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肝脏胆道肿瘤患者实施终末期护理干预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到2014年12月间收治的肝脏胆道肿瘤终末期患者45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并从心理护理、癌痛护理、姑息护理、临终关怀等方法对其进行护理干预,调查患者的癌痛缓解率及相关医疗纠纷的发生率。结果45例肝脏胆道肿瘤患者经终末期护理后,癌痛缓解率达88.89%(40/45),患者自觉满意,相关医疗纠纷的发生率为0,患者在有限的剩余时间内生活舒适、安详、有尊严。结论对肝脏胆道肿瘤患者实施终末期护理,可以有效缓解癌痛,提高其生活质量,减少相关医疗纠纷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肾肝脏胆道肿瘤 终末期护理 体会
  • 简介:2017年7月1日,《实用肝脏杂志》编辑委员会暨审定稿会在辽宁省丹东市召开。会议由执行总编辑范建高教授主持,共同主编王炳元、袁平戈和部分编委会成员及编辑部工作人员出席了此次会议。

  • 标签: 丹东市 肝脏病 编委会 会议 杂志 编辑委员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肝脏多期增强扫描对鉴别肝脏肿瘤的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10月期间我院肿瘤科收治的肝脏肿瘤及肿瘤病变患者计48例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选择SOMATOMDefinitionAS128层螺旋CT扫描机进行加强CT扫描,比对常规CT扫描检查结果。结果在CT3期进行加强扫描后诊断出的病症具有典型特点,进行常规CT扫描检查与增强CT扫描检出率相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排螺旋CT肝脏多期增强扫描对鉴别肝脏肿瘤的效果明显,可以准确的诊断鉴别肝脏肿瘤的临床病症,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多排螺旋CT 肝脏 多期增强扫描 肝脏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肝脏增强CT与肝脏MRI在诊断肝癌准确率。方法在2014年9月18日至2017年6月18日期间选取110例疑似肝癌患者为试验对象,且均实施MRI、增强CT检查,随后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价值性。结果MRI对肝内病灶、肝内病灶阳性率、肝外病灶、肝外病灶阳性率的诊断正确率均高于增强CT(P<0.05),同时增强CT敏感性、特异性、误诊率、漏诊率分别为64.21%、53.33%、46.67%、35.79%;MRI敏感性、特异性、误诊率、漏诊率分别为97.89%、93.33%、6.67%、2.11%。结论对肝癌患者实施肝脏MRI诊断,能够提高临床诊断正确率,降低误诊率。

  • 标签: 增强CT MRI 诊断 肝癌 准确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对肝脏损伤患者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80例肝脏损伤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实施CT平扫和或增强扫描,并对检查结果进行有效分析。结果CT对于肝脏损伤的诊断正确率处在较高水平,80例患者当中诊断正确率达到97.5%。结论CT在肝脏损伤患者的临床诊断当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诊断准确率高,同时也可以对患者的损伤状况全面了解,与手术检查吻合率极高,对临床的帮助很大。

  • 标签: 肝脏损伤 CT检查 临床分析
  • 简介:肝腺瘤是一种少见肝脏良性肿瘤,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主要见于长期口服避孕药的育龄期女性以及部分服用类固醇激素的男性和糖原累积症患者。目前仍以手术切除为首选治疗方式,但随着微创理念的不断发展,微创介入治疗成为肝腺瘤的治疗方法之一。微波消融以其消融范围广、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彻底杀伤肿瘤细胞等优势,已广泛应用于肝脏恶性肿瘤的治疗,但微波消融治疗肝腺瘤鲜有报道。本研究旨在对CT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肝腺瘤的安全性以及有效性进行回顾性分析。

  • 标签: 肝腺瘤 微波消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脏损伤的多种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56例肝脏损伤患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资料。结果56例中手术治疗37例,非手术治疗19例。其中治愈51例,死亡5例。结论部分轻度肝脏损伤非手术治疗是有效可行的;采用熟练、干扰小的手术方式可提高抢救成功率;重度肝脏损伤大出血是死亡的主要原因。

  • 标签: 肝损伤 治疗方法 探讨
  • 简介:摘要目的对肝脏肿瘤患者术后引流管护理工作进行了分析。方法研究中选择了本院2016年7月到2017年4月的64例肝脏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性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引流管护理方法,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了分析,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为75.00%,观察组护理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统计无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中发生导管脱落状况的分析,其中观察组中脱落2例,对照组中脱落9例,数据对比中无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术后引流管护理肝脏肿瘤患者的效果显著,该种护理技术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 标签: 肝脏肿瘤患者 术后 引流管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肝脏血流动力学及肝脏功能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32例行择期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门静脉高压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观察术前及术后肝动脉血流量、门静脉血流量、门静脉内径、肝动脉内径、肝动脉流速峰值、肝动脉流速谷值、肝动脉阻力指数,采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和吲哚青绿排泄试验(ICGR15)评价肝脏功能,术中测定自由门静脉压力。结果术后肝动脉血流量、门静脉血流量、门静脉内径、肝动脉内径、肝动脉流速峰值、肝动脉流速谷值、肝动脉阻力指数均呈逐渐变化的趋势,肝动脉血流量、肝动脉流速峰值、肝动脉流速谷值逐渐升高,门静脉血流量、门静脉内径、肝动脉内径、肝动脉阻力指数逐渐降低,术后8周内各指标变化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腹后、脾切除后、断流后自由门静脉压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切除后、断流后均较开腹后降低(P<0.05),术后MELD和ICGR15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8周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MELD与肝动脉血流量、肝动脉流速峰值呈负相关(P<0.05),ICGR15与肝动脉血流量、肝动脉流速峰值、肝动脉流速谷值呈负相关(P<0.05),MELD和ICGR15均与门静脉血流量、肝动脉阻力指数、自由门静脉压力变化值呈正相关(P<0.05)。结论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可有效改善门静脉高压血流动力学及肝脏功能。

  • 标签: 门静脉高压 脾切除术 断流术 血流动力学 肝脏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肝脏血流动力学及肝脏功能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32例行择期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门静脉高压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观察术前及术后肝动脉血流量、门静脉血流量、门静脉内径、肝动脉内径、肝动脉流速峰值、肝动脉流速谷值、肝动脉阻力指数,采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和吲哚青绿排泄试验(ICGR15)评价肝脏功能,术中测定自由门静脉压力。结果术后肝动脉血流量、门静脉血流量、门静脉内径、肝动脉内径、肝动脉流速峰值、肝动脉流速谷值、肝动脉阻力指数均呈逐渐变化的趋势,肝动脉血流量、肝动脉流速峰值、肝动脉流速谷值逐渐升高,门静脉血流量、门静脉内径、肝动脉内径、肝动脉阻力指数逐渐降低,术后8周内各指标变化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腹后、脾切除后、断流后自由门静脉压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切除后、断流后均较开腹后降低(P<0.05),术后MELD和ICGR15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8周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MELD与肝动脉血流量、肝动脉流速峰值呈负相关(P<0.05),ICGR15与肝动脉血流量、肝动脉流速峰值、肝动脉流速谷值呈负相关(P<0.05),MELD和ICGR15均与门静脉血流量、肝动脉阻力指数、自由门静脉压力变化值呈正相关(P<0.05)。结论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可有效改善门静脉高压血流动力学及肝脏功能。

  • 标签: 门静脉高压 脾切除术 断流术 血流动力学 肝脏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CT诊断在肝脏病变检查中的临床特征性表现及其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01至2016-06期间于我院接受检查并确诊存在肝脏病变的60例患者进行CT检查,总结通过CT诊断在肝脏病变检查中的临床特征性表现及其应用价值。结果肝癌患者多为单发病灶,病灶呈圆形、类圆形低密度分布,边缘不清晰,有结节。肝血管瘤患者多为单发圆形、椭圆形病灶,低密度均匀分布。动态增强扫描病灶从边缘开始呈斑片状或结节分布,并逐渐向中心延伸。肝脓肿患者多为单发圆形、椭圆形病灶,边缘不清晰,低密度不均匀分布,可见小气泡或液气平面,增强扫描显示病灶周围有明显的环状影像带,且呈不同程度强化。肝囊肿患者均为单发圆形、椭圆形病灶,边缘清晰,均匀低密度分布,无明显钙化灶与对比增强灶。肝包虫患者均为圆形、椭圆形单发病灶,呈病灶,边缘清晰,均匀低密度分布,常伴有明显钙化灶,CT扫描显示肝包虫患者有包虫囊有内囊、外囊分离情况。结论经过CT扫描均能准确定位患者肝脏病变位置,清晰显示病灶形态、病变面积等情况,对于临床肝脏系统疾病的诊断、鉴别以及指导临床医师对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肝脏病变 CT诊断 临床特点 价值
  • 简介:摘要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SpiralComputedTomographyAngiography,MSCTA)是一种新兴的无创性血管成像术,是CT扫描与三维重建技术的综合利用1,由于其快速方便,成像质量高,已被广泛应用于全身各部位检查,在肝脏扫描中,在肝动脉、门静脉和肝静脉以及分支血管的显示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多层螺旋CT 肝脏血管 影像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表现。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到2016年5月所收治的8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行CT平扫及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并对结果进行归纳分析。结果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位于肝尾叶者1例(12.5%),位于肝左叶者2例(25.0%),位于肝右叶者5例(62.5%)。其中肿瘤的平均直径为(4.84±1.13)cm,最小直径为2.1cm,最大直径为11.8cm。1例患者为肌瘤型,2例患者为血管瘤型,1例患者为脂瘤型,混合型患者最多共4例。结论CT检查能够清晰地显示出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全部影像特征,有利于提高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确诊率,同时也有利于理解掌握CT表现与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病理类型之间的相互关系。

  • 标签: 肝脏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CT表现
  • 作者: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免疫学
  • 创建时间:2017-01-11
  • 出处:《医药前沿》 2017年第1期
  • 机构: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刘浥研究组科研人员揭示了胰岛素调控肝脏生物钟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论文在线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自然·通讯》上。专家认为,该研究不仅揭示了作为一种重要的进食信号,胰岛素调节肝脏生物钟的机理,而且也为了解不规律饮食与生物钟紊乱及代谢综合征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启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脏穿刺术后的并发症观察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普外科住院的肝脏穿刺术后患者300例临床资料进行系统性分析,总结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护理措施。结果肝穿刺术后出现并发症25例(8.3%),其中肝出血6例(2%),严重腹腔内积血3例(1%),迷走神经反射10例(3.3%),低血糖反应2例(1%),严重疼痛4例(1.3%)。肝出血、迷走神经反射、低血糖反应、疼痛经对症治疗明显改善。结论对肝脏穿刺术后的患者进行严密病情观察和精心护理,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

  • 标签: 肝穿刺术 并发症 护理措施
  • 简介:目的:了解小鼠感染华支睾吸虫后肝脏的病理变化,为研究华支睾吸虫的致病机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胃蛋白酶消化法获取华支睾吸虫囊蚴,人工灌胃法感染小鼠,采用病理学方法取材、固定及染色,观察小鼠肝脏的病理学变化。结果:不同感染时间的炎症反应程度存在差异,出现纤维组织增生、胆管壁增厚、嗜酸性囊肿等病理学现象。结论:小鼠感染华支睾吸虫后肝脏出现了显著的病理学改变,这种现象对于研究人体内华支睾吸虫的致病作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华支睾吸虫 囊蚴 病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