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40 个结果
  • 简介:今春为纪念沪上著名书法家、学者马公愚先生,在上海图书馆举办了一场书画展览会。珍品佳作,令人目不暇接,不少年轻人对这位长辈有了新的认识。这使我想起了马老写于1962年的一副联语。马老被错划为右派后,较早被摘了帽子,因此,1962年的全市书展上,人们又重睹了这位"摘帽右派"的作品。内容是——"明时多圣主,大道无弃",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故我至今仍记忆清晰。这是自我说法。

  • 标签: 联语 马公愚 圣主 沪上 令人 山不厌高
  • 简介:纵观中国历代帝王,那些皇位来历常遭人质疑,甚至似乎有点儿"非法"者,往往其皇帝倒当得都还不错,而中国历史上的那些大小昏君反倒几乎无一不是"合法"皇帝。巨大的碑所谓碑,即碑的雏形。所谓"阳山碑",即南京东郊阳山之中的三块已雕凿成碑形的石材。它是由朱棣当年下令开凿的,本用来为其父朱元璋做"神功圣德碑"之用的,但最终被永远地遗弃在了阳山之中。今天,一般人说起阳山碑,首先会议论起的便是它的巨大。我第一次看见它时,真被它的巨大惊

  • 标签: 燕王朱棣 朱元璋 阳山 建文帝 中国历史 永乐皇帝
  • 简介:木质文物出土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不对其进行科学的保护处理就会发生快速的腐朽变化.在选择保护处理方法前对木材的性进行科学的分析可以为保护方法的确定提供科学的依据.本工作从木材成分、含水率、干缩性、出土泡桐与新鲜泡桐干缩率比较、干燥过程中的电镜分析几个方面对泗水国汉墓出土的泡桐进行了性研究.结果表明,泗阳汉墓出土的泡桐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含量比新鲜泡桐的含量下降很多,但木质素的相对含量却增加了,说明泗阳汉墓出土的泡桐在埋藏环境中可能更多地是受到褐腐菌的侵蚀.含水率的高低是反映木材腐蚀度一个重要指标,泗阳汉墓出土的泡桐平均含水率高达1211%,从弦向、径向、横切面的平均收缩率数值来看,出土的泗水国泡桐文物收缩变形很严重,从电子显微镜图片观察,细胞结构各向干缩特性与新鲜木材完全不同.由此可见,不能用常规木材的干缩特征和木材的变化规律来指导泗水国出土泡桐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在选择保护处理方法时要结合木材本身的现状选择适合的材料和工艺.

  • 标签: 泗水国泡桐木材 饱水木材 泡桐 木材成分 含水率 干缩特性研究
  • 简介:今年广东的冬天来的有点晚,北方大部分地区的人都已经穿棉袄羽绒服御寒了,广东还是阳光明媚,鸟语花香,看不出丝毫的冬天痕迹。11月的几场北风冷雨,导致温度迅速下降,处处寒意,促使人们开始晾晒放在箱底已久的过冬衣物,用来抵御风寒,以致有朋友发出“广东终于入冬成功了”的感慨。|

  • 标签: 广东 羽绒服 冬天 棉袄 分地
  • 简介: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到了年底,本刊也将度过由半年刊改为季刊以来的第一个年头(2017年第4期,总第18期.)。七年来,《客家文博》杂志由一个蹒跚学步的幼儿长成朝气蓬勃的少年,一步一个脚印,虽慢却踏实。近年,

  • 标签: 期刊 编辑工作 发行工作 《客家文博》
  • 简介:北宋国家营造制度《营造法式》中材分°制是否法于古制、为何种设计模数及等、为何不匀等三个重要问题长期困惑着学术界。本文从编修《营造法式》的社会背景及目的角度进行了探讨,认为此三个问题是主持编修者李诫为实现北宋最高统治者严厉打击社会营造侈靡之风而刻意为之的,从中反映李诫智胆过人的另一面形象。

  • 标签: 《营造法式》 材分°制 李诫
  • 简介:西藏和平解放前,噶厦政府曾于民国17年(公元1928年)从国外购进一台125匹马力(合90余千瓦)的小型水力发电机组。在拉萨市的北郊夺沟修建了一座木石结构的四柱藏式房子作为发电站厂房。时有电站工人8名。该机组运行到1943年。因机器老化。已不能维持正常运行。到1946年.机组出现严重故障。被迫停止运行,不久电站被水冲毁。

  • 标签: 停止 购进 房子 外购 政府 工人
  • 简介:瓶的起源──兼谈半坡文化与庙沟文化的关系问题田建文(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尖瓶是仰韶文化的基本器形,不但数量多,而且形态变化规律性强,时代特征十分明显,一般研究仰韶文化均要由此入手。同属于仰韶文化的半坡(4)期文化(西王村上层文化)、泉护二期文化...

  • 标签: 尖底瓶 文化区域 老官台文化 上层文化 双耳壶 文物出版社
  • 简介:80多年前的一天,女作家萧红在上海拉都路吃早点,当店主送上油条时,她一眼瞥见包油条的纸上的字迹很熟悉。顾不上吃油条,她直接翻开包的纸,居然是鲁迅翻译的《死魂灵》的一页手稿.萧红大为吃惊,回去立马给鲁迅写信告知此事。没想到,鲁迅表现得很是轻松平常,不觉得是个事儿。萧红心里更急,只好向许广平告状,事后,据说许广平狠狠地批评了'先生'一顿。鲁迅对自己的手稿就是这样,不怎么在意,在书房乱丢

  • 标签: 作书家 底生 无心作
  • 简介:大雁塔和法门寺塔这两座佛教名塔都表现出明显的风化现象,需要及时的给于保护.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岩相显微镜分析及孔隙度的测定,分析了大雁塔和法门寺两座佛教名塔的风化特征.在此基础上,用几种不同的加固保护剂对两种砖进行加固保护研究.通过渗透深度、孔隙度、毛细吸水和毛细渗透、持水量、透气性、水力学膨胀、等温吸附、抗压强度及酸腐蚀、冻融、热膨胀之后的强度衰减等参数分析,结果表明含氟聚合物对两种砖具有良好的加固保护效果.

  • 标签: 砖材建筑 孔隙度 强度 透气性 水力学
  • 简介:沟二期文化研究罗新,田建文(山西省考古研究所)1921年瑞典学者安特生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和不招寨发现的釜灶、鼎 ̄①;1931年北平师范大学及美国弗利尔艺术陈列馆等单位合作在山西万泉县(今万荣县)荆村发现一件陶(当时称陶鬲) ̄②。原认为是仰韶文化的...

  • 标签: 文化类型 大汶口文化 仰韶村 陶鬲 三里桥类型 东下冯
  • 简介:“君不见,梅花十八峒旁,古蛟地名彰,均田立役法商鞅,积谷献军粮。丁壮心齐固国防,荷枪自动赴战场,里仁安谧匪类亡,管弦声扬扬。

  • 标签: 傅柏翠 蛟洋中学 中国 福建 生平事迹
  • 简介: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是综合的、世代相承的文化现象,它反映着特定的国家及民族的衣食住行、宗教信仰、社会交往和民族心理,同时也折射出一定历史时期民族之间的融合.本文从文化融合的视角,分析在代表着汉文化的女子缠足社会陋习影响下,满族女子的高鞋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及与日本在接受中华文明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同时,坚决排斥女子缠足这一历史事实相对照,力图说明在国际化、全球化的今天,追求文化融合的同时,有必要强调自身民族文化的自主性.

  • 标签: 文化融合 满族 日本
  • 简介:<正>1996年冬,我在陕西武功县岸村观察记录了一老者的丧葬过程。岸是关中农村普通的村落。村民们以农耕为生,农家除了小学生的课本没有别的书籍,办丧事的这一人家是村中平常的一户,但丧葬过程礼节仪式的复杂繁琐,丧具祭品名称的古奥奇特,丧事组织的严井有序,亲朋友邻来祭奠和宴席礼节的周全肃穆,丧葬仪礼所体现的亲疏远近和长幼差异,竟与三千年前《周礼》描述的仪礼契洽吻合,令笔者颇感惊讶。

  • 标签: 《周礼》 主流文化 孝子 丧葬习俗 人生礼俗 《三礼》
  • 简介:为做好太仓万丰村半泾河古船的脱盐保护工作,本研究检测了半泾河古船的第6、7隔舱板和第8隔舱龙骨及船板下淤泥样品中主要元素和离子的含量,并用电导率仪测量样品在脱盐过程中电导率的变化情况.检测结果表明,木材和淤泥中的主要元素含量高于对照样品,且主要以可溶性盐的状态存在;木材腐蚀程度也与其离子含量有关,腐蚀程度愈严重,样品的离子含量也愈大;经过脱盐处理后,脱盐溶液的电导率值降低至较低水平.测试数据将对今后古船脱盐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古船木材 无机盐 离子
  • 简介:1948年年,各界民主人士响应毛泽东同志的号召,在中共秘密战线的保护下,纷纷从香港出发,北上平津,共同规划协商中国的民主进程。在这批人中,有一位年轻的'老同志',他刚刚写完了自己的代表性著作《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刚刚主持完三联书店的合并事宜,然后就匆匆登上了一条北上的航船,以期尽快赶到当时中共中央在西柏坡的驻地。

  • 标签: 生活书店 《中学生》 叶圣陶 《新华日报》 中共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