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0 个结果
  • 简介:一个民族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刻也不能没有自己的理性思维。这一理性思维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深刻地反映在国都城市的面貌里。元大都是今天北京的前身,要认识今天北京的历史文化,就必须认识元大都。元大都的主题思想和文化特色是什么?朱彝尊说:“元之建国,建元及宫殿、城门之名,多取易乾坤之文。”中国本土原创文化的《周易》经邵雍绘成图,又经刘秉忠、虞集根据易图建成了元大都。所以,《周易》智慧在元大都的规划布局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周易》 元大都 理性思维 民族性 历史文化 文化特色
  • 简介:<正>魏王弼注《周易》文字简明扼要,最近经义,为治《易》诸家所认同,被选为官定本,孔颖达为之《正义》,遂立十三经之首。然王弼注为时代所限,不免存在局限性,注释颇有可商之处。本文对王弼注的18则进行商榷,以请教于大方之家。1.《周易·坤》六二:"直大方,不习,无不利。"王弼注:"居中得正,极于地质,任其自然,而物自生,不假修营而功自成,故不习焉,而无不利。"~①

  • 标签: 帝乙 爻辞 易集解 李鼎祚 古经 高亨
  • 简介:一、由'八卦'说起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源远流长的《周易》及其文化意义。介绍《周易》,要从'八卦'说起。'八卦'这个词大家一定不陌生。今天有不少人说某某'好八卦',是指那个人好打听和传播他人的隐私,或无端猜测,搬弄是非,格调庸俗。但'八卦'本身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术语,出自《周易》。《周易》作为'群经之首',是古代科举取士的必考经典,内容非常

  • 标签: 周易文化 文化意义
  • 简介:欧阳修主要怀疑《周易》之《系辞》、《文言》、《说卦》、《序卦》、《杂卦》的孔子作说和部分爻辞有“臆出之说”。这一方面表现了他对《周易》文本和流传的深入认识,具有一定的文献学意义;但另一方面更表现了他浓郁的理性主义经学思想,他怀疑《周易》有革新儒学的意义。

  • 标签: 怀疑 《易传》 理性主义 新儒学
  • 简介:周易》从"贞"为"正"的意义上提炼、概括了人之价值和意义,使"贞"成为这部经典所理解的人格结构中的一个基本要素。它使人能自觉、理性地把握自己,从而使自己标举于一切生灵之上,成为高贵的从容驾驭自己、从容驾驭环境的一类,使人类自身具有无限丰富的内涵和从容美好的生命过程;而"贞"的实践意义又具有着使个体的人规避险难,不断获益,不断走向成功的合理指向。

  • 标签: 自觉 理性 规避 获益 成功
  • 简介:前人对卦"己日"的解释有三种,其中,认为"己"为天干纪日的说法是正确的.但是对于选择在己日进行变革的原因,解释得不准确.己日位于天干的第六位,六在上古时代,有特定含义,象征事物发展的极端状态.这在中可以看得很明显.因而,"己日"表示某一阶段的终结,物极则反,含有变革的意味.

  • 标签: 《革》 己日 天干 终结
  • 简介: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文本《周易》和《礼记》中,可以看到"华夏-汉"文化圈封建时代家庭制度在基本构成方面的重要特征,即以"宗法"与"父权"相联系、相补充、相制约。两者都重视夫妻关系、婚姻制度及嫁娶风俗;在男性主导家庭的大前提下,主张两性和谐。其间,《周易》多用阴阳协调、平衡的哲理来解释、说明家庭的关系;《礼记》讨论的家庭关系则范围更广、更全面,同时也更着眼于家庭尊卑关系的确立。它所代表的儒家思想与掺杂了道家思想的《周易》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 标签: 《周易》 《礼记》 家庭观念
  • 简介:本刊从本期起,特辟“读书会”专栏。在浩如烟海的史籍中,选出有代表性的二十七部书,尽先加以论述,分期发表。这二十七部书是《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史记》、《汉书》、《后汉书》、《兰国志》、《续汉志》、《五代史志》、《史通》、《通典》、《资治通鉴》、《通志》、《文献通考》、《明夷待访录》、《读通鉴论》、《日知录》、《明儒学案》、《宋元学案》和《文史通义》。希望在1988年度第四期基本完成,欢迎投稿,长短不拘、文体不拘,但希望写出心得,不要重复陈词,不要作材料的简单综合。

  • 标签: 史学思想 周易 先秦史官 左传 历史知识 资治通鉴
  • 简介: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周易》经传,是值得载入易学史上的一件大事。1974—1975年,国家文物局成立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从全国范围内抽调著名的专家学者聚集在北大红楼进行帛书的整理工作。其中帛书《周易》经传部分主要由张政烺先生负责,准备整理之后作为《马王堆汉墓帛书》第二册出版。从1980年到1985年,《马王堆汉墓帛书》第一、三、四册由文物出版社陆续出版,而准备

  • 标签: 周易经传 帛书周易 校读
  • 简介:安阳不仅是周易的发源地,也被海内外易学专家视为易经研究中心,受到举世注目。1998年9月15日至18日在安阳市又成功地举办了“第九届周易与现代化国际研讨会”。这次会议是由美国国际易经学会、美国三六易经学会、法国易经研究会、江苏省天文与传统文化研究会、...

  • 标签: 周易研究 《周易》 研讨会综述 新阶段 现代化 易经研究
  • 简介:无论是守卫广阔的疆土,还是发动大规模的远征,抑或是平定内外的叛乱和镇压附属国的反叛,亚帝国都需要组织一支规模庞大的军队。然而,由于人口基数小,战争伤亡和兵役的豁免等原因,亚本身可以应征的人数却在减少,因此它不得不通过收编俘虏、征召异族流放者、附属国士兵和阿拉姆部落成员入伍等途径扩大兵源。尽管非亚士兵扩大了亚帝国军队的规模,但是由于他们的民族饱受亚的虐待,他们做出重大牺牲却无缘与亚人一起分享战利品,于是他们消极对待亚的征召,非亚士兵军纪败坏,因此,他们并没有从根本上增强亚帝国的军事实力。

  • 标签: 亚述帝国 军事实力 亚述人 萨尔贡二世 阿淑尔 阿拉姆
  • 简介:本文以马王堆汉墓帛书《要》篇、《孟子·滕文公下》、《韩诗外传》的资料为据,证明孔子确实是今传本《周易》经文的最后一个重新整理者和重新编纂者。现在已知孔子在整理方面主要是加了爻题,在编纂方面主·要是重新安排了卦序。而卦序的重新安排,最能反映出《周易》经文的哲学思想。今传本《周易》经文不但反映了西周时代的哲学思想,也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思想。

  • 标签: 《周易》经文 孔子 编纂
  • 简介:中国古代史学通变精神的哲理基础是儒家经典《周易》的通变思维,《系辞下》将这一思维概括为"《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受此影响,历代史家都普遍重视以《周易》的通变思维来解说历史,由此形成为一种民族的史学精神。早在先秦时期,《左传》便开始以易解史,将《周易》的通变思维作为解说历史变动的重要依据。具有易学家学渊源的司马迁,深刻领会《周易》"长于变"的特点,最早提出以"通古今之变"为撰史旨趣,《史记》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以原始察终、见盛观衰和承敝通变的眼光,来认识和把握历史的治乱兴衰之变,以历史学的形式彰显了《周易》的通变思维。《史记》以后的中国古代史学,无论是通史、断代史,还是史论之作,都普遍以《周易》的通变思维作为哲理基础,传承司马迁的"通古今之变"的撰史旨趣,在历史与史学的撰述与评论中重视体现通变的精神。

  • 标签: 中国古代史学 通变思维 通古今之变 《周易》 司马迁
  • 简介:魏晋玄学家王弼的《周易略例》一直被学界作二类理解。一类将《周易略例》作为王弼对《周易》的若干体例的理解,可谓就易学而易学(如朱伯崑先生)。另一类将《周易略例》理解为王弼扫除汉易象数学而提出的魏晋新易学,可谓对《周易略例》作哲学的分疏(如余敦康先生)。本文则对王弼的《周易略例》作别样的理解,将《周易略例》置於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考察,用魏晋时期的事例印证其观点,指出理论学说--王弼《周易略例》中的若干观点与时代背景是可以互相批注的。本文对《周易略例》的解释,有别於作过实(就易学而易学)的疏理,也有别於作过虚(哲学上的疏理)的解释。

  • 标签: 王弼 《周易略例》
  • 简介:天然石拱桥我国天然石拱桥多集中在云贵高原,其中最大的一座是贵州省黎平县的高屯石桥。此桥全长350余米,桥拱跨度最大处为118.92米,桥面宽百余米,高出水面36米。桥旁林木丛生,还有石笋、溶洞,景色十分优美。天然长城坐落在湘桂黔三省

  • 标签: 石拱桥 天然石 云贵高原 贵州省 拱跨度 溶洞
  • 简介:太原古塔分布地区集中,以墓塔为最多,其次为佛塔、风水塔。其中童子寺燃灯塔、开化寺连理塔、惠明寺塔、永祚寺双塔、晋祠舍利生生塔最具代表性,反映了太原古塔建筑的成就,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为建筑史研究提供了颇有价值的实物范例和佐证。

  • 标签: 太原 古塔 珍贵文物
  • 简介:崛起于7世纪,历时253年的南诏政权的建立,不仅结束了中国西南边疆部落豪酋长期纷争的局面,促进了边疆民族地区的开发和建设,增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而且创造了灿烂的南诏文化。本文将讨论与南诏文化有关的若干问题。

  • 标签: 南诏文化 南诏文学 宗教文化 形成条件 中国 云南
  • 简介:《酒仙碑》考周燕儿1989年,浙江省绍兴县文物管理部门,在东浦镇赏坊村戒定夺第四进"土地殿"内壁间,发现一块记述清代绍兴黄酒(又名绍兴老酒)生产史料的重要石碑。石碑题为《酒仙神诞演庆碑记》(以下简称《酒仙碑》),用绍兴特产羊山青灰石凿成,高2.71...

  • 标签: 文物管理 绍兴黄酒 浙江省绍兴县 石凿 碑面 东浦
  • 简介:<正>宋元以后,安徽各地书院星罗棋布,遍及全省,不但对当时安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术研究的活跃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在我国古代文化事业的发展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 标签: 书院 安徽 嘉靖 县志 乾隆 紫阳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