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9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监测2013年至2019年广州地区生殖系统念珠菌分离菌株情况,及其7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趋势。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性传播疾病门诊就诊的生殖系统念珠菌病患者共649例,其中男116例,女533例,年龄15~84岁。采用法国梅里埃公司的ATB ID32C酵母菌鉴定反应板鉴定菌种和Rosco纸片扩散法进行体外药敏检测,比较不同菌型念珠菌的药敏趋势。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结果临床649株生殖系统念珠菌感染患者中白念珠菌517株(79.66%)、光滑念珠菌72株(11.09%)、近平滑念珠菌33株(5.09%)和其他念珠菌27株(4.16%);7年间的年分离率:白念珠菌平缓无变化(χ2=11.56,P>0.05),光滑念珠菌波动性升高、近平滑念珠菌和其他念珠菌均波动性降低(χ2=13.72、19.28、14.76,均P<0.05)。念珠菌对7种药物敏感性为:制霉菌素99.69%(647/649)、酮康唑85.20%(553/649)和氟康唑72.57%(471/649),敏感性较高,而伊曲康唑52.23%(339/649)、咪康唑34.36%(223/649)、嗌康唑34.98%(227/649)和特比奈酚8.32%(54/649)的敏感性低。结论生殖系统念珠菌病以白念珠菌为主,念珠菌对多烯类药物敏感性高,唑类药物存在交叉耐药,不同菌型的药敏有差异。

  • 标签: 念珠菌 药敏试验 Rosco纸片扩散法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体外药敏试验方法检测替加环素对鲍曼不动杆菌的药敏结果,并评估改良纸片扩散法能否作为仪器法的补充方法。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73株,以微量肉汤稀释法为参考方法,采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判定标准,评估纸片扩散法、改良纸片扩散法和仪器法的药敏结果与参考方法的一致性。结果:改良纸片扩散法的分类一致性最好,其次是仪器法。改良纸片扩散法的各项指标均在可接受范围内。仪器法没有重大误差,但是分类一致率和基本一致性依然较低,不在可接受范围内。纸片扩散法和仪器法的小误差、分类一致性均不在可接受范围内。结论:不同的药敏方法与参考方法存在较大差异,改良纸片扩散法与微量肉汤稀释法药敏结果一致性最好。纸片扩散法、仪器法与微量肉汤稀释法的一致性较差,当药敏结果为中介或耐药时需要复检。改良纸片扩散法可以作为仪器法的一种补充方法,当仪器法出现可疑药敏结果时,可采用改良纸片扩散法进行复检。

  • 标签: 替加环素 鲍曼不动杆菌 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为单中心回顾性分析研究,总结了某院患儿肠道沙门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为海口市妇幼保健院儿科医师临床诊治此类疾病提供了理论指导。方法:对2015年1月—2020年12月在海口市妇幼保健院儿科住院的198例肠道沙门菌感染的腹泻患儿临床资料和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8例患儿中,男性103例(52.02%),女性95例(47.98%),年龄1个月~13岁;6岁22例(11.11%);发病季节:1~3月38例(19.19%),4~6月55例(27.78%),7~9月62例(31.31%),10~12月43例(21.72%);有86例患儿发生93例次肠道外损害和并发12例次呼吸道感染及2例次败血症,其中,6岁8例次(4.04%);患儿来源:城区儿童65例(32.83%),农村儿童133例(67.17%);药敏结果:198株沙门菌对亚胺培南敏感(100%)、15株对哌拉西林舒巴坦钠耐药(7.58%)、13株对头孢吡肟耐药(6.57%)、26株对左氧氟沙星耐药(13.13%)、130株对氨苄西林耐药(65.66%)、158株对阿米卡星耐药(79.80%)、78株对复方磺胺甲恶唑耐药(39.39%)、70株对环丙沙星耐药(35.35%)。结论:小儿肠道沙门菌感染大多发生在1岁以下的患儿,男性患儿为主,发病季节多在4~6月和7-9月两个时段,婴幼儿容易发生肠道外器官损害和并发症,发病地区农村儿童多于城区儿童,药敏结果显示对亚胺培南完全敏感,对哌拉西林舒巴坦钠和头孢吡肟高度敏感,对阿米卡星、氨苄西林、复方磺胺甲恶唑、环丙沙星高度耐药。因此,对于沙门菌感染的腹泻应根据药敏结果结合患儿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抗菌药,以免延误治疗。

  • 标签: 儿童 肠道沙门菌感染 临床特征 药敏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医院体外生命支持中心的建立对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技术治疗患者生存率的影响。方法通过回顾2015年1月至2021年7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58例应用ECMO技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为2015年1月至2020年8月体外生命支持中心成立前ECMO治疗患者,共85例;观察组体外生命支持中心成立后2020年9月至2021年7月ECMO治疗患者,共73例。比较两组ECMO救治患者总体生存率,VV-ECMO及VA-ECMO救治生存率、存活患者ECMO支持时间及患者住院费用、体外心肺复苏(extracorpore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ECPR)建立时间等差异。结果与体外生命支持中心成立前相比,体外生命支持中心成立后ECMO治疗患者总体生存率(52.9% vs. 65.7%,P=0.019)以及VA-ECMO救治生存率明显提高(53.2% vs. 71.7%,P=0.042),ECMO救治存活患者ECMO支持时间[(16.78±11.38)min vs. (12.99±6.98)min,P=0.014]及住院费用明显降低[(38.0±10.7)万元vs. (30.6±8.8)万元,P<0.001),ECPR建立时间[(26.0±10.1) min vs. (18.0±10.2)min,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VV-ECMO救治生存率(52.1% vs. 70.0%,P=0.2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体外生命支持中心的建设,并不断持续质量改进,可以有效提高ECMO救治患者总体生存率,并降低ECMO支持时间及住院花费。

  • 标签: 体外生命支持中心 体外膜肺氧合 体外心肺复苏
  • 简介:摘要:目的 总结分析伤口分泌物的细菌培养与药敏检测结果,总结细菌分布与耐药性情况,以期为临床抗生素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我院检验科接收的100例伤口分泌物标本为研究对象,采取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等检查来判断其病原体类型及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100份伤口分泌物标本共分离培养出54株病原菌,其中革兰氏阴性杆菌27株(50.00%)、革兰氏阳性球菌26株(48.15%)、真菌1株(1.85%)。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的耐药性均较高。结论 伤口分泌物细菌培养有助于判断是否发生感染,并分离病原菌,进一步药敏试验是合理选择抗菌药的重要依据。

  • 标签: 伤口分泌物 细菌培养 药敏检测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旁路移植术短期预后。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冠脉旁路移植术患者300例为对象,体外循环患者150例为对照组,非体外循环患者150例为观察组。观察两种冠脉旁路移植术手术方式的短期预后。结果:观察组围治疗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心功能指标与治疗前有一定差异,但观察组治疗后心功能LVSWI、RVSWI和CI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血管通畅率98.67%与对照组血管通畅率98.0%比较,P>0.05。观察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冠脉旁路移植术采用非体外循环手术方式的血管通畅情况与体外循环手术方式无明显差异,但非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围治疗指标良好,患者的心功能未见显著影响,并发症少。

  • 标签: 冠脉旁路移植术 体外循环 非体外循环 短期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化脓性骨髓炎细菌培养、药敏试验数据。方法:100例患者参与,均患化脓性骨髓炎,对所有病例开展培养、药敏试验,记录细菌培养结果。结果:100例标本中,阳性标本89例,占比89.00%,阴性标本11例,占比11.00%,最多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39例,占比43.82%,第二是铜绿色假单胞菌14例,占比15.73%。药敏试验结果:敏感率从高到低分别是:丁胺卡那霉素敏感率76.40%、环丙沙星敏感率62.92%、青霉素11.24%。结论:化脓性骨髓炎容易滋生很多细菌,需培养细菌,分析致病菌,开展药敏试验,结合药敏试验数据合理选择抗生素搭配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化脓性骨髓炎 细菌培养 药敏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剖析复发性尿路感染细菌检验和药敏试验情况。方法:将医院2019年3月到2021年3月接收的100例复发性尿路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进行中断尿标本采集和培养,对细菌检验和药敏试验情况进行剖析。结果:本次100例复发性尿路感染患者细菌检验共检出77株菌株,其中革兰氏阴性杆菌60株,包括大肠埃希菌31株,阴沟肠杆菌13株,克雷伯菌属9株,铜绿假单胞7株。革兰氏阳性菌17株,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4株,肠球菌属13株。革兰氏阳性菌对三代头胞菌素、氨苄青霉素药敏性在30%到50%。对其他类型药物敏感性表现为中等水平。结论:积极进行细菌检验和药敏试验,并对结果进行剖析,能够为复发性尿路感染治疗提供有效参考依据,能够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复发性尿路感染 细菌检验 药敏试验 剖析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膀胱癌术后尿路感染的细菌类型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医师选择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9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膀胱癌术后尿路感染患者277例的中段尿进行常规培养,其中男126例、女151例,年龄(66.7±8.7)岁,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膀胱癌术后尿路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77.62%(215/277),主要为大肠埃希菌42.24%(117/277)和肺炎克雷伯菌15.16%(42/277);其次是革兰阳性球菌21.30%(59/277),主要为粪肠球菌D群8.66%(24/277)和无乳链球菌B群4.69%(13/277);真菌检出占1.08%(3/277)。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较敏感的抗生素主要为厄他培南、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均>96%),耐药率较高的抗生素主要为氨苄西林、头孢唑啉、环丙沙星(均>60%);粪肠球菌D群和无乳链球菌B群对氨苄西林、利奈唑胺、青霉素、达托霉素、呋喃妥因、替加环素、替考拉宁、万古霉素敏感率较高(均>94%),粪肠球菌D群对克林霉素、四环素、红霉素耐药率较高(均>66%),无乳链球菌B群对克林霉素、红霉素、左旋氧氟沙星、莫西沙星耐药率较高(均>80%)。结论膀胱癌术后尿路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为革兰阴性菌,其中以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感染革兰阳性菌以粪肠球菌D群和无乳链球菌B群为主;致病菌对部分抗生素的耐药率较高,临床医生应注重病原菌的监测和药敏试验结果,合理应用抗生素。

  • 标签: 膀胱癌 尿路感染 病原菌 药敏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呼吸内科患者中引发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并对其进行药敏分析。方法:选取院内呼吸内科呼吸道感染者100例,按照是否具有肺部疾病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以及实验组,其中对照组无肺部疾病,而实验组则为有肺部疾病患者。在这一基础下收集患者晨痰进行培养,并开展药敏性实验,最终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在这一研究中,验出细菌共198株,其中主要含有肺炎链球菌28株,占比14.1%;铜绿假单胞菌52株,占比26.3%;流感嗜血杆菌21株,占比10.6%等等。而在这些细菌之中,革兰氏阴性杆菌共有154株,占比77.8%,而革兰氏阳性杆菌共有44株,占比22.2%。从耐药性方面进行研究可以发现流感嗜血菌对三代孢头菌素有着较强的敏感性,而葡萄球菌有着较强的青霉素耐药性,不过对美罗培南较为敏感。结论:革兰氏阴性杆菌容易引发患者下呼吸道感染,而相应的病原菌具有较强的耐药性,在这一基础下还需合理使用抗生素,以便抑制细菌的抗药性。

  • 标签: 呼吸内科 下呼吸道 病原菌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细菌检验、药敏检验的使用方法,讨论复发性尿路感染患者接受以上检验后的具体效用。方法:研究在我院泌尿外科患者中选取并执行,且均出现复发性尿路感染,具体时间为2020年5月-2022年5月,研究人员的总数量为200例,依次实行细菌检验与药敏检验,记录过程中各组患者的细菌检验阳性分布概况、细菌耐药情况。结果:阳性筛查中共有58(29.00)例,将该阳性样本实行细菌类型分布探析,分布占比中总例数较多的细菌类型主要集中在大肠埃希菌(40例,68.97)、肺炎克雷伯菌(14例,24.14)中;各个细菌的耐药性分析中,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分布占比中较多的药物类型主要集中在氨芐西林(87.33)、庆大霉素(62.11)、青霉素(61.05)、环丙沙星(53.51)中,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分布占比中较多的药物类型主要集中在环丙沙星(58.05)、氨芐西林(56.32)、庆大霉素(53.61)、青霉素(52.72)中,粪肠球菌耐药性分布占比中较多的药物类型主要集中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95.41)、阿米卡星(91.51)、环丙沙星(89.62)、氨芐西林(83.11)中。结论:通过细菌检验、药敏检验能够有效检查出疾病的具体病菌类型与耐药性,便于选择合适的药物,对于治疗安全性的提高有一定作用。

  • 标签: 复发性尿路感染 细菌检验 药敏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CPB前后异丙酚麻醉患者前额脑频谱图变化并分析其特征。方法纳入分析2019年5月—2020年9月29例异丙酚麻醉维持在CPB浅低温下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病例,比较CPB前与CPB浅低温阶段(约30 ℃)脑频谱图β波、α波、θ波、δ波能量,绘制CPB期间脑频谱图,重建CPB前与CPB浅低温阶段平均脑频谱图并进行比较,做差异谱分析描述两个阶段频谱变化。结果CPB期间脑频谱图呈现动态性变化,其中CPB浅低温阶段与CPB前相比,脑电θ波能量增强[2.8(1.9~3.9)dB,Z=-4.64,P<0.001],但β波能量[-3.4(-4.1~-2.6)dB,Z=-4.62,P<0.001]、α波能量[-2.9(-3.9~-2.0)dB,Z=-4.01,P<0.001]以及δ波能量[-1.5(-1.9~-0.9)dB,Z=-3.53,P<0.001]均减弱。前额脑频谱图可以直观地反映这种改变,降温时呈现动态α-θ频率减慢,复温时呈现动态α-θ频率增快。差异谱分析提示CPB浅低温状态时在4~8 Hz具有较高的能量[两个阶段间能量分布在4~8 Hz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频谱图在CPB浅低温阶段发生显著改变,θ波能量增强和β波、α波、δ波能量降低的脑频谱图可作为异丙酚维持输注CPB麻醉状态分析的参考。

  • 标签: 脑电图 体外循环 低温
  • 简介:摘要体外诊断是临床诊断信息的重要来源,为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决策依据,是推动分级诊疗,实现精准医疗,支撑健康中国建设和应对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必备手段。本文结合我国体外诊断发展取得的长足进展和面临的短板弱项,分析阐述体外诊断的需求、政策支撑情况、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以及加快产业化发展的路径,旨在推进我国体外诊断科技与产业高质量发展。

  • 标签: 诊断 临床实验室技术 产业发展 专利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影响中药丸剂体外溶出的因素。方法:收集中药丸剂相关文献,做出总结与分析。结果:通过整合相关文献,影响中药丸剂溶出效果的因素有两点:其一,原料物料的性质不同,制作丸剂所使用的辅料。其二,制备工艺:药粉的粉径、制作中药丸剂的方法、采取的烘干方法。结论:在众多导致中药丸剂溶出的因素中,材料的不同性质是众多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在药辅合一的理论下,进行中药丸剂的研究,旨在为丸剂辅料的合理利用开辟全新的道路。

  • 标签: 中药丸剂 药辅统一 物料性质 制备工艺
  • 简介:【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体外膜肺氧合的适应症越来越广,临床应用越来多。其广泛应用获得显著效果的同时,必定存在着诸多的不足,现对体外膜肺氧合的临床应用现状和相关进展以及主要并发症做一综述。

  • 标签: ECMO 临床应用 并发症
  • 简介:    摘要:目的:针对到本院接受体外反搏治疗的心衰患者通过采用临床护理干预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在本院2021年2月到2022年2期间,随机对74例心衰患者进行对比研究,对比组37例采用常规护理护理,观察组37例采用临床护理干预模式,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后生活质量、心功能康复情况以及临床指标均要优于对比组(p

  • 标签: 体外反搏治疗 心力衰竭 临床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体外膜肺氧合的适应症越来越广,临床应用越来多。其广泛应用获得显著效果的同时,必定存在着诸多的不足,现对体外膜肺氧合的临床应用现状和相关进展以及主要并发症做一综述。

  • 标签: ECMO 临床应用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和药敏试验情况。方法抽取2018年3月至2021年9月南阳市中心医院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174例,均采集呼吸道分泌物标本进行菌株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分析病原菌分布情况和不同年龄、不同季节分布特征,统计致病菌株耐药率。结果174例标本共分离出218株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其次为革兰阳性菌,致病菌株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为主。1个月~1岁患儿各病原菌分离率较高,高于其他三个年龄段的患儿;大肠埃希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冬季的分离率最高,肺炎克雷伯菌在秋季的分离率最高。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均完全耐药,对万古霉素无耐药性;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唑林、头孢曲松耐药率高;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天然耐药,对亚胺培南无耐药性。结论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原菌构成复杂,并存在明显年龄和季节差异,且对各抗菌药物耐药性不同,临床应结合药敏试验结果使用耐药性较低的抗生素。

  • 标签: 呼吸道感染 急性 病原菌分布 药敏试验 耐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