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灿烂之极归于平淡",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平淡是直接呈现的,它无时无处不在,并不需要等到灿烂之极以后。当看到孩子一天天长大,当看到老人的健康晚年,当看到傍晚时分的万家灯火等等,平淡浸润着每一个立方的空间。在平淡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以前,平淡只表现为生活的琐琐碎碎,很难从中体现出美感,因此,崇尚平淡,在许多人看来,只是一种腔调而已。然而平淡一旦成为生活态度,一切就变得不同起来。我说,能够品位平淡,生活才会变得有意思。

  • 标签: 山水画艺术 画品 至道 本然 离形去知
  • 简介:叙事学理论应用于电影理论以来,丰富了电影的创作艺术和批评理论。本文就电影中常见的无限制型视点和限制型视点做了一些简单的介绍,通过区别不同叙述视点的特征,为更好地解读电影提供了一些方法。

  • 标签: 叙述视点 无限制型视点 限制型视点
  • 简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和演变,叙事学理论已经走上后经典的发展道路,逐步成为了一种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方法论,与多种学科和思潮结合起来,形成了“绘画叙事学”、“音乐叙事学”、“女性主义叙事学”、“电影叙事学”等分支。叙事学与电影理论的结合是一个令人瞩目的发展方向,但“电影叙事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其中比较常见的问题之一,就是理论界对电影文本叙述者的定义和描述还没有取得比较一致的意见。本文将对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讨论,以期对电影文本的叙述者提出一种可行的界说。

  • 标签: 电影文本 叙述者 界说 叙事学理论 女性主义叙事学 电影叙事学
  • 简介:张爱玲的小说语言极富魅力,尤其是叙述语言非常独特,其冷峻超然的叙述及电影镜头语言的运用展现了她高超的叙述技巧。这种叙述语言既有利于时空的自如切换,又有助于作品苍凉底蕴的书写,从而使她的作品保持着对所处时代超然冷峻的观照。

  • 标签: 张爱玲 小说 叙述语言
  • 简介:《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以神话思维方式认知人事的盛衰变迁,对这个充满变数的人世中的人的命运和生存意义等问题进行探寻与追问,并以其诗性智慧创造各种神话,以隐喻的方式表现人类那独特而永恒的天性,从而造就了他那个时代的"神话叙述"。

  • 标签: 《红楼梦》 神话叙述 神话思维
  • 简介:从1978年12月1日写下第一篇《谈〈望乡〉》,到1986年8月20日写完最后一篇即第一百五十篇《怀念胡风》,暮年的"20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中国社会命运见证人之一的巴金先生,以40万自纸黑字,建立了一座纸上的"文革"博物馆——《随想录》,再现了曾经噩梦中的民族与鬼怪搏斗的场景。

  • 标签: 叙述者 20世纪中国文学 历史 声色 李辉 《随想录》
  • 简介:有关青年的历史叙述与解读,是青年研究理论形态建构的重要环节。但由于以往青年研究及传统史学的某些局限性,未能将青年与历史必然地联系起来。这势必造成青年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一定的缺憾,乃至影响到青年研究的理论建构和学科命运。这种状况亟待改变,要从青年和历史两方面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做出必要的调整,在关于青年的历史叙述与解读中,借鉴和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些新观点和新方法,结合青年历史和现实的实际,构建起青年研究相对完整的青年研究理论图景。

  • 标签: 青年 历史学 青年史
  • 简介:现有的中国法律史的主流模式是“王朝更替”模式,但是这种模式并不能反映中国传统法律知识体系的特殊性,而更有可能是迎合了与中国“异质”的西方法律知识体系的特征。这就需要寻找真正与中国法律史的特征相契合的叙述模式。根据中国法律史的演进历程和传统法律的类型特征,从“社会类型”和“文化类型”来重构中国传统法律史的叙述模式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 标签: 中国法律史 叙述模式 社会类型 文化类型 法律知识体系
  • 简介:19世纪国际法学的核心思维结构是“非政治”的实证主义。通过检视该时期国际法学文本中关于中国的表述,可以清晰地考察出这种思维结构的特征。界定中国等非西方国家是否拥有“国际法共同体”身份资格的“文明”标准,事实上是不清晰的。随着实证主义思维的渐趋得势,对于鸦片战争本身合法性的探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对不平等条约合法性的判别,仅限于依据契约法的形式规则,而忽略了国际间武力关系不对等的残酷现实。“文明”标准的晦暗不清,并未阻止这一话语本身被国际政治现实所利用,而日本则是这方面的最杰出学生。由于拒绝思考“政治”议题,国际法学对19世纪帝国主义在中国等国的扩张非但不能限制,反而在事实上予以默认。在对学科历史进行回顾的基础上,新时代国际法学家有必要对自身的方法论保持警醒,并更负责任地投入到“政治”议题中去。

  • 标签: 国际法 实证主义 非政治 文明 中国
  • 简介:在整个诉讼程序中,警方通过刑事法律文书陈述的案件事实是所有法律程序进行的基础,因此,所描述的案件事实和原发的案件事实的接近与否决定着所有的司法判断和诉讼的成败。叙述是一种由写作者控制的表现手段,刑事法律文书写作的法律原则要求对案件事实必须做到还原描述,但在实际的写作实践中,因为叙述的因素会导致还原描述无法完成,这些因素包括叙述不完整导致、叙述不准确、概括叙述、细节模糊和主观叙述

  • 标签: 法律文书 叙述 细节 还原
  • 简介:当代战争题材小说创作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徘徊后,在新时期更上了一个台阶.尤其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短篇小说的创作,引人注目.其中,《灵旗》可以毫无愧色地说进入了世界战争题材中短篇杰作之列.就研究而论,尚有把叙述策略与主题展现结合进行细致考察的必要.

  • 标签: 战争题材 叙述策略 主题 《灵旗》
  • 简介:乔伊斯在的内聚焦叙述中,运用三个反英雄人物作为聚焦人物.三个聚焦人物由于各身份和个性特的不同,其各自关注的视野和感知的形式和结果各不相同,其所感知到的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拼合在一起,构成内容和形式上的异质性,但三个人物的内聚焦叙述在小说主题上却相互一致,都是从不同侧面折射反映现代社会精神世界的扭曲异化和孤独迷茫,从整体上构成了一幅西方社会多维的精神瘫痪的立体画卷,深刻揭示小说的反英雄主题.

  • 标签: 乔伊斯 《尤利西斯》内聚焦 叙述 立体建构
  • 简介:自清末以来,南海诸岛上的“庙宇”就成为中国政府维护领土主权之有力物证。1909年中日东沙岛交涉案中,两广总督张人骏等人在与日商讨价还价过程中,清政府从一开始进行索赔的重点物产就是以海神庙为主的。各大报刊的报道是渔船、庙宇和矿税三大项,从往复电函可知矿税等是后来为争取更多利益附加的筹码。无论是官员考察南海诸岛.还是报纸杂志对南海主权的报道,甚至是英法日等国侵占东、西、南沙的文字记载,都浓墨重彩地审视着岛屿上的诸多庙址。民国政府在处理西沙群岛开采权、“九小岛”主权等争端上。流露出了对待南海诸岛“庙宇”的两种态度:作为主权物证之“庙宇”.作为“迷信神权”之“庙宇”。这种认识的转向与该时期的《取缔寺庙药笺迷信活动函》、《神祠存废标准》等文化政策相关,自然未纳入保存范围的南海诸岛“庙宇”在建筑修复、文化保护上不被重视。1946年收归三大群岛后,对庙宇遗址的文化报道与记载明显增多。“庙宇”所指向的渔民文化成为报纸杂志叙述的重点,这对现今南海诸岛的“庙宇”文化研究,抑或是海洋文化研究,以及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及领土完整应具有的凝聚力与向心力。都有重大的启示与价值。

  • 标签: 南海诸岛 庙宇 报刊 晚清 文化转向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加勒比地区漫长的殖民历史、奴隶历史与父权社会体系等因素不仅丰富了母亲在加勒比社会语境中的文化寓意,也成为孕育加勒比女性话语力量的沃土。本文通过追溯加勒比女性文本中母女间爱恨交织、依赖与疏离共存的关系叙述,揭示加勒比母亲话语诞生的社会历史成因,解析母亲这一书写主题在加勒比文化社会历史语境下的文化寓意,映射加勒比女性的历史记忆与生存境遇。

  • 标签: 加勒比女性文学 母女关系 依赖 疏离 母亲话语
  • 简介: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小说创作逐渐走向繁荣,这种繁荣也带来了小说叙述模式的多样化,除传统单一的线形叙述模式外,一些更为复杂的叙述模式也深为作家们所青睐,包括交叉性的立体重叠叙述模式、蒙太奇的自由组接叙述模式、冥想式的个人化叙述模式等,叙述模式的多元并存对新世纪小说的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推进作用。

  • 标签: 小说 叙述模式 创作
  • 简介:关键词 自然-历史、共时-历史、一般-特殊、抽象-具体、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抽象人类劳动、剩余价值、能指/所指/历史参照物 引 言 生活在中国的现实语境中,最后马克思把劳动抽象为,虽然马克思在具体研究中没有放弃对共时结构的关注

  • 标签: 动力话语 叙述动力 政治经济学叙述
  • 简介:本文借助叙事学的某些观点,通过细读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竹林中》,一是探讨小说中的叙述者涉及事实轴和价值轴的不可靠性,二是探讨作者、叙述者、读者之间的伦理回应,以此来阐释读者的伦理阅读与叙述者的伦理观以及作者的伦理观的互动关系。

  • 标签: 叙述者的不可靠性 伦理阅读 伦理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