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这句话对党员干部,尤其纪检干部,正确把握与科学认识群众与权力辩证关系、政治与党性基本内涵,发挥守纪与担当示范作用,树牢了认知导向,也指明了知行方向。

  • 标签: 知敬畏 存戒惧 守底线
  • 简介:摘要弹幕直播是近年来网络中出现的一种新传播模式,它将弹幕的使用与网络直播相结合,吸引了大量的粉丝,行业的热度可谓“史无前例”。但技术的迷思也引发了破坏审美、颠覆主流文化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新媒体时代下对直播弹幕文化伦理问题的反思是必要的。

  • 标签:
  • 简介:"诚意"是《大学》中的八条目之一,王阳明对"诚意"非常重视。不仅把诚意看成大学八条目的核心,而且作为其讲学的宗旨。阳明以"心之所发"来释意,指出意念流动的可善可恶,由此突出了"诚意"的必要性和伦理指向。他从"意之所在便是物"的命题出发,将物解作事,强调了意向结构中的主体性特征,论证了诚意作为修身之本的内在依据,同时也表明了其"心外无理""知行合一"的心学立场。

  • 标签: 诚意 格物 良知
  • 简介:王阳明继承了儒家论'情'的传统,'情'的心学特质通过良知学说自然彰显。阳明所论之'情'逻辑地涵括在本然良知、道德良知、道德境界等伦理向度中,既承袭于儒家传统,又是对儒家思想理论空间的新开展。良知作为'情'的内核,'情'的心学化倾向实已彰明较著。在人性论基础之上,心学之'情'不仅通过良知得以彰显价值,其内涵亦向伦理道德的多维向度顺势延展:本然良知之'情'蕴于'未发之中';道德良知之'情'旨在'发而皆中节谓之和';道德境界之'情'则寄予'致中和''致良知'。于此,本然良知是'情'之根基,道德良知是'情'之开展,而道德境界则为'情'之诉求。

  • 标签: 阳明心学 良知 伦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20世纪90年代的父子伦理叙事从"人民伦理大叙事"中解放出来,实现了真正的自由伦理个体叙事。90年代小说中的父亲给人一种更加日常更加真实的感觉,他们不再像五四文学那样常被拿来做旧文化的象征,也不像先锋文学中的那样,为了印证"暴力""人性恶"的诗学把父亲写得残暴丑陋不堪。父子伦理叙事的叙事视角也变得更加多元,除了以子辈的身份来言说父亲,以父亲的身份来言说子辈,还有从旁观者的视角来同时打量父子,"审父"和"审子"并行不悖。之所以"父子伦理叙事"在90年代会发生这样一些变化,与作家整体的文化立场及伦理观念的转变有关,他们从以前的"启蒙立场"和"精英立场"转向了"平民主义立场","父子伦理叙事"因此不必承担过多的文化象征重负和意识形态重负,从而使90年代小说父子伦理叙事成为植根于社会现实的"当下生存"叙事。

  • 标签: 父子关系 伦理叙事 个体叙事 平民主义
  • 简介:引论新世纪以来的底层写作,多数作品是展现底层遭罪者的痛苦、绝望和迷茫。但底层并非天然就属于道德高地,不会犯恶,为此也有众多作家书写底层犯恶者,呈现他们作恶后的内心罪感,这在底层写作中非常流行。纵观作家们笔下的底层故事,人物或遭罪或犯罪,因遭罪而痛苦,也因犯罪而自责。

  • 标签: 伦理困境 底层文学 书写 罪恶 救赎 虚妄
  • 简介:最近笔者接受了北京郭沫若纪念馆研究员张勇博士的书面采访,其中一方面的问题是:“作为郭沫若研究的专家,郭沫若研究要想走出现在的状况,有突破性的发展,你认为应该从哪几个方面着手呢,您对郭沫若研究未来发展有什么样的预期吗?”现征得张勇研究员同意,摘录本人写作的采访文字并补充参考文献如下,希望所有对郭沫若研究感兴趣的人多多指教!

  • 标签: 郭沫若研究 治史 素质 良史 郭沫若纪念馆 参考文献
  • 简介:一、不道德叙述文珍从开始创作到如今的《柒》,都是着力于书写当下的爱情、婚姻,尤其侧重叙述分手、离婚边缘处人心的纠结与茫然。她瞄准现代、后现代语境下的婚恋生活,书写失却传统力量约束后的婚姻困境。

  • 标签: 现代婚姻 婚恋伦理 小说 论文 德性 危机
  • 简介:“家”是横亘在个人与国家之间的要津,全民抗战的召集令,既要激发“家”情怀,又要破解“家”观念对个人的羁绊。老舍的话剧主要以流亡重庆的“下江人”为表现对象,根据不同家族的战时境遇,提供了相应的“家国同构”策略。父子冲突与家国冲突的转换,青年本位伦理的确立,家国伦理裂隙的缝合,以及布景的隐喻功能,从不同角度诠释了老舍的抗战伦理构想。老舍对“家国同构”战时伦理的建构,既符合战时需要,也带有现代意识,更考虑了中国国情,不失为中国式的、现代性的抗战伦理构想。

  • 标签: 抗战文学 老舍 重庆 家国同构 家族伦理
  • 简介:新型宗教活动在各地的普遍出现是带有全球化性质的现代现象。在俄罗斯,苏联体系崩溃之后.旋即出现了新型宗教,以适时地适应国家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深刻变化。本文以西伯利亚不同地区收集的田野资料为基础,分析1990年代普遍存在的新型宗教活动的特点。“新时代”宗教对生态问题给予特别关注.这一问题的解决被认为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条件。西伯利亚农村作家的创作是西伯利亚新型宗教出现的思想前提。作为社会乌托邦的现代形式,新型宗教活动回应了社会需求,为解决一系列道德与生态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

  • 标签: 新型宗教活动 西伯利亚地区 生态问题
  • 简介:叙事伦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学研究形式,主要是对小说所呈现的“故事伦理”以及叙事中如何展现伦理意蕴进行阐述,侧重于对文本本身的研究和分析.一般来说,除了脍炙人口的《一千零一夜》外,人们对阿拉伯的文学作品知之甚少,本课题将对阿拉伯著名作家纳吉布·马哈福兹的作品《我们街区的孩子们》的伦理叙事进行解读.

  • 标签: 纳吉布·马哈福兹 《我们街区的孩子们》 伦理 叙事
  • 简介:摘要当前,卫生高职院校传承与培养学生的医学伦理观念,仍然存在不少突出的问题,亟待引起高度关注。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才能提高卫生职业院校传承培养医学伦理观念的最终效果。本文将重点论述新时代下卫生职业院校医学伦理观念的培养策略。

  • 标签: 新时代 卫生职业院校 医学伦理观念 培养
  • 简介:“降妖除魔”模型是古代神魔小说的基本结构。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明之神魔小说有这样论述:“所谓义利邪正善恶是非真妄诸端,皆混而又析之.统于二元。”在文本中处于对立状态的“神仙”和“妖魔”虽然多非世俗凡人,但其身上所凝结的精神内涵却是世俗世界的体现.集中代表着特定时代语境下主流社会对“善恶”的评判标准。

  • 标签: “十七年文学” 个体成长 革命伦理 模型 《中国小说史略》 神魔小说
  • 简介:两性伦理是人类文化中最基本的伦理关系之一。新移民女作家关于两性叙事中多维面相的书写,揭示出当代社会中人性的复杂内涵与思维方式的变迁。她们处于文化与性别的边缘地带,一面触礁现实,呈现出先锋探险的姿态;一面回溯历史,重估传统。她们勾勒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婚恋形态,诸如对“出轨”“单亲妈妈”等持肯定见解,我们需要把它们放置于现代性进程中性别伦理场域中进行考察。其中关于性别解放、差异与平等的伦理诉求,为我们思考多元文化背景中的社会伦理关系与生命价值取向提供了典型的文学范本。

  • 标签: 新移民女作家 两性叙事 伦理诉求
  • 简介:斯宾诺莎是最伟大的犹太教哲学家之一,罗素称赞他是伟大哲学家忠人格最高尚、性情最温厚可亲的,按才智讲,有些人超越了他,但是在道德方面,他是至高无上的。

  • 标签: 斯宾诺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