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96 个结果
  • 简介:无意视盲是指由于专注于某项任务而对视野中的其他事物视而不见的现象,它同时受意外刺激低水平的物理特性、语义相关性以及观察者自身因素的影响。无意视盲是联系知觉、意识和注意的重要桥梁。本文采用静态的无意视盲范式,随机选取80名在校大学生为被试,同时考察了意外刺激的位置和意义性对无意视盲的影响。结果表明:(1)意外刺激的呈现位置对无意视盲没有显著的影响,呈现在外周和中央的探测率无显著差异。说明无意视盲可能是受基于注意区域而不是基于注视点的位置因素的影响;(2)意外刺激的意义性对无意视盲有显著的影响,相比于无意刺激,有意义的卡通笑脸不管呈现在中央还是外周,都更易获得探测。

  • 标签: 大学生 无意视盲 意外刺激
  • 简介:催眠术就是一种通过调动人的潜意识,将蕴藏在人体内潜在的能力发挥出来的一种方法。如果人本身没有那种能力,催眠是调动不出来的。

  • 标签: 人格转换 无意识 舞蹈 催眠术 潜意识 能力
  • 简介:采用Most(2000)的持续动态的实验范式,以圆圈、抽象面孔和真实面孔为非期望刺激,研究其生态意义信息对无意视盲的影响。研究发现:(1)相对于正性面孔和中性面孔,被试对负性面孔作为非期望刺激时的觉察率更高;而对正性面孔和中性面孔作为非期望刺激时的觉察率无显著性差异;(2)相对于圆圈,抽象面孔和真实面孔作为非期望刺激的觉察率更高,而抽象面孔与真实面孔作为非期望刺激时的觉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负性的、精细的非期望刺激的无意视盲率更低,即生态意义信息强的非期望刺激更易捕获注意。

  • 标签: 无意视盲 非期望刺激 生态意义信息 注意捕获
  • 简介:以101名大学生为被试,用掩蔽刺激启动无意识情绪,探讨无意识情绪对建议接受程度的影响,并分析自信度在其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相较于中性情绪,无意识正性情绪或无意识负性情绪会使个体更倾向于采纳他人建议,且无意识负性情绪的作用更明显;(2)个体的自信度水平在情绪和建议接受度之间具有调节作用;(3)在接受建议后,无意识负性情绪和无意识正性情绪组个体的自信度提升量高于中性情绪组,且无意识负性情绪组提高更多。

  • 标签: 无意识情绪 建议接受 自信度
  • 简介:情境性启动法是对权力感进行内隐社会认知研究的重要方法。本研究首先对权力情境性启动的两种启动方法(概念启动和定势启动)进行介绍,接着通过两个实验对两种启动方法在中文背景下的适用性和有效性进行了验证,认为中文材料的概念启动和定势启动是适用和有效的,可以作为国内权力社会认知研究中启动权力的方法。最后对权力概念启动和定势启动的研究范式、方法差异和内在机制进行了讨论。

  • 标签: 权力 无意识启动 情境性启动 概念启动 定势启动 内隐社会认知.
  • 简介:集体无意识是一种自在自发的无意识形式,是一定时期内一定社会集体所具有却又未曾主动发觉的非理性意识,它具有客观性、潜在性、非理性和整体性特征。心理学家荣格将集体无意识的产生根源归于原始人类社会中的"原型",这种理论虽然有僵化封闭的神秘主义倾向,但也揭示出了集体无意识现象的历史根源。此外,集体成员的认同感、从众性、感染、暗示作用以及责任模糊心理又构成了集体无意识得以出现的现实机制,由此可见,集体无意识虽然与理性相悖,但是究其起源和产生机制来说,它的出现又有必然性和规律性。集体无意识与社会环境的互动能够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作用,我们应在唯物史观视野下考察集体无意识并通过对社会历史规律和集体无意识发生机制的合理利用避免其对社会发展造成阻碍。

  • 标签: 集体无意识 非理性 原型 发生机制 规律性
  • 简介:无意视盲是注意捕获失败的一种现象。研究发现:工作记忆内容对视觉注意的引导可以影响视觉注意的捕获。本研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工作记忆内容能否影响无意视盲。本研究采用了静态无意视盲典型范式,通过两个实验分别探讨了工作记忆对无意视盲的引导作用以及在不同知觉负荷下引导作用的自动性,进而研究工作记忆内容对无意视盲的改善作用。实验1结果表明,当非期望刺激与工作记忆内容属于同一类别时,对非期望刺激的觉察率显著高于当非期望刺激与工作记忆内容不属于同一类别的情况,说明在纯语义的水平上工作记忆内容可以引导视觉注意捕获,进而改善无意视盲。实验2发现,当知觉负荷由低到高变化时,非期望刺激与工作记忆内容同类属时,觉察率无显著变化,说明工作记忆内容对无意视盲引导不受知觉负荷的调节,是一种自动化的过程。

  • 标签: 工作记忆 无意视盲 知觉负荷
  • 简介:本文在脑的四个功能系统学说的基础上,提出脑区能态理论,研究有意识、无意识和潜意识.讨论有意识、无意识、潜意识的脑机制,指出有意识、无意识、潜意识的统一性.

  • 标签: 意识 无意识活动 脑区能态理论 潜意识
  • 简介:无意识信息对人们的行为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它不仅能触发相对低级的认知功能而且也能触发冲突控制等相对高级的认知功能。尽管已有研究从行为和认知神经研究两个方面强有力地证实了无意识冲突的存在,但对无意识冲突是源自中枢加工产生的语义冲突还是晚期动作选择中产生的反应冲突存在激烈的争议。本研究采用分离语义冲突和反应冲突的实验逻辑在Stroop掩蔽启动任务中探讨了无意识冲突的机制。结果发现,无意识Stroop效应中既包含语义冲突又包含反应冲突。这说明无意识冲突可能由语义冲突和反应冲突共同构成。实验结果也进一步支持了无意识刺激可以加工到语义水平的观点。

  • 标签: 无意识 意识 STROOP效应 语义冲突 反应冲突
  • 简介:本研究采用经典的人工语法范式,并引入迁移任务探讨在记忆和规则探索两种指导语条件下,被试所习得的究竟是规则还是组块?同时采用结构知识主观测量的方法,对内隐学习习得知识的无意识性进行测量。结果发现记忆指导语条件下的被试能成功区分合法串和非法串,即出现语法学习效应,但规则探索指导语条件下的被试并没有表现出语法或组块学习效应,结构知识的主观测量发现这种内隐学习的优势效应主要来自无意识结构知识的贡献:在迁移研究中发现附带学习组和有意学习组均在迁移任务上表现出语法学习效应,这表明在人工语法学习中所获得的语法规则是抽象的和可迁移的。

  • 标签: 人工语法范式 规则 组块 结构知识
  • 简介:内隐社会认知作为认知心理学中一个崭新的理论命题,是当今内隐认知研究和社会心理学研究交织、孕育的成果。这一理论沿袭无意识维度向传统的社会认知——“主体在显意识操纵下对社会性客体的认知加工过程”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其旨在揭示无意识成分参与了有意识的社会认知加工过程,其中之无意识和自动化的研究深化了对社会心理机制和本质的认识。本文拟从内隐社会认知的无意识和自动化两个方面予以探讨。

  • 标签: 内隐社会认知 无意识 有意识 认知加工 社会心理机制 显意识
  • 简介:“平安”人皆接纳,俗语“车行千里路,人马保平安”、“安全生产”、“高高兴兴上班去,平平安安回家来”等等,这里指人们现实生活中本能的希望,期望生命和财产不受损失,可见人人都需要平安。

  • 标签: 回家 安安 财产 接纳 安全生产 损失
  • 简介:洗礼和圣餐都是基督教会的圣礼,圣礼是用看得见的物质形式,表明上帝所赐的属灵恩典。关于圣礼,使徒保罗以后的第一个大神学家奥古斯丁说:"人藉着圣礼在心里得到上帝持久不变的思典,而圣礼乃是这种思典外在的今世的标记。""外在"的意思是在人以外人所能看见的;"今世"指的是人在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如洗礼中的水和圣餐礼中的饼和酒。圣餐礼在教会里是经常举行的,但洗礼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只能有一次。给人施洗是复活基督的命令(太28:19),使徒彼得在五旬节讲道时也说:"你们各人要悔改,奉耶稣基督的名受洗,叫你们的罪得赦,

  • 标签: 上帝 洗礼 使徒保罗 耶稣基督 奥古斯丁 基督教会
  • 简介:文本的零散性使其表面上看来并没有什么意义,但是,易学史上所诠释出来的意义却丰富多彩,那么的这许多意义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意义的来源有三个方面,即(一)天地赋予以意义,这就是的天地意义;(二)符号(卦爻符号和文字符号)之间的逻辑关系会产生意义,这就是的逻辑意义;(三)人类将自己的认识投射到上而形成的投射意义.的这三大意义及其来源有着中国式的独特学理,即使是专门研究文本意义的西方解释学对之亦不能完全加以解释.

  • 标签: 易经 天地 卦爻符号 解释学
  • 简介:王雪梅在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2月第1版《吴越佛教》(第三卷)上发表文章《略论佛教戒律的现代意义》。作者认为,如何理解和把握戒律精神及戒律精神和现代社会发展宗旨的一致性是弘扬律学的基本前提。止恶行善不仅是佛教戒律的根本精神,同时也是佛教作为宗教人世关怀的坚实基础。佛教戒律止恶行善的精神是人类追求善的本质体现,它曾经规范并提升过人类的思想行为和道德情操,

  • 标签: 佛教戒律 宗教文化出版社 根本精神 社会发展 道德情操 思想行为
  • 简介:宗教与道德是人类重要的精神现象,与人类的发展相伴。从原始社会开始,宗教如影随形,始终伴随着人类发展、演变和进步。而道德的历史同样十分悠久,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道德始终存在,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 标签: 道德 宗教 意义 社会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原始社会
  • 简介:以贤能治国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视为儒家的政治理念。儒家对贤与能既作了不同定位,又关注其统一。较之政治领域中的体制、程序,贤能更多地与人的内在品格、能力相关联。与此相联系,肯定贤能在政治实践中的作用,对于避免仅仅将政治的运作限定于体制、程序等形式的层面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当然,贤能作为个体性的品格和能力,其作用本身无法完全与体制、规范、程序等相分离,贤能者本身之进入政治实践的领域以及对其可能产生的消极趋向的限定,也需要体制、程序等层面的担保。由此,实践主体层面的贤能与政治体制层面的程序系统并非彼此相斥。

  • 标签: 政治理念 意义 程序系统 政治体制 政治实践 政治领域
  • 简介:讨论效率的经济意义不能仅仅局限于伦理的工具价值,而应当将伦理的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两者结合起来.伦理本身也是一种效率,同样是企业值得欲求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一种综合效率的提升.

  • 标签: 效率 综合效率 内在价值 工具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