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骨转移性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1年3月在我院接收治疗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常规组,常规组病人在医治期间使用的是硫酸吗啡缓释片进行医治。常规组病人则是在此基础上使用复方苦参注射液进行医治,然后针对两种病人的各项评分以及临床疗效进行对比。结果:从医治效果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到研究组病人的医治效果是90.00%,常规组病人的医治效果是70.00%,从各项疼痛评分以及医治前后的评分进行分析,也可表现为研究组病人占有更大的优势。结论:为骨转移性病变的病人进行临床医治操作的过程当中,可以在硫酸吗啡缓释片医治的基础上使用复方苦参注射液进行医治,可以很好的缓解病人的疼痛症状,也可以对病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起到改善的效果。

  • 标签: 复方苦参注射液 骨转移癌性疼痛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肝细胞肝癌(HCC)是我国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骨骼是HCC常见的肝外转移部位。HCC骨转移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且缩短生存时间,但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文章从HCC骨转移的临床特征、发生机制、预后影响因素及诊疗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

  • 标签: 癌,肝细胞 肿瘤转移 预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骨转移常继发于多种恶性肿瘤,尤其是在乳腺癌和前列腺癌中更为常见,由此导致了骨转移瘤的高患病率和对医疗资源的占用。同常规显像相比,SPECT/CT、PET/CT和全身MRI弥散加权成像等分子影像技术提高了骨病变分期的准确性,同时增加了早期制定个体化治疗的可行性。随着几种有效的骨转移瘤治疗方法的应用,准确检出骨转移瘤及监测其治疗后反应变得更为重要。X线、CT、MRI和骨显像等常规影像技术在特定临床时期内对骨转移治疗反应监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欠佳。有研究表明,包括全身MRI在内的分子影像或融合影像技术可以更早期更准确地预测转移性骨病灶对治疗是否产生反应,但目前尚未常规应用于临床。该文总结了包括SPECT/CT、PET/CT和全身MRI在内的新型分子影像方法在骨转移诊断和治疗监测中的作用。与常规影像检查相比,上述显像模式可以提高对肿瘤骨转移的分期和治疗后反应评价的准确性,同时还可以量化与骨微环境和肿瘤细胞相关的生物学过程。因这些检查方法提升了骨转移检出和治疗后反应评价的效能,其已经开始在一些中心得到了临床应用,同时也为临床试验中对骨转移治疗反应的评价提供了更好的思路。

  • 标签: 骨转移 骨显像 SPECT/CT PET/CT 全身MRI
  • 简介:【摘要】目的:对放射诊断以及CT诊断技术在骨转移瘤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方式进行详细探究。方法:选择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本院骨转移瘤患者共100例参与本次研究,根据诊断方案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均50例。对于50例参照组患者,采用放射X线诊断技术,对于50例实验组患者,采用CT诊断技术。对两组患者原发肿瘤部位、骨转移部位、检出骨转移瘤类型以及检出率进行统计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原发肿瘤包括肺癌、乳腺癌、鼻咽以及肝癌,骨转移转移部位包括脊柱、肋骨、骨盆、四肢以及头部。两组患者骨转移瘤类型包括溶骨型、成骨型、混合型三种,两组患者在原发肿瘤及骨转移分布情况诊断方面所得结果差异不显著。实验组患者骨转移瘤检出率为(50/50)100.0%,高于参照组患者骨转移瘤检出率(23/50)46.0%。结论:在骨转移瘤患者临床诊断中,可对患者应用CT诊断技术,与放射X线诊断技术相比,检出率比较高,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骨转移瘤 放射X线 CT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诊断骨转移瘤时运用放射和CT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骨转移瘤患者共计74例,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表方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放射x线进行检查诊断,而实验组则进行CT诊断,对比两组患者的最终诊断准确率和各自检查方式的诊断价值。结果:肝癌、肺癌、乳腺癌、结肠癌等较易发生骨转移瘤,骨转移的常见位置有脊柱、四肢、肋骨、盆骨等部位,两组患者的骨转移分布情况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总检查准确率为97.30%远高于对照组的78,38%,结果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诊断骨转移瘤时可首先选择CT诊断能够获得更高的诊断准确率,为后期患者的诊疗方案提供更多的参考信息。但如若患者骨组织出现病变,可联合x线放射诊断。

  • 标签: 放射诊断 CT诊断 骨转移瘤 诊断价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骨转移瘤安排X线放射诊断、CT诊断两种不同诊断技术的效果,以此为疾病诊断确定最佳诊断方案。方法:我院经手术病理确诊骨转移瘤的患者抽取58例,分别安排X线诊断、CT诊断,设为X线组、CT组,对两组诊断后疾病检出率和转移情况进行分析。结果:CT组检出率高于X线组,P<0.05;对骨转移瘤中癌症类型占比分析,占比最高的恶性肿瘤疾病是肺癌,其次是乳腺癌、鼻咽、肝癌;骨转移位置主要在脊柱、头颅、四肢、盆骨、肋骨等处。结论:骨转移瘤临床通过X线诊断、CT诊断等技术均可以对骨转移确诊,明确转移位置和转移肿瘤疾病类型,其中CT诊断的检出率更高,适用于骨转移瘤临床诊断中推广。

  • 标签: 骨转移瘤 X线 CT 诊断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癌症骨转移疼痛采用中药外敷疗法的效果。方法:对2018年2~2021年3月份的100名癌症骨转移疼痛进行回顾性研究,按治疗方案将其随机分成50个病例一组,分别是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唑来磷酸盐,对照组治疗选择的是唑来膦酸;观察组以西药为主,配合中药外治。观察两组病人的疼痛情况与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之后的疼痛感都有所缓解,分别是92.0%和70.0%,观察组有较好的镇痛效果(P

  • 标签: 癌症 骨转移性疼痛 中药外敷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脊柱转移的疼痛随访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8月~2022年7月的60例脊柱转移患者,根据不同护理模式将其纳入常规护理组(n=30)与疼痛随访组(n=30),常规护理组实施常规护理,疼痛随访组实施常规护理+疼痛随访护理,对比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VAS评分)、负性情绪(SAS评分、SDS评分)、希望水平(Herth评分)以及护理好评率。结果:疼痛随访组护理后的疼痛程度评分(3.23±1.01分)低于常规护理组(4.80±1.25分),P

  • 标签: 脊柱转移癌 疼痛随访护理 疼痛程度 负性情绪 希望水平
  • 简介:摘要骨骼是晚期恶性肿瘤的常见转移部位之一,骨转移瘤不仅会导致顽固性骨痛、病理性骨折等骨相关事件(SRE)的发生,还会导致医疗费用的增加和死亡风险的上升。放射性药物内放射治疗具有疗效好、靶向性好和毒性低等优点。常用于治疗骨转移瘤的放射性药物主要是释放β粒子和α粒子的药物,其中释放β粒子的放射性药物的临床应用较成熟,但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释放α粒子的放射性药物越来越多地用于骨转移瘤的治疗,其在缓解骨痛、降低SRE发生率、延长总生存期等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笔者仅就α粒子放射性药物在骨转移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α粒子 放射性药物 肿瘤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肺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采用非随机抽样的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初诊的老年肺癌患者205例,分为骨转移组111例,未转移组94例,比较2组的基础资料、血生化和肿瘤标志物,记录骨转移组骨折部位,比较不同病理类型肺癌组骨相关事件的发生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肺癌患者骨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205例老年肺癌患者中骨转移111例,其中腺癌、鳞癌、小细胞肺癌及其他病理类型分别占68.47%(76/111)、13.51%(15/111)、15.32%(17/111)、2.70%(3/111)。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依次是脊柱、肋骨、骨盆、四肢长骨、肩胛骨、胸骨、颅骨。单发骨转移灶占22.52%(25/111),2个骨转移灶36.04%(40/111),多个(≥3个)骨转移灶占41.44%(46/111)。发生骨相关事件58例(52.25%)。骨转移组与未转移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癌胚抗原(CEA)、凝血酶原活动度、碱性磷酸酶(ALP)、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LP、NSF、CEA、FDP是影响肺癌患者骨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脊柱是最常见骨转移部位。ALP、NSE、CEA、FDP是影响肺癌骨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肺肿瘤 肿瘤转移 危险因素 骨相关事件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乳腺癌(英文名称Breast Cancer)是一种来源于乳腺腺体上皮组织中的肿瘤,属于常见的恶性肿瘤,是导致女性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女性乳腺癌发病后对患者产生危害大,随着病情发展容易出现乳腺癌骨转移情况,严重降低患者生存质量。目前临床上针对乳腺癌患者以分子靶向治疗、放化疗、手术、内分泌治疗等治疗为主,其中分子靶向治疗可以针对癌症分子给予治疗,效果较为理想,探究其在乳腺癌治疗中发挥的作用及具体方法,对于有效抑制乳腺癌转移有积极意义。

  • 标签: 分子靶向治疗 乳腺癌 癌症转移
  • 作者: 贺思豆 张诗晗 蒋持怡 岳志霞 伏利兵 于彤 王希思 金眉 苏雁 马晓莉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2年第10期
  • 机构: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儿童肿瘤中心肿瘤内科,北京 100045,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病中心,儿童血液病与肿瘤分子分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儿科学国家重点学科,儿科重大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儿科研究所,血液疾病研究室,北京 100045,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病理科,北京 100045,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影像中心,北京 100045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伴骨转移的婴儿神经母细胞瘤(NB)的临床特征,分析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新发NB患儿32例的临床资料,入组患儿要求年龄≤12个月,且影像学检查提示有远处骨转移征象者。对照组入组标准为同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NB患儿,年龄≤12个月,且不伴有远处骨破坏征象者。总结伴骨转移的婴儿NB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并对规律治疗和随访的婴儿NB进行疗效评估和生存分析,随访至2020年12月31日。预后分析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单因素预后分析采用Log Rank检验。结果共收集32例伴骨转移的婴儿NB,占同期诊断婴儿NB的16.0%(32/200例)。其中男12例(37.5%),女20例(62.5%);中位发病年龄9个月(4.5~12.0个月)。原发部位主要为腹膜后及肾上腺区域[24例(75.0%)]、纵隔[3例(9.4%)]。32例患儿中单纯骨转移14例(43.8%),其他转移部位主要为远处淋巴结19例(59.4%)、骨髓18例(56.3%)、颅内及脑膜3例(9.4%)。骨转移部位主要在颅骨,其中11例转移至单一骨骼,其余均发生在2处及2处以上骨转移。与不伴骨转移的168例婴儿相比,伴骨转移的患儿预后明显不佳,3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97.6%比82.7%(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伴骨髓转移、脑膜及颅内转移、MYCN基因扩增、高危组患儿预后不良(均P<0.05)。32例患儿中2例诊断后回当地治疗。共30例患儿进行疗效评估和预后分析,29例患儿行手术治疗,其中6例化疗前行手术治疗,23例化疗后行手术治疗;1例仅行化疗。平均化疗6.2(4~13)个疗程。1例放疗,1例行放射性碘标记的间苯胍(MIBG)治疗,1例行干细胞移植治疗。共18例(62.1%)无事件生存;12例(40.0%)患儿发生事件,事件发生时间7个月(1.5~32.0个月),其中存活7例,死亡5例(16.7%)。预计3年无事件生存率和OS率分别为57.1%和82.7%。结论婴儿NB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为骨和骨髓,骨转移部位以颅骨最常见。伴骨转移的婴儿NB较不伴骨转移者,预后不佳,且同时伴骨髓转移的婴儿较伴单纯骨转移的婴儿预后更差。

  • 标签: 神经母细胞瘤 骨转移 婴儿 临床特征 预后
  • 简介:摘要笔者报道了1例尤文肉瘤多发骨转移致高钙血症微钙化的病例。恶性肿瘤致高钙血症并不少见,但该病例恶性骨肿瘤高钙血症微钙化在全身骨显像检查中的表现典型且较少见。笔者讨论了全身骨显像对该病例检查的局限性,指出了其对恶性肿瘤多发骨转移微钙化征象检查的敏感性优势,这是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所不具备的,值得核医学及临床医师重视。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深度学习对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全身骨显像图像中骨转移瘤进行智能诊断,并设计肿瘤负荷的定量评估指标。方法回顾性纳入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核医学科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间621例患者(男389例、女232例;年龄12~93岁)的骨显像图像,分为骨转移瘤组和非骨转移瘤组。从2组分别抽取80%作为训练集,余20%作为测试集。利用深度残差卷积神经网络ResNet34构建骨转移瘤诊断分类及分割模型。计算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以评估分类模型性能,分析分类模型在<50岁(15例)、≥50且<70岁(75例)及≥70岁(33例)组的性能差异。利用模型分割骨转移瘤区域,以骰子系数评估分割模型结果与人工标注结果的比对。计算骨显像肿瘤负荷系数(BSTBI)以定量评估骨转移瘤肿瘤负荷。结果骨转移瘤图像280例,非骨转移瘤图像341例;其中,训练集498例,测试集123例。诊断分类模型识别骨转移瘤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2.59%(50/54)、85.51%(59/69)和88.62%(109/123)。分类模型在<50岁组表现最佳(灵敏度2/2,特异性12/13,准确性14/15),其特异性在≥70岁组中最低(8/12)。分割模型中,骨转移瘤区域骰子系数为0.739,膀胱区域骰子系数为0.925,模型在3个年龄组表现相当。初步结果显示,BSTBI随病灶数目的增多、99Tcm-MDP摄取程度的增高而增大。构建的骨转移瘤智能诊断模型从输入原始数据到最终完成BSTBI计算所需时间为(0.48±0.07) s。结论基于深度学习的骨转移瘤智能诊断模型能较准确地识别骨转移瘤、进行自动区域分割及计算肿瘤负荷,为骨显像图像的解读提供了新方法。研究提出的BSTBI有望成为骨转移瘤肿瘤负荷的定量评估指标。

  • 标签: 肿瘤转移 骨骼 放射性核素显像 99m锝美罗酸盐 神经网络(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