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早在上世纪60年代,沉积学家Pettijohn和Potter曾经将形成原生沉积构造的地质作用划分为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变形作用.在沉积期间和沉积之后到沉积物还未固结之前由上述作用所产生的沉积构造被定义为“原生沉积构造”,包括各种类型的层理、层面上的各种作用痕迹以及各种变形现象.在该分类之中,叠层石被定义为突出沉积面的正生长构造,这种构造由微生物与同沉积胶结作用共同构建而成.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随着研究程度的深入,沉积学家们越来越认识到除了叠层石以外,微生物还会形成一种并不突出于底层面的原生沉积构造,并被认为是微生物席或微生物膜与各种物理作用营力共同作用的产物.这些作用营力包括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变形作用.该类沉积构造被定义为微生物形成的原生沉积构造并被归为第五类原生沉积构造.正如叠层石主要产在前寒武纪以及显生宙未受到后生动物强烈改造的浅水环境中一样,微生物形成的原生沉积构造也主要发育在前寒武纪,以及显生宙的一些未受到后生动物强烈改造的潮坪和潟湖等环境之中.因此,该类沉积构造(第五类原生沉积构造)的研究,对于前寒武纪沉积环境重塑具有重要意义.燕山地区元古界串岭沟组和大红峪组碎屑岩中的变余波痕、皱饰构造和纺锤状裂缝,是碎屑岩中微生物形成的原生沉积构造的代表;高于庄组第三段非叠层石碳酸盐岩(以灰岩为主)层面上发育大型皱饰构造和变余波痕,是碳酸盐岩中微生物形成的原生沉积构造的代表.这些沉积构造的发现和初步研究,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标签: 微生物 原生沉积构造 研究进展
  • 简介:开展10-30d延伸期天气预报对于气象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填补短中期天气预报和短期气候预测之间的时间缝隙、构建完备性预报体系的必然要求。本文从延伸期天气预报的预报对象、基本方法和相关原理以及国内外业务实践3方面回顾了延伸期预报的科学进展和业务现状,从数值方法、大气低频信号演变方法和数理统计方法3个角度比较分析了延伸期预报的各种主流方法,详细探讨了各种方法的优势和不足,在此基础上对目前延伸期预报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 标签: 延伸期天气预报 可预报分量 MJO 低频天气图 天气过程
  • 简介: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早期学者认为地月系统是普遍存在的行星一卫星系统的一员,但是月球又有许多特征,如质量异常大,挥发分和Fe元素亏损等,传统理论难以解释这些特征。因此,针对月球的起源提出了四种学说:捕获理论,共增生理论,分裂理论和大碰撞假说。目前对大碰撞假说研究较多,但研究者们始终无法较好解释地月系统氧同位素的高度一致等特征。本文试探性提出新的月球起源分裂模型,能较好的解释某些月球特征,引起研究者们对月球起源新的思考。

  • 标签: 月球 捕获理论 共增生理论 分裂理论和大碰撞假说
  • 简介:[1]AnZS,WeiLY,LuYC,1985,ApreliminarystudyofsoilstratigraphyinLuochuanloessprofile.QuaternarySciences,6(1):166-173.(inChinese)[2]AnZS,KutzbacchJE,PrellWLetal.,2001.EvolutionofAsianmonsoonsandphasedupliftoftheHimalaya-TibetanplateausinceLateMiocenetimes.Nature,411:62-66.[3]BarbaraAM,1995.PalaeorainfallreconstructionsfrompedogenicmagneticsusceptibilityvariationintheChineseloessandpalaeosol.QuaternaryResearch,44(3):383-391.[4]DerbyshireE,MengXM,KempRA,1998.Provenance,transportandcharacteristicsofmodemaeoliandustinwesternGansuProvince,China,andinterpretationoftheQuaternaryloessrecord.JournalofAridEnvironments,39:497-516.[5]DingZL,LiuDS,LiuXMetal.,1989.37cyclessince2.5Ma.ChineseScienceBulletin,34(19):1494-1496.[6]DingZL,RutterNW,SunJMetal.,2000.Re-arrangementofatmosphericcirculationatabout2.6MaovernorthernChina:evidencefromgrainsizerecordsofloess-palaeosolandredclaysequences.QuaternaryScienceReviews,19:547-558.[7]DuJ,ZhaoJB,2004.SoilerosionregularitysinceHoloceneinShaolingtablelandofChang′an.JournalofDesertResearch,24(1):63-67.(inChinese)[8]FengZD,WangHB,OlsonCetal.,2004.Chronolgicaldiscordbetweenthelastinterglacialpaleosol(S1)anditsparentmaterialintheChineseLoessPlateau.QuaternaryInternational,117:17-26.[9]GuoZT,LiuDS,FedoroffNetal.,1998.ClimateextremesinloessofChinacoupledwiththestrengthofdeep-waterformationintheNorthAtlantic.GlobalandPlanetaryChange,18:113-128.[10]GuoZT,WillamFRuddiman,HaoQZetal.,2002.OnsetofAsiandesertificationby22MyragoinferredfromloessdepositsinChina.Nature,416:159-163.[11]HeinrichH,1988.OriginandconsequenceofcycliciceraftinginthenortheastAtlanticOceanduringpast130000years.QuaternaryResearch,29:142-152.[12]KempRA,DerbyshireE,

  • 标签: 中国黄土 黄土研究进展
  • 简介:植物物候是指示自然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在当前全球变化的大背景下,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模拟已成为当前国际上研究的热点。本文探讨了植物物候研究的意义,分析了影响物候的温度、水分、光周期及其他因子等主要环境因子的作用,综述了植物物候近几十年来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重点介绍了当前动态物候模型的2种基本类型,基于温度(积温)或其它环境变量的物候模型和基于碳平衡的物候模型,尽管后者机理性更强,模拟效果更好,但是仍无法彻底避免要应用与温度、水分等环境因子以及养分含量等的经验关系式。最后根据当前物候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讨论了未来物候研究的方向。

  • 标签: 植物物候 气候变化 物候模型
  • 简介:Glacierinventorycompilationduringthepast20yearsandmodificationsofthatfortheEasternPamirandBanggongLakeindicatethatthereare46,342modernglacierswithatotalareaandvolumeof59415km2and5601km3respectivelyinChina.Theseglacierscanbeclassifiedintomaritimeandcontinental(includingsub-continentalandextremelycontinental)types.ResearchesshowthatglaciersinChinahavebeenretreatingsincetheLittleIceAgeandthemasswastagewasacceleratedduringthepast30to40years.BeinganimportantpartofglaciologicalstudiesinChina,icecoreclimaticandenvironmentalstudiesonTibetanPlateauandintheAntarcticahaveprovidedabundant,highresolutioninformationaboutpastclimaticandenvironmentalevolutionovertheTibetanPlateauandAntarctica.ExceptfordifferentparametersrecordedinicecoresrelatingtoclimateandenvironmentchangesonTibetanPlateau,recordsfromicecoresextractedfromdifferentglaciersshowthatthediscrepanciesinclimaticandenvironmentalchangesonthenorthandsouthpartsoftheplateaumaybetheconsequenceofdifferentinfluencingeffectsfromterrestrialandsolarsources.GlaciologicalandmeteorologicalphenomenaimplythatLambertGlaciervalleyisanimportantboundaryofclimateintheeastAntarctica,whichisthoughttobeconnectedwithcyclonicactivitiesandCircum-polarWavesovertheAntarctica.

  • 标签: 冰川 冰河 中国 南极洲 青藏高原
  • 简介:2011年,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积极推进实验室改革发展,编写完成“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化改革方案”并上报中国气象局。在灾害天气遥感监测、数值模式研发、灾害天气结构和机理研究等基础研究领域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预期的进展。积极推进第3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加强实验室业务系统数据支持平台和青藏高原、暴雨观测外场试验基地建设,雷达监测等方面的成果进一步得到推广和应用。

  • 标签: 灾害天气 国家重点实验室 青藏高原 中国气象局 遥感监测 数值模式
  • 简介:1.12013年青藏高原第3次科学试验水分循环观测与研究完成了“2013年青藏高原第3次科学试验水分循环观测与研究”项目的云降水外场试验观测,形成了数据集。主要创新点包括:在国内首次利用云雷达、微降水雷达和水汽云探测激光雷达在青藏高原和高原东坡实现了云垂直结构的观测;初步形成了多种遥感手段反演云边界、云水/云冰/雨水/雪水的垂直廓线的反演方法,验证了国产新型探测设备在高原工作的能力,为高原水分和能量循环研究提供了数据,也为今后开展青藏高原第3次科学试验做好云降水观测的准备。(崔哲虎)

  • 标签: 灾害天气 青藏高原 试验观测 水分循环 科学试验 激光雷达
  • 简介:1灾害天气监测1.1华南云降水微物理结构观测和不同波段不同观测体制雷达的数据融合方法在2017年华南暴雨外场试验期间,利用Ka波段云雷达、C波段连续波雷达和激光云高仪等设备,获取了华南云降水垂直结构综合数据;利用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获取了强对流三维结构数据,这些数据在云降水机理研究方面得到应用,实现了外场试验数据的远程监控.对比了Ka波段云雷达与C波段连续波雷达不同波长和不同探测体制的雷达的回波强度、径向速度的一致性.

  • 标签: 灾害天气 连续波雷达 华南暴雨 KA波段 结构观测 探测体制
  • 简介:PermafrostinChinaincludeshighlatitudepermafrostinnortheasternChina,alpinepermafrostinnorthwesternChinaandhighplateaupermafrostontheTibetanPlateau.Thehighaltitudepermafrostisabout92%ofthetotalpermafrostareainChina.Thesouthboundaryorlowerlimitoftheseasonallyfrozengroundisdefinedinaccordancewiththe0℃isothermallineofmeanairtemperatureinJanuary,whichisroughlycorrespondingtothelineextendingfromtheQinlingMountainstotheHuaiheRiverintheeastandtothesoutheastboundaryoftheTibetanPlateauinthewest.SeasonalfrozengroundoccursinlargepartsoftheterritoryinnorthernChina,includingNortheast,North,NorthwestChinaandtheTibetanPlateauexceptforpermafrostregions,andaccountingforabout55%ofthelandareaofChina.Thesouthernlimitofshort-termfrozengroundgenerallyswingssouthandnorthalongthe25°northernlatitudeline,occurringinthewetandwarmsubtropicmonsoonclimaticzone.Itsareaislessthan20%ofthelandareaofChina.

  • 标签: 冻土学 永久冻结带 青藏高原 中国
  • 简介:1.1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测试定标方法和对流过程观测外场试验初步结果分析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安徽四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研发了专门用于快速观测对流过程、具有多波束观测能力的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XPAR)。该雷达利用相控阵技术实现垂直扫描,水平扫描采用机械扫描,能够发射20°的宽波束,并同时接收14层探测数据。XPAR采用3种观测模式进行观测:警戒模式(GM)、快速扫描模式(QM)和精细观测模式(FM)。3个模式的天线方向见图1。

  • 标签: 灾害天气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相控阵技术 国家重点实验室 过程观测 对流过程
  • 简介:企业迁移研究对区域经济统筹发展、区域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从企业迁移的类型、三大基础理论学派的对比和国内外在实证研究研究内容和方法上的差异等3个方面对企业迁移研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回顾与总结,并提出未来研究的展望,指出企业迁移的内部因素、企业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企业迁移的绩效研究等应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领域.

  • 标签: 企业迁移 三大学派 影响因素 迁移绩效 决策过程
  • 简介:1.1雨滴谱数据在双线偏振雷达雨滴谱反演及降水估测中的应用利用双线偏振雷达在广东鹤山(2014年5月1日至6月15日)参加华南前汛期暴雨外场观测试验,获得大量的暴雨、大暴雨野外观测资料,对资料进行了质量控制。利用雨滴谱观测数据分析了华南前汛期滴谱结构,重新拟合偏振参量进行降水估测,提高了偏振雷达定量降水估测精度;利用双线偏振雷达在西藏那曲(7月1日至8月31日)开展的第3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野外观测试验数据,研究了高原对流云的宏、微观特征。(胡志群)

  • 标签: 灾害天气 双线偏振雷达 华南前汛期 观测试验 汛期暴雨 降水估测
  • 简介:在2016年华南暴雨外场试验期间,利用Ka波段云雷达、C波段连续波雷达和激光云高仪等设备,获取了华南云降水垂直结构综合数据;利用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和X波段双线偏振雷达,获取了强对流三维结构数据,这些数据在云降水机理研究方面得到应用。分析了云雷达、C波段连续波雷达和激光云高仪探测能力,提出了3种数据的融合方法,形成了数据融合数据,利用这些数据分析和改进了华南夏季云降水的统计特征,包括云底和云底高度日变化、不同高度云发生频次变化、不同高度云和降水分类的回波强度概率分布等(图1)。

  • 标签: 灾害天气 连续波雷达 激光云高仪 华南暴雨 双线偏振雷达 KA波段
  • 简介:摘要:我国具有人口众多、城市化用地多的国情,一直以来城市中的环境问题尤其突出,其主要的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音污染等几个方面,现今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都已经意识和关注到城市环境中可能产生的污染,也对污染源进行了有效的分析和治理,但随着城市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交互性,污染治理的工作难度系数加大,所以在科技高速发达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利用互联网技术,使其和环境监测系统相结合,通过发挥环境监测的作用,进行常态化和长期化的环境污染的治理工作。

  • 标签: 环境有机污染物 检测技术 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
  • 简介:从人工湿地的组成——基质、植物、水流方式,阐述人工湿地的去污机理,并综合国内外人工湿地的设计方法,对其关键因素进行分析,探讨人工湿地结构组成因素的选择及确定方法。综述结果表明,人工湿地的出现和发展为净化污水提供了一种生态思路,是未来水处理领域发展的一种趋势,但目前人工湿地的设计理论尚不完善,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如何进一步改进人工湿地结构组成成分、优化设计方案依然是未来人工湿地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

  • 标签: 人工湿地设计 基质 植物 水流方式
  • 简介: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有两项主要任务,其中之一是进行云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的科学研究,另一个任务是为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提供指导和服务。2009年,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在外场试验、数值模拟、室内实验以及人工影响天气相关领域的业务服务中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 标签: 人工影响天气 业务服务 中国气象局 科学研究 业务提供 外场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