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自2002年以来武夷山的油画风景写生活动频繁,不少名家来武夷山写生,也促进了福建及武夷山当地画家油画风景水平的进步。通过近十几年来的名家写生活动与交流,武夷山油画能否找到自己的定位,在福建省乃至全国形成自己的学术特点及更多的影响?能否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能否建立起自己学术学派的特点,从而改变原来国画表现武夷山的单一面貌?

  • 标签: 写意油画 武夷山水 武夷画派
  • 简介:武夷山丰富的竹林资源,为传承和发展竹编工艺这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发展条件。武夷创意竹编从传统竹编发展而来,通过技艺革新,为竹编工艺注入新的文化内涵。本文通过寻访民间艺人以及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从武夷创意竹编艺术的工艺特征、艺术性进行了观察,归纳出武夷创意竹编的在题材、工艺、思路方面的创新性以及自然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并探索武夷创意竹编未来发展的可行性,让竹编工艺回归现代生活,旨在对武夷创意竹编的有效传承与创新的提供思路。

  • 标签: 武夷山 竹编工艺 文化创意
  • 简介:著名旅游圣地武夷山山水秀丽、景色迷人。深秋时节,武夷少儿艺术团在这里举行了成立大会,大会由武夷山市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主办,市文化体育局、市广播电视局等协办。有关领导在会上讲话之后,申溪同志代表中国儿童音乐学会致了贺词,中国音协常务副

  • 标签: 少儿艺术团 武夷少儿 艺术团成立
  • 简介:过去的美学,较多地从人与社会的审美关系来建构理论,而很少提及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当前,生态意识的觉醒,促使生态美学兴起。生态美学以生态的价值来反思人类以往的美学观,重新阐释人与自然、人与现实、人与自身的审美关系。它的理论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审美关怀,它的本质就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的亲和与协调,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特别是道家非常崇尚自然。就如海德格尔借用荷尔德林的诗句提出“充满才德的人类,诗意地栖居于这片大地”的著名观点。

  • 标签: 人与自然 和谐美 武夷山 审美关系 生态美学 中国传统文化
  • 简介:为及时了解全国剧本创作的整体状况,总结我省当下戏剧创作的得失,2016年8月24—27日,福建省武夷剧作社年会在泉州召开。与会专家有中国戏剧家协会秘书长崔伟、《剧本月刊》主编范小宁、泉州市文化局副局长陈惠平、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周明、武夷剧社社长王景贤,及方朝晖、陈欣欣、周祥光、刘作玉、王羚等近四十人。一、关于全国戏剧创作状况的整体面貌25日上午,崔伟秘书长、范小宁主编做了主题报

  • 标签: 剧作社 年会综述 武夷剧作
  • 简介:郑怀兴(仙游县剧目室一级编剧):武夷剧社成立21年了,怀念武夷剧社刚成立时的氛围,各种观点都可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个性,大家是平等的,讨论艺术观点时,各抒己见。我们是“和而不同”,希望武夷剧社讨论剧本如往常般真诚、自由和宽松。我写了一辈子戏,推崇老庄的话“无为而治”,想写就写,写戏是一种冲动一种灵感,碰到感兴趣的题材、人物才写,也从来没有思考“要为什么而写戏”。写戏只是为了兴趣,如果有功利的目标,也许能得奖,但关键还是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 标签: 年会纪要 学术 剧作 创新 “和而不同” “无为而治”
  • 简介:《故宫已佚书籍书画目录》是研究明清皇家散佚书画的基础材料。20世纪90年代,杨仁恺对《佚目》书画的考订追索下了极大的工夫。由于资料限制,学界对于无锡博物院所收藏的清宫《佚目》法书董其昌《行书题武夷山图诗并临米帖合装》一直没有深入研究,本文现在立足实物资料的基础上,对该法书的内容和印章逐一进行考辩。

  • 标签: 清宫旧藏 董其昌 题武夷山图诗并临米帖合装
  • 简介:悠久的茶史积淀了武夷茶种植的文化内核,这尤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碧水丹山与茶树的牵手造就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武夷茶文化。第二,因为万里茶路始自武夷山下梅村,武夷山茶作为起点之茶被赋予至高品质、神圣光环和至尊地位。同时,万里茶路的兴起促进了武夷茶种植规模的扩大。第三,因为武夷茶的卓越名声,因为万里茶路、丝绸之路等贸易方式的影响,也因为饮茶习俗在异域的普及和盛行,武夷茶开始了向全世界跨境种植的征程,成为世界茶文化传播的重要祖源。第四,武夷茶种植与儒释道文化互动密切,这又昭示了武夷茶文化发展的种种可能。

  • 标签: 武夷茶 种植文化 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