天数高值区位于该地区东北部的七步、寿宁、柘荣、光泽、浦城等地,低值区位于闽北地区东南部的洋中坂等地。

  • 标签: 闽北地区 降水 降水天数 线性倾向估计 MANN-KENDALL法 时空分布
  • 简介:为摸清浑善达克沙地500年来气候环境变化规律,以沙地内湖泊沉积为研究对象,根据浑善达克沙地内白银库伦诺尔湖泊沉积物粒度、地球化学元素、有机质和CaCO3等环境变化代用指标的分析结果,结合210Pb和137Cs测年资料,恢复了包括小冰期和20世纪初升温期等气候事件在内的浑善达克沙地500年来气候环境变化规律.A.D.1500~1600,浑善达克沙地气候较干旱寒冷,植被生长受到抑制;A.D.1600~1760,气温升高,降水增加,湖泊水位上升,为温和湿润-温和偏干气候,植被盖度增加;A.D.1760~1900,气候较温和湿润,后期气候干旱寒冷;A.D.1900,小冰期结束,气温回升,降水增加,但近现代以来,气候逐渐呈干旱化趋势.

  • 标签: 气候环境变化 湖泊沉积 小冰期 地气 浑善达克沙地 降水
  • 简介:植被覆盖是控制或加速水土流失最敏感的因子。以黄土高原为研究对象,利用1988—2005年NOAA/AVHRR植被指数(NDVI)月最大值合成的7月份资料分析不同地貌类型区NDVI值的时空变化规律,并通过计算NDVI值与同期降雨量的相关系数分析降雨量对不同地貌类型区NDVI的影响,探讨黄土高原典型区县退耕还林政策对NDVI的影响。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整体植被覆盖度较低,NDVI多年平均值为0.29,平原区、石质山地、黄土低山、黄土塬及其周围地区NDVI值在0.30~0.40之间,梁、卯、片沙黄土丘陵区NDVI值在0.18~0.22之间,其余地貌类型区均低于0.15;2)1998年之后8年NDVI的平均值比前10年的NDVI平均值略有增加,整体增加幅度为4.5%,不同地貌类型区NDVI值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地带性,呈东北西南走向,黄土高原主体部分中的黄土塬、黄土破碎塬、梁状黄土丘陵均增加10%以上,峁状黄土丘陵、风蚀沙化丘陵略有减少,减少的区域没有增加的区域大;3)除石质山地、黄土低山和平原地区外,其他地貌类型区7月最大NDVI值与5—7月累计降雨量存在很好的相关性,R2在0.60以上;4)地处梁状黄土丘陵区的吴旗县,1998年后形成了一个明显的以县为边界的NDVI值增长区,增幅达40%,远远高于该地貌类型区的平均增长值14%。初步结论:除平原地区外,降雨量决定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的空间分布,1998年前后黄土高原植被变化的决定因素是降雨量;吴旗县的实例证明,只要水土保持资金到位、林草建设因地制宜、管理保护措施完善,退耕还林政策将会对植被覆盖度的增加起到积极作用。

  • 标签: 植被指数 时空变化 地貌类型区 降雨量 退耕还林 黄土高原
  • 简介:根据秦岭南北54个气象站1960—2011年逐日数据,采用周广胜—张新时模型、Penman-Monteith模型、气候倾向率、相关分析和Spline插值等方法分析52a气象要素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秦岭南北多年平均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由北向南逐步上升,排序为巴巫谷地〉汉水流域〉秦岭南坡〉秦岭以北,各子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变化趋势不一,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上升的站点占本区站点总数的比例顺序为汉水流域〉秦岭南坡〉巴巫谷地〉秦岭以北,秦岭以南地区增加更为明显,生态区23个站点中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年际波动并不大,介于1.34~1.89之间;2)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与湿润指数、降水量和相对湿度呈显著水平(P〈0.01)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排序为降水量〉湿润指数〉相对湿度,降水的增多会促进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累积,水分是主要制约因素;3)植被水分利用效率由南向北递减,排序为巴巫谷地〉汉水流域〉秦岭南坡〉秦岭北坡,绝大部分地区呈现不显著的上升趋势,52a来,水分利用效率普遍呈上升趋势,但并不显著,整体上维持相对稳定水平。

  • 标签: 气候变化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水分利用效率 秦岭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