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2014年大年初一,投资5亿、耗时3年制作的《西游记之大闹天宫》一经公映,便在圈内外引发热议。作为一部几乎全特效视觉大片,应该说《大闹天宫》在技术上代表了华语电影工业的最高水准,IMAX、3D、CG全上阵,震撼的3D效果、逼真的特效,让处于中国人想象中的神话王国跃然银幕之上。自2010年《阿凡达》在全球掀起3D狂潮后,世界影坛都将3D视为电影革新的生力军,而后伪3D、后期转制3D等兴盛,让3D技术蒙上了一丝阴影。如今,《大闹天宫》则让3D在华语电影圈再次扬眉吐气。本期话题聚焦3D技术,让三位电影业内专家揭开电影技术的神秘面纱,走进神奇的3D世界。

  • 标签: 《大闹天宫》 3D技术 话题 电影工业 华语电影 2010年
  • 简介:聂伟:贾导,围绕您电影创作的系列研究,有的时候是以国际洄流的方式展开的。我还很清晰地记得,2002年的春天,一位青年学者JasonMcGrath获得了富布莱特基金的资助来到中国从事当代华语电影研究。他的中文名字是马杰声,芝加哥大学的博士候选人,唐小兵教授的学生。他现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亚洲语言与文学系任教。那个时候我和马杰声常常钻到复旦大学附近一家叫做“2046”的盗版碟店里搜罗第六代的电影作品。这家店分前后两进,

  • 标签: 电影创作 贾樟柯 基因 明尼苏达大学 芝加哥大学 青年学者
  • 简介:《再见语言》的游戏性中,沉淀着晦涩绝望的哲学思考,用电影中的话来说,这本身就是一次“充满文学性的探寻”。电影像—部章节小说,被分为“自然”和“隐喻”两个部分。

  • 标签: 3D游戏 语言 戈达尔 “自然” 游戏性 文学性
  • 简介:本文探讨了将3D打印技术运用到民族服饰立体模型的构建中的方法,从数字化保护、标准化快速成型以及创新平台开发等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指出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对加强3D数字化实现力度、立体建模研究程度和3D打印丝化服饰材料的研发强度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 标签: 3D打印 民族服饰 立体建模
  • 简介:上海A.D.C.剧团是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上半叶活跃在上海的一个西方侨民剧团。该剧团在中国早期话剧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典型示范作用。本文选择1866至1919年这一历史时段,通过查阅清末民初的中英文报刊,从舞台布景、舞台服装、舞台灯光等方面,对上海A.D.C.剧团戏剧演出中写实的舞台布景、细腻的舞台灯光、生活化的舞台服装进行考察与论述,勾勒出上海西方侨民演出的真实场景,有助于读者了解其戏剧活动的舞台美术风格。

  • 标签: 上海A D C 剧团 舞台美术 风格
  • 简介:1968年冬,我随中央音乐学院“文革”前毕业的最后一届学生到天津南郊葛沽一个部队农场劳动,四年半之后,于1973年3月,与万昭、鲁松龄、张弦一起被分配到音乐研究所(当时叫“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所音乐舞蹈研究室”)工作,直到2000年退休。今年是所建60周年,我写这篇文章,回想当年往事。

  • 标签: 中央音乐学院 艺术研究所 研究室 外国 1968年 “文革”前
  • 简介:电影版《北京爱情故事》(以下简称《北爱》)2014年情人节在全国开始放映,掀起了一波新的大众爱情波澜,延续了2012年电视剧版((北爱》爱情余波。两者在故事上毫无关联,相同作品名称、主题和主创队伍却使得两者之间存在深层次联系。在当今火热的媒介融合潮流中陈思诚导演的实践提供了电视到电影的跨媒体艺术创作的典型案例,可以从文化基因视域进行比较,研究发生在这一过程中的融合与裂变现象。

  • 标签: 爱情故事 文化基因 电视剧 跨媒体 电影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