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因之一,尤其是侧支代偿不充分,颈内动脉闭塞残端的血栓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导致的栓塞引起远端脑组织灌注不足引起脑缺血事件发生。随着神经介入器械和技术的发展,血管内介入再通技术治疗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成为关注的热点。血管内开通慢性颈内动脉闭塞具有较高的挑战性和风险性。如何严格筛选患者,也是目前面临的问题。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的血管内开通需要规范化的管理,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 标签: 慢性颈内动脉闭塞 缺血性卒中 多模式影像评估 神经介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流动力学结合形态学及临床特征对背侧和非背侧颈内动脉瘤(ICAAs)破裂风险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金陵临床学院(东部战区总医院)放射诊断科111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外科手术确诊为动脉瘤并且进行头颅CT血管成像(CTA)检查的患者资料,其中男41例,女70例,年龄32~83 (56±11)岁。根据头颅CT平扫或DSA或外科手术的出血表现分为破裂组(n=54)例和未破裂组(n=57)例。收集患者的临床信息及动脉瘤的形态学参数;对2组患者CTA影像进行计算机流体力学分析,获得壁切应力、壁切应力梯度等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破裂/未破裂两组间的参数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分别对背侧和非背侧动脉瘤破裂相关的血流动力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与未破裂组相比,破裂组患者年龄较小[(54.2±11.4)岁比(58.3±9.9)岁,P=0.033],女性居多(74.1%比52.6%,P<0.05),有高血压病史患者比例较高(46.3%比22.8%,P=0.009),且破裂动脉瘤多分布于颈内动脉弓背侧处(57.4%比36.8%,P<0.05),血流模式复杂、集中,血流冲击区域小且不稳定(68.5%比33.3%、55.6%比10.5%、72.2%比26.3%及79.6%比36.8%,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高血压病史、动脉弓背侧、血流模式(集中的、不稳定的)是颈内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3.551 (1.080~11.679)、3.900 (1.172~12.976)、4.966 (1.504~16.401)、51.893 (7.913~340.296)及50.015 (8.423~296.985),均P<0.05]。非背侧动脉瘤破裂组的血流模式更集中、不稳定及冲击区域小(均P<0.05),而背侧处动脉瘤破裂组血流更复杂、集中、不稳定和血流冲击区域更小(均P<0.05)。结论性别、高血压病史、背侧部位、血流集中程度和血流稳定程度是颈内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位于背侧的颈内动脉瘤破裂风险更高。

  • 标签: 颈内动脉瘤 血流动力学 破裂 动脉弓 背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简称彩超)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分叉水平及颅外段颈内动脉形态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上海长征医院行颈动脉DSA和彩超检查的186例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颈动脉检查数据,其中男154例,女32例,年龄36~84(66±8)岁。分析颈动脉分叉位置对应颈椎水平、颈动脉分叉位置至下颌角距离,以及分叉高低与颈长的相关性,统计颈动脉扭曲的发生率。结果DSA提示左侧颈动脉分叉水平最常位于C3水平,占37.3%(56/150),右侧最常位于C3~C4水平,占33.6%(42/125)。最高位于左侧C2、右侧C2~C3水平;双侧最低均位于C5水平。左侧颈动脉高分叉(C3及以上)发生率为46%(69/150),高于右侧的21.6%(27/125)(P<0.001);男性、女性颈动脉高分叉发生率分别为33.2%(76/229)、43.5%(20/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2)。颈动脉彩超提示左侧颈动脉分叉与下颌角距离为(3.0±1.3)cm,小于右侧的(3.4±1.2)cm(P<0.001);男性、女性颈动脉分叉与下颌角距离分别为(3.2±1. 2)、(3.3±1.0)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3)。颈动脉分叉水平与颈长无相关性(右侧:r=0.02,P=0.091;左侧:r=0.01,P=0.927)。女性颈动脉扭曲发生率为28.1%(9/32),男性为15.6%(24/1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1)。高分叉组右侧动脉扭曲发生率为59.3%(16/27),高于非高分叉组的3.1%(3/98)(P<0.001);高分叉组左侧颈动脉扭曲发生率为30.4%(21/69),高于非高分叉组的2.5%(2/81)(P<0.001)。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左侧颈动脉分叉位置高于右侧,颈动脉高分叉患者更容易合并颈动脉扭曲。术前彩超结合DSA检查能够评估颅外段颈动脉的扭曲程度,以期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颈动脉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颈动脉分叉 颈椎水平 扭曲
  • 简介:摘要:选取濮阳市中医院2022年2月至2022年12月所接收的60名颈内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 33例 , 女 27 例 ;平均年龄 (57.46±3.12)岁 ;平均病程(3.36±1.81)h,均行CT及MRI检查,分析检查结果,并将CT、MRI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相较于CT检查,颈内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早期诊断中MRI的应用价值更高,可提高诊断准确率,可清晰显示病灶大小、数量及形态,具有无创伤性、无辐射及安全性高等优势,可为床诊治提供可靠依据。

  • 标签: CT MRI 颈内动脉粥样硬化 脑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CICAO)患者发生内分水岭性梗死(IBZ)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 2011年1月至2019年5月期间于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和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症状性CICAO患者,将所有患者分为IBZ组和非IBZ组,收集两组患者人口学资料、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资料结果,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症状性CICAO患者发生IBZ的相关因素。结果共185例患者纳入研究,年龄(65±11)岁,男147例,女38例。IBZ组64例,非IBZ组121例。IBZ组眼动脉反流患者的比例为64.1%(41/64),高于非IBZ组47.8%(55/121)(P=0.037);非IBZ组侧支代偿(ASTIN/SIR 3~4级)的比例为66.1%(80/121),高于IBZ组29.7%(19/64)(P<0.001)。脑梗死病史(OR=2.233,95%CI:1.023~4.874)、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OR=1.516,95%CI:1.006~2.285)、眼动脉反流(OR=5.060,95%CI:1.160~22.081)是症状性CICAO患者发生IBZ的危险因素(均P<0.05);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INR)(OR=0.010,95%CI:0.000~0.970)及侧支代偿(ASTIN/SIR 3~4级)(OR=0.172,95%CI:0.079~0.373)是症状性CICAO患者发生IBZ脑的保护因素(均P<0.05)。结论有眼动脉反流、LDL、脑梗死病史是症状性CICAO患者发生IBZ的危险因素;INR及侧支代偿(ASTIN/SIR 3~4级)是症状性CICAO患者发生IBZ的保护因素。

  • 标签: 脑梗死 颈内动脉闭塞 分水岭 危险因素 横断面研究
  • 简介:1病例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研究主要探讨使用复合手术室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联合血管内治疗对节段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疗效,以及总结术前筛选适合接受血管重建的患者的经验。收集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20例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15例患者符合纳入条件。患者全都接受复合手术治疗,并且血管重建成功率为14/15,术后1年随访时只有1人血管再次闭塞。因此,颈内动脉剥脱术联合血管内治疗的复合手术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来说是一种可以选择的治疗方案。

  • 标签: 颈内动脉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颈动脉支架 血管内治疗 颈内动脉闭塞 复合手术室 随访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单侧颈内动脉(ICA)狭窄与血管周围间隙扩大(EPVS)不对称分布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0月至2021年12月在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单侧ICA狭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完成常规头颅磁共振检查和CT血管成像检查。利用3D Slicer软件定量分析EPVS体积。按照ICA狭窄程度将患者分为中度狭窄组与重度狭窄/闭塞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一步将患者分为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和闭塞三组,比较患者ICA狭窄同侧和对侧的EPVS体积。计算基底节区EPVS(BG-EPVS)和半卵圆中心EPVS(CSO-EPVS)的不对指数(AI),将AI≥0.2的患者纳入EPVS不对称组,其余为EPVS对称组,比较组间单侧ICA狭窄程度。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单侧ICA重度狭窄/闭塞与BG-EPVS不对称分布之间的关系。结果共纳入122例患者,年龄(70±10)岁,其中男性96例,女性26例,单侧ICA重度狭窄/闭塞组81例(重度狭窄46例,闭塞35例),中度狭窄组41例。单侧ICA重度狭窄/闭塞组患者的BG-EPVS体积[(4.08±0.76)mm3]以及BG-EPVS不对称分布比例[75.3%(61/81)]大于中度狭窄组[(3.12±0.85)mm3,39.0%(16/41)](均P<0.001)。单侧ICA狭窄侧和对侧EPVS体积比较,重度狭窄组、闭塞组狭窄同侧的BG-EPVS体积[(3.34±0.86)mm3,(3.93±0.60)mm3]大于对侧[(2.65±1.28)mm3,(3.21±0.88)mm3](均P<0.001)。相关性分析发现单侧ICA狭窄程度与狭窄侧BG-EPVS体积呈正相关(r=0.62,P<0.001)。进一步比较EPVS对称组与不对称组患者的单侧ICA狭窄程度,结果显示BG-EPVS不对称组的单侧ICA重度狭窄/闭塞比例高于对称组[79.2%(61/77)比44.4%(20/45),P<0.001]。多因素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单侧ICA重度狭窄/闭塞(OR=4.280,95%CI:1.743~10.508,P=0.002)和年龄(OR=1.055,95%CI:1.001~1.112,P=0.044)是BG-EPVS不对称分布的危险因素。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单侧ICA重度狭窄/闭塞和年龄是BG-EPVS不对称分布的危险因素,单侧ICA狭窄同侧EPVS体积大于对侧,ICA狭窄程度与BG-EPVS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颈内动脉狭窄 血管周围间隙扩大 不对称性 脑小血管病 横断面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逆向血流保护下经颈动脉支架成形术(TCAR)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指征、术前评估、技术要点、围术期处理及疗效。方法收集2019年3至4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TCAR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3例,以颈总动脉入路,在颈动脉-股静脉逆向血流保护下,行颈内动脉狭窄的支架成形术,达到解除狭窄、重建血运的目的。详细记录患者一般情况、术前评估、术中操作、术后处理、并发症及随访情况,评价TCAR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安全性、有效性及疗效。结果手术均获得成功,其中行左侧TCAR 2例,右侧TCAR 1例。共植入颈动脉支架3枚,手术时间分别为65、59、55 min,腔内操作时间分别为13、18、11 min,颈总动脉阻断血液逆流时间分别为15、20、13 min,对比剂使用剂量分别为20、25、15 ml。围术期无死亡病例,无神经系统及其他相关并发症。3例患者分别随访7、7、6个月,无死亡病例,无神经系统及其他相关并发症,所有患者颈动脉支架通畅。结论TCAR采用经颈动脉入路,颈动脉-股静脉持续逆向血流的脑保护系统可有效预防围术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卒中发生,是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脑保护装置 逆向血流保护下经颈动脉支架成形术
  • 简介:摘要报道1例妊娠期间发现血小板减低、肝功能异常、尿蛋白阳性的原发性抗磷脂综合征患者,紧急终止妊娠后血小板水平仍下降,同时出现肝梗死,考虑灾难性抗磷脂综合征,激素冲击、免疫抑制剂治疗及多次血浆置换后好转。

  • 标签: 抗磷脂综合征 抗磷脂抗体 HELLP综合征 灾难性抗磷脂综合征
  • 简介:摘要介绍了乒乓球左侧旋、右侧旋发球法,论述了左、右两种旋转结合的方法及如何训练这种发球。同时也为这种发球在力学上做了分析。

  • 标签: 发球左侧旋右侧旋结合教学
  • 简介:摘要回顾陆军特色医学中心神经外科2014年5月至2021年1月应用Willis覆膜支架(WCS)系统治疗27例床突旁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其中17例(63.0%)单纯应用WCS,10例(37.0%)辅助弹簧圈栓塞。随访期间2例发生术后内漏(7%),其中1例(Ⅰ型内漏)自愈,另1例(Ⅲ型内漏)再次置入WCS治愈,其余患者无动脉瘤复发,载瘤动脉通畅、无支架移位及内狭窄。改良mRS评分良好率92.6%(25/27)。应用WCS治疗床突旁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Willis覆膜支架 随访研究
  • 简介:为了提高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质量,达到最佳治疗效果,护理人员必须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手术医生为轴心、以护理质量为核心,做到术前详细了解病情、进行有效心理干预和全面高效的准备;术中、术后充分运用安全、高效、协作、温暖的护理理念和技术,默契配合治疗,确保该类病人尽快康复。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DeBeKeYⅢ型 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 护理
  • 简介:摘要:支架式教学法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培养。实施支架式教学的关键是“支架”,根据“支架”的性质,可以划分为认知型和情绪型两类。

  • 标签: 数学 支架式教学 支架的类型
  • 简介:随着支架式教学理论在我国研究的深入,美术教师需要更加重视搭建“支架”的教学价值,在学生的已有知识与可能达到的知识之间搭建“桥梁”,帮助他们完成对所学美术知识的主动建构。具体可尝试从剖析搭建“支架”的价值、归纳搭建“支架”类型和注意点入手,以提升美术教与学的有效性。

  • 标签: 美术教学 搭建支架 教学策略
  • 简介:摘要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因其创伤小、围手术期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目前已经成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一线治疗方案。然而,随着TEVAR的广泛应用,支架近端新发破口发生率逐渐上升,其引发的逆向撕裂A型主动脉夹层(RTAD)相关病死率高达37.1%,已引起临床医师的密切关注。本综述重点讨论RTAD的发生诱因及治疗方式,通过多角度了解RTAD,为RTAD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 标签: 动脉瘤,夹层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逆向撕裂A型主动脉夹层
  • 简介:摘要总结应用新型可再扩张支架治疗肺动脉分叉开口狭窄的技术要点及近中期随访结果,探讨其可行性及优势。收集2019年3月至2020年10月郑州大学华中阜外医院应用新型可再扩张支架治疗肺动脉分叉开口狭窄患儿资料共10例,男5例,女5例,年龄为(7±3)岁,体重M(Q1,Q3)为18.75(13.35,23.05)kg,其中法乐四联征术后5例,肺动脉闭锁术后4例,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矫治术后1例,所有患儿均行可再扩张支架植入术,术后第1天、3、6和12个月行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及心电图常规检查,术后6或12个月增加肺动脉血管成像(CTA)检查,评估支架情况,包括有无再次狭窄、移位、断裂等。10例患儿共植入支架16枚,5例患儿为肺动脉分叉开口同时狭窄,左右肺动脉开口各植入1枚支架,术后即刻右室压、跨狭窄压差明显降低,由术前压差(38~80)mmHg(1 mmHg=0.133 kPa)变为术后压差(0~22)mmHg,其中1例患者残存压差22 mmHg,均顺利出院。随访均未见支架再次狭窄、支架移位、支架断裂等异常。肺动脉分叉开口狭窄支架植入术具有较大难度,良好的策略可以保证手术安全、有效,既避免了反复外科开胸手术的风险,又取得良好的近中期效果。

  • 标签: 肺动脉 随访研究 新型可扩张支架 肺动脉分支开口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