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大学门诊学生疾病种类和特征。方法:择取2019年6月-2020年5月期间大学门诊就诊的学生657例为研究对象,收集并分析其疾病种类及特征。结果:657例大学门诊学生农村占比58.75%,女性占比62.10%、汉族占比87.82%,营养正常占比65.45%,大学专业理工科占比55.40%,学历本科及以上74.73%,生活费800-1500元/月占比为49.32%;大学门诊学生所患疾病种类中,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外伤及运动疾病占比分别为42.16%、13.09%、10.20%;转诊者共20例,创伤及烧烫伤、急腹症及高热占比分别为25.00%、25.00%。结论:大学门诊学生疾病种类以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外伤及运动疾病为主,专业以本科及以上为主,且多为理工科、营养正常者,农村、女性及每月生活费800-1500元居多。

  • 标签: 大学 门诊 疾病种类 疾病特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肺部疾病的超声影像学特征。方法抽取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于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肺部超声检查的696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和肺部超声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各类型肺部疾病的超声特点。结果696例新生儿中,无肺部疾病者占25.43%(177/696),肺炎占53.16%(370/696)、呼吸窘迫综合征占14.08%(98/696)、新生儿暂时性呼吸困难占5.46%(38/696)、胎粪吸入综合征占1.87%(13/696)。519例伴有肺部疾病新生儿超声检查的主要征象为A线消失(100.00%,519/519)、胸膜线异常(85.93%,446/519)、肺间质综合征(83.04%,431/519)、肺实变(92.68%,481/519)、肺水肿(20.23%,105/519)、肺搏动(18.11%,94/519)等,随着肺部疾病好转,上述征象逐渐缓解至消失。结论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新生儿肺部疾病的超声征象主要包括A线消失、胸膜线异常、肺间质综合征、肺实变等,肺脏超声对于新生儿肺部疾病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 标签: 新生儿 超声检查 肺部疾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儿童血管栓塞性疾病的临床特点,为早期识别及诊断提供临床数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湖南省人民医院)儿童医学中心住院诊断血管栓塞性疾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共纳入29例血管栓塞性疾病患儿,男女比例为2.2∶1(20/9);年龄范围为1个月~13岁,中位年龄16(6~41)个月。其中22例为静脉栓塞,以下肢静脉栓塞常见(13/29,44.8%),其次为颅内静脉血栓形成(6/29,20.7%);6例为动脉栓塞,左心耳血栓1例。纳入患儿原发疾病以重症肺炎最为常见(19/29,65.5%),其次为心肺复苏术后(3/29,10.3%)、川崎病(3/29,10.3%)。对导管相关、长期卧床、D-二聚体升高、机械通气、静脉应用激素等血管栓塞性疾病危险因素进行统计,29例患儿中同时具有3个以上危险因素达89.2%(25/29),具有5个以上危险因素达82.8%(24/29)。结论儿童血管栓塞性疾病以深静脉血栓尤其是下肢静脉血栓较为常见,原发疾病以重症肺炎多见,对存在中心静脉置管、D-二聚体显著升高、长期卧床、重症肺炎等多重危险因素的患儿,发生血管栓塞性疾病风险较高,临床中应监测凝血功能并观察局部症状,以期早期识别。

  • 标签: 儿童 血管栓塞性疾病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儿童血管栓塞性疾病的临床特点,为早期识别及诊断提供临床数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湖南省人民医院)儿童医学中心住院诊断血管栓塞性疾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共纳入29例血管栓塞性疾病患儿,男女比例为2.2∶1(20/9);年龄范围为1个月~13岁,中位年龄16(6~41)个月。其中22例为静脉栓塞,以下肢静脉栓塞常见(13/29,44.8%),其次为颅内静脉血栓形成(6/29,20.7%);6例为动脉栓塞,左心耳血栓1例。纳入患儿原发疾病以重症肺炎最为常见(19/29,65.5%),其次为心肺复苏术后(3/29,10.3%)、川崎病(3/29,10.3%)。对导管相关、长期卧床、D-二聚体升高、机械通气、静脉应用激素等血管栓塞性疾病危险因素进行统计,29例患儿中同时具有3个以上危险因素达89.2%(25/29),具有5个以上危险因素达82.8%(24/29)。结论儿童血管栓塞性疾病以深静脉血栓尤其是下肢静脉血栓较为常见,原发疾病以重症肺炎多见,对存在中心静脉置管、D-二聚体显著升高、长期卧床、重症肺炎等多重危险因素的患儿,发生血管栓塞性疾病风险较高,临床中应监测凝血功能并观察局部症状,以期早期识别。

  • 标签: 儿童 血管栓塞性疾病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某海岛作业人员门诊疾病特征,为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提供依据。方法对我国南方某海岛部队医院门诊就诊资料进行分析,描述门诊疾病特征及军队人员和地方人员就诊疾病谱的差异。结果共分析门诊就诊资料10 113人次。肌肉骨骼及结缔组织病(17.7%)、呼吸系统疾病(15.0%)、皮肤及皮下软组织疾病(14.0%)、损伤和中毒性疾病(12.0%)是门诊常见病、多发病。军队人员和地方人员门诊疾病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8.0,P<0.01)。结论某海岛作业人员常见病为肌肉骨骼及结缔组织病、呼吸系统疾病、皮肤及皮下软组织疾病、损伤和中毒性疾病,应作为疾病保障和预防的重点,且应根据驻岛作业人员工作性质及任务的不同,因地、因时制定相应的保障方案。

  • 标签: 驻岛人员 疾病谱 流行病调查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内不同基础性疾病并发脓毒性休克(septic shock,SS)患儿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北京儿童医院PICU收治的SS患儿病历资料,按照有无基础疾病、基础疾病种类进行分组,总结不同基础疾病条件下SS的临床特征、预后及病原分布情况。结果研究期间共收治218例SS患儿,总病死率为21.6%(47/218);合并基础疾病者141例[64.7%(141/218)],病死率24.1%(34/141);处于化疗骨髓抑制期的恶性血液病和肿瘤患儿病死率最高(17/45,37.5%),无基础性疾病者病死率最低(13/77,16.9%)。合并基础性疾病的SS患儿以革兰阴性菌感染为主(63.1%,41/65),恶性血液病及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患儿革兰阴性菌感染最高(80.0%,20/25)。革兰阳性菌感染在无基础疾病组最高(52.1%,25/48)。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在恶性血液病及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期者的发生率最高(95.6%,43/45),无基础疾病组最低(59.7%,46/77)。结论伴发基础疾病,尤其是血液肿瘤的患儿化疗后发生SS时病原体以革兰阴性菌最常见,病死率和MODS发生率高;无基础疾病者以革兰阳性菌最常见,病死率和MODS发生率相对较低。

  • 标签: 脓毒性休克 基础性疾病 预后 儿童重症监护病房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内不同基础性疾病并发脓毒性休克(septic shock,SS)患儿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北京儿童医院PICU收治的SS患儿病历资料,按照有无基础疾病、基础疾病种类进行分组,总结不同基础疾病条件下SS的临床特征、预后及病原分布情况。结果研究期间共收治218例SS患儿,总病死率为21.6%(47/218);合并基础疾病者141例[64.7%(141/218)],病死率24.1%(34/141);处于化疗骨髓抑制期的恶性血液病和肿瘤患儿病死率最高(17/45,37.5%),无基础性疾病者病死率最低(13/77,16.9%)。合并基础性疾病的SS患儿以革兰阴性菌感染为主(63.1%,41/65),恶性血液病及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患儿革兰阴性菌感染最高(80.0%,20/25)。革兰阳性菌感染在无基础疾病组最高(52.1%,25/48)。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在恶性血液病及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期者的发生率最高(95.6%,43/45),无基础疾病组最低(59.7%,46/77)。结论伴发基础疾病,尤其是血液肿瘤的患儿化疗后发生SS时病原体以革兰阴性菌最常见,病死率和MODS发生率高;无基础疾病者以革兰阳性菌最常见,病死率和MODS发生率相对较低。

  • 标签: 脓毒性休克 基础性疾病 预后 儿童重症监护病房
  • 作者: 任雁宏 李全国 刘敏 张欣然 赵玲 代华平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1-28
  • 出处:《国际呼吸杂志》 2021年第21期
  • 机构: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 国家呼吸临床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呼吸病学研究院,北京 100029,中日友好医院放射诊断科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 国家呼吸临床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呼吸病学研究院,北京 100029,中日友好医院病理科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 国家呼吸临床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呼吸病学研究院,北京 100029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50例间质性肺疾病(ILD)合并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记录完整临床、病理和影像资料的ILD合并肺癌患者50例。总结ILD合并肺癌影像和病理特征,分析不同病理类型、肿瘤分期、肺功能参数、治疗方式等因素对ILD合并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在50例ILD合并肺癌患者中,咳嗽、呼吸困难加重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18例,36.0%),其次为咯血(16例,32.0%)和胸痛(12例,24.0%)。39例(78.0%)ILD影像特点符合寻常型间质性肺炎。肿瘤多位于中下肺区或胸膜下(29例,58.0%),且多与间质性病变区域重叠(41例,82.0%)。影像表现为团块23例(46.0%),结节18例(36.0%),实变8例(16.0%),胸腔积液1例(2.0%)。ILD合并肺癌患者中,非小细胞肺癌居多(35例,70.0%),尤其是腺癌(21例,42.0%)。50例ILD合并肺癌患者中,不同治疗方式和氧合指数是影响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治疗组(12例)中位生存期为36个月,化疗组(25例)中位生存期为12个月,支持治疗组(13例)中位生存期为3.5个月。在25例接受化疗的中晚期肺癌患者中,氧合指数>338 mmHg(1 mmHg=0.133 kPa)的患者较氧合指数≤338 mmHg的患者生存期延长。结论ILD合并肺癌病理类型以腺癌最多见。对于ILD合并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且具备手术条件的患者,手术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ILD合并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在符合化疗的条件下,选择针对肿瘤的化学治疗有可能延长患者生存期。

  • 标签: 肺疾病,间质性 肺肿瘤 临床特征 预后
  • 简介:摘要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1,HIV-1)感染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严重损害患者免疫系统,是一种致死率极高的慢性传染病。治愈HIV感染的主要障碍是人体内长期持续存在的HIV-1 DNA储存库,而目前应用的治疗方案对于减少并最终消除病毒储存库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了解HIV-1 DNA储存库建立和维持所涉及的机制、开发更有效的HIV-1 DNA储存库检测技术,以及研究HIV-1 DNA储存库在疾病进展和临床治疗中的意义,对于设计清除HIV整合DNA的策略及实现HIV-1功能性治愈甚至根除的目标至关重要。

  • 标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病毒储存库 CD4+ T细胞恢复 疾病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类型咽喉反流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特征,以进一步明确非酸反流在咽喉反流性疾病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可疑存在咽喉反流的349例住院或门诊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性303例,女性46例;年龄25~81岁,平均年龄56.03岁。所有患者均行24 h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pH(multichannel intraluminal impedance-pH, MII-pH)监测,监测前行喉镜检查,并记录患者的反流症状指数(reflux symptom index,RSI)评分和反流体征评分(reflux findings score,RFS),统计咽喉部酸反流和非酸反流事件次数,每一患者按酸反流事件与所有反流事件之比大于50%定义为酸反流为主类型,如果非酸反流事件占比大于50%则定义为非酸反流为主类型。比较不同反流类型患者的临床特征。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多个独立样本进行组间比较,定量资料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组间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349例患者行24 h MII-pH检查,结果显示无反流事件组90例,酸反流为主类型组51例,非酸反流为主类型组198例,酸反流和非酸反流事件相等者10例。统计发现无反流事件组的RSI [(10.72±4.40)分]、RFS [(7.70±2.73)分]和反流事件平均次数(0次)均低于酸反流为主类型组[RSI为(13.16±6.62)分,RFS为(10.08±3.03)分,反流事件平均次数为(5.33±3.15)次,P值均<0.05]和非酸反流为主类型组[RSI为(13.25±5.54)分,RFS为(8.81±2.54)分,反流事件平均次数为(7.93±5.26)次, P值均<0.05]。非酸反流为主类型组和酸反流为主类型组间的RS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非酸反流为主类型组的RFS低于酸反流为主类型组(P<0.05)。非酸反流为主类型组的反流事件平均次数高于酸反流为主类型组(P<0.05)。结论咽喉反流中存在酸反流和非酸反流。非酸反流为主类型较酸反流为主类型的RFS低,RSI得分无差异,反流事件平均次数高。非酸反流事件在咽喉反流性疾病中起一定作用,但是酸反流事件的影响更大。

  • 标签: 疾病特征 反流 食管PH监测 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风湿性疾病合并纵隔气肿的临床特点和相关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与山西白求恩医院1998年1月至2018年10月风湿性疾病合并纵隔气肿的住院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分为炎性肌病组(IIM)和非炎性肌病组(non-IIM),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和治疗的区别,应用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风湿性疾病合并纵隔气肿死亡的风险因素。结果共纳入94例,男性45例(占48%),平均年龄(45±14)岁,其中IIM组62例,non-IIM组(包括SLE、RA、SS等)32例。全部患者中69例(73%)发生纵隔气肿前有诱发因素,最常见为剧烈咳嗽和机械通气。IIM组与non-IIM组相比,指端血管炎(29%和6%,χ2=6.540,P=0.008)、关节炎发生率(60%和28%,χ2=8.409,P=0.004)、间质性肺疾病(ILD)发生率(98%和78%,χ2=11.129,P=0.002)显著升高,环磷酰胺治疗率更高(82%和62%,χ2=4.458,P=0.035),2组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分别为50%与59%,χ2=0.745,P=0.388)、6个月后病死率(分别为64%与72%,χ2=0.517,P=0.47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合并肺部感染是死亡的危险因素[HR=3.131,95%CI(1.025,9.561),P=0.045],其中以细菌感染最为常见(65/75,87%)。结论纵隔气肿是风湿性疾病的高危并发症,伴发纵隔气肿的风湿性疾病患者多表现为多系统受累,积极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时应充分权衡感染对预后的不利影响。

  • 标签: 风湿性疾病 皮肌炎 纵隔气肿 肺疾病,间质性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对在安宁疗护中的疾病终末期患者选用心理干预,对于此次护理经验、体会进行总结。方法:时间选择范围主要从2019年11月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人EB病毒感染相关性疾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于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住院的59例EB病毒感染相关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chronic active 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CAEBV)和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将患者分为急性病程组(IM)和慢性病程组(CAEBV+淋巴瘤),比较2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血常规、肝功能、炎症指标、EB病毒DNA、EB病毒抗体和T淋巴细胞)检查结果。统计学处理采用曼-惠特尼U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59例EB病毒感染相关性疾病患者中,IM 23例(39.0%),淋巴瘤23例(39.0%),CAEBV 13例(22.0%);发热57例(96.6%),淋巴结肿大37例(62.7%)、脾大36例(61.0%)。慢性病程组有17例患者合并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 HLH)。慢性病程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分别为4.07(1.94,8.35)×109/L、89.5(74.5,108.0) g/L、100(37,161)×109/L,分别低于急性病程组的9.91(6.75,17.38)×109/L、132.5(118.2,152.0) g/L、197(129,233)×10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3.69、5.22、3.61,均P<0.01)。慢性病程组患者的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血清铁蛋白分别为0.45(0.15,1.13) μg/L、47.75(17.57,84.67) mg/L、2 000(682,2 002) μg/L,分别高于急性病程组的0.12(0.07,0.28) μg/L、6.39(3.13,11.38) mg/L、482(159,1 271) 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2.95、-3.77、-4.16,均P<0.01)。慢性病程组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CD8+T淋巴细胞计数、CD19+B淋巴细胞计数、自然杀伤细胞计数分别为259.15(101.98,509.26)、214.69(119.31, 529.47)、46.14(4.44,135.87)和81.09(41.53,118.46)/μL,分别低于急性病程组的738.88(592.20,893.94)、1 609.17(920.88,3 952.34)、144.52(83.65,215.14)和309.82(123.78,590.68)/μ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3.66、3.80、2.90、3.40,均P<0.01);而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为0.90(0.60,1.70),高于急性病程组的0.45(0.10,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29,P=0.02)。IM组23例患者均治愈;淋巴瘤组死亡10例,进行化学治疗13例;CAEBV组死亡7例,好转6例。结论成人EB病毒感染相关性疾病的临床特征以发热、淋巴结肿大、脾大为主,慢性感染可合并HLH。成人急性EB病毒感染预后较好,但长期慢性感染预后较差。

  • 标签: EB病毒 成年人 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 淋巴瘤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安宁疗护中疾病终末期老年患者心理状态特征及其心理干预效果。方法:本次纳入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本院住院治疗的62例疾病终末期老年患者展开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31例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31例加强心理干预。将两组的焦虑抑郁评分进行比对。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的SAS评分、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疾病终末期老年患者会出现明显的负面情绪,安宁疗护中通过积极的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其心理状态。

  • 标签: 疾病终末期 老年 安宁疗护 心理状态 心理干预
  •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合并胎盘早剥的临床特征及护理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近两年内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合并胎盘早剥患者60例,将其平均分为A组(对照组)B组(研究组)两组,其中A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B组使用优化护理模式。分析两组新生胎儿的窒息率和死亡率。结果:B组产妇的恢复情况较好,新生胎儿的窒息率和死亡率明显低于A组,差异较大,(P<0.05)。结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合并胎盘早剥开会对产妇造成严重损伤,甚至引发产妇死亡,对其实施良好的护理干预能够降低新生胎儿的死亡率,有利于产妇的生产和恢复,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 标签: 妊娠期 高血压疾病患者 胎盘早剥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非肌性肌球蛋白重链9相关疾病(MYH9-RD)家系患者的临床特征、基因变异和实验室检查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0年9月在深圳市儿童医院诊断的MYH9-RD 6个家系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基因变异和实验室检查结果,通过t检验比较血小板计数仪器法与手工法的结果。结果6例先证者中男4例、女2例,年龄4.0(0.5~7.6)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血小板减低6例,鼻衄3例,皮肤淤点淤斑2例,外伤血肿1例,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γ谷氨酰转移酶升高1例。其中1例先证者无家族史,余5例均为家系患病。6个家系共12例患者,2个家系2例患者长期存在镜下肾源性血尿,1个家系2例患者有早发性白内障病史,3个家系5例患者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γ谷氨酰转移酶水平呈慢性轻度升高。12例患者共发现4种MYH9基因变异,分别为第17号外显子c.2104C>T(p.R702C)变异,第31号外显子c.4270G>A(p.D1424N)变异,第39号外显子c.5521G>A(p.E1841K)变异,第41号外显子c.5797C>T(p.R1933X)变异。经家系验证分析,第一个变异是自发变异,其余变异均来自父亲或母亲。血常规示12例患者血小板数量均下降,仪器法计数结果明显低于手工计数法[(33±17)×109比(60±21)×109/L,t=-5.83,P<0.05],血涂片可见巨大血小板、血小板减少、粒细胞异常包涵体“三联征”。MYH9基因变异的位置在编码非肌性肌球蛋白重链ⅡA的N端具有ATP酶活性的动力区域“头部”(R702C)患者血小板数量严重减低(<20×10⁹/L),包涵体不明显;而C端“体尾部”位置变异患者包涵体明显可见,血小板数量相对较高(40×10⁹~80×10⁹/L)。结论MYH9-RD临床表型异质性明显,MYH9基因变异位置与血小板数量和包涵体特征有一定关系。对于病史较长、病因不明和常规治疗效果欠佳的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不管有无家族史,均应警惕MYH9-RD可能。血常规分析和血涂片形态学是筛查和诊断该病的首要步骤,实验室应重视形态学复检规则和规范报告。

  • 标签: 包涵体 遗传变异 血小板减少
  • 作者: 陈蓉 刘红 盛志峰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国医师杂志》 2021年第03期
  • 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株洲医院代谢内分泌科 412000,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国家代谢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代谢性骨病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健康管理中心,长沙 410011
  • 简介:摘要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是一种新型内分泌因子,主要在成骨细胞及骨细胞中表达,许多研究发现其与辅因子Klotho蛋白结合后可作用于肾脏、甲状旁腺等组织,参与骨矿物质代谢。不仅如此,近年来FGF23在骨骼外的作用也逐渐被发现,如FGF23与甲状腺疾病、糖尿病等。因此了解FGF23的生物学特征、调节机制以及其与相关疾病的关系,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就FGF23与磷代谢性疾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Groves病、骨质疏松症、糖尿病、铁代谢等代谢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

  • 标签: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 klotho蛋白 代谢性疾病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骨质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