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必然要通过一定的形式把双方结合的过程和结果真实地表现出来,即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形态,它包括实践形态、理论形态和政策形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分为许多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形态。1921~1938年为马克思主义中国的早期阶段,其产生的形态为马克思主义中国的早期形态,包括实践形态、理论形态和政策形态。马克思中国在实践形态上主要表现为新启蒙运动和延安文化运动,它们在实践形态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命题的提出。中国共产党人长期以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理论探索成果的积累,在理论形态上推动了马克思中国命题的提出。共产国际改变了对各国领导的政策,直接在政策形态上推动了毛泽东对马克思对中国命题的提出和论证。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化命题 中国共产党
  • 简介:伊斯兰教进入中国的方式是宗教与民族俱来的。伊斯兰教作为外来宗教,它在中国传播,必然面临中国的选择和实践;伊斯兰教作为世界性宗教,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在中国多元汇聚,一体融合为回族,伊斯兰教也面临着回族的选择和实践。中国和回族既有区别,又是一个过程中联系紧密的两个方面,是共同在中国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中展开和完成的。

  • 标签: 伊斯兰教 中国化 回族化
  • 简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国的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民族问题基本原理同中国民族实际相结合,有效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民族问题的过程。由此形成的一系列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就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集中体现。

  • 标签: 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 民族观
  • 简介:重庆大足县以“大丰大足”而得名.是驰名中外的“石刻之乡”、“五金之乡”,全国首批甲级开放县,国家确定的长江三峡旅游县的起点.人文景观非常丰富。县境内石刻造像星罗棋布,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达六处之多.大足石刻是大足县境内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总称。

  • 标签: 大足石刻 “中国化”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宝顶山 冬游 长江三峡旅游
  • 简介:李达全面地总结了唯物史观的传播,有力地推动了唯物辩证法的传播,在学理上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创造做出了重大贡献。我们要特别重视学者在思想理论创造中的重要作用。

  • 标签: 李达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毛泽东哲学思想
  • 简介:本文通过对劳动经济学中国发展基本脉络的梳理,提出了劳动经济学中国发展面临的四种挑战:一是理论基础薄弱的挑战;二是计划经济理论思维影响;三是滞后于劳动力市场发展的挑战;四是面临本土文化环境的挑战。因此,劳动经济学中国发展要着力解决一些关键问题:一要树立理论自信;二要坚持开放包容的科学精神;三要推进研究方法和理论创新;四要拓展学科研究的国际优势。

  • 标签: 劳动经济学 中国化 挑战 关键问题 实践
  • 简介:内地伊斯兰中国的主体主要是居于内地的四个少数民族。文化理解是现代西方解释学理论中常用的一个概念,前理解,以及反思与批判中的创造力都是其中的内容。在文化认同上,坚守信仰。在经济认同上,积极入世。文化认同上的创造力体现为,汉语言的使用与对主流文化的主动靠近。在经济认同方面的创造力体现为使经济认同与文化认同互动起来。在政治认同的创造力体现为,将信仰与国家紧密联系起来,且在政治生活中将信仰置于国家之下。

  • 标签: 中国化 文化理解 回族
  • 简介:马克思、恩格斯是共产党历史实践的思想奠基人。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具有普遍价值,是世界各国共产党实践运动的思想指南。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建设的理论来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必须解决思想移植的适应性环境问题,实践场域决定着马克思主义放之中国“而皆准”的命运。从1938年毛泽东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到延安整风时期确立以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统一的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实践场域问题形成的思想自觉,在中国共产党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从历史角度考察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思想史意义上的前进轨迹显示了党的建设永远在路上的步伐。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每一个成就,都是加强党的建设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在中国实践中的每一步推进,都留下了中国共产党人杰出的创造。不同的时代环境和历史任务构成党的建设不同的发展阶段,作为一个整体,党的建设发展历程表现了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连贯性思想逻辑。在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中国的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形成的一系列重要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中国的理论和实践绘成绚烂多彩的历史长卷,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与中国共产党建设实际相结合,是最为出彩的亮点。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做出的独特贡献是多方面的,最显著的表现是出色地解决了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如何建设共产党、在执政条件下如何建设共产党两大问题。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中国的历程将伴随中国共产党的实践而继续延伸下去。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党建思想 中国化实践场域
  • 简介: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回答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依据、总路线和总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依据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理论,解决了为什么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问题,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中国的继承创新;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在回答中国革命领导、对象、动力、道路等问题上阐释一系列新观点,解决了什么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问题,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中国的集成创新;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纲领解决了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问题,实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纲领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并向社会主义转变,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中国的原始创新。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革命思想 中国化 理论创新
  • 简介: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然而,在将其中国的过程中,关键在于能否找到在中国文化中的契合点。鄙意窃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文化中的最佳契合点莫过于儒家的最高社会理想——大同社会。若能将两者之间的相通之处加以探索与整合,必将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扎下坚实的根基,从而为指导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立合理的理论基础。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契合点 大同理想 儒家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社会
  • 简介:本辑选取了《关于马列主义中国问题》及《关于政治经济学的中国》两篇重要文献史料。其中《关于马列主义中国问题》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奠基人杨松同志发表在《中国文化》第1卷第5期上的文章——《关于马列主义中国问题》内容节选。该文是党内最早呼应并阐述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命题的理论文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进程中的扛鼎之作,对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的深入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关于政治经济学的中国》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时任华东财经委副主任、上海市工商局局长的许涤新发表的重要理论文章。在参与新中国建设的同时,许涤新创作并出版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的重要著作《广义政治经济学》,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这一理论课题。《关于政治经济学的中国》与该书同期发表,文章回顾并反思了西方经济学理论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问题,重申了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应以广义政治学中国为前提的理论主张,并强调了中国史实资料在经济学研究中的价值。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文献史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列主义中国化 中国化问题 新中国成立
  • 简介:中国马克思主义包含着多个相对独立的理论形态,并且仍然处于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中,所以具有进一步系统和整体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现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一条重大主线。以其为主题进行整体建构是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的。从现代的主题来看,中国马克思主义包含了四个具有严密逻辑关系的纲领性内容,它们分别为:探索现代的思想方法论、建立现代国家的革命论、实现现代国家的初步探索论以及实现现代国家的改革和发展论。

  • 标签: 现代化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整体建构
  • 简介: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涤荡着中国固有的文化和意识形态,预示着一种新型文化的崛起。从早期的新文化运动到后来毛泽东思想的诞生,马克思主义经历了一个由表层到内在的中国的心路历程。换言之,当中国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致力于为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而奋斗时,他们首先要面对中国的实际,他们不得不思考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解决中国社会的现实出路问题,从而引发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思想嚆矢。回顾和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的早期心路历程,对于我们今天深刻学习和领悟邓小平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 首先 马克思主义者 邓小平理论
  • 简介: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纪念,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延续至八九十年代。纪念过程中,通过呈现生平事业、诠释精神品格、界定历史地位,建构和塑造了经典作家的形象;通过总体阐释马克思主义,介绍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通过揭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意义,诠释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表达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主张,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

  • 标签: 经典作家 纪念活动 功能
  • 简介: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既包含了资本主义文明的冲击,又是现代性在世界范围内分裂的表现。这样,就形成了中国人在现代追求中的乌托邦情结。对资本主义进行判断,消除现代性成长中的社会分裂,赋予传统理想现代精神,就成为中国现代制度选择的根据。现代性追求与乌托邦精神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的内在张力。

  • 标签: 现代性 现代化 乌托邦 科学社会主义 中国化
  • 简介:学界目前对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历史分期的认识尚不一致,主要分歧集中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历史起点问题的认识,有多种不同起点说。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关键在“”上,其起点应该是从中国共产党已经开始认识到要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转化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大革命失败以后,党独立领导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及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标志着党已经开始了把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转化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探索;而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教条主义为主要特征的“左”倾错误对全党的统治,则导致了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正确方向及其所取得成果的否定,使马克思主义中国的探索遭受严重挫折;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扭转了中国革命的危局,挽救了党和红军,也重新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历史进程。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实现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伟大转变的同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重大突破,并进而在指导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实践中成功推进了这一事业的不断发展。

  • 标签: 民主革命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简介: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是从思想史角度探讨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典型文本。毛泽东在该文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当时党内党外存在的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了理论上的回应与批判,并围绕中国社会、中国革命和党的建设三个方面的问题建构了一套新的理论体系,从而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

  • 标签: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革命 中国共产党
  • 简介:清末明初是中国社会大动荡、大起伏的时代,各种宗教、文化在中国大地上传播、发展。面对中国传统女性文化树立起的高大堡垒,基督教以创立教会女校为发端开展了一场新鲜的、声势浩大的妇女新思潮运动。与伊斯兰教的清真女学相比,两种宗教面对同样博大浩瀚的中国文化,采取了不同的适应策略,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和结果。本文拟从比较宗教学的角度,分析伊斯兰教与基督教的女性宗教文化在中国发展的轨迹与产生的影响。

  • 标签: 女性宗教文化 中国化 教会女校 清真女学
  • 简介:结合我国城镇发展的历程和少数民族地区城镇研究的成果,从制约发展的问题、动力机制、发展模式、民族文化传承与重构、流动人口问题等方面进行梳理评价,并做出理论总结和对未来展望。

  • 标签: 少数民族 城镇化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