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一个字含有两个字的音和,叫"合音".最常见的是"诸"字.  "诸"字是"之乎"二字的合音;又是"之于"二字的合音.  一、相当于"之乎"的合音  "诸"的读音是zhū.声母和"之"的声母相同.韵母和"乎"的韵母相同.所以说"诸"是"之乎"字的音合成的,这是合音.  ……

  • 标签: 兼义 合音兼 谈合音
  • 简介:<正>郝懿行《尔雅疏》(以下简称《疏》)有学海堂本与家刻本两种行世,世称前者曾经王念孙删节,后者乃为足本。黄季刚先生曾手批《疏》足本,其工程之大,令人惊叹,功力之深,令人折服。郝书黄批不但为《尔雅》的研究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材材,而且显示出黄先生研究学问的精神和方法,实在是训诂研究中极其宝贵的财富。王怀祖与黄季刚先生,一位是乾嘉小学巨匠,一位是民初国学大师,将他们对郝书的处理加以比较,可以从中得到不少有益的启示。全面地比较、分析王、黄两位大师对《疏》的处理,是一项需要长期研究的课题。这里只拟就其显然易见者,主要着眼于其相异之处略加分析,目的在于说明黄先生治学的一些特点。譬如管窥蠡测,仅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 标签: 《尔雅义疏》 《尔雅》研究 删节本 《说文》 同字 王念孙
  • 简介:本文从名辩逻辑思想产生的社会大背景出发,探讨了邓析逻辑思想产生的原因,认为他们的逻辑思想中有许多合理的因素,推动了古代逻辑思想的发展.邓析的"刑名之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名实一致"的原则,他已经意识到不同的刑名应该适用于不同行为,不同的行为亦属于不同的刑名;邓析的"两可之说"遵守了思维一致性原则,无论是从辩证法的角度或者从逻辑学的角度分析都是正确的.

  • 标签: 邓析 逻辑思想 刑名之学 两可之说 思维一致性原则
  • 简介:读"是汉语经籍中以注音的方式说明注字和被注字义同或通的一种特殊音注,是音义未能严格区分状态下产生的特殊的语言现象。术语是科学理论建设的基础,目前学界关于"读"的称说纷歧,容易引起误解。对"读"及相关术语"换读、训读、借、同义替代、音随转、叶音、读为"的关系进行梳理和辨析,以明确相关概念的联系和区别,使术语的定称更具科学性,促进训诂学原理的进一步科学化,也有助于正确认识"读"现象,更好地体现其研究价值。

  • 标签: 义读 特殊音注 换读 训读 术语定称
  • 简介:在一个假想的伦理困境中,产生了对孟子对待死亡的态度及其“”字理解的分歧。这一分歧实际上也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所无法避免的。不过,通过细致的分析以及对《孟子》文本的系统解读,我们发现这种分歧只是字面上的矛盾,而矛盾的化解却能发掘孟子学说的时代新意——从职业操守的角度来理解“”。这也是一种创造性转化的途径。

  • 标签: 舍生取义 死伤勇 孟子 死亡观
  • 简介:"乱风"的佛教词义有关辞书失收,大概在三国支谦译经中首次运用,为"微风、顺柔和畅达之风";后在西晋译经中出现了表"大三灾"之"风灾",因而又可表"猛风、大风",与"岚风"相同。"乱风"或为"岚风"的另一种译法,因此,"岚"表"山林中的雾气"可能源自表"微风或顺柔、畅达之风"的"乱风"。

  • 标签: 乱风 岚风 佛教语源
  • 简介:“待”、“得”二词,有关连;“待得”一词,又系“待”、“得”联合而成。然而历来字典辞书的有关解,颇多疏失。《汉语大词典》谓“得”有“待,等到”之义的书证材料,时间偏晚;谓“待得”的“等到”,书证材料的时间亦偏晚,且一条材料的文字又似有误。故今略作疏解,以就教于学术界。

  • 标签: 《汉语大词典》 “得” 书证 材料 学术界 时间
  • 简介:近形符通用现象往往被认为不是时间关系,而是一种文字未定型时的静态的地域差异的表现。通过对《说文》《玉篇》的静态和动态的考察,可知足部、走部中声符相同的字也有通用的情况,但并非全是通用,亦有对立。某些近形符通用是文字历时演变的一种表现。近形符通用具有时代性。

  • 标签: 义近形符 通用 说文 玉篇
  • 简介:在大型工具书中,常用'门槛'来解释在古代被训释为'门限'的单音词.纵观前人训诂,'门限'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是指位于门中、门下的用来固定门扇的竖木、横木;狭义的用法同今'门槛'.

  • 标签: 门限 门槛 工具书 释义
  • 简介:<正>《说文》:“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禮”是形声字。开始的文字是没有偏旁“示”的,只有现在右边的部分“豊”。“豊”,从珏,在U中,从豆,象形词,像豆盘中盛放双玉用以事奉神祇。《说文》中“禮”和“豊”是两个字,分属于两个部首,“禮”属“示”部,“豊”属豆部。属豆部的“豊”,是这样解释的:“行礼之器也。从豆,象形。”可见“豊”是名词,敬事神灵的礼器。由此派生出两个字,也都与神事活动有关,一指敬献神祇的酒醴为“醴”,一指礼事神祇的事务为“禮”。可见,“禮”是后起字。

  • 标签: 象形词 后起字 神事 亦声 合乎正义 宦学事师
  • 简介:为了救出已达到默契的人,鼠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在印度古吉拉特邦的一个小镇上,住着一个叫丽娜的小姑娘。丽娜的父母白天忙着上班,没时间照看她,要是邻居也不在的时候,就把她一个人关在家里,然后指

  • 标签: 父母 巧克力 默契 饼干 印度 父亲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中国传统语言学旧称“小学”,研究领域划分为文字、音韵、训诂三块,著述也相应分作形书、音书、书三类。这种三分法的依据,是构字的三要素——形、音、。形音义三者固然不可分离,发挥统摄作用、决定研究目的的则是。“”是小学探索的指归,解析字形、考辨字音都是为了明晓字义,进而澄清文义,而最高目标则是要把握经书的义理。本文从小学史和词语史两方面入手,辨析“”的不同含义,追溯这一概念的形成和流变。“”通“宜”“谊”,三者词源同一,共享的语义成分是约定。小学家选定“”作为“意义”的元语言概念,并非偶然。

  • 标签: 意义 语义 中国传统语言学
  • 简介:在印度古吉拉特邦的一个小镇上,住着一个叫古丽娜的小姑娘。古丽娜的父母白天忙着上班,没时间照看她,要是邻居也不在的时候,就把她一个人关在家里,然后指着一个玻璃罐说,里面有糖、饼干、巧克力,想吃了就自己去拿。小古丽娜很乖,不哭,也不闹,只是觉得一个人不好玩。一天,古丽娜遥控着她的玩具车,在屋子里跑来跑去。

  • 标签: 玻璃罐 巧克力 玩具车 姑娘 饼干
  • 简介:中国百年新诗发展一直秉承重视语言本体的创作精神,借助语言形成诗的结构"张力"与审美空间。陈仲教授的专著《现代诗:语言张力论》吸纳西方"新批评"理论成果而又自我创新,使诗的各种形式、技巧展示与研究均指向了"张力"之美。此书的出版对现代诗的话语研究与诗人创作实践均具理论指导价值。

  • 标签: 张力 现代诗 语言 文学空间
  • 简介:金碧辉煌的大厅里,我正欣赏着琵琶独奏。演奏者右手每个手指的指尖似乎都在发光。我终于看清楚了,她戴着一种黑色的东西,是

  • 标签: 义甲 演奏者 琵琶 黑色 发光 手指
  • 简介:那年.我在大山里教书。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救下了一只差点被饭店买去做菜的黑叶猴。我把受伤的小猴带回家精心调养.一个月后,它完全康复了.我就把它带到山里放了。

  • 标签: 《义猴小黑》 小学 语文教学 阅读
  • 简介:@一蚊丁V:有只黄鼠狼在鸡国的山崖顶立了块牌:不跳下去你怎么知道自己不是一只老鹰?然后每天在崖底等着吃摔死的鸡。

  • 标签: 微言 老师 学生 纪律 上课 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