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客家话被称为“古汉语的活化石”,这是因为古汉语的许多语音特点、词汇表达、语法特点还保留在客家话中。为了更清楚地认识客家话中留存的古语词的历史层次,本刊撷取梅县话中常用的古语词以飨读者。本期所刊载的是梅县话中留存的清代时期的古语词。

  • 标签: 清代时期 古语词 梅县方言 客家话 语音特点 词汇表达
  • 简介:近来上网阅读报刊、书籍,浏览新闻,发现一些古语词的解释和运用时有问题,有的还是出自学者之手,也欠考虑。因随手札记,草成小文。不当之处,请读者是正。

  • 标签: 古语词 自学者 文学 古代文学
  • 简介:追溯蒙古包的历史及流变,了解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从而探求蒙古包在结构、图纹、色彩上对美的追求,和蒙古包所蕴含的独特艺术美。

  • 标签: 蒙古包 艺术 造型
  • 简介:今天位于中国美术馆的后面、大佛寺街的西侧,矗立着一座大厦,这就是京城著名的内蒙古宾馆,它建于上世纪7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这里还没有这座大楼,是由四合院和一栋漂亮的别墅小楼组成的蒙古族上层人士的私宅,即大佛寺38号院。1949年3月,内蒙古驻北平办事处在北新桥方家胡同6号成立,4月5日就搬到大佛寺38号院,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爆发。

  • 标签: 内蒙古 新中国成立初期 “文化大革命” 中国美术馆 1949年 大佛寺
  • 简介:因为我们今生有缘让我有个心愿等到草原最美的季节

  • 标签: 草原 蒙古人 社火
  • 简介:清朝通过立法管理蒙古地区,保证了北部边疆的稳定,同时把蒙古律施行于理藩院管辖的今青海、四川北部和西藏北部的“番子”,东北的达呼尔、索伦,新疆哈密、吐鲁番的“回子”,在管理边疆民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蒙古律的文本也多次修订,有若干版本.

  • 标签: 蒙古地区 文本 清代 立法管理 北部边疆 西藏北部
  • 简介:本文对《清朝前期理藩院满蒙文题本》中所有涉及蒙古爵位承袭事例进行内蒙古、外蒙古、青海和辉特各部的比较性探讨和综合分析,展示乾隆时期生活在盟旗制度中的蒙古贵族女性对爵位承袭政务的参与,揭示她们在蒙古的久远传统和新式盟旗制度的结合中特有的、但还远未写入史册的历史贡献.

  • 标签: 贵族女性 内蒙古 承袭 爵位 青海 文题
  • 简介:满族与蒙古族作为族缘相近的两个北方少数民族,说唱艺术具有可比性。其差异性体现在民族化与汉化、民间化与文人化的程度及艺术表现等方面:其融通性表现在内容和主题、艺术因素的借鉴和融合等方面。比较阐释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满族与蒙古族说唱的各自艺术特征和风格。

  • 标签: 比较视阈 满族蒙古族 说唱艺术 差异性 融通性
  • 简介:1948年的春天,内蒙古草原上鲜花盛开,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部长胡昭衡的夫人——林力行阿姨专程从乌兰浩特出发,到中蒙边境的阿尔山迎接一批重要的客人。他们有老有小,有男有女,一共40多人。

  • 标签: 蒙古族 小学 内蒙古自治区 1948年 内蒙古草原 党委宣传部
  • 简介:《回遮蒙古之历史》是西藏佛教宁玛派高僧索多巴·洛追坚赞撰写的具历史兼自传双重性质的一部著作.它记述了自1240年阔端汗时期至1614年蒙古进军西藏和西藏喇嘛、咒师(包括索多巴本人在内)等对这些蒙古军队实施各种回遮仪轨的情况.其中,索多巴时期的记录尤为详细.此部分的绝大多数历史事件也是其他蒙、汉、藏文文献缺载的.《回遮蒙古之历史》是对蒙藏关系,尤其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蒙藏关系研究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文献.由于五世达赖喇嘛掌权后,公开宣布对索多巴、其最亲近的上师希布令巴和其主要弟子贡日贤潘多吉的不满,在西藏查禁他们的著述、伏藏及仪轨.目前,国内学界对索多巴及其著作研究较少.本文对《回遮蒙古之历史》的相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旨在向国内学术界及广大读者介绍《回遮蒙古之历史》及其相关背景.

  • 标签: 历史事件 蒙古 五世达赖喇嘛 西藏佛教 蒙藏关系 藏文文献
  • 简介:本文对蒙元时期多语种史料中与使用鸣镝习俗相关的记载作了爬梳整理,指出:除用于日常射猎嬉戏外,鸣镝在13—14世纪蒙古人的社会生活中还承担着多种形式的职能。鸣镝不仅被用于惩戒犯有轻微过失的官民人等,也用来禳解月蚀灾异、划定地界和充当结盟交质的信物。蒙元时期的汉文文学作品中,尚保存着有关蒙古人使用呜镝狩猎的丰富多彩的记录。

  • 标签: 蒙古人 蒙元时期 交质 鲁布鲁克 耶律铸 柏朗嘉宾
  • 简介:此文对珍藏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民族学博物馆的蒙古文文献进行了概述。文章虽发表于六十余年前,但此类文章的追寻与系统译介对深入了解国外探险队在中国发掘文物事件的相关信息乃至对研究整理海外民族文献助力甚多。

  • 标签: 斯德哥尔摩 民族学博物馆 蒙文文献
  • 简介:蒙古自治区曾经是蒙元帝国活动的历史舞台,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遗留下了许多蒙元时期的珍贵文物。内蒙古博物院珍藏着这一时期的两方铜印。印一,“监国公主”铜印,1994年出土于内蒙古武川县东土城乡。铜印底部正方形,边长10.8厘米。通钮高6.3厘米,体厚约1厘米,重1400克。印文为阳刻篆体九叠文,共三行十四个字,为“监国公主行宣差河北都总管之印”。

  • 标签: 蒙元帝国 官印制度 蒙古文字 内蒙古自治区 元代 演进
  • 简介:本文通过分析今阿拉善左旗档案馆所藏的一份满文档案,阐明17世纪中后期至18世纪早期蒙古青海和硕特部领主属下的一位穆斯林商人的行商路线及其活动,同时揭示当时蒙古内部的形势及大清帝国、沙皇俄国、奥斯曼帝国、莫卧尔帝国的相关情况,以此探讨当时的蒙古政权经营商业的特点及与欧亚大陆各大帝国之间的往来关系问题.

  • 标签: 17-18世纪 蒙古政权 满文档案 人的活动 领主 奥斯曼帝国
  • 简介:中国古代丝绸之路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各族群间交流、交往的需要。草原丝绸之路是陆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至清代,因为在蒙古地区编旗设佐,为草原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清廷在内蒙古地区设立了五路驿站,这些驿路经过周密的设计,恰好通过内蒙古49个扎萨克旗和察哈尔、归化城土默特等总管旗,像一个大血管贯穿全身,不但增强了清廷的统治力,促进了草原丝绸之路的形成,而且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各族群的交流、交往、交融。

  • 标签: 盟旗制度 五路驿站 草原丝绸之路
  • 简介:辛亥革命之后的外蒙古问题几乎贯穿整个民国时期,从1911年到1921年的十年间外蒙古问题经历了形式上的独立-自治-撤治-独立这四个阶段,其中夹杂着近代中国构建民族国家中存在的如何实现政治独立、民族独立、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以这十年间的外蒙古问题为讨论中心,着重考察外蒙古问题演变的成因.

  • 标签: 1921年 近代中国 外蒙古 国家转型 政治重建 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