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食管腺癌(EAC)是世界上最致命的实体恶性肿瘤之一,生存率较差。我们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免疫相关基因对(IRGPs)预后签名预测患者的生存,并为个性化治疗或免疫治疗提供准确的靶点。我们从TCGA数据库中提取EAC数据。在单因素COX筛选后,我们使用Lasso-COX回归模型构建了17个IRGPs的签名。该特征能准确预测EAC患者的总生存期,是EAC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我们探讨了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在高危组和低危组之间的临床效益。总之,我们的签名可以预测EAC患者的预后,并为探索哪些患者可能受益于化疗联合免疫治疗提供潜在的指导。

  • 标签: 食管癌,免疫治疗,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生物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凋亡相关基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温州医科大学附属浙江省台州医院2018年2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培美曲塞联合顺铂化疗,观察组加用DC-CIK细胞生物免疫治疗。观察两组凋亡相关基因[原发性小头畸形基因(MCPH1)、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症突变基因(ATM)、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症突变基因Rad3相关蛋白(ATR)、转录因子21(TCF21)]、免疫功能的变化,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MCPH1、ATM、ATR、TCF21分别为(301.11±41.12)、(239.98±30.15)、(270.01±36.01)、(270.01±34.0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01.32±15.32)、(103.00±13.97)、(101.12±14.90)、(100.20±14.99)(t=32.194、29.149、30.644、32.299,均P<0.001);观察组Th1细胞为(29.00±3.4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2.61±3.22)%(t=9.634,P<0.001);观察组Th17细胞、Th2细胞、CD+4CD+25Treg细胞分别为(0.89±0.10)%、(12.01±1.36)%、(11.02±1.92)%,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0±0.20)%、(17.61±2.20)%、(18.70±2.40)%(t=25.614、15.310、17.670,均P<0.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52.0%(26/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0.0%(15/50)(χ2=5.002,P<0.05)。结论DC-CIK细胞生物免疫治疗联合化疗,能诱导细胞凋亡,调节免疫功能,其疗效显著优于单纯化疗。

  • 标签: 癌,非小细胞肺 细胞生物学 免疫疗法,过继 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 药物疗法 凋亡调节蛋白质类 免疫调节
  • 简介:摘要1例合并重症联合免疫缺陷表现的软骨毛发发育不全患儿,临床主要表现为短肢矮小,干骺端发育不良,重症联合免疫缺陷以及骨髓造血衰竭。基因分析显示患儿RMRP基因存在新的复合杂合变异。该变异导致RMRP基因mRNA表达水平下降,可能引起细胞周期调控异常和端粒功能障碍。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基于免疫基因的胃癌预后评估模型。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下载胃癌测序、临床数据并整理。将胃癌样本分为训练集(221例)、验证集(147例),在训练集中依次采用单因素、多因素Cox分析,构建免疫基因预后评估模型,并在验证集中验证。采用单样本富集分析将测序数据转化成28种免疫细胞比例的数据,分析高、低风险组与免疫细胞浸润的相关性。筛选高、低风险组差异基因并进行富集分析。结果由9个免疫基因(PROC、IGKV1D-43、CLCF1、TAFA4、NOX4、INHA、ITGAV、FABP3、IL27RA)构建的风险评估模型,是影响胃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训练集、验证集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对比低风险组,高风险组5年总生存率显著降低[50.5%(55/111)比20.0%(22/110),43.2%(32/74)比24.7%(18/73),均P<0.05];训练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第1、3、5年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69、0.71、0.78,验证集ROC第1、3、5年AUC值分别为0.56、0.71、0.78。另外,高风险组浸润的活化CD4+ T细胞的比例显著降低(P<0.05)。高、低风险组差异基因主要富集于PI3K-AKT等通路。结论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构建的胃癌预后评估模型可成为胃癌预后判断的新指标。

  • 标签: 癌症基因组谱图 胃癌 差异表达基因 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 预后
  • 作者: 刘小川 于江泳 张萍 武晓楠 李琳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9-21
  • 出处:《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21年第08期
  • 机构:北京大学第五临床医学院 100730,北京大学第五临床医学院 北京医院肿瘤内科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 100730,北京大学第五临床医学院 100730 北京大学第五临床医学院 北京医院肿瘤内科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 100730
  • 简介:摘要目的筛选与老年肺腺癌患者肿瘤浸润免疫细胞相关的关键基因。方法回顾性分析,训练集的基因表达数据来源于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验证集来源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的GSE72094数据集,筛选年龄≥75岁的肺腺癌患者91例,14例匹配的正常样本。肿瘤浸润免疫细胞水平由反卷积算法计算,训练集采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筛选与肿瘤浸润免疫细胞水平相关的关键基因,并应用外部数据集验证。结果在老年肺腺癌患者中,IKZF1和PRKCB的高表达与自身免疫疾病和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等相关,其编码的蛋白可与IL2RB、LCK和CD5等多种免疫调节因子相互作用。在IKZF1和PRKCB基因高表达患者中,PD-L1、PD-1和CTLA-4等免疫检查点基因的表达高于低表达患者(均P<0.01)。验证集结果表明,CD8+T细胞水平与IKZF1(r=0.75)和PRKCB(r=0.65)的表达相关(均P<0.01)。结论老年肺腺癌患者肿瘤组织中的IKZF1和PRKCB表达与肿瘤浸润CD8+T细胞和免疫检查点基因的表达相关。

  • 标签: 肺肿瘤 腺癌 细胞,免疫 基因组学
  • 简介:摘要原发性肝癌具有高度异质性,不同患者甚至同一肝癌组织内部的分子特征明显不同。目前的临床和病理学分型不能准确评估肝癌的异质性,随着肝癌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以及代谢组学等多组学研究和技术的发展,肝癌的分子分型取得了较大进展,而肝癌免疫微环境的深入研究推动了肝癌免疫分型的认识,但是目前均未能转化为指导临床实践的策略。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治疗晚期肝癌患者取得重大突破,正在成为晚期甚至中期肝癌患者的一线治疗手段。本文对有关原发性肝癌的分子和免疫分型以及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 标签: 肝肿瘤 分子与免疫分型 靶向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构建免疫相关基因(immune-related genes,IRG)预后模型以准确预测喉癌患者的预后。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获得111个喉癌组织和12个正常相邻组织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利用ImmPort数据库识别出差异表达的IRG。Cox单变量生存分析用于筛选与生存相关的IRG。差异表达的与生存相关的IRG被认为是预后相关的免疫基因。然后构建免疫基因预后模型计算患者风险值,受试者ROC曲线分析验证模型准确性。通过该模型行单因素、多因素独立预后分析证明其独立预测能力。最后分析关键免疫基因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联。结果鉴定喉癌的DEG并筛选出IRG。接着与预后生存时间结合,鉴定8个关键免疫基因(CXCL11、RBP1、AQP9、CYSLTR2、BTC、STC2、UCN和FCGR3B)作为免疫基因预后模型,这种预后模型可以准确的将患者分为高危和低危人群。总体生存分析表明,高危患者的生存时间比低危患者要短(P<0.0001)。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0,提示预后模型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表明其为喉癌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此外,我们发现模型中的5个关键基因与临床病理特征显著相关。结论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构建喉癌的免疫相关基因预后模型,发现8个基因有助于预测喉癌患者的预后,其中5个与临床病理特征显著相关。

  • 标签: 喉肿瘤 肿瘤微环境 预后 免疫相关基因 预后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寻找准确预测食管鳞癌患者生存的生物标志物。方法通过TCGA数据库筛选出与食管鳞癌患者总生存时间(OS)相关的免疫相关基因,构建预后风险评分模型。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高风险和低风险组患者的预后情况,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模型的准确性。收集安阳市肿瘤医院的83例病理诊断为食管鳞癌患者的肿瘤组织样本进行外部验证。采用Cox回归分析综合评估预后风险评分与各临床特征对食管鳞癌患者OS的影响。结果从TCGA数据库筛选出7个与生存预后相关的免疫相关基因分别为S100A12、SLC40A1、FABP9、TNFSF10、IGHA2、IL1F10和STC2纳入预后风险评分模型。低风险组(40例)患者的1、2年生存率分别为94.3%和82.5%,高风险组(40例)患者的1、2年生存率分别为75.9%和32.9%;高风险组与低风险组患者比较,预后更差(P<0.001)。83例外部验证样本运用该预后风险评分模型得到一致的结果。预后风险评分与食管鳞癌组织中CD4+ T淋巴细胞含量呈正相关(rs=0.259, P=0.020),与B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含量的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S100A12、SLC40A1、FABP9、TNFSF10、IGHA2、IL1F10和STC2是与食管鳞癌患者OS相关的风险基因。预后风险评分是食管鳞癌患者OS的独立预后因素,与食管鳞癌组织中CD4+ T淋巴细胞含量有关。

  • 标签: 食管鳞癌 免疫相关基因 预后 生物信息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乳腺癌中差异表达免疫相关基因与肿瘤预后的关系,寻找潜在的免疫治疗靶点。方法从TCGA数据库中下载乳腺癌转录组和患者对应的临床数据,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出在癌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同时结合ImmPort数据库,筛选出与患者总生存期密切相关的免疫基因,COX回归构建用于预后评估的风险评分模型并评价其预测能力。结果在乳腺癌与癌旁组织中共发现2499个差异表达基因,进一步筛选出差异表达的免疫相关基因138个,单因素COX分析显示9个免疫基因呈现与预后相关,多因素COX分析筛选出6个免疫相关基因作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用于构建风险评分模型。临床特征COX回归分析显示患者风险值为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乳腺癌中存在多个差异表达的免疫基因,这些基因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基于这些免疫基因构建的风险评分模型可有效预测患者预后,为乳腺癌的免疫治疗提供新的潜在治疗靶点。

  • 标签: 乳腺癌 TCGA 免疫基因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寻找准确预测食管鳞癌患者生存的生物标志物。方法通过TCGA数据库筛选出与食管鳞癌患者总生存时间(OS)相关的免疫相关基因,构建预后风险评分模型。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高风险和低风险组患者的预后情况,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模型的准确性。收集安阳市肿瘤医院的83例病理诊断为食管鳞癌患者的肿瘤组织样本进行外部验证。采用Cox回归分析综合评估预后风险评分与各临床特征对食管鳞癌患者OS的影响。结果从TCGA数据库筛选出7个与生存预后相关的免疫相关基因分别为S100A12、SLC40A1、FABP9、TNFSF10、IGHA2、IL1F10和STC2纳入预后风险评分模型。低风险组(40例)患者的1、2年生存率分别为94.3%和82.5%,高风险组(40例)患者的1、2年生存率分别为75.9%和32.9%;高风险组与低风险组患者比较,预后更差(P<0.001)。83例外部验证样本运用该预后风险评分模型得到一致的结果。预后风险评分与食管鳞癌组织中CD4+ T淋巴细胞含量呈正相关(rs=0.259, P=0.020),与B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含量的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S100A12、SLC40A1、FABP9、TNFSF10、IGHA2、IL1F10和STC2是与食管鳞癌患者OS相关的风险基因。预后风险评分是食管鳞癌患者OS的独立预后因素,与食管鳞癌组织中CD4+ T淋巴细胞含量有关。

  • 标签: 食管鳞癌 免疫相关基因 预后 生物信息学
  • 简介:摘要角质形成细胞(KC)是构成表皮的主要细胞,具有免疫原性且发挥着重要的免疫作用。KC介导的免疫反应在固有免疫应答中发挥着始动作用。KC主要通过Toll样受体和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识别抗原,活化后通过信号转导途径上调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抗菌肽的表达,帮助启动皮肤免疫应答;通过吸引炎症细胞和固有免疫细胞,如肥大细胞、巨噬细胞等参与早期固有免疫应答。关于KC免疫原性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与调控措施的研究对构建皮肤替代物,如细胞膜片用于创面修复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对皮肤KC的免疫学特性与基因调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伤口愈合 皮肤免疫 角质形成细胞 免疫原性 基因调控
  • 简介:摘要颅脑是恶性肿瘤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脑转移往往提示患者生活质量差、生存期短。传统手术和放疗对于治疗人群有选择性,常规化疗药物无法通过血脑屏障进入颅脑,靶向药物则需要筛选基因突变人群,因此均具有局限性,且治疗效果也欠佳。近年来兴起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脑转移中初见成效,与其他方式联合治疗的效果也在不断探索中。笔者对近年脑转移患者免疫治疗的临床试验及治疗进展进行回顾,就免疫治疗及其联合其他治疗在脑转移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总结。

  • 标签: 肿瘤转移,脑/免疫疗法 肿瘤转移,脑/放化疗法 综合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CEBPB)在肾透明细胞癌(ccRCC)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ccRCC临床特征的关系,并检测CEBPB基因对ccRCC细胞增殖和侵袭活性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于2020年3—12月完成。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下载537例ccRCC患者的转录组数据和临床数据。男346例,女191例;≤60岁266例,>60岁271例;G1~2级244例,G3~4级285例,未确定分级8例;T1~2期344例,T3~4期193例;N0期240例,N1期17例,无法评估淋巴结转移情况280例;M0期426例,M1期79例,无法评估远处转移情况32例;生存367例,死亡170例。分析CEBPB mRNA在ccR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CEBPB表达水平对ccRCC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肿瘤免疫浸润评分(TIMER)数据库分析CEBPB表达与免疫细胞浸润的相关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CEBPB mRNA和蛋白在人肾小管上皮细胞株HK2和ccRCC细胞株(Caki-1、ACHN、786O、769P和A498)中的表达;利用脂质体转染ACHN细胞和786O细胞,实验分为对照组、阴性对照siRNA (NC siRNA)组和CEBPB siRNA组。转染后48 h,分别通过MTT实验和侵袭实验检测各组ACHN细胞和786O细胞的增殖和侵袭活性。结果TCGA数据库资料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肾脏组织比较,ccRCC组织中的CEBPB mRNA表达水平上调2.55倍(P<0.05)。CEBPB表达水平与ccRCC患者年龄、肿瘤分级、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呈正相关(P<0.05),且肿瘤分级(HR=1.703,P=0.040)、肿瘤分期(HR=1.773,P=0.026)、远处转移(HR=3.080,P<0.001)和CEBPB高表达(HR=1.874,P=0.003)是影响ccR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TIMER数据库分析结果表明,CEBPB表达水平与B细胞(Rho=0.168)、M2型巨噬细胞(Rho=0.373)、调节性T细胞(Rho=0.348)、中性粒细胞(Rho=0.194)和自然杀伤T细胞(Rho=0.421)的浸润程度呈正相关。Caki-1、ACHN、786O、769P、A498细胞中CEBPB mRNA表达水平分别是HK2细胞中的(9.43±1.25)、(5.44±0.82)、(4.50±0.52)、(4.88±0.73)、(7.50±1.04)倍,CEBPB蛋白表达水平分别是HK2细胞中的(6.22±0.45)、(5.84±0.85)、(6.51±0.55)、(6.23±0.62)、(3.84±0.45)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TT实验结果显示,NC siRNA组中ACHN细胞在培养24、48、72、96 h后细胞增殖率分别为(98.4±1.7)%、(97.8±2.1)%、(101.3±1.2)%、(97.5±2.0)%,786O细胞增殖率分别为(99.0±1.4)%、(98.5±1.5)%、(97.6±1.7)%、(99.1±1.3)%;CEBPB siRNA组中,ACHN细胞在培养24、48、72、96 h后细胞增殖率分别为(68.8±5.8)%、(57.9±6.1)%、(50.9±4.6)%、(43.2±5.0)%,786O细胞增殖率分别为(79.5±6.2)%、(70.8±5.1)%、(66.8±4.9)%、(60.5±5.3)%。与NC siRNA组比较,CEBPB siRNA组ACHN、786O细胞的增殖活性明显受到抑制(P<0.05)。细胞侵袭实验结果显示,NC siRNA组ACHN、786O细胞的侵袭活性分别为对照组的(95.0±5.2)%、(97.3±4.4)%,CEBPB siRNA组ACHN、786O细胞的侵袭活性分别为对照组的(35.2±5.4)%、(26.7±3.3)%。与NC siRNA组比较,CEBPB siRNA组ACHN、786O细胞的侵袭活性明显受到抑制(P<0.05)。结论CEBPB在ccRCC中高表达,且CEBPB表达水平与ccRCC患者生存预后及免疫浸润密切相关,沉默CEBPB表达显著抑制ccRCC细胞的增殖和侵袭。

  • 标签: 癌,肾细胞 透明细胞 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 免疫细胞浸润 预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晚期不可切除肝癌免疫联合治疗方案的临床试验近期相继获得成功(Imbrave150、Keynote524),显著提高了晚期不可切除肝癌的客观反应率与中位生存期,为后续肝癌外科治疗的介入提供了巨大的潜力与现实性。最近,免疫联合治疗的热点问题有:联合治疗方案该如何选择、围手术期应如何使用以及肿瘤免疫微环境、免疫治疗有效的生物标志物等方面。本文拟就上述相关问题做一综述。

  • 标签: 肝肿瘤 免疫疗法 围手术期 肿瘤微环境 生物标记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组分无细胞百白破-Sabin株脊髓灰质炎联合疫苗(DTacP-sIPV)或无细胞百白破-灭活脊髓灰质炎-b型流感嗜血杆菌联合疫苗(DTacP-IPV/Hib)基础免疫大鼠后加强免疫破伤风类毒素、降低抗原含量的白喉毒素和无细胞百日咳联合疫苗(Tdap)是否产生免疫加强效果,为候选青少年及成人Tdap疫苗提供临床前研究参考。方法将自主研发的DTacP-sIPV和已上市的DTacP-IPV/Hib按0、1、2月3剂免疫程序分别免疫Wistar大鼠,检测免疫前和每剂次免疫后各组大鼠血清中各组分抗体水平。基础免疫完成10个月后,用候选Tdap加强免疫1次,并检测加强免疫前和免疫1个月、6个月后血清中各组分抗体水平。结果3剂次基础免疫1个月后,DTacP-sIPV组抗白喉类毒素(diphtheria toxoid,DT)、抗破伤风类毒素(tetanus toxoid,TT)、抗百日咳毒素(pertussis toxin,PT)、抗丝状血凝素(filamentous hemagglutinin,FHA)和抗百日咳黏附素(pertactin,PRN)抗体的几何平均滴度(GMT,Log2)分别为17.41、18.34、18.11、19.93、13.91,血清阳转率均达到100%;基础免疫10个月后,抗DT、抗TT、抗PT、抗FHA和抗PRN抗体的GMT分别下降至15.17、14.26、13.60、14.51、10.39,血清阳转率维持在89%以上。Tdap加强免疫1个月后,DTacP-sIPV组和DTacP-IPV/Hib组抗DT、抗TT、抗PT、抗FHA抗体的GMT分别为16.49和17.26、16.80和17.63、16.70和17.74、18.48和19.26,血清阳转率均达到10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抗PRN抗体的GMT分别为13.07和11.00,血清阳转率为100%和88%,DTacP-sIPV组高于DTacP-IPV/Hib组(P<0.05)。Tdap加强免疫6个月后,DTacP-sIPV组和DTacP-IPV/Hib组抗DT、抗TT、抗PT、抗FHA和抗PRN抗体的GMT分别下降至15.74和14.87、15.07和15.14、14.84和15.73、16.62和16.37、11.44和9.96,血清阳转率维持在88%以上。结论候选疫苗Tdap在基础免疫接种DTacP-sIPV和DTacP-IPV/Hib的Wistar大鼠模型加强免疫中可诱导产生良好的体液免疫应答,但抗体滴度随时间推移而衰减。

  • 标签: Tdap DTacP-sIPV 免疫 免疫持久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基因突变的醛固酮瘤(APA)患者的临床生化及免疫组化染色特征。方法纳入接受单侧肾上腺切除的APA患者206例,搜集其临床和生化资料。通过Sanger测序对其术后标本行KCNJ5等基因的突变检测,以及对标本进行11β-羟化酶(CYP11B1)和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染色,并进行H-score定量评分。结果206例APA患者中,166例(80.6%)检出基因突变,其中158例为KCNJ5突变,2例ATP1A1突变,5例ATP2B3突变,1例CTNNB1突变。突变组APA患者的年龄、高血压病程、血钾均显著低于无突变组(P<0.05);其女性患者比例、收缩压、舒张压、醛固酮/肾素比值(ARR)和盐水负荷试验(SIT)后血浆醛固酮水平(PAC)均显著高于无突变组(P<0.05)。亚组分析显示,ATP酶(ATP1A1和ATP2B3)突变APA患者的年龄、高血压病程、收缩压和左心室肥厚患者比例均显著高于KCNJ5突变组(P<0.05);其SIT后PAC和肿瘤直径均显著低于KCNJ5突变组(P<0.05)。在免疫组化水平,不同突变的APA中CYP11B2染色的阳性率无显著差异。H-score分析显示KCNJ5突变APA的CYP11B1的H-score评分显著高于ATP酶突变组[160.0(127.5,193.5)对80.0(27.5,152.3), P=0.020],而CYP11B2的H-score评分显著低于ATP酶突变组[155.0(123.0,190.0)对240.0(140.0,270.0), P<0.01]。结论APA患者的基因突变类型与其临床生化表型和分子病理表型有密切的关系。

  • 标签: 醛固酮瘤 基因突变 11β-羟化酶 醛固酮合成酶 临床生化特征
  • 简介:摘要基于免疫节点抑制剂(ICIs)的肝癌免疫联合治疗在临床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已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但在临床推广普及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多学科专家的共同研讨,《基于免疫节点抑制剂的HCC免疫联合治疗多学科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主要聚焦于ICIs疗法临床应用的原则与方法,包括适应证选择、药物处方、治疗方式选择、疗程及不良反应的监测与管理和疗效的评估等方面。共识旨在结合最新研究进展和专家经验总结归纳出翔实的临床应用细则,为专业人员提供参考。

  • 标签: 肝细胞癌 免疫治疗 联合治疗 免疫节点抑制剂 多学科诊疗 共识
  • 简介:摘要基于免疫节点抑制剂(ICIs)的肝癌免疫联合治疗在临床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已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但在临床推广普及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多学科专家的共同研讨,《基于免疫节点抑制剂的肝细胞癌免疫联合治疗的多学科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主要聚焦于ICIs疗法临床应用的原则与方法,包括适应证的选择、药物处方、治疗方式选择、疗程及不良反应的监测与管理和疗效的评估等方面。共识旨在结合最新研究进展和专家经验总结归纳出翔实的临床应用细则,为专业人员提供参考。

  • 标签: 肝细胞癌 免疫治疗 联合治疗 免疫节点抑制剂 多学科诊疗 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