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该文利用疏散星团NGC6530的自行观测数据和成员判别结果,给出了星团的光度函数,并详细讨论了星团的质量分层效应。分析表明,NGC6530存在空间质量分层效应,但并不存在速度质量分层,因此星团的表观空间质量分层可能起因于星团形成时的初始条件,而不是动力学弛豫的结果。

  • 标签: 疏散星团 NGC 6530 光度函数 分层效应
  • 简介:摘要:检测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状态好坏直接影响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且很多化验室化验员素质、能力参差不齐,尤其矿山化验室,往往忽略了仪器的期间核查和仪器设备的校准工作,甚至于完全不了解期间核查。根据 ISO / IEC17025 : 2017《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和 CNAS—CL01 : 2018《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的要求,实验室应设有专人负责设备的管理,包括定期校准、维护保养和期间核查等,为及时了解仪器的状态制定设备校准、核查和维护的程序,从而保证其量值溯源性,减少由于仪器稳定性变化而造成检测结果的系统偏差,对重要的检测设备在两次周期检定(校准)之间需进行期间核查,最终使其满足检测工作的要求,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

  • 标签: 硫氰酸盐 钼量 分光光度计 期间核查 标准曲线
  • 简介:内容摘要: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校准规范颁布实施以来,诸多计量工作者都在研究校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笔者在经过系列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校准过程中,对于生化分析仪校准规范中出现的一系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 1 综述 2012年 5月 30日 JJG464-2011《半自动生化分析仪校准规范》实施,规范不适用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检定,自此诸多学者都在研究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计量特性溯源工作。 2019年 3月 25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实施 JJF1720-2018《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校准规范》实施,在校准规范中阐述了“吸光度示值误差、吸光度重复性”的校准方法,但大多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在具体的计量校准中,怎样查看吸光度值仪器不同操作程序不同,一些仪器需要进入特定界面才能查看吸光度反应曲线、读取吸光度值。所以,对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吸光度校准方法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2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原理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主要依据朗伯 -比尔定律进行定量,朗伯 -比尔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如下: 式中: A——吸光度; I——透射光强度; I0——入射光强度; T——透过率; k——物质的摩尔吸光系数, L·mol-1·cm-1; l——光程, cm; c——物质的浓度, mol/L。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一般由加注、控温、反应、检测、清洗等多系统组成,根据检测方式不同可以分为分立式和流动式,分立式是指每个待测样品与试剂混合间的化学反应都是分别在各自的反应皿中完成,流动式是指测定项目相同的各待测样品与试剂混合后的化学反应在同一管道流动的过程中完成。根据光路分光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前分光或后分光,前分光仪器将光源发出的光先经单色器分光后成为单色光,单色光被比色杯内待测溶液吸收,通过检测器测量吸收前后单色光的强度,可以计算出待测溶液的吸光度;后分光仪器先将一束复合光照到比色杯上,再用光栅分光,在光栅后面采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进行检测。不论前分光的仪器,还是后分光的仪器,都是根据郎伯 -比尔定律计算出待测物的浓度。 3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吸光度校准 医学临床中,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通过测定吸光度计算反应溶液中待测物的浓度。一般情况下,在仪器校准界面,空白校准选择 Blank;一点终点法、两点终点法、连续监测法及部分比浊(少于两个浓度点)一般选择 2 point;多于两个以上的浓度点选择多点校准( Full)。在计量工作中,我们通过测定特定波长的吸光度值来衡量仪器吸光度准确性的,进而衡量仪器的计量性能。 3. 1吸光度标准物质的选取 JJF1720-2018《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校准规范》中对吸光度标准物质规定为“应该使用经国家计量行政主管部门批准颁布的标准物质”,我们需要选取具有标准物质证书 GBW( E)的标准物质例如选取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定值的吸光度标准溶液 GBW(E)130260和 GBW(E)130261。 3. 2测定吸光度值 在现行下的诸多型号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中,试剂中位置是预先设定,样品位可以根据需求排序,清洗机构无法简单拆卸的,我们采用的普遍方法是样品位和试剂位的溶液中均加入吸光度标准溶液,在这里我们要首先搞清楚试剂位设置的是单试剂还是双试剂,准确记录试剂位位置号,不能放错位置。 3. 3检测项目的选择 JJF1720-2018《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校准规范》 7.2条中表述为“新建或编辑一个检测项目使其反应溶液均来自样品位和试剂位的吸光度标准溶液”。但是新建或编辑一个检测项目对于计量检定工作者或临床医务工作者操作性不强,不同厂家不同型号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方法不尽相同。我们可以按照校准规范要求,查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盘中各个项目的设定参数,选定符合校准规范条件的项目作为检测项目。我们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选取检测项目的时候要注意选定项目波长值为 340nm,双试剂的选取主波长为 340 nm的项目,如果有单试剂测试项目为 340nm,我们优先选取单试剂测试项目;波长的设置是根据厂家试剂来确定,我们需要每次开展校准前查看参 数,不可以经验选取。以东芝 TBA-120FR系列生化分析仪为例,其 ALT(或 AST)试剂位即可符合校准规范规定的条件,我们即可按照要求用空白、干净,我们也可以在规定试剂盒中插入一次性塑料试管,防止交叉污染,将试剂位 R1、 R2换成计量校准用标准物质,样品位放置 3个样品,按照临床设置参数进行测试,测试完毕查看吸光度反应曲线,在反映数据列中读取吸光度的最大值。按照上述方法分别测试 0.5和 1.0的生化分析仪校准用标准物质(吸光度标准溶液)的吸光度值。 3 .4校准过程中吸光度测定方法的选择 JJF1720-2018《全自动生化分析校准规范》中明确要求采用终点法读取吸光度,在现行下诸多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中试剂常用方法为为终点法或者速率法,我们选取终点法。如果所有项目在 340 nm没有终点法的选项,我们可以将速率法更改为终点法,测试完毕后再还原为原临床使用参数。如果计量技术人员或者临床医务工作者能够清楚并熟练的新建或者编辑检测项目,应优先选择新建检测项目,我们可以在空闲试剂位保存为“ JL340-0.5、 JL340-1.0”,这样便于来年校准工作方便。 3 .5 吸光度值的读取方法 JJF1720-2018《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校准规范》采用的是终点法读取吸光度,但在实际计量校准中怎样读取吸光度值是一个关键。生化分析仪临床上读取的结果是浓度 g/L,而我们需要的是吸光度,是无量纲的单位,一般用 A表示。读取吸光度的方法每个厂家仪器不尽相同,其关键是要在特定任务栏中查看反应曲线,其反应曲线表征的就是吸光度 OD的值。以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 BS450型为代表的国产生化分析仪能够在操作界面直接读取反应曲线和数据,以日本东芝生产的 TBA-120FR为代表的生化分析仪的反应曲线需要在特定任务栏里,需要厂家说明书提供查看方法,再找到反应曲线后查看反映数据列。需要注意的是在这里一定要读取主波长 340 nm时的吸光度值。如果是双波长,仪器本身自带的是一个主波长和副波长之间的若干波长值,我们一定要读取特定波长,即标准物质定制波长值 340 nm处的吸光度值。以东芝 TBA-120F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为实验对象测得实验数据如下。 表 1 340nm处吸光度示值误差实验数据 吸光度 标称值 As Ai A平均 △A 1 2 3 0.5 0.4992 0.492 0.493 0.493 0.493 -0.006 1.0 0.9973 0.992 0.992 0.993 0.992 -0.005 表 2 340nm处吸光度重复性实验数据 As Ai A平均 RSD% 1 2 3 4 0.9973 0.991 0.993 0.992 0.991 0.992 0.11 5 6 7 / 0.992 0.993 0.994 / 4 吸光度测量结果的表示 在进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吸光度校准时,需要对结果进行不确定度评定,记录测量结果不确定度值,在校准证书中给予明确表示。 参考文献 [ 1] JJF1720-2018《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校准规范》国家市场监管总局 2018年 12月

  • 标签:
  • 简介:探讨和估计了各种引力常数变化理论对地球钥速度和日长变化的影响。各种引力常数变化理论包括了引力常数G随时间,空间以及速度变化等几个方面的影响。另外也估计了对地球自转角速度和日长变化产生的效应。其中有些研究对探讨地球自转变化也有启发意义。

  • 标签: 引力常数 地球自转 长期效应 日长变化
  • 简介:测定Ta的方法有很多,比如结晶紫法,该法的灵敏度低,检出限达不到化探样品的要求;乙基紫法,灵敏度虽高,但稳定性相当差,不适合成批化探样品的检测.本文采用钽钼酸与丁基罗丹明B在聚乙烯醇存在下形成水溶性缔合物光度法测定化探样品中的Ta[1],其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1.39×106L@mol@cm-1,灵敏度高,稳定性好,并且在水相中测定,适合化探样品中痕量Ta的测定.

  • 标签: 丁基罗丹明B 显色 吸收曲线 化探样品 分光光度法
  • 简介:基于青岛地区气候和动物物候观测资料,分析了气候和动物物候变化特征及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1986-2016年青岛地区蚱蝉始鸣期表现为小幅波动变化,蟋蟀的始鸣期则呈先显著推迟后显著提前的变化趋势,青蛙和家燕的始鸣期均有显著推迟的趋势。以上4种动物的绝鸣期均显著提前,间隔期均明显缩短。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青岛地区气温表现为显著增温趋势,日照时数和平均风速均呈显著减小趋势,而降水对气候变暖的响应较小。日照时数的减少对4种动物物候期的影响最大,有利于4种动物绝鸣期的提前和间隔期的缩短以及家燕始鸣期的推迟;蟋蟀和青蛙的物候期对气温有明显的响应,蚱蝉和家燕对气温的变化不敏感;风速的减小有利于蚱蝉、家燕绝鸣期的提前和间隔期的缩短,但却导致青蛙绝鸣期的推迟和间隔期的延长。多种气候因子共同作用决定了动物物候期的变化。除气候条件对动物物候期变化的影响之外,动物之间食物链的制约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对物候变化有影响。

  • 标签: 气候变化 物候变化 始鸣期 绝鸣期 间隔期
  • 简介:摘要:在 0.5mol/L~0.65mol/L硫酸溶液中,利用高锰酸钾氧化锑(Ⅲ)为锑( V),抗坏血酸还原铁(Ⅲ)为铁(Ⅱ)从而消除干扰,锡( IV)与苯芴酮 -溴代十六烷基三甲胺生成有色络合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锌湿法冶炼溶液中的锡量。此络合物在 510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峰,在锡 (IV)含量为 0.00 -0.80 mg/L之间,溶液中锡含量与吸光度值呈线性关系,符合朗伯—比耳定律,适用于锌湿法冶炼溶液中锡的测定。

  • 标签: 分光光度法 锌湿法冶炼溶液 锡( IV)。
  • 简介:摘要:混凝土是现代建筑工程建设中的一种常用原材料,混凝土质量制剂影响着工程建设水平及使用寿命长短,故而加强混凝土质量控制具有很大现实意义。而影响混凝土构筑物质量的因素很多,碱集料反应就是其一,文章主要探究火焰光度法在混凝土水泥、掺合料、外加剂等原材料碱含量检测方面的应用情况,以供同行参考借鉴。

  • 标签: 混凝土 碱含量 水泥 掺合料 火焰光度法
  • 简介:基于《广州市统计年鉴》2001~2012年数据估算了广州2000~2011年人为热释放的日变化以及年际变化,计算中考虑了人类新陈代谢、工业、交通以及生活排放人为热。计算结果显示:4种排放源中工业12年平均达到了55%,交通达到36%,其次依次为生活排放和新陈代谢排放。总的人为热在这12年时间里大致呈现上升的趋势,从2000年的2.7×10^17J增加到2011年的4.4×10^17J,但在2006年后有小幅的下降,这主要是由于工业释放是人为热释放的主要部分,在2006年后工业能源效率有所提高以致能源消耗排放率下降造成的。日变化在10:00(北京时间,下同)和14:00达到最大,并且12年间随时间的推移日变化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主要是由于城市化进程的速度远远快于能源消耗、人口和车辆保有量增加的速度。对比WRF模式中城市模块中的人为热释放的日变化系数,这些原始系数在广州使用的误差主要与广州地区和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作息时间有关。

  • 标签: 人为热估算 年变化 日变化
  • 简介:CE318型太阳光度计,是法国CIMEL公司制造的一种高精度野外太阳和天空辐射测量仪器,主要用来测量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用于卫星遥感产品真实性检验和气溶胶气候研究的大气气溶胶环境监测仪器,在遥感卫星传感器辐射定标中用于大气光学参数测量的重要仪器,同时还在沙尘暴监测中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太阳光度计 排除方法 常见故障 气溶胶光学厚度 辐射测量仪器 大气气溶胶
  • 简介:9.1综述如果目前的气候预测是正确的,未来10.20年气候变化和变率将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气候预测指出了激烈天气的强度、分布和发生频率的重要变化;海冰减少导致北极无冰海面出现航海通道;高山冰川持续融化和连续创纪录的变暖趋势(IPCC,2001)。

  • 标签: 气候变率 气候预测 气候变化 发生频率 变暖趋势 海冰
  • 简介:王乃仙在2007年3月19日《光明日报》撰文指出,世界气候确实在变,而且过去在变,现在在变,将来还要变。问题是朝着什么方向变?是变好呢,还是“日趋恶化”?对于这个问题,目前各方说法不一。有两种说法比较有代表性。一种是变冷说,也叫“冰河期说”,以日本为代表。日本的气象学家认为高纬度地区变冷是世界气象反常的原因。另一种是变暖说,或者叫“大气热污染说”,

  • 标签: 气候变化 世界气候 气象学家 高纬度地区 冰河期 热污染
  • 简介:利用我国160个台站50年(1951-2000年)的月平均温度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我国从1951/1952-1999/2000共49个冬季(11月至次年3月平均)的气温进行经验正交函数(E()F)分解。第1模态表现为全国一致的增温或者降温,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冬季气温增暖明显,发生了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第2模态则表现为南北温度的反相关系,20世纪80和90年代,我国北部地区,特别是东北和西北的温度增加,而我国南部则温度降低。采用频谱分析方法提取我国冬季气温的年代际变化信号更清楚地反映出这些变化。而且这两种模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正位相叠加使得我国冬季持续偏暖,在降水场没有显著变化的情况下,加剧了华北地区的干旱程度。对气温的年代际变化与大气环流的回归分析表明,我国冬季气温年代际变化的第1模态与半球尺度上的北极涛动(A0)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它在高度场上表现为一个准正压的南北环状模态;而第2模态则与中高纬大气环流中的一波结构联系密切,它在高度场上表现为一个准正压的太平洋和大西洋上反相的振荡模态。这就表明,我国冬季气温的年代际变化与大气环流中的基本气流及其扰动有密切的关联。作者还讨论了大气环流影响我国冬季气温年代际变化的可能机理,并指出进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

  • 标签: 东亚冬季风 经验正交函数 年代际变化 大气环流
  • 简介:利用太平洋区域近300个验潮站的月平均海平面观测资料,初步揭示了赤道带(10°N-10°S)和高纬带(30°N-50°N,30°S-50°S)的两个纬度带内平均海平面的年际变化与地球自转际变化之间的关系。观测资料分析结果表明,在年际时间尺度上,地球自转加速时,太平注赤道带平均海平面上升,高纬带平均海平面下降;地球自转减速时,太平洋高纬带平均海平面上升,赤道带平均海平面则下降,据此,我们指出了地球自转速度变化对海平面纬向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

  • 标签: 海平面变化 地球自转 日长变化 年际变化 验潮站 纬向变化
  • 简介:2007年IPCC公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AR4指出:过去50a观测到的地球平均温度升高很可能(90%以上)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其中主要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而地质气候记录证明,早在人类排放能够影响大气以前的CO2浓度变化均不同程度地滞后于气温变化.地质时期CO2浓度的波动是跟随气候变化变化,是被大气温度驱动的结果,而非相反的CO,驱动温度变化.将现在全球变暖完全归因于人类排放CO2的增加,无法解释1940-1978年的降温事件.通过更长尺度的对比研究可以发现,现在气候是处于全新世变干变冷的大趋势之中,即使现在全球略有变暖,也只是处于变干变冷大趋势中的次级变暖波动.将近代全球气候变暖片面夸大归因于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而忽略了自然因素的贡献,其依据显得缺乏科学说服力,其做法不免有些令人担忧.

  • 标签: 全球变暖 人类活动 CO2
  • 简介:利用历年气象资料,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湖北省1951—2010年水稻高温热害的动态变化,探讨了气候变化背景下高温热害的演变趋势与规律。结果表明,鄂东部、江汉平原部分地区水稻高温热害发生趋于频繁,且除西南部地区外的湖北省其他地区水稻高温热害最大概率出现的时间均有明显的提前,甚至每10a提前1d以上。最后,利用ArcGIS对湖北省的水稻高温热害变化趋势和风险程度进行了区划。

  • 标签: 气候变化 水稻 高温热害 风险累积值
  • 简介:利用1982-2001年NOAA/AVHRR(美国大气海洋局卫星/甚高分辨率辐射计)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资料、2000-2008年EOS/MODIS(地球观测系统卫星/中等分辨率成像光谱仪)NDVI资料以及1982-2008年黄河源区的玛多、玛曲和兴海气象台站逐月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了黄河源区玛多、玛曲和兴海地区卫星遥感植被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全球变化背景下黄河源区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结果表明:黄河源区植被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都呈现退化趋势。1982~1990年黄河源区植被退化主要发生黄河源区鄂陵湖以东区域;1991~2000年植被退化范围进一步扩大到源区北部兴海共和地区以及若尔盖草原;2000~2008年植被退化范围扩大至黄河上游主要水源涵养区的玛曲草原,但源区北部的兴海和共和地区却出现了植被增加的趋势。黄河源区植被对气候变化响应关系为:黄河源区水源涵养区植被对气温的响应最为敏感,气温低于0.0℃时,植被指数对气温的变化没有响应,当月平均气温大于5.0℃时,植被指数随气温的升高呈指数关系增长。局地降水对植被的影响非常复杂,在生长初期(4-6月)影响很大,但随着植被生长丰茂,植被指数达到高值而趋于饱和时,对局地降水的响应就会很小。

  • 标签: 黄河源区 植被指数 气温 降水
  • 简介:中国的气候变化与全球变化有相当的一致性,但也存在明显差别。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近100a来中国年平均地表气温明显增加,升温幅度比同期全球平均值略高。近100a和近50a的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1956年以来出现了微弱增加的趋势。近50a来中国主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研究表明,中国的CO2年排放量呈不断增加趋势,温室气体正辐射强迫的总和是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对21世纪气候变化趋势做出的预测表明:未来20~100a,中国地表气温增加明显,降水量也呈增加趋势。

  • 标签: 中国气候变化 极端事件 温室气体 气溶胶 辐射强迫 气候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