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我国自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已建立起了传承体系和机制,取得了可喜进展,但同时由于受传统传承观念和传承方式局限、现代文化和现代生活方式冲击以及主客观因素制约,也存在着传承人老龄化突出、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缺少基本权益保障和必要资金支持、缺乏科学传承理念与方法等不容忽视问题,一些项目面临着后继乏人、人亡艺绝风险。鉴于此,全面客观地分析目前我国"非遗"传承及传承人保护情况,对于建设和完善我国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系具有重要针对性和不容忽视现实意义。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传承 传承人 成效与问题
  • 简介:2016年7月5日至6日,由中国佛教协会、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佛教协会第九届理事会文化艺术委员会、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中国艺术研究院宗教艺术中心和南京市文投集团联合承办佛教非物质文化遗产研讨会在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隆重召开.

  • 标签: 佛教非物质 南京报恩寺 博物馆隆重
  • 简介:对鲁迅小说《孔乙己》中"孔乙己"形象评价与研究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过程,大致有原型分析、道德分析、阶级分析和人性论分析这几种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利有弊。从不同视角入手,对人物进行分析,用历史、发展眼光审视"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能够对人物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理解。

  • 标签: 《孔乙己》 人物分析 原型分析 道德分析 阶级分析 人性论分析
  • 简介:从黑暗走向黑暗。一个人曾经遭受挫折无助于其成长,而是让他在黑暗迷宫中和苦难泥潭里失去人生方向,甚至怨天尤人,对自己也丧失了信心,放纵人生,自甘堕落,把生命最后一缕光亮推出心门之外。

  • 标签: 人生方向 挫折 信心
  • 简介:分工理论是《德意志意识形态》重要内容之一。深入考察分工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影响,有助于加深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认识,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基础理论。分工双重性在于,分工既与直接物质生产相联系,即与生产物质性相联系,又与生产关系相联系,即与生产社会性相联系。分工这一性质,可以为阐释社会发展基本矛盾提供一种独特理论视角。

  • 标签: 分工 物质生产 生产关系 德意志意识形态
  • 简介:文化理论领域中,雷蒙德·威廉斯所提出'感觉结构'概念有着显著而持久影响性。它已经从其本源意义升华成为一种理论性概念。重新评估这一概念目的是根据它在当代批评领域用语中最彻底重新部署来重新审视威廉斯著作中这个术语原初阐释。当代批评领域作为一个松散思想组织,已经被贴上了'情感转向'标签。这种所谓转向标志着文化理论领域重心明显转移,它远离了先前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共同努力朝思考抽象、难以量化、具现经验情感领域发展。我观点是这种转向可以回归到威廉斯,尤其是威廉斯语言学思考,也许可以证明在今天重新思考文学研究领域与情感关系是特别富有成效

  • 标签: 雷蒙德·威廉斯 感觉结构 情感结构
  • 简介:邓小平提出'有'新人和'化'干部要求与标准,在党干部工作史上具有承上启下重要意义,它不仅解决了干部代际代内'新'问题,也解决了'好'问题。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邓小平'有'新人和干部'化'内涵,'有'新人是党培养好干部前提条件,'化'既是党和人民选拔、培养、任用和评价合格优秀干部标准,也是领导干部自我鉴定、自我激励、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律准则。必须准确把握邓小平干部标准深刻政治思想意蕴,坚持人民利益是最高准绳根本原则,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其中,人民利益准则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贯彻和政治体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人民利益准则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二者高度统一,赋予了邓小平'化'干部科学标准深刻理论品质。'有'和'化'对当前干部人才科学培养仍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 标签: 邓小平 “四有”新人 干部“四化”
  • 简介: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历史征程中,逐步培育形成了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通过梳理几届主要领导人关于文化建设一系列论述发现,这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突出表现在多个方面: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优良传统;坚决巩固主流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战线上基本经验;批判继承是中国共产党对待传统文化基本态度;大胆吸收是中国共产党对外来文化博大胸怀;创新发展当代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就必须充分学习借鉴、继承发扬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化,立足于、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创新发展。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 简介:在马克思哲学形成过程中,青年马克思对物质概念经过了一个从贬抑到接受再到深化过程。在博士论文和《莱茵报》时期无生命基质、实体被马克思理解为物质自身,《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将具体事物作为出发点,表明马克思站到了一般唯物主义立场上。到了《德法年鉴》时期人被确立为理解物质问题关键,《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立足于对象化理论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视为唯物主义基本原则,《神圣家族》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观点做了清晰阐发。《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以实践概念实现了人与自然统一,《德意志意识形态》将历史性存在理解为物质本质样态,标志着青年马克思物质概念完成。

  • 标签: 青年马克思 物质概念 实体 关系 历史
  • 简介:《易传》中“象”字具有两意涵:一指内在于《周易》古经文本卦爻之象,二指外在于古经文本自然、人事之象。在《易传》论“象”诸语中,此二义参差并见。相较于涉乎古经之外后者而言,前者直观地纯然存于古经之内,更加反映了古经文本本质特点。因此,较之杂用“象”之二义以至于招致混乱王弼“言象意”之说而言,《易传》“言象意”之说专门论述卦爻象与“言”“意”间关系,是一种更贴合古经本质特点学说。

  • 标签: 《易传》 王弼
  • 简介:文化属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属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深入把握其文化属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体现,是应对我国社会文化现实问题必然选择,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全方位作出文化选择,即树立文化科学理念,遵循文化发展和文化建设内在规律,借鉴、应用古今中外文化传播理论和研究成果;把文化活动作为主要载体,注意活动思想性和生动性、多样性有机结合;积极营造良好社会文化环境,树立系统观念和全局意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资源,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文化属性 文化选择 中国传统文化
  • 简介:3月20日(春分),丙申年恭王府福文化节(第三届)在北京恭王府隆重举行。本次福文化节由文化部恭王府管理处和北京市道教协会联合主办。内容包括“祈福盛典”仪式、“书福送福”等。

  • 标签: 文化艺术 恭王府 道教协会 文化节 北京市 文化部
  • 简介:在跨文化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跨文化心理测量都是研究文化与行为间关系重要方法。文化有多种面相,包括:(1)文化地区内众人认同心理特征;(2)被广泛认定为在文化地区内十分普遍心理特征;(3)地区文化历史、制度、自然与人为生态。这些文化变量间只有松散联系。此外,研究者可以在个人和文化层次测量文化心理变量。文化内容各种面相和在不同层次测量文化变量经常发生互动,动态地影响行为。在本文中,我指出文化变量多样性及其互动对跨文化心理测量在概念和方法上启示。

  • 标签: 跨文化测量 文化面相 多层次分析 文化与心理
  • 简介:弘扬梵净山弥勒文化,要进一步加强对梵净山弥勒文化研究,要营造梵净山弥勒文化氛围,要通过文化旅游活动形成梵净山弥勒文化品牌。梵净山位于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境内,处在云贵高原与湘、渝、鄂交界黔东北边缘,挺立在一展数百公里武陵山脉之中。

  • 标签: 贵州省铜仁 江口县 武陵山脉 黔东北 净土信仰 净土宗
  • 简介:共产主义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是对抗资本主义、批判阶级剥削、建立平等公正社会理论,它是思想观点、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社会理想和实践运动统一,其话语所指和能指高度一致。但在一个多世纪历史变迁中,'共产主义'话语所指发生了变化,有从词源上取其'共同体'之意而取消公有制;有取其'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制度之意而视之为'乌托邦';有取其一个多世纪实践运动之意而视之为'历史之终结';也有针对共产主义实践运动暂时低潮而仅视之为理论'观念'。共产主义话语种误读,其能指和所指分离,割裂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理论、制度和运动内在统一。

  • 标签: 共产主义 话语 误读
  • 简介: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强调,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第一次将“个全面”并提。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详细阐述“个全面”战略布局。2015年2月底3月初人民日报连发五篇评论员文章,深入解读“个全面”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之后,理论界积极研究“个全面”,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现对这些成果作一较为系统梳理,供进一步研究参考。

  • 标签: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综述 改革开放 研究成果 评论员文章
  • 简介:当我们讨论神学与传统关系时,传统形成过程中连续性、断绝以及一致性问题也是特别值得加以关注。连续性告诉我们,基督教传统形成既离不开更古老信仰传统,也离不开基督教在传播过程中所遭遇文化。福音与文化是不能截然分开,尽管福音超越文化

  • 标签: 早期基督教 传播过程 陈永 主耶稣 耶稣基督 路加福音
  • 简介:《了凡训》为明末袁黄所著,由“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部分构成。“立命之学”来自用以训诚儿子《立命篇》;“改过之法”和“积善之方”分别取自《改过第一》和《积善第二》(又名《科第全凭阴德》),二者均取自早年著作《祈嗣真诠》;“谦德之效”则是晚年著作《谦虚利中》。《了凡训》属于善书,主讲道德,其主旨是劝人为善,主要讲人命运由人自己来把握,人孰能无错而关键在于改过,而且要与人为善,谦虚谨慎,如此才能得到好回报,平安度过一生。作者在发挥自己道德观点与主张时旁征博引,涉及儒释道诸多经典,且杂以民间宗教书籍。

  • 标签: 袁黄 了凡四训 伦理
  • 简介:道德是一个社会中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和遵循一套行为准则,它一旦形成,便会牵涉依据其进行各种道德判断。善与恶、好与坏、美与丑、忠与奸、正与邪、是与非、对与错都是我们对人对事所形成道德判断;反过来,这些道德判断又将进一步指导我们日常行动。Haidt(2008)更是从一个综合视角概括了道德地位和职能,他指出:道德系统是一个包括价值观、实践活动、习俗以及不断演进心理机制相互关联系统,它们共同作用来规范或抑制人类自私行为,使社会生活中合作行为成为可能。

  • 标签: 判断文化 道德判断