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1刊登范围本刊足一份为转基因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及常规育种服务的国际化科学杂志。围绕水稻、小麦、玉米、油荣、大豆、棉麻、薯类、果树、蔬菜、花卉、茶叶、林草等,刊登分子遗传育种理论、分了育种方法、分子育种研究动态以及优良种质培育等方面的科学论文应用成果。2栏目设置本刊设置固定栏目和随机栏目。固定榉日常设研究论文(ResearchAnicle)和研究报告(ResearchReport),主要发衷最新的原始研究成果。随机样日根据稿源可能设研究评述(AReview)、研究资源(AResource)、数据分析(Analysis)、技术主题(TechnologyFeature)等松引,还可能设置刊登有关科学新闻、科学简讯、专利、短评、书评等方面的栏日。

  • 标签: 投稿指南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栏目设置 科学论文 作者 转基因育种
  • 简介:1刊登范围本刊是一份为转基因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及常规育种服务的国际化科学杂志。围绕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大豆、棉麻、薯类、果树、蔬菜、花卉、茶叶、林木和草业等,刊登分子遗传育种理论、分子育种方法、分子育种研究动态以及优良种质培育等方面的科学论文应用成果。2栏目设置本刊设置固定栏目和随机栏目。固定栏目常设研究论文(ResearchArticle)和研究报告(ResearchReport),主要发表最新的原始研究成果。随机栏目根据稿源可能设研究评述(AReview)、研究资源

  • 标签: 作者投稿指南 分子植物育种 优良种质 刊登范围 原始研究 栏目设置
  • 简介:1刊登范围本刊是一份为转基因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及常规育种服务的国际化科学杂志。围绕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大豆、棉麻、薯类、果树、蔬菜、花卉、茶叶、林木和草业等,刊登分子遗传育种理论、分子育种方法、分子育种研究动态以及优良种质培育等方面的科学论文应用成果。2栏目设置本刊设置固定栏目和随机栏目。固定栏目常设研究论文(ResearchArticle)和研究报告(ResearchReport),主要发表最新的原始研究成果。随机栏目根据稿源可能设研究评述(AReview)、研究资源(AResource)、数据分析(Analysis)、技术主题(Techno-

  • 标签: 作者投稿指南 分子植物育种 优良种质 刊登范围 原始研究 技术主题
  • 简介:1栏目设置本刊设有专题评述,研究论文,研究报告,专题介绍,学位论文简报,新基因、新种质、新品种,新思路、新技术、新方法、学术论坛与学术信息、生物技术广告等栏目。

  • 标签: 作者投稿 分子植物 投稿指南
  • 简介:1栏目设置本刊设有专题评述,研究论文,研究报告,专题介绍,学位论文简报,新基因、新种质、新品种,新思路、新技术、新方法,学术论坛与学术信息、生物技术广告等栏目。

  • 标签: 作者投稿 分子植物 投稿指南
  • 简介:本刊是一份为转基因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及常规育种服务的国际化科学杂志。围绕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大豆、棉麻、薯类、果树、蔬菜、花卉、茶叶、林木和草业等,刊登分子遗传育种理论、分子育种方法、分子育种研究动态、优良种质培育以及栽培技术等方面的科学理论与应用成果。

  • 标签: 分子植物育种 投稿指南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作者 科学理论 转基因育种
  • 简介:1刊登范围本刊是一份为转基因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及常规育种服务的国际化科学杂志。围绕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大豆、棉麻、薯类、果树、蔬菜、花卉、茶叶、林草等,刊登分子遗传育种理论、分子育种方法、分子育种研究动态以及优良种质培育等方面的科学论文应用成果。

  • 标签: 分子植物育种 投稿指南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作者 科学论文 转基因育种
  • 简介:1刊登范围本刊是一份为转基因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及常规育种服务的国际化科学杂志。围绕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大豆、棉麻、薯类、果树、蔬菜、花卉、茶叶、林木和草业等,刊登分子遗传育种理论、分子育种方法、分子育种研究动态以及优良种质培育等方面的科学论文应用成果。

  • 标签: 期刊 编辑工作 发行工作 《分子植物育种》 征稿
  • 简介:以珍汕97和武育粳2号构建的籼粳杂交DH群体及其双亲为材料,通过接种8种白叶枯病菌株(菲律宾菌系的PX071、PX099、PX061,中国菌系的GX325、Zhe173、LN44、KS-1—21和日本本菌系的T7133),考察了该DH群体对白叶枯病抗性,并进行数量性状位点(QTL)分析。共检测到了26个QTL,分别位于除第7、第11染色体外其它10条染色体上,其中检测到有2个位点分别对4种不同的菌株有抗性,有2个位点对3种不同的菌株有抗性,3个位点对2种菌株有抗性。表明这些QTL对水稻白叶枯病均具有广谱抗性,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利用并聚合这些广谱抗性的QTL可以较好地改良水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

  • 标签: 水稻 加倍单倍体群体 数量性状位点 白叶枯病
  • 简介:为了利用关联分析发掘与重要农艺性状相关的数量性状基因位点,本研究采用全基因组扫描的方法,利用分布在基因组上的60对SSR引物,对140份东北三省水稻种质资源进行群体结构和连锁不平衡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中东北粳稻可分为2个类群,线性和非线性组合中,都有一定的连锁不平衡存在。群体中,19.2%的标记位点可以观察到显著的LD(P〈0.05),其中第一类群和第二类群基于D’统计概率(P〈0.05)支持的LD成对位点比例分别为2.1%和16.6%。第2类群连锁不平衡衰减(D’〈0.5)所延伸的遗传距离变幅为0.32—120.4cM,回归方程为:y=-0.0276ln(x)+0.3994。

  • 标签: 粳稻 种质资源 群体结构 连锁不平衡
  • 简介:水稻中许多重要的农艺性状属数量性状,由多基因(QTL)控制.研究QTL的遗传特性和遗传效应对于培育高产和稳产的水稻品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6个优良的品种为供体亲本,以华粳籼74为轮回亲本,通过微卫星标记辅助回交选择培育了一批单片段替换系,随后利用所培育的单片段替换系进行了QTL分析和基因定位.主要结果有:1、利用258个微卫星标记对6个供体亲本和轮回亲本间的多态性进行了筛选.6个供体亲本与轮回亲本间的多态率在32.98%至60.78%之间,平均47.81%,粳型供体亲本比籼型供体亲本的多态性要高.2、随着回交代数的增加,植株所含的替换片段数逐渐减少.在BC2F1、BC3F1、BC3F2和BC3F3代,平均每个植株携带有12.50、5.98、1.69和1.46个替换片段.替换片段的平均长度也随回交和自交代数的增加而逐渐变短.在BC2F1、BC3F1、BC3F2和BC3F3代,替换片段的平均长度分别为25.43cM、22.38cM、20.78cM和18.15cM.回交世代替换片段变短的速率(11.99%)比自交世代变短速率(7.15%)要快.在BC2F1、BC3F1、BC3F2和BC3F3代,轮回亲本基因组的恢复率分别为82.24%、92.55%、98.04%和98.52%.3、在BC3F2和BC3F3代,共选育出111个单片段替换系,其中独一无二的单片段替换系共42个.BC3F2代替换系中替换片段的估算长度在2.00cM到64.80cM之间,平均为21.75cM,而BC3F3代中替换片段的估算长度在6.05cM到48.90cM之间,平均为20.95cM.12条染色体中仅第11染色体没有选择到单片段替换系.所选育的单片段替换系中替换片段的总长为2367.50cM,基因组的覆盖长度为704.50cM,覆盖率为39.25%.4、在52个单片段替换系的22个性状中共鉴定出了234个QTL.每个性状鉴定出的QTL数在3到19个之间,平均4.50个.每个替换系鉴定出的QTL在2到15个之间,平均10.64个.QTL加性效应的大小因性状和替换系不同而不同,低至-0.02(0.79%)的加性效应(如谷粒宽度)均能检测到.在RM237,RM322

  • 标签: 水稻 单片段替换系群体 QTL 数量性状位点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简介:农作物大多数性状都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对数量性状基因座(quantitativetraitloci,QTL)进行鉴定和定位对作物遗传育种具有重要意义.单片段替换系(singlesegmentsubstitutionlines,SSSL)消除了遗传背景的干扰,是用于QTL分析的重要试验材料.本研究以6个水稻品种为供体,利用回交和微卫星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以华粳籼74为遗传背景的水稻单片段替换系群体,并选用其中的59个单片段替换系对水稻24个重要农艺性状的QTL进行了鉴定;还利用一个单片段替换系的次级分离群体对抽穗期基因Hd-3-1进行了定位.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对供体亲本苏御糯、IR64、IRAT261、成龙水晶米、Lemont和IAPAR9与华粳籼74之间的微卫星标记多态性进行了检测,6个供体亲本与华粳籼74之间的多态率分别为56.33%、34.93%、59.31%、33.19%、55.90%和56.55%.2对回交的遗传效应进行了分析,在BC2F1和BC3F1单株中检出替换片段的平均数分别为8.93个和4.37个,在BC2F1和BC3F1单株中检出替换片段的平均长度分别为32.23cM和27.63cM,BC2F1和BC3F1受体亲本基因组的回复率分别为81.55%和92.32%.3建立了118个以华粳籼74为遗传背景的单片段替换系,其中包括86个不同的单片段替换系.这些单片段替换系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10号染色体上的单片段替换系最多,有16个.单片段替换系中替换片段的平均长度为23.0cM,全部单片段替换系对水稻基因组的覆盖率为57.11%.4利用59个单片段替换系对水稻24个重要农艺性状的QTL进行了鉴定,总共鉴定出了248个QTL,分别为25个抽穗期QTL、1个有效穗数QTL、13个穗颈长QTL、16个株高QTL、5个穗长QTL、7个倒一节间长QTL、8个倒二节间长QTL、4个倒三节间长QTL、7个倒四节间长QTL、12个剑叶长QTL、22个剑叶宽QTL、13个倒二叶长QTL、14个倒二叶宽QTL、4个倒三叶长QTL、12个倒三叶宽QTL、14个一次枝梗数QTL、2个�

  • 标签: 水稻 单片段替换系群体 QTL 数量性状位点 遗传育种 分子标记技术
  • 简介:本研究以二倍体马铃薯C为母本,E为父本的杂交F1群体共90个株系,构建了一张包含12个连锁群和78个SSR标记,总长度1141.99cM,标记间平均距离14.64cM的遗传图谱。结合2015年和2016年鉴定的与块茎建成相关性状表型数据,采用QTLIciMappingV4.1软件的完备区间作图法(ICIM)进行QTL定位和效应估计。共检测14个与株高、根长、匍匐茎长、匍匐茎数、微型薯数相关QTL。表型变异解释率为3.05%~19.19%。有5个QTL在2个环境中被重复检测到,其中在5号染色体上有2个(qTN5-1,qTN5-2)与微型薯相关的QTL,遗传贡献率为9.64%和9.67%。在9号染色上有3个(qSL9-1,qSL9-2,qSL9-3)与匍匐茎长相关的QTL,遗传贡献率为3.05%~14.17%。

  • 标签: 二倍体马铃薯 雾培 块茎建成 QTL定位
  • 简介:稻米蛋白质含量是水稻(OryzasativaL.)营养品质育种的重要内容之一。本研究以珍汕97与南洋占杂交构建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材料,结合其建立了由190个SSR标记组成的遗传图谱,利用QTLmap-per1.6对糙米和精米中的蛋白质含量的遗传基础进行了分析,共定位到4个控制糙米含量的QTLs和2个控制精米含量的QTLs。其中,控制精米蛋白质含量的2个QTLs与控制糙米蛋白质含量的2个QTLs位置一致,这2个QTL(qpc1和qpc2)在糙米和精米的蛋白质含量中均解释了较大的表型变异,而且糙米和精米蛋白质含量的相关系数为0.814,这表明糙米和精米的蛋白质含量具有相似的遗传基础。研究还发现上位性在糙米和精米蛋白质含量的遗传中也起很重要的作用。其中,在糙米蛋白质含量中,上位性QTLs可以解释42.2%的表型变异;在精米蛋白质含量中,上位性QTLs共解释了27.8%的表型变异。本研究初步揭示了稻米蛋白质含量的遗传基础,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稻米品质及蛋白质含量基因的克隆提供了有益的信息。

  • 标签: 水稻 蛋白质含量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 简介:应用AFLP、SRAP、RAPD、SSR及同工酶等5种标记构建的326个标记位点的白菜遗传图谱和81个DH株系群体,采用MapQTL5软件与MQM作图法对白菜的叶片数与单株重进行QTL定位及遗传效应的分析。结果表明,通过两个不同年份的试验,在10个连锁群上共检测到20个QTL,主要分布在R5、R9连锁群上:控制叶片数的有5个,控制单株重的有15个;其中,获得两年稳定表达的QTL共6个:控制叶片数的有1个,控制单株重的有5个;另外,估算了单个QTL的遗传贡献率和加性效应,发现各QTL加性效应各不相等,各位点的遗传贡献率介于9.4%~39.6%之间;控制叶片数的和控制单株重的QTL位点表现为紧密连锁或相似的位置,主要集中在R5连锁群上,这与二者性状表型值相关系数很高相一致。这将为白菜品种改良中产量等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大白菜 DH群体 白菜叶片数 单株重 QTL
  • 简介:提高小麦产量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途径,干旱是影响小麦产量最主要因素。分析小麦抗旱相关性状的遗传机制及选育携有高产抗旱性状的小麦近等基因系可为选育高产品种提供基础。本研究以小麦回交导入系(introgressionline,IL)(鲁麦14×陕旱8675)×鲁麦14(BC3F5)群体及其亲本为材料,对两种水分条件下小麦抗旱相关性状株高(PH)、穗长(SL)、单株有效分蘖(SNP)、抽穗期(DH)、穗下节长(FIL)、旗叶叶枕-穗基部长(LPSB)、相对穗下节长(RFIL)、相对旗叶叶枕-穗基部长(RLPSB)、结实小穗数(FNS)、上部不孕小穗数(SST)、下部不孕小穗数(SSB)、穗粒数(GNS)、单株产量(GWP)和千粒重(TGW)进行差异分析,揭示小麦抗旱相关性状的遗传基础。研究结果如下:对160个导入系株系14个抗旱相关性状的分析表明,在不同水分条件下,性状变异系数在0.05%~225%之间,多数性状均值偏向受体亲本鲁麦14;从性状变异范围可以看出,回交导入系群体除WW条件下的结实小穗数,DS的有效分蘖、穗粒数和单株产量外,其它性状普遍表现超双亲,但是所有性状表现均超受体亲本鲁麦14,这是从陕旱8675导入的染色体片段作用的结果。在两种水分条件下各性状的表型值除SST外均有明显差异。该群体适合进行抗旱相关性状数量遗传研究。

  • 标签: 小麦 回交导入系 抗旱 农艺性状 差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