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一个字含有两个字的音和,叫"合音".最常见的是"诸"字.  "诸"字是"之乎"二字的合音;又是"之于"二字的合音.  一、相当于"之乎"的合音  "诸"的读音是zhū.声母和"之"的声母相同.韵母和"乎"的韵母相同.所以说"诸"是"之乎"字的音合成的,这是合音.  ……

  • 标签: 兼义 合音兼 谈合音
  • 简介:学术界对“巴”之涵义存有诸多歧解和误解,为了正本清源,本文不揣浅陋,对巴诸说进行辨伪,并对与巴有密切关联的“板楯”进行考释,以求教于学者大家。一、辨“诸说”学术界对“巴”之本义的理解,可谓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主要的观点有:阆、白二水说。此说认为“巴”为阆、白二水曲折之状,巴居二水,故以之为族称。最初源出三国谯周《三巴记》:“(巴),《禹

  • 标签: 虎图腾 伏羲 土家族 民族研究 潘光旦 十二生肖动物
  • 简介:<正>郝懿行《尔雅疏》(以下简称《疏》)有学海堂本与家刻本两种行世,世称前者曾经王念孙删节,后者乃为足本。黄季刚先生曾手批《疏》足本,其工程之大,令人惊叹,功力之深,令人折服。郝书黄批不但为《尔雅》的研究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材材,而且显示出黄先生研究学问的精神和方法,实在是训诂研究中极其宝贵的财富。王怀祖与黄季刚先生,一位是乾嘉小学巨匠,一位是民初国学大师,将他们对郝书的处理加以比较,可以从中得到不少有益的启示。全面地比较、分析王、黄两位大师对《疏》的处理,是一项需要长期研究的课题。这里只拟就其显然易见者,主要着眼于其相异之处略加分析,目的在于说明黄先生治学的一些特点。譬如管窥蠡测,仅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 标签: 《尔雅义疏》 《尔雅》研究 删节本 《说文》 同字 王念孙
  • 简介:在宁县博物馆保存着一个古井口。该井口由一块整石雕为四方形,其边长116厘米,高35厘米。有高7厘米的平台,平台四角雕刻四个动物头。群众称其为“龟”。四边“龟盖”覆在“龟”身上。中间是直径36厘米的圆洞,即井口。相传,它是周老王不密为“南津”人打的“津”井口,本在南乡北庄村。第二次文物大普查时搬回宁县博物馆。

  • 标签: 狮子 博物馆 宁县
  • 简介:本文从名辩逻辑思想产生的社会大背景出发,探讨了邓析逻辑思想产生的原因,认为他们的逻辑思想中有许多合理的因素,推动了古代逻辑思想的发展.邓析的"刑名之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名实一致"的原则,他已经意识到不同的刑名应该适用于不同行为,不同的行为亦属于不同的刑名;邓析的"两可之说"遵守了思维一致性原则,无论是从辩证法的角度或者从逻辑学的角度分析都是正确的.

  • 标签: 邓析 逻辑思想 刑名之学 两可之说 思维一致性原则
  • 简介:2001年第三、四期发表了王秉的(以下简称王文).本文不同意王文为籥下的结论--匏类、多管笙属乐器;应为竹类、单管、无吹孔、多音孔、斜吹边棱乐器.

  • 标签: 单管 多管 王秉义 古代乐器 中国
  • 简介:李善注号称精审,其注释虽然多引前人典故解释正文,但也出现“引后明前”的现象,还没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实则李善注引后明前的原因非常复杂,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出现在史实、地理及注文中,二是“出于此”类。其中“出于此”类涉及到事、是否释的问题。从“出于此”类的原因和事、是否释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背景来看,李善注虽不乏“事、释”之处,但李善的自觉追求还是偏向于征引式的注释训诂,而非自由释义。李善的这种选择跟其注释对象的特点一致。

  • 标签: 文选李善注 引后明前 义出于此 事义兼释
  • 简介:扫视中国叙事学的创建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有识的中国学者一方面借鉴和吸收西方叙事学的新思维,发现中国叙事学的文化密码;另一方面梳理古代叙事史料,概括和提升中国叙事形式的基本内涵,借用、重组和创新自己的话语方式。这一过程艰难选择,最终以《中国叙事学》为标志完成了。其价值就在于召唤和影响一大批中国学人走自己民族化的理论之路。

  • 标签: 叙事学 民族化建构 体系
  • 简介:读"是汉语经籍中以注音的方式说明注字和被注字义同或通的一种特殊音注,是音义未能严格区分状态下产生的特殊的语言现象。术语是科学理论建设的基础,目前学界关于"读"的称说纷歧,容易引起误解。对"读"及相关术语"换读、训读、借、同义替代、音随转、叶音、读为"的关系进行梳理和辨析,以明确相关概念的联系和区别,使术语的定称更具科学性,促进训诂学原理的进一步科学化,也有助于正确认识"读"现象,更好地体现其研究价值。

  • 标签: 义读 特殊音注 换读 训读 术语定称
  • 简介:之主旨非言物性,乃言动静关系,物不迁含俗谛、真谛双重论旨.以俗谛解之,物不迁乃以俗谛破俗谛,重在破执;以真谛解之,则有"立"之意义,立万法假有性空、动静皆空,契合般若空观.此二前者为明为显,文之所重;后者为暗为隐,隐而未发.以此双重论旨解之,则对物不迁之聚讼纷争及澄观、镇澄所提诘难皆可迎刃而解.

  • 标签: 《物不迁论》 佛教 澄观 镇澄
  • 简介:在一个假想的伦理困境中,产生了对孟子对待死亡的态度及其“”字理解的分歧。这一分歧实际上也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所无法避免的。不过,通过细致的分析以及对《孟子》文本的系统解读,我们发现这种分歧只是字面上的矛盾,而矛盾的化解却能发掘孟子学说的时代新意——从职业操守的角度来理解“”。这也是一种创造性转化的途径。

  • 标签: 舍生取义 死伤勇 孟子 死亡观
  • 简介:命不是一个现成的东西,而是天人授受之际的那个发生。天之授,命也;人之受,也。是命之义,之所据即在命中;命是之命,天之授须人之义方成其为命。如此,人非创造命,亦非命的附属品,而是命的生成的必要条件。此之谓“命合一”。

  • 标签: 天命之理 气数之命 天之几 己之权 义命合一
  • 简介:"乱风"的佛教词义有关辞书失收,大概在三国支谦译经中首次运用,为"微风、顺柔和畅达之风";后在西晋译经中出现了表"大三灾"之"风灾",因而又可表"猛风、大风",与"岚风"相同。"乱风"或为"岚风"的另一种译法,因此,"岚"表"山林中的雾气"可能源自表"微风或顺柔、畅达之风"的"乱风"。

  • 标签: 乱风 岚风 佛教语源
  • 简介:“待”、“得”二词,有关连;“待得”一词,又系“待”、“得”联合而成。然而历来字典辞书的有关解,颇多疏失。《汉语大词典》谓“得”有“待,等到”之义的书证材料,时间偏晚;谓“待得”的“等到”,书证材料的时间亦偏晚,且一条材料的文字又似有误。故今略作疏解,以就教于学术界。

  • 标签: 《汉语大词典》 “得” 书证 材料 学术界 时间
  • 简介:2014年8月,从广西传来李寅同志逝世的噩耗,令我们这些家乡的老弟妹们异常悲痛。我家与李家毗邻,李寅与我相交甚笃,其人其事对我影响至深,往事历历在目,更令我哀思绵绵。

  • 标签: 戏剧家 战士 革命 怀念 师友 逝世
  • 简介:近形符通用现象往往被认为不是时间关系,而是一种文字未定型时的静态的地域差异的表现。通过对《说文》《玉篇》的静态和动态的考察,可知足部、走部中声符相同的字也有通用的情况,但并非全是通用,亦有对立。某些近形符通用是文字历时演变的一种表现。近形符通用具有时代性。

  • 标签: 义近形符 通用 说文 玉篇
  • 简介:在大型工具书中,常用'门槛'来解释在古代被训释为'门限'的单音词.纵观前人训诂,'门限'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是指位于门中、门下的用来固定门扇的竖木、横木;狭义的用法同今'门槛'.

  • 标签: 门限 门槛 工具书 释义
  • 简介:《周礼》的物量词在指称范围和词义表达方面都很有特色,某些物量的表达与现代相差甚远,离开了《周礼》文本,难以判定它们的量词属性。文章从《周礼》文本出发,旁征前人注疏,借助‘说文段注》,对《周礼》114个物量词中的七组疑难词从使用的角度进行探析。

  • 标签: 物量词 《说文段注》 词义训释 《周礼》 注疏 指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