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2 个结果
  • 简介:他们站在广场边上。男人穿着牛仔裤和系带的休闲皮鞋,黑色衬衣外是浅灰色的马甲,长带的摄影包很时尚又并不肤浅地在他腰侧显示着他的外来者身份。他理着平头,不是那种可以用英俊与否来衡量的男人,他低头望着女人时微躬的高大身材蕴藏着弓一样的张力。女人看起来比男人年龄稍大,头发是栗色的,长裙是亚麻色的。她的脸比较瘦,裸露在空气中的双臂却白嫩丰满,像用纱布控制形状的豆制品。女人的鞋后跟像一枚倒立的长钉,这使她即使站立时都有一种弱柳扶风般的惊险之美。男人一点也不掩饰自己对于女性的经验,目光始终盯着女人的眼睛。女人摇着头:"想不到,真的想不到。"她这样感叹倒不是为了掩饰慌张,她确实想不到男人会突然出现在自己的城市。男人也学着她的样子开心地摇着头:"想不到你比你说的漂亮多了,我以为只有丑陋的女孩才会说自己孤独。"

  • 标签: 正适于 适于分离
  • 简介:本报据新华社电(记者赵兰英)羊年初一子时,欢闹的爆竹声迎来新的一年,文学大师巴金跨入了百岁大门。

  • 标签: 羊年 巴金 文学大师 新华社
  • 简介:<正>米歇尔·布托是当代法国文坛上一位思想活跃,知识渊博,抱负远大的“新小说”派著名代表作家。布托于1960年发表的小说《》写的是巴黎的一所叫坦尼的普通中学里的生活。小说共三卷,书中三个主要人物:史地教师皮埃尔·韦尼尔,二年级学生皮埃尔·艾雷和法语教师昂利·儒莱。三个人物既是师生关系,又相互是亲戚(韦尼尔是艾雷的舅父,儒莱是艾雷的姑父)。

  • 标签: 米歇尔·布托 “新小说” 姑父 地球仪 非情节化 深层心理
  • 简介:<正>人说电影是个现代艺术之谜。不错,在电影诞生后的近百年间,这个谜曾吸引了不计其数的艺术家和哲人。几十年来,电影艺术的飞速发展更给这个谜罩上一层变幻莫测的神异色彩。潘秀通、万丽玲伉俪所著《电影艺术新论——交叉与分离》(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年版),可算是我国理论工作者为破解这个谜做出的一次可贵尝试。

  • 标签: 电影艺术 中国电影 理论工作者 艺术家 现代艺术 电影美学
  • 简介:<正>二人转的丑(或日下装)在二人转一旦一丑的两个角色中的地位和作用,有许多艺人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诸如“八分包头的(还有说五分包头的),要十分唱丑的。”“旦领路,丑跟做,戏成功不成功,决定在丑身上。”可见丑在二人转两角色中的重要性。1.二人转一旦一丑的演出形态是怎么形成的,何时形成的,尚不可考;但是作为一种构成因素,二者是不可缺的,特别是丑。而提高丑的娱乐功能又成为二人转艺人们在演出实践中不断摸索,从而形成演出范式的基本的主攻方向,积累了一系列关于丑的表

  • 标签: 二人转 赵本山 演出形态 娱乐功能 表演艺术 艺术风格
  • 简介:在世界诗歌史上,有太多的诗人描写过情侣的分离以及分离时的难舍难分的情景。而把情侣间的分离比作天体的运动和圆规的牵连,恐怕是属于以“巧智”取胜的英国玄学派诗歌的独特之处了。

  • 标签: 英国 玄学派 多恩 《别离辞:节哀》 诗歌 意境
  • 简介:<正>这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程千帆先生的一部诗学论文选集,其中最早的写于一九四四年(《韩诗〈李花赠张十一署〉篇发微》),最晚的写于一九八五年(《读〈倾盖集〉所见》),跨越了四十多个春秋。这四十年,涵括了作者的青年、壮年和老年时期,从文章本身而言,固然有其“辞力”上“少而锐,壮而肆,老而严”①的差异,但就为学的精神而言,作者不断从新的角度提出并试图解决新的问题,这却是始终如一的。宋代理学家程子云:“不学,便老而衰。”反之,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人,其心灵便总是年轻的、进取的。我们不必去考证本书作者——湖南宁乡程氏与这位大儒——河南程氏有

  • 标签: 文学研究方法 理解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 中国文学批评史 古代文论 不断探索
  • 简介:欧阳钜源当生于1879年,卒于1907年.他16岁中秀才,20岁时已有了"频年生计托书佣"的艰辛经历.1898年他到上海投靠李伯元,约一年后离开,与庞树松回苏州自力办报,因苏州风气未开而遭失败.1900年他二投靠李伯元,成为李伯元的主要助手.他的选择和李伯元一样典型地体现了晚清自发的社会分化和传统的士大夫转变为市民报人作家的过程.

  • 标签: 李伯元 合作 1898年 1900年 社会分化 士大夫
  • 简介:小说是叙事文学。而任何叙事文学都具有两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即一个故事和一个故事叙述者。叙述者与故事形成了叙事中的层次关系。关于小说的层次划分,日奈特在《论叙事文话语——方法论》里提出了小说中存在着的“二叙事文”模式。这概念涉及到他对叙述层次的一个定义:

  • 标签: 巴金 小说 “二度叙事文”模式 叙事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