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现今的文学地理理论从学科名称、学术源流、学科定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学科性质、学科归属等方面都存在不同认识.“文学地理”这一名称虽然是20世纪初从国外引入,但其实它是80年代以后从“文学的地域性”演变而来,是文学研究的突破与创新.文学地理是研究文学的地理分布及其变迁,揭示文学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探讨文学的空间结构与空间差异的科学,其研究内容可以用区域、人地关系、空间、景观等关键词来概括,其研究方法须依据选题与资料而确定.文学地理既是文学与地理交叉而产生的文学/地理分支学科,也可以作为借鉴地理理论来研究文学问题的跨学科研究方法.

  • 标签: 文学地理学 理论 述评
  • 简介:新经济地理是克鲁格曼在借鉴经典区位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世界贸易、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本文综合了前任的研究成果,对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进行了知识梳理。

  • 标签: 新经济地理 克鲁格曼
  • 简介:摘要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有着一股神奇的驱动力,不断地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

  • 标签: 兴趣 中学地理 课堂设计
  • 简介:<正>上海市"二期课改"的地理课程标准是"引导学生认识地理科的价值,关注地理审美情趣的熏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质疑、交流世界和我国及本地区地理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以及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但是就目前相当一部分学校而言,地理科还仍继续处于"边缘

  • 标签: 高中地理 地理学科 地理课程标准 地理问题 二期课改 地理教学
  • 简介:2008年8月12~15日,第31届国际地理大会在突尼斯举行。经中国科协批准,中国地理会组织了由60多位大陆地理工作者组成的中国地理代表团,出席了这次大会。大会期间,国际地理联合会(InternationalGeographicalUnion,简称IGU)召开了第22次全体代表大会,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以及列席代表80多人出席了会议,中国地理会对应IGU委员会主席王五一研究员(国家代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所长周成虎研究员、中国地理会秘书长张国友研究员等参加了会议。大会通过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了2016年第33届国际地理大会的主办国。在中国科协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在申办工作组和出席突尼斯大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取得了2016年国际地理大会的举办权。

  • 标签: 中国地理学 国际 申办成功 代表大会 地理科学 联合会
  • 简介:一、产业集聚的新经济地理解释产业集聚(IndustrialCluster)是经济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空间现象,指的是产业和企业在特定区域的集中,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产业集聚已成为现阶段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集中表现,现实世界中大量“块状经济”的存在,正是说明了经济活动非均衡的空间分布和集聚现象的普遍性。

  • 标签: 新经济地理学 产业集聚 学分 天津 经济发展过程 “块状经济”
  • 简介:通过文献资料法、实证分析法等方法对城市体育场地设施"点—轴—网"布局模式的构建进行分析。结论显示:一方面,"增长极"、"点—轴系统"、"网络开发"三个理论呈现递进关系的三个阶段,进而形成"点—轴—网"理论模式。城市体育设施"点—轴—网"空间模式的构建包括:依据市场、交通、行政原则进行中心点的选择;基于城市地理环境及空间结构建立轴;通过轴与其腹地整合形成网络。另一方面,实证研究沈阳市体育设施"点—轴—网"建设布局模式。研究结论认为,以经济地理的方法与理论来解决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布局问题是极有可能成功的一种选择。

  • 标签: 体育设施 空间布局 “点—轴—网”模式
  • 简介:交通运输地理是空间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交通运输条件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回顾相关文献,从四个方面对交通运输地理发展历程进行了综述:(1)交通运输地理的基本概念和框架的发展历程;(2)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交通运输地理的发展历程;(3)交通运输地理的三驾马车——航运、海运和铁路运输研究——的发展历程;(4)经济政策、交通运输规划和想象力对交通运输地理发展的影响。

  • 标签: 交通运输地理学 发展历程 经济全球化 航运 海运 铁路运输
  • 简介:邹建军先生从事文学地理研究十余年.取得了丰硕而深厚的学术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当代中国文学地理的发展与繁荣。总体来说,他的文学地理批评具有三个主要特征,具有学科建设的自觉意识与理论建构上的开拓创新,着重以文学文本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开展多维度的文学地理批评实践;同时,与中国比较文学的学科发展紧密相连,呈现出跨学科的显著特点,为建立世界各民族文学的共同诗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宝贵的方法借鉴。

  • 标签: 邹建军 文学地理学批评 学科建设 文本主体 比较视域
  • 简介:近30年来空间经济学的兴起、经济地理的复苏在经济学界和地理界引起了激烈的讨论。为加深对两学科的理解以探讨未来发展的趋势,文章对两者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空间经济学和经济地理的交集及其形成条件。研究表明:两者的交叉发展由来已久,从传统区位论到新经济地理再到演化经济地理,两者经历了厂商选址均衡、集聚内生增长乃至空间动态多重均衡研究的交集,两者的历史渊源及互补性是交集形成的条件,而进一步交叉发展是两学科未来发展的趋势。

  • 标签: 空间经济学 经济地理学 交集 形成条件
  • 简介:研发产业的空间集散与一般产业相比既有共性又有区别,对城市和区域的产业选择及定位具有特殊意义,值得关注和研究。基于新经济地理框架和深圳案例的分析表明,规模报酬、要素成本及交易费用是研发产业集散的内在动因,中心与外围的联系互动是其与制造业及其他产业之间关系的空间形态,其产业扩散具备特殊的内部、外部路径。据此,研发业者、中心城市和周边区域可分别采取相应的产业攻略并加强发展互动。

  • 标签: 研发产业 集聚 扩散 新经济地理学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整体经济实现快速增长,与此同时,国内经济空间二元性发展态势依然存在,突出表现为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呈现出不断扩大的经济差距。从新经济地理视角下的人口与产业的非协同集聚着手,构建人口与产业分布的不匹配度指标,发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人口与产业分布差异明显,地区差距在2003年之后开始减小,东部匹配度降低最显著。且东中西部人口与产业不匹配度诱因不同:东部地区为产业集聚主导,中部地区为人口集聚主导,西部地区是三大区域中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的,人口集聚与产业集聚水平相当,因此政府需根据各区域不同情况加以指导。

  • 标签: 新经济地理学 地区差距 分布不匹配 劳动力流动
  • 简介:新经济地理理论(NEG)强调劳动力为了节约购买产品的运输成本而倾向于转移至产品生产集中的地区(前向联系,ForwardLinkage)。本文主要关注的核心内容便是这种劳动力转移机制。文章在NEG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利用了1985~1990、1995~2000、2005~2010时段的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这种前向联系进行了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我们发现,NEG理论所说的前向联系在我国经济实践中得到证实,并且劳动力的转移还受到预期工资、转移成本、气候、生活质量以及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我们的发现为补充和完善我国劳动力转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 标签: 新经济地理学 市场潜能 收入差距 劳动力转移 集聚
  • 简介:政府公信力反映了公众对政府行为的满意程度,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政府公信力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向度。基于新经济地理的空间经济建模技术,显著具有空间差异性的政府公信力完全可以纳入到空间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当中,这不仅可以深入探究政府公信力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机制,而且通过理论分析和模型推演还可以进一步揭示出,政府公信力在区域经济增长的路径选择上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区域经济差异化的重要推进力量。

  • 标签: 政府公信力 区域经济增长 新经济地理学
  • 简介:为何科学革命只发生于欧洲,是李约瑟之谜的重要部分。本文将之归于地理禀赋。宋朝的地理禀赋条件对农本社会的自我延续最为不利。却反以城市工商业和民间海外贸易的繁荣,以及技术创新的频繁著称于世。元朝后中国疆域相对人口获得周期性的扩大,反使中国周期性地向农本社会倒退。自此,中国失去了本土性科学革命的必要条件。

  • 标签: 中国 技术创新 李约瑟之谜 经济地理学 工商业 社会
  • 简介:经济地理是高等院校地理科学专业的三大主干专业课程之一,主要研究人类经济活动在地球表面分布变化规律。一些规划类专业及财经类院校相关专业也开设经济地理课程。高校经济地理教育核心是培养学生掌握经济地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学习经济地理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经济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专业人才。

  • 标签: 经济地理学 京津冀区域 教学改革 协同发展 高校 河北省
  • 简介:以2000年以来CNKI收录的新经济地理期刊文献的关键词、发文作者、发文机构为数据基础,利用Citespace软件绘制三者各自的共现关系知识图谱,可视化展现我国新经济地理研究的高频关键词、高发文作者、高发文机构各自的共现关系,并梳理和总结高发文作者的主要研究内容。同时,在高频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的基础上,结合战略坐标图可视化地展现我国新经济地理科的科研发展历程、当前研究热点、潜在研究热点等。

  • 标签: 新经济地理学科 知识图谱 CNKI 战略坐标图 研究热点
  • 简介:基于经济地理以及产业集聚理论,本文从专业化分工的角度提出一个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圈层经济结构理论模型和发展模式,以此深化和完善已有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尝试从理论上解决长期以来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这一重大现实困境。通过对圈层经济结构的形成机理的分析和初步的现实经验分析,文章得出结论:圈层经济结构有利于我国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改善我国现有的区域贸易格局、有利于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

  • 标签: 产业聚集 圈层经济结构 区域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