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6 个结果
  • 简介:近代以来,伴随着清日建交,新兴的中国驻日本外交官群体开始对中日诗歌交流史产生影响,并由何如璋、黎庶昌、汪凤藻三代驻日公使构成历史线索。民国时期,以中国外交官为核心的中日诗歌交流围绕驻日公使汪荣宝展开。他沿着前辈的轨迹,为中日诗歌交流作出努力与贡献。民国时期中日诗歌交流出现新的形式与新的变化,其中尤以中日诗刊的遥相互动为主要特征。中日两国关系虽然日渐紧张,诗歌交流却仍能在政治的干扰下勉力支撑,为日本汉诗史延续最后一道"霞光"。

  • 标签: 驻日公使 日本汉诗 汪荣宝
  • 简介:<正>“近代汉语”这个称呼,人们还不大熟悉。有人误认为“近代汉语”指的是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一段历史时期的汉语,这是不对的,因为这一时期的汉语,和它之前、之后相比,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近代汉语”是汉语发展史的一个阶段,应该根据汉语本身的特点来确定它的起讫。吕叔湘先生在《近代汉语指代词》一书的序中说:“一种语言在某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就可以把这以前和以后分为两个时期。……根据

  • 标签: 近代汉语词汇 近代汉语研究 汉语史 现代汉语 《中原音韵》 入声
  • 简介:<正>"比",是古今诗歌中广为采用的表现手法。借喻是"比"的一种。借喻与其他形式的"比"相较,具有共同性。"比"的艺术表达效果,诸如使现实中的事物形象化,使陌生的事物熟悉化,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深奥的哲理浅显化等等,借喻都具备。但是,借喻又有区别于其他形式的"比"的特长,这主要是语言更凝炼,诗意更含蓄,感情色彩更强烈。诗歌本是极为精炼的语言艺术,它要求以尽可能小的篇幅包

  • 标签: 诗歌借喻
  • 简介:诗人们在写人事更替、朝代兴废的时候,总喜欢采用“物是人非”的方法。比如: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又比如: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诗人们的着眼点当然是在“变”,在他们的意识里,“变”需要一个参照物,这个参照物便是“不变”的某物。有时候,为了这种“物是人非”,诗人们甚至“将错就错”。

  • 标签: 诗歌 “变” 参照物 诗人 古人 朝代
  • 简介:清代上海是鸦片战争后的国际贸易港口,随着工商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和新兴民间阶层的兴起,它成为近代中国最大的经济城市。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上海艺术市场在上海艺术市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商业化和专业化的特点。为此将上海艺术市场分为艺术家,买家和中介,分析当时艺术品的销售路径,并且考察了导致上海艺术市场发展的各种因素。

  • 标签: 近代 上海艺术市场 研究
  • 简介:近代汉语中的“在”吴延枚在古汉语中,“在”主要表示“存在”的意思,或表示人、事物存在于某处、某时之意。例如:(1)谢公宿处今尚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2)在下位而不忧。(《易乾传》)以上二例中的“在”都用作动词。在现代汉语中,“在”仍保留有古...

  • 标签: 《醒世姻缘传》 近代汉语 现代汉语 “在” 《西游记》 敦煌变文
  • 简介:20世纪英美现代派杰出诗人威斯坦·休·奥登借由诗歌艺术及其诗歌中的异化主题反映现实,展现现实的真相及真理,反映现代人复杂的生存处境,以此帮助人们更清醒地认识世界,给予人们生存的力量和勇气,彰显强烈的人文关怀色彩。

  • 标签: 奥登 异化主题 个体 爱情
  • 简介:“们”缀的出现是近代汉语语法的一个重要发展。本文从“们”缀的书写形式、来源和用法三个方面概括介绍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以来近代汉语“们”缀研究的基本情况,对其中某些问题或补充他人的观点,或提出自己的看法。

  • 标签: 近代汉语 “们”缀 研究综述
  • 简介:“著”是近代汉语重要的被动标记之一。“著”表被动起源于魏晋,延续于唐宋,鼎盛于元明清,后期发展出与成熟时代的被字句类似的句法特点。从分布上看,著字被动句主要出现在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的文献中。近代汉语的著字被动句有两种不同的来源,一是来源于表遭受义的受动型著字句,二是来源于表使令的使役型著字句。文章对如何离析这两种不同的来源作了初步的探索。

  • 标签: 被动句 被动标记“著” 分布 来源 受动型 使役型
  • 简介:1840年至1918年的近代修辞学史的主要标志,是复古与创新的交织、西学与中学的辉映。体现在小说、词典修辞理论的弘扬深化.文体修辞理论的革新拓宽,翻译修辞理论的开创建树等方面。分三个阶段:一、鸦片战争时期修辞学说,从古代转向近代

  • 标签: 修辞学史 近代 史略 修辞理论 鸦片战争时期 词典
  • 简介:本文将舒婷的诗歌与朦胧诗的其他两位主将进行了比较,进而阐述了舒婷诗歌的特点,最后对舒婷的诗歌代表作《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进行了解析。

  • 标签: 舒婷 朦胧诗 特点
  • 简介:俳句是日本韵文学的一种传统形式。俳句最初是连歌的首句,也叫起句,发句,后独立出来,即称俳句。俳句句式是5、7、5的17个音组成。在

  • 标签: 日本 俳句 郭沫若 诗歌 艺术风格
  • 简介:英诗是英国语言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英国语言文学者必修的一课。由许国璋先生主编的高等院校英语专业一、二年级用教科书中,或用语音练习的形式,或用课间复习(inter-lesson)的形式,大量介绍了英文诗歌或片断。(据初步统计,共有二十七首之多。)在所介绍的诗歌中,有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也有英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人拜

  • 标签: 浪漫主义诗人 音步 十九世纪 英诗 抑扬格 语言文学
  • 简介:中唐诗人张说,其诗与张九龄齐名,称“二张”。对其诗韵穷尽调查后,能充分证明王力先生隋-中唐音系的可靠性,而其特殊韵例,又可以透露实际语音的变化。

  • 标签: 张说诗歌 用韵
  • 简介: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因而最讲究艺术性。诗歌在结构上讲究曲转,讲究披花拂柳,蜿蜒迭宕;诗歌可以用典,但“用典如水中着盐,但知盐味,不见盐质”。诗有无理之理,苏轼总结出一条重要的诗美学原则叫“反常合道”。反常,即违反常情,常理,常识,但合乎诗情,诗理,诗道。

  • 标签: 诗歌 曲转 无理之理
  • 简介:读诗,首先从语言上获得一种耳目一新的效果是很重要的。这是感染力的重要方面,写诗要在语言上追求新异性,形成较为独特的而不是平庸的语言风格。

  • 标签: 诗歌语言 新异性 语言风格 感染力 写诗
  • 简介:诚如南朝梁钟嵘在《诗品》序中所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灵祗待之以致飨,幽微籍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诗歌是诸种文学体裁中最能抒发情怀、感动人心的。而且,诗人常常是由物感兴.即由外界之物引发的感触而“摇荡性情”,继而“形诸舞咏”。诗歌创作,至今仍然如此。

  • 标签: 诗歌创作 手法 代言 《诗品》 文学体裁 性情
  • 简介:从语用标记语的角度对近代汉语白话讲说体文献中的用在句首或句中位置独用的“也罢”进行研究,认为它具有组织话语和指示言语行为的语篇功能、表达言者对前文语境中所发生的或所提及事件的容忍和退让性态度或评价的人际功能;并对“也罢”的词汇化过程进行研究,指出语用标记“也罢”的形成与动词“罢”的去范畴化密切相关。通过对语用标记语“也罢”与“也好”进行对比,认为两者在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态势,两者虽有一些重叠,但在语义、语气和篇章功能等方面也存在明显差异。

  • 标签: 近代白话 语用标记语 也罢 语用功能
  • 简介:本文探讨了近代汉语中"你那X"复指结构。"X"主要由名词性成分充当;"你那X"在句中主要作独立句、主语和宾语及主题语;语义上,"你那X"主要表示消极情感义和权势义;"你那X"的存在主要和表达定性功能和话语距离有关,"你那X"的消失是和"你这X"竞争的结果。

  • 标签: 你那X 句法功能 语义特征 存在与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