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把当代中国文学作为一个整体与欧美文学相比较,可以发现当代中国文学中环境文学的失语。当代中国文学没有形成环境文学的整体体系与文学类别,但是挖掘其未来发展的基础与因子,可以找到构建当代中国环境文学的土壤与途径。本文从文学评论、作家创作、作品主题、读者群体四个方面提出了建构中国当代环境文学的相关对策。

  • 标签: 欧美文学 中国文学 环境文学
  • 简介:该文解析了城市开放空间的概念,比较其与城市绿地系统的异同,并结合实地调研工作,说明我国城市开放空间的现状.同时通过分析我国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生态观,从城市开放空间的社会属性和生态属性两方面,提出建立既要满足人的需要又要服务于城市开放空间生态体系的城市绿色网络,并阐明'宽适空间'在网络中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最后,文章展望了我国今后的城市开放空间建构,探索适于我国发展的城市开放空间模式.

  • 标签: 城市开放空间 社会 生态 网络 宽适空间
  • 简介:对植物的始祖认同,是壮族区别于大多数民族的一个特殊的族源生成方式。而作为壮族始祖的花婆,不是用某种具体的花来指代,而是基于壮族人神同构关系以缔结环境伦理的花的总汇。花婆神话所包含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张力,其文化意义指向壮族对环境伦理的强烈认同;它作为民族文化精神的深度发越的特殊形式,对当代环境伦理话语的建构与解读,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 标签: 花婆神话 壮族 人与自然认同 环境伦理
  • 简介:“自然文学”与“生态文学”,这两个概念虽然文字表述不同却反映相同主题,实际是属于同一范畴的同一概念。每一种文学形式的出现皆有其特定历史渊源且与社会历史发展紧密联系。生态文学(或自然文学)的发展体现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它引领着人类自觉走进“自由王国”。

  • 标签: 生态文学 自然文学 历史渊源 自然主义文学 自由王国
  • 简介:通过对近二十几年"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国内研究成果的梳理,对研究中的线索和成果进行大致的总结,从而了解研究现状,并取得对"魔幻现实主义"等一系列重要文学概念相对准确的理解.

  • 标签: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 创作手法 中国文学
  • 简介: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精神、道德等必然会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活方式的变迁而发生变动,无论这种变动是和缓还是剧烈,它的作用往往是巨大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中国历史上的若干次社会转型早已远去,当年的风云如今只静静地躺在尘封的文献中,一般人不大容易体会那种荡人心魄的力量。而最近一次的社会转型便始于新中国的建立。

  • 标签: 文学嬗变 转型期 社会转型时期 言说 意识 姿态
  • 简介:生态文学是审视和表现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学。在人类面临自然生态危机与精神危机的今天,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追求单纯的物质满足转向精神满足的生态文学引领着人类重返精神家园,真正地“诗意的栖居”于地球之上。

  • 标签: 生态文学 精神危机 诗意的栖居
  • 简介:热衷于文学创作的南朝帝王以文坛领袖的身份,与新崛起的寒门文人结成一个个文学集团,不仅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小说、骈文,同时在文学理论领域进行了许多可贵的探索,推动了南朝文学的迅猛发展,在文学史上写下了重要的篇章.

  • 标签: 南朝 帝王 寒门文人 文学集团 文学创作
  • 简介:针对我国绿道规划研究和实践的薄弱点,着重研究探讨了在城市内部即城市建设用地范畴下的绿道布局特征及布局控制方法。论文首先对于绿道在国外的发展和我国的实践情况进行概述,阐明了研究城市内部绿道规划的必要性;然后结合游憩需求圈层、居住区和公园绿地的等级特征划分了绿道的等级,并在此基础上梳理了绿道的空间布局特征;最后,围绕绿道布局量化控制,讨论了城市内部绿道布局量化控制指标体系建构和量化控制指标值的推导途径。

  • 标签: 绿道 游憩 布局密度 量化控制 绿地系统 规划指标
  • 简介:人道本天道而来,须尊(遵)天道而行,"天人合一"是人道与天道的合一,是人道对天道的彰显与实现,是人生的实践过程。实践性是"天人合一"思想与中国特色环境哲学内在统一的关键,具体体现为人道和天道在对天人之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照,对人的实践主体地位的强调,对人的实践方式之依据的规定,以及对人的实践过程的重视等方面,它们是内在一致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主导下的实践活动主体,"天人合一"思想在一元论世界观、整体性价值观、可持续发展观、适度节俭的消费观等方面的理论内涵,正可助益中国特色环境哲学的建构。更进一步,从对形而下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上升为重新或继续思考中国哲学形而上的"究天人之际"和"天人合一",中国特色环境哲学有理由成为中国哲学当代发展的一种形式。一方面,中国特色环境哲学的理论建构,应该充分挖掘中国哲学的源头活水,充分吸收中国哲学的理论滋养,在传统与现代的对接中结出丰硕的理论果实;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环境哲学的现实关注,赋予了"究天人之际""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以鲜活的时代精神,或可成为中国哲学现代化的一个路向,进而使中国特色环境哲学成为中国哲学当代发展的一种形式。

  • 标签: 天人合一 环境哲学 中国特色 建构
  • 简介:现代情爱意识作为人的意识觉醒的副产品而出现在五四时代,它带来了爱情题材在现代女性创作中繁荣的局面.该文以爱情题材为切入点,通过对现代文学史上富有代表性的作家冯沅君、庐隐、丁玲、张爱玲等创作文本的研究,展现了现代女性文学爱情题材表达的多样性,同时也反映出不同类型的女子在社会语境中的生存状态,昭示女性在自我解放历程中的固有局限,心灵的真正解放仍然是个很长的历史过程.

  • 标签: 女性文学 女性意识 个性意识 爱情
  • 简介:随着生态运动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呼唤回归荒野,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烈,自然文学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通过回顾18世纪以来西方自然文学的发展历程,分析其中所包含的生态理念的传继和发展以及它对当时的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说明了自然文学在唤醒人类的生态意识方面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 标签: 自然文学 生态理念 传继 发展
  • 简介:建构主义视角分析蓬莱19-3溢油事件,并不是否认它是“有问题的”的客观事实,而是要揭示它是如何“问题化”的,即如何由“问题”演变为“社会问题”。溢油事件发生后,一直存在着多种社会力量的角逐。从它“浮出水面”到“问题化”的过程中,政府、科学家、大众传媒、社会公众和渔民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对这一客观事实进行建构。蓬莱19-3溢油事件“问题化”过程研究表明:它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是社会界定和话语分析的结果;同时,社会结构的变化对蓬莱19-3溢油事件的“问题化”产生着深刻影响。溢油事件中的社会建构机制和信息发布机制,对于政府部门处置类似环境突发事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 标签: 海洋溢油 问题化 建构主义 环境突发事件 社会结构
  • 简介:纵观我国文学历史,观赏草作为植物意象历史悠久,被历朝历代文人雅士吟诵,文章在从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品味观赏草的文化内涵出发,通过查阅文献及访谈的方法对我国古代的观赏草文化进行初步研究:首先,在时间维度上探索文学作品中的观赏草,使其发展历史更加清晰,其次,通过阐述观赏草丰富的物质文化总结观赏草在我国古代人们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的作用,最后,就观赏草的精神文化做出总结,并列举出文人常用的寄托情感的观赏草种类或配置方式,回顾及总结这些有关观赏草的文学作品,不仅为发扬观赏草的文化内涵、弘扬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具有重要意义,还为观赏草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寄托情感的植物配置方式提供借鉴意义。

  • 标签: 观赏草 文学作品 中国古代
  • 简介:人的改造性实践活动是受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念所支配的,而支配这一活动的观念是否科学与合理又取决于建构人的实践观念的根据是否正确或具有真理性,这一根据就是人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的正确与否.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越正确越具有真理性,据此而建构的人的实践观念就越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这是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对现实的人所提出的必然要求.因此,把实际支配人们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观念与把人的社会活动作为认识对象所形成的实践概念区别开来,这是马克思的唯物辩证哲学所具有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的必然体现.

  • 标签: 实现 实践观念 建构
  • 简介:以“生态文学与生态思想”为主题的第六届海峡两岸生态文学研讨会10月29日-30日召开,与会代表50余人会聚北京,论道生态文学。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研究所主办,参会代表包括来自海峡两岸和俄罗斯的25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学者和青年学子,在生态农业和环境保护方面卓有成就的专家,及相关外国文学和生态期刊主编。

  • 标签: 生态思想 海峡两岸 文学 中国人民大学 科研机构 环境保护
  • 简介:<正>由林业部宣传办公室和中国林业文联联合举办的“全国省(区、市)林业报刊副刊文学作品评选”,近日在京揭晓。有27篇散文。8篇报告文学、4篇小说共39篇作品分获“绿叶

  • 标签: 副刊文学 作品评选 林业部 报告文学 中国林业 散文
  • 简介:2015年12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江苏大学李明宇、李丽两位老师的新作——《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理论建构与实践创新》,为生态哲学的研究增添了鲜亮的一笔,为生态文明建设方略的探索贡献了一份新的力量。通读全书,既有宏大叙事,又有见微知著,在高屋建瓴和小中见大之间拿捏得较有分寸。自始至终都彰显了作者致力于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坚定信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作者展开研究的主线,又是研究的基本方法。从行文中不难看出,对于生态文明而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十分必要的视角。

  • 标签: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主义 生态哲学 李明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